军歌韵律中见证人民军队的成长
郝政利
人民军队的军旅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军英勇战斗的生动历史写照。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军歌都鼓舞着军队的战斗豪情,伴随着军队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发展,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辉煌的音乐史诗。
从1927年南昌起义产生的《八一起义》开始,人民军队的军歌历经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各种优秀作品。
工农红军歌曲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南昌起义爆发,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入井冈山,开始训练部队。当时规定部队每天要进行“三操两讲”(指进行三次操练、两次政治军事讲授),在“三操两讲”前后或早晚点名时,都要唱军歌(革命歌曲)。这样做一是可以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二是对官兵富有教育意义。从这时候开始,歌咏活动就成了部队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八一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军区文工团在南昌地区收集到一首民歌,名为《八一起义》。这首歌曾流传于江西南昌地区,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风格记录了南昌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凌晨,但老百姓习惯于把凌晨发生的事情说成昨天夜里的事情,因此歌词中才有了“七月三十一”。参加南昌起义的官兵按约定都在衣领上扎了一个红布条作为标志,故有了“红带兵”的说法。
《八一起义》这首歌在起义后不久就传唱开了,它以生动、活泼的歌词和诙谐、幽默的音调,记录了南昌起义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历史壮举。这首运用民间音调填词的歌曲,是最早表现我军的音乐作品,是名副其实的我军最早的一首军歌。
《红军歌》
《红军歌》是中国工农红军歌曲中广为传唱的一首,也是我军第一首“标识性”歌曲。《红军歌》最早见于江西永新的石印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首歌代表着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形象。歌词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并且具有思想深度与战斗精神。
这首歌根据《红军最强大》曲调填词而成,保留了原有曲调风格。考虑到当时红军战士的音乐素质,对原曲调作了部分改动,降低了学唱难度。《红军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极为流传的歌曲,在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人民中更是老幼皆唱的歌曲之一。
《红军纪律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加强革命纪律,并制定了严格统一的部队纪律。这是红军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不打人骂人。1927年10月,在江西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的时候,首次规定了工农红军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不久,即提出“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执行三大任务,必须有严格、明确的纪律做保证。
1928年1月,毛泽东根据部队分散到周围农村发动群众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战斗进行曲》作为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解放区诞生的一首军歌,展现出与抗日战争时期所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仅得到华北野战军官兵们的喜爱,而且还在西北、中原、东北、华东战场上广泛流传。
1928年4月2日晚,毛泽东在一间简陋的小厢房里挑灯夜战,将近几个月曾宣讲过但未系统整理成条例的部队纪律反复斟酌、修改补充,写下了著名的红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次日,正式向红军部队颁发。三大纪律为: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为:一、上门板;二、捆禾草;三、讲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1928年,在中央苏区的兴国,根据《苏武牧羊》(蒋荫棠词,田锡侯曲,产生于1914年前后)的曲调填词,产生了红军第一首纪律歌曲《红军纪律歌》。这首歌曾在各红色革命根据地传唱,对加强人民军队纪律、保持人民军队本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东北抗日联军歌曲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就出现了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从此揭开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领导对部队文艺工作十分重视,立即制定了《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连队政治指导员管理并指导列宁室或俱乐部、晚会及壁报工作,在行军时管理宣传车、流动阅报处以及宣传兵的工作。”随着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抗日联军文艺活动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
在抗日部队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歌曲,都是部队和人民群众在战火中共同创作的,如《男儿立志》《战斗歌》《青年义勇军》《练兵歌》《冲锋胜利歌》等。抗日联军将领们十分重视音乐在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并力图让音乐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昆北”去声字“受”的唱调(《荆钗记·男祭》【折桂令.】“致受磨折”,755)。该单字唱调的过腔是,其中,是第一节主调性过腔,是第二节主调性过腔。这个过腔即是由同一种音乐材料组成的“主调+主调”两节型过腔。
