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仲锐敏[1](2011)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 ——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文中认为科技创新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除了要有技术上的创新,还要有资金上的的支持。然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创业型企业,往往受到融资困难的制约。这类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经营风险大等特征,很难从传统的金融部门获得资金。当然,当一家企业进行投资需要资金时,可以从企业内部融资,把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资本化。然而,当没有或没有足够的利润满足投资需要的话,企业就不得不考虑从外部融资。能够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天使投资人、政府机构以及公开股票市场。而企业能够吸引何种外部融资,取决于投资者可以承受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他们通过尽职调查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能力。此处的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初创企业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比外部投资者了解的更多。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这种信息不对称既是一种风险,又是一种成本。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内部融资往往比外部融资被企业优先考虑——企业从内部融资不会遭遇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不用担心企业股权被稀释的问题。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成本的存在,创业企业大可以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债务融资。而正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代理成本的存在,解释了风险投资基金会存在的价值,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风险投资基金会使用详尽的合约条款来规范被投资企业的行为。从国外的实践来看,风险投资对促进一国企业、尤其是成长类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会起到极好的作用,一些风险投资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上世纪80年代,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数量在中国经历了突飞猛进地增长。自2006年起,我国已经成为风险资本募集额度和投资额度第二大国。风险投资催生了像UT斯达康、网易、盛大、新浪等许多数十亿美元级别的企业的产生。在未来,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风险投资在中国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决策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并且它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许可和扶持。在未来,中国应当完善以风险投资资本退出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风险投资业,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方案。目前,风险投资的发展和研究备受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现有研究的重点在于风险投资合约及其治理机制。风险投资领域存在的各种复杂利益冲突和多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合约理论和对这些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素材和机会。然而,目前还很少有学者研究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状况,更没有人研究中国风险投资合约的特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者的缺席和理论的真空使得决策者很难把握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趋势,给进一步的政策制定也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对于中国境内的风险投资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情况的研究,还可以帮助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的状况。以往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风险投资的学者大多是从不完全合约的角度进行的。我们的研究与以往的文献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应用关系型合约理论及声誉激励机制理论对我国的风险投资进行研究。关系型合约理论是研究风险投资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风险投资的各个环节上都充满着重复缔约的行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就更是如此。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风险投资的环境特点,研究和探讨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合理的合约形式及其治理机制,减少投融资过程中的代理成本,解决代理冲突等问题,丰富完善风险投资这一新型的合约理论,以期解释和分析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状并获得一些启发。我们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节首先对风险投资合约理论进行了文献评述。然后在第二节对本文中使用的关系型合约建模方法的理论与成果进行了回顾。第三至第四章我们从风险资本融资、投资和退出三个环节分析风险投资合约的特征。在第三章,我们从合约理论的视角观察风险资本的投资周期,考察风险投资合约是怎样指导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行为的。第四章在回顾了中国风险投资历史之后,我们借助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模型分析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运行特征。第五至第六章我们研究关系型合约和声誉等隐形激励机制对于风险投资治理及其绩效的影响。在第五章中,本文论证了在关系型合约和声誉激励机制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弥补正式合约缺位所造成的信息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代理问题。同时,本文使用关系型合约理论验证和解释了风险投资中可转换证券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理论作了一定的完善和补充。第六章中,本文以声誉变量为切入口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于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两个结论:“声誉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简称“风投”)所投资的上市企业在长期经营绩效方面比“声誉较低”的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上市企业好;另外,“声誉较高”的风投与其参与的上市企业的长期绩效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第五章提出的理论模型。最后在第七章中,我们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出了主要结论,并提出了启示与建议。
龚国光[2](2010)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文中提出风险投资业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其发展在我国始终难以突破瓶颈,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现状以及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分析,探讨未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于娟[3](2010)在《美国风险投资中的契约研究 ——兼论对我国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文中指出风险投资制度的核心在于以契约降低代理成本,提高投资效率。风险投资在美国的成功实践证实了以契约形式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性,对我国风险投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风险投资的契约效率一方面体现在当事人的契约安排能否实现权利、义务对减少代理成本的优化配置。具体而言,在融资契约中,在保障风险投资家事务执行权和报酬取得权,发挥专业理财优势的同时,还要确保风险投资者广泛的知情权、重大事务投票权和监督权,以满足其参与管理和监督的需求。在投资契约中,股权结构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安排、退出及利润分配上,要平衡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作为小股东的风险投资家可以对公司产生持续性影响,并保有妥善退出渠道,在双方关系恶化时股权不至被锁定,且可获得公平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的契约效率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信义义务的协议免除是否符合成本收益的考量。传统作为法律强制的信义义务,其本身是为节约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而存在的,但受益人也要为此支付弥补受托人非自利的成本、打击了受托人积极性所损失的机会成本及庞大的诉讼成本。因此,信义义务的适用,要结合其他制约受托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成本和收益的综合考量。风险投资中,当事人谈判力的相当性、合同救济的周延性、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了当事人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决定信义义务的适用范围。对于个别利用信义义务的免除而侵害受益人利益的行为,可以根据显失公平进行事后矫正。