《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秋,田汉写出《风云儿女》这个故事。因他忙于从事话剧创作,由夏衍将其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义勇军进行曲》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歌。聂耳在上海从夏衍手里接到田汉写的歌词后,完全被义勇军救亡图存的精神所感动,创作的冲动像潮水一样涌动。1933年2月,聂耳亲赴热河抗日前线参加慰问活动,并同义勇军将士同唱“义勇军誓词歌”。那次在战场上的经历和通过与义勇军将士的直接接触,对聂耳的心灵和情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所以,他创作谱写《义勇军进行曲》时,初稿一气呵成,后又用近两个礼拜作了修改。一首展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表现中华儿女血性品格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观众热血沸腾。《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的歌声随之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农业保险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逐年增加保费补贴金额,保费补贴比例不断增大。2007—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4亿元上升到417.12亿元,增长了7倍,承保的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增长了6倍[1],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从12.96亿元增加到162.1亿元,增长了11.5倍。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推进,参保率不断提高,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同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通知》和《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奏唱的暂行规定》。通知指出,颁布军歌是全军指战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了我军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反映了我军光辉战斗历程。《规定》对军歌奏唱的场合作了明确规定。
《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也成了国民党军队的军歌。曾在远征军担任上尉参谋的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回忆说:“《义勇军进行曲》取用为国歌之前,早经国军选用为标准军歌之一,我们在成都草堂寺青羊宫做军官的年代也不知唱过多少次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决议。
综上,MRI联合PSA可提高对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准确率,但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和医疗条件等情况,充分发挥各种检查的优势。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担任东北反日总会领导工作,后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任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歌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一路军军歌》
1982年12月1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儿童肥胖发展速度快于欧美发达国家[1]。且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儿童肥胖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儿童时期肥胖不但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80%肥胖儿童还可延续至成人肥胖,与成年期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及成人期癌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5]。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的流行已刻不容缓。
杨靖宇不仅是一位有雄才谋略的优秀将领,而且还能吟诗作词,十分注重部队的歌咏活动。早在1933年,他就创作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歌》,在之后的七八年中,在征战之余又创作了多首军歌歌词,比较有名的如《四季游击歌》《西征胜利歌》《中朝民众联合起来》等。在东北抗日联军歌曲中,最为流行的当数1936年杨靖宇作词、韩仁和作曲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王制》)[注]本文中的《荀子》文本引自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荀子集解》对部分原文进行考订,为行文流畅,本文直接引用考订后的结果,不附录其过程。
这首歌五段歌词,阐述了抗日联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纪律,充分表现了抗联战士们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振奋了军威士气,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时至今日,不少抗联的老战士仍然能唱这首歌。
八路军歌曲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抗日救亡歌曲迅速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响彻全国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此时,我国一大批音乐家(吕骥、贺绿汀、李劫夫、郑律成、冼星海、麦新等),争先奔赴延安,他们先后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军歌。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又出现了一大批生动活泼、具有部队生活气息的军歌。
《八路军进行曲》
1939年,时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音乐指导的作曲家郑律成,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影响,提出想创作一个《八路军大合唱》,于是约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公木(张松如)作词。8月,《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完成。10月,郑律成完成了这部大合唱的谱曲。
3.提出了要更加关注民生。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部大合唱由《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八首歌曲构成,合着“八”字,集中表现了八路军的英雄形象和战斗精神。1939年底,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获得广泛赞誉。接着,《八路军大合唱》油印成小册子,迅速传遍延安,传至全军。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首歌曲还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是当时流行最广的一首军歌,1941年荣获毛泽东、周恩来等捐助的“五四青年节奖”音乐类甲等奖首位。
解放战争中,各部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八路军进行曲》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修订了歌词,刊于总政治部文化部编印出版的《部队歌曲选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命令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曾以《人民解放军军歌》之名刊登了该首歌曲。1953年5月1日颁布的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附录二仍改以《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之名刊登了这首歌。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翻开菜谱更是一股文艺气儿扑面袭来,不仅每页都有老北京的各种历史介绍、地名典故、过年习俗,连每道菜的名字下方都配有不同的诗词歌赋,尽显文艺气息,突然想起那句:“你吃的不是饭,是文化”。
《八路军进行曲》作为抗日烽火中创作的一首成功的歌曲,以高昂的音调、欢快的节奏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了我八路军的英雄形象。这首歌的歌词采用的长短句结构,据说是曲作者郑律成特意给词作者公木提出的要求。正是这种长短句结构的歌词,使作曲家创作出了不同凡响、动人心魄的旋律。特别是歌曲开始的“向前!向前!向前!”,如同冲锋的号角,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力量,充分表达出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精神。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1935年2月,红25军到达陕东南建立根据地,程坦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刊登在军政治部主办的《红色战歌》(也称《红旗报》)上,还印成歌片下发部队。9月,程坦任红15军团政治部秘书长,为了使部队官兵便于牢记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宣传科科长刘华清协助下,依据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央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重新编写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经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批准,发表在红15军团的油印报《红星报》上,歌名为《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其曲调仍为《土地革命歌》的曲调。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937年11月,毛泽东同志让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凯丰为抗大创作一首校歌。凯丰受领任务后,根据中共中央赋予抗大的任务和抗大的办学宗旨,很快完成歌词的创作。11月10日,他将歌词交给刚从山西抗日前线来到抗大工作的作曲家吕骥,吕骥看到歌词,心潮澎湃,很快为之谱好曲,并将完成的歌曲唱给时任抗大副校长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听。罗瑞卿等对这首歌给予了充分肯定。于是,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很快在抗大唱响,并传遍全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一首重要的军歌。
王爷开始追着那戏班子还有那女子台前台后地看,并对那些人明里暗里嘲笑他这个四十多岁人还在他们面前晃来晃去,尽可能表现出无动于衷。一直晃到一个月后他们走了,王爷对木偶的制作以及基本的演出也掌握得差不多了。
《炮兵进行曲》
194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依托炮兵团开始在延安创办炮兵学校,校长郭化若,政治委员邱创成。1945年2月,延安炮兵学校在南泥湾陶宝峪成立。
延安炮兵学校是八路军在艰苦岁月中创建的,是在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关心下成立的第一所炮兵学校,是人民军队炮兵的摇篮,为新中国炮兵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需要,才有了设计。许多“坏”设计是因为设计师没有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不理解设计的目的,没有进行深入的调研,便从一开始就错在了起点。设计师真正存在的意义在于,了解因,得出果。项目设计师从民众调研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好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更介入生活改变生活。
1945年8月1日,延安炮兵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延安召开,开学典礼推迟),朱德总司令前去祝贺,并发出“模范战士上炮校来”的号召。在场的炮校教员李伟深受感动和教育,很快创作出《炮兵进行曲》歌词,随后找到《松花江上》的曲作者张寒晖作曲。歌曲创作完后,深得官兵们的喜爱,并很快在南泥湾唱响,成为延安炮兵学校校歌。
这首歌伴随着我军炮兵的不断发展壮大迅速在军中广泛传播。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王建中将这首《炮兵进行曲》与李伟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另一首炮兵歌曲《炮兵之歌》融汇在一起,改编成为军乐曲《炮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是国庆阅兵必用曲目,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标志性音乐。
《游击队之歌》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作曲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作抗日宣传工作,年底到达山西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他与指战员们有了直接的接触,并对游击战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著名的《游击队之歌》。之后,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贺绿汀指挥演剧一队的全体队员为与会代表演唱了这首歌。
这首歌曲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以准确、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反映了抗日烽火中游击健儿的精神风貌。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准确地刻画了我游击队员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以及八路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演出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好评,随即迅速传遍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全国各抗日战场。
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游击队之歌》一直在军队中广泛传唱,并多次列入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的歌曲,成为军队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