宫文峰[4](2009)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文中认为受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逐渐弱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国外实践证明,上世纪4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风
薛韬[5](2008)在《人力资本定价与风险资本投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创新依赖趋势,而创新型中小型企业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主体,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的贡献。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已经较多,但学界对风险投资的理解仍只是局限于从其来源、手段、目的的角度出发,阐述风险投资的基本内涵,并未很好地揭示风险投资的本质及其特点。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风险资本的本质缺乏科学理解,未能深入到人力资本层面解释风险资本内涵。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定价角度揭示风险资本的本质,进而探讨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问题,这对于科学理解风险资本的本质、规范风险投资活动、促进创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除导论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风险投资与风险资本市场的一般理论分析。本部分在一般讨论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梳理了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变迁过程和现存的主要问题,为本文主体的阐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人力资本及其衍生产品与风险资本投资。本部分首先提出了风险资本的核心是人力资本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观点,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力资本的特征,提出人力资本的投入创造商誉和无形资产这两个衍生产品,重新解释了风险资本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因。第三部分,人力资本定价与风险资本的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契约设计。该部分从风险资本进入的内涵入手,分别从人力资本的排他性、投资双方人力资本的博弈、商誉的信号传递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定价如何影响风险资本市场的契约设计。第四部分,人力资本定价实现与风险资本的退出——完善风险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该部分首先比较了四种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提出了创业板是风险资本退出的现实选择,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完善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表现在:第一,本文从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两个方面投入人力资本的视角来解释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提出了一种“融合性”的风险资本新内涵,克服了已有研究只从风险投资者角度去解释风险投资与风险资本的局限性,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风险资本的内涵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全貌,这不仅为本文研究,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人力资本反映的是人类无差异的脑力劳动,其本质是一种劳动投入。基于这一观点,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投入对风险投资活动的影响机制和机理,进而提出人力资本是风险资本的核心。作为进一步分析,本文提出人力资本的投入创造商誉和无形资产,并通过商誉和无形资产定价,人力资本参与到风险资本投资契约设计中。人力资本由于其区别于财务资本的特性,无法定量地参与到投资的剩余分配中。此时市场选择用人力资本的衍生产品——商誉和无形资产作为标的物来进行人力资本的定价。然而,商誉和无形资产可以说是人力资本的一种滞后反映,都是对过去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评价。作为一种主观的评价,商誉和无形资产都只能作为投资前谈判的筹码。第三,本文在比较分析风险资本退出几种主要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创业板是风险资本退出的现实选择。对此,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创业板设立中应考虑企业商誉和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问题,增加规范商誉和无形资产评估认定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从而推动风险资本市场形成公允的人力资本定价机制。
龚国光[6](2008)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业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其发展在我国始终难以突破瓶颈。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现状以及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分析,探讨未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成超[7](2007)在《风险投资长效机制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经济是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各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情况。而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资本是关键因素,技术研发的规模和速度基本上是由资金投入的多少来决定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作为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助推器,不仅可以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推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有利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在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和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1章笔者谈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基本问题。通过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及风险投资概念的界定,为之后的研究做了铺垫,并概括风险投资的特点、基本功能和运作条件。风险投资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关系。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选择对象,而风险投资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第2章主要是从哲学层面分析风险投资长效机制的构建。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以及理论与实践原理分析风险投资长效机制构建的原理与风险投资实践的关系;其次,从系统性的思维角度分析,风险投资长效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其构建需要各个因素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效能;最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第3章概述我国风险投资目前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主要分析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诸如: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风险资本规模小,资金缺口大、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匮乏、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亟待完善等。第4章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成功经验。在此,笔者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分别选取美国和以色列进行案例研究,以期获得相关启示。第5章结合美国和以色列风险投资的相关经验,并针对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对我国风险投资长效机制的构建提出笔者的几点策略建议。
张文联[8](2006)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评价及发展政策建议》文中指出风险投资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它不仅为全球带来了新经济时代的曙光,而且成为牵动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发展风险投资近20年,与国外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资本总量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本退出机制不通畅;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以我国风险投资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重点分析了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因素,突出阐述了加快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并创新地提出构建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一些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第二部分详细的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的风险投资发展状况。根据对比,形成一些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步借鉴和建议。第三、四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重点就第三部分的初步建议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我国目前风险投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加快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包括风险资本的供给、退出,法律制度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中介机构职能的完善等。