新四军歌曲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大主力之一。新四军七个师,地处华中敌后、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在极其艰苦、特殊复杂的环境中,在敌、伪、顽的夹击中奋勇作战,开辟了横跨苏、皖、鄂、豫、浙、赣、湘等省广大地区的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为前方,作战2.46万余次,光复国土25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新四军在敌后的斗争曾迫使十数万日军和二十余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不得脱身,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行动。
在艰苦的敌后8年抗战中,新四军的文化工作始终伴随着部队作战和根据地建设同步发展。音乐工作者和广大官兵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作战、根据地建设等敌后斗争生活的歌曲,并在军民中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歌咏活动,唱遍了大江南北,对鼓舞广大军民进行抗日战争,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四军军歌》
1939年3月,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提议新四军应该创作一首军歌,让全军唱起来,以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前进步伐。4月初,陈毅写出了《新四军军歌》初稿,即新体诗《十年》。经过新四军首长和机关领导修改,最后陈毅执笔定稿,新四军总部文化队队长何士德谱曲。
1939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8周年的大会上,何士德指挥文化队演唱了这首《新四军军歌》,博得在场军部首长及现场同志们的喝彩。这支以豪迈的进行曲速度演绎的军歌,准确无误地再现了新四军指战员立志杀敌、血洒疆场的英勇形象,表现出了新四军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新四军的万丈豪情。
《黄桥烧饼歌》
1940年7月,国民党向我新四军发动大举进攻,迫使新四军在江苏泰兴黄桥与之决战。战斗中,黄桥人民千家万户日夜赶制当地特产黄桥烧饼,并日夜从四面八方车推担挑将数以万计的烧饼送上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的战斗,新四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果。
词作者李增援为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动,挥笔写出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并由作曲家章枚谱了曲。
冬季昼夜温差大、干燥多风,寒潮一波接一波。冬季最难受的可能属鼻炎患者了,流鼻涕、打喷嚏、鼻子不通等症状常有发生。在鼻子不通影响生活时,不妨用辛夷、薄荷、苍耳子3味中药制成中药香囊,通过佩戴、经常嗅闻来帮助通鼻窍,缓解不适。辛夷、苍耳子皆为辛温之品,薄荷清利咽喉,将辛夷、薄荷、苍耳子混合研成粗末,用纱布包好装入香囊内,白天佩戴,晚上放在枕边,十分适合患有慢性鼻炎、上颌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人群使用。除此之外,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炎患者,可用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白芷、花椒等制成香囊,放置在中脘穴处。
《黄桥烧饼歌》共六段歌词,通过描写烧饼的色、香、味,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情谊。歌词还通过表达制作和品尝烧饼的体会,比拟军民关系、抗战进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抗战大好形势等内容。歌曲采用分节歌的形式,语言朴实生动,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旋律自然流畅,活泼热烈,最后的抒情音调又显得情真意切。这首歌曲充满了亲切自然的情感,堪称自红军成立以来一首优秀的军旅抒情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歌曲
1946年6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在完成发动内战的各项准备以后,撕毁停战协议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对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我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一方面坚决反对内战、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奋起自卫,保卫解放区。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从此拉开序幕,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1946年3月12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使用了“人民解放军”的称谓,随后,在毛泽东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6年10月1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至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大类。野战部队的野战军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沿用至今天。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音乐伴随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节节胜利而快速发展。文艺队伍进一步扩大,音乐创作进一步趋于成熟,并向更为多样的体裁形式拓展。音乐人才越来越多,不仅拥有一大批音乐创作人员,还拥有了为数可观的音乐指挥人才和歌唱表演人才。他们深入战争环境,密切配合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且用生动而富有战斗性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了解放战争的恢弘画卷,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势不可当的力量,唱响了胜利的凯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产生了多首表现国家发展和部队生活的优秀歌曲。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为《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创作于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八路军进行曲》被重新填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改动主要是将抗日内容去掉,着眼人民解放军长期的历史使命,充分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和战斗精神,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精神和气质的象征,也成为我军形象最重要的“标识”之一。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深沉的历史感和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得到当时各社会阶层的普遍喜爱,并成为鼓舞全民族为了自由解放而奋进的一支战歌。特别是“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句,最富时代、历史、民族特点,成为千古名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确定,是我军军歌乃至我军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重要的“标识性”军歌,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重要的标识之一。
超大面积清水混凝土结构中的清水混凝土配制及施工技术…………………………………………… 许荣水,刘学岭(7-196)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军歌,是在《红军纪律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多次改编而成的。在鄂豫皖苏区时,时任红25军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根据《红军纪律歌》歌词,以及他通过文件、命令、传单、布告等了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编成了一个“九字句”的歌词,并将其填在曾在鄂豫皖传唱的《土地革命歌》(或称《土地革命成功了》《土地革命已经成功了》)的音调中,这就是最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扩大侵略,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形势任务的重大转折关头,为培养干部、造就更多的人才、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到来,作出了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建立抗日红军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根据形势和斗争任务的变化进行了改编,大量加进了抗日的内容,其措词更加严谨。解放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又有了较大的变化。1947年9月22日,总部致电各战区领导人,要求就现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提出意见。同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其文字表述作了统一。根据这一训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 950年底组织部队文艺工作者对这首歌词进行修改,并于195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中正式公布。此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又作了重要修改,直到1957年定稿并沿用至今。
歌词分别从井冈山建立人民军队、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四个段落,将人民军队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作了高度概括。张永枚用自问自答的民谣体,歌唱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和对党的忠诚。曲作者肖民的音乐,追求英雄性与抒情性的结合、进行曲与民歌音调的结合,旋律好唱好记。
《战斗进行曲》
1946年6月,蒋介石纠集158万兵力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共产党人沉着应战,8个月时间歼灭敌军70余万人,这首《战斗进行曲》就诞生在解放军战略防御阶段,由韩塞作词,王佩之作曲。
这首歌以轻快、活泼的战士口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用“三八枪”打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那种自豪感,散发出浓重的战斗气息,洋溢出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排除标准:存在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混合性痴呆患者、存在颅内肿瘤患者、存在脑卒中病患者、不能进行完成认知功能评定患者。
新中国成立后,《战斗进行曲》曾用作1959年拍摄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插曲。在同年10月出版的《解放战争时期歌曲选集》中,这首歌的曲谱又作了一些改动,改动后的《战斗进行曲》更活泼跳跃,也更具战斗精神。
《打靶归来》
1960年,作曲家王永泉任步兵某团俱乐部主任,在准备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一首歌曲时,偶然在1959年沈阳军区的文艺刊物上看到一首四句诗:“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歌声满天飞。”诗作者是只有小学文化、刚满20岁的坦克兵牛宝源。
王永泉觉得这首诗虽然看似平常,但可以谱曲作为一首军歌,于是他就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其更适合歌曲演唱格式及韵调。这样就将“胸前红花”改为“风展红旗”。因为例行部队打靶归来一般胸前不会戴红花,而打靶归来“风展红旗”的场景是常态化的。另外,还把诗中“清脆歌声”改为“愉快的歌声”。接下来王永泉又增创了第二段歌词:“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这段歌词充满着超凡的想象力,并彰显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这样就使得这首歌的第一段“写实”与第二段“写意”相得益彰,臻于完美。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属难得。
《打靶归来》这首歌成曲后,上送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在如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这首歌成为全军官兵最喜欢的一首军歌,也是传唱最广泛的一首军歌。
《人民军队忠于党》
《人民军队忠于党》创作于1960年,词作者是诗人、剧作家张永枚,曲作者是长期从事部队文艺工作的广州军区文工团副团长肖民。这首短小精悍的队列歌曲,是两位作者在井冈山采访时创作的。
合同实施期间,该城市有许多路段在大规模修建,交通堵塞情况非常严重,施工条件受交通的干扰甚大,造成施工现场供料不足,进度缓慢甚至工程几度停工,这种情况在3个月之后才有所好转。承包商依据合同条款,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据理力争,最终实现索赔,索赔工期50 d,索赔费用76万元。
该曲是四个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简洁、流畅的旋律,行进、果断的节奏,较好地阐述了歌词的内涵。最后一句的重复加强了语气,也是歌曲的高潮,充分表达了人民军队坚定跟着党走的决心。
《学习雷锋好榜样》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为了弘扬雷锋精神,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将雷锋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同年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的通知。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于是,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全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由洪源作词、生茂作曲的《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这首充满热情召唤力量和坚定信念的歌曲,充分体现了战士的气质和民族的风格,赞颂了雷锋烈火一样的热情、军旗一样的火红青春。
据曲作者生茂回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的当天,大家非常激动,战友文工团准备上街宣传,还要准备一台歌唱雷锋的演唱会。洪源用一个上午便把歌词写好了。我拿到歌词一看很喜欢,马上投入了创作,中午拿到词,下午就把歌写在黑板上,歌队的同志们马上就唱起来。很快军区组织了演唱会,会场情绪非常热烈,随着社会上向雷锋学习的热潮迅速兴起,这首歌的声音也家喻户晓传唱开来。”
《小白杨》
由梁上泉作词、士心作曲的《小白杨》,是在军内外传唱广泛的一首军旅抒情歌曲。这首歌曲的创作,来源于我国西北边防部队的一个哨所的故事。
这个哨所隶属于新疆军区塔斯提边防连。哨所位于一个光秃秃的山顶上,常年干涸,在哨所下有座孙龙珍烈士墓。孙龙珍曾是来自江苏的支边青年,1969年6月10日在反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1969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孙龙珍“革命烈士”称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她安葬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小白杨哨所”的地方。
1983年春,在哨所服役的战士程富盛回家探亲,向母亲讲述了烈士孙龙珍的故事,说烈士的墓旁连一棵树都没有。听了儿子的讲述,母亲十分感动,在儿子返回部队时,为了让儿子安心边防、安心服役,母亲交给儿子十棵小白杨树苗,让他栽在哨所旁,和他一起守护着边防、守护着烈士。程富盛将树苗带回哨所并栽上,由于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每天用洗脸水和刷牙省下的水精心浇灌,但小白杨树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只有一棵顽强存活下来。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
《小白杨》这首歌是表现边防战士生活的抒情独唱歌曲。歌词蕴含两层意思:一是西北边防线上的小白杨根深叶茂、参天高大,经得起风沙雨雪,象征边防战士傲然挺立在边陲哨卡,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二是小白杨是妈妈亲手送的家乡树苗,看到它就想起家乡,想起妈妈,这里蕴含着亲情和故乡情。祖国在脚下,故乡在身旁,亲人在心中,是战士保卫祖国、献身国防的力量源泉。
此歌曲旋律优美,韵味醇厚,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演唱了这首歌,从此这首歌曲在军内外广泛传唱。如今,这首《小白杨》已成为塔斯提边防连的连歌。
《为了谁》
和平年代,我国的边境并不安宁,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每当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人民子弟兵一样是冲锋在前。
1998年入夏以来,因连降暴雨,长江中下游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长江大坝危在旦夕,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紧急奔赴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抗洪抢险。广大官兵顽强拼搏,严防死守,水涨堤长,人在堤在,军民携手,最终保证了长江大堤的安全,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在这场抗洪斗争中,部队涌现出很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感动了人民,也为人民军队赢得了荣誉。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颂扬“抗洪精神”、歌颂抗洪英模的歌曲。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邹友开作词、孟庆云作曲的《为了谁》。
这首歌通过“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样的句子,深情地讴歌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颂扬了当代军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它真挚的音调、悠扬的旋律,唱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与使命意识,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热爱,唱出了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
进入新时代,军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加强调战斗精神的培养,引导广大官兵争做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军旅歌曲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一曲《强军战歌》,将人民军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奋斗目标与使命担当,深深唱进了全军官兵的心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强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歌曲不但很好地继承了我军的传统,讴歌了战斗英雄,也为新时代军人注入了新的“精气神”,激发了军人的必胜信念。尤其在用优秀的文化作品来营造“兵味战味”方面,军歌对于聚焦备战打仗有着极好的影响作用,是其中重要的艺术载体。如歌曲《当那一天来临》,通过歌曲营造出一个战争即将来临的气氛,让官兵能切身体会到备战打仗的氛围,深刻融入备战打仗实境,让所有的备战准备都成为真正的战场实战。又如《假如今天战争爆发》,营造了一种备战的紧急状态,用紧张氛围来激发官兵的战斗力,时刻紧盯备战打仗任务。
一首首豪情壮志的军歌,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地围绕着强军目标,紧密配合强军实践,把备战打仗的目标、使命、职责都融入歌中。全军官兵在演唱的过程中,强烈的使命担当也不断地在他们心中得到升华,军旅歌曲成为向全军传达强军目标的有力载体,也成为完成主责主业的思想武器,培塑着当代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强军的征程中,军歌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自《纵横》2019年第8期)
标签:人民军队论文; 军歌论文; 中国共产党领导论文; 韵律论文; 军旅歌曲论文; 音乐史诗论文; 历史论文; 战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