张景安[9](2007)在《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创新依赖趋势,而中小型企业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创新主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小企业创新和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在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这两大领域中,相关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有关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联的系统研究却很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在此方面作些探索性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分别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讨论中,重点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机遇。在风险投资的相关讨论中,重点论述了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对风险投资的运行过程和运做环境进行;最后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2.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揭示了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多层次动态复杂网络关系。通过对风险投资与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关系的深入分析,清楚地表明了由技术创新网络和风险投资网络构成的创新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重要意义和作用。3.采用推理论证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资本)缺口,为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作用机理的分析,不仅说明了风险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等风险资本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且揭示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提供增值服务等为纽带的风险投资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内在关联关系。4.研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指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论述了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措施;最后给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的对策。5.研究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在我国建立风险投资网络的意义。从国内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及框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风险投资网络构建策略及相应的保证措施。
龚雪[10](2006)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逐步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高新技术“助推器”的风险投资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风险投资在融资渠道大大拓宽、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退出机制却没有相应完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风险投资需要可靠的退出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收益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通畅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来解决风险投资退出难的问题是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当务之急。 风险投资机制涉及退出渠道和退出场所两方面的问题。本篇论文主要从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入手,借鉴美、德两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经验,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原因,最后对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拓宽、退出场所的创建以及退出环境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拓宽其他退出渠道方面,应继续充分利用海外二板市场,大力培育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此外,在风险投资退出的配套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起积极引导作用,创造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扶持风险投资业发展。
二、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风险投资研究 ——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基本概念 |
一、开篇故事:蒙牛的案例 |
二、风险投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风险投资理论发展评述 |
一、风险投资:一个代理理论的视角 |
二、IPOs和风险投资 |
三、关于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关系合约理论 |
一、威廉姆森的关系合约理论 |
二、关系合约激励理论 |
第三章 风险投资周期中的金融合约研究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家与投资者之间合约关系研究 |
一、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 |
二、风险投资家的报酬 |
第二节 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合约关系研究 |
一、分阶段投资 |
二、董事会席位权和投票权 |
三、联合投资 |
第三节 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研究 |
一、国际市场通行的退出模式 |
二、国际市场经验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第四章 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化: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实践 |
第一节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历程 |
一、国家主导阶段:1985年~1997年 |
二、初期发展阶段:1998年~2000年 |
三、摸索调整阶段:2001年~2004年 |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特征——基于SCP模型 |
一、风险投资市场结构 |
二、风险投资市场行为 |
三、风险投资市场绩效 |
第五章 风险投资隐形激励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隐形激励机制与创业企业治理 |
一、引言 |
二、模型假设 |
三、关系合约 |
四、自我实施的稳定合约 |
五、道德风险 |
六、声誉激励机制对风险投资的影响 |
第二节 关系型合约与创业企业产权结构 |
一、模型假设 |
二、最优的产权结构 |
第三节 转轨经济中关系网络对风险投资的影响:一个关系合约的视角 |
一、中国风险投资关系网络的建立及其治理机制 |
二、关系型股权融资 |
三、从关系治理到规则治理 |
本章附录 |
第六章 风险投资声誉与上市企业绩效: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 |
一、相关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三、实证分析 |
四、结论与启示 |
本章附录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 |
1.风险资本与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
2.海外风险资本与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
3.北京和上海引领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趋势持续巩固 |
4.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现 |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1.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
2.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
3.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 |
4.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对策和建议 |
1.正确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功能作用 |
2.健全我国风险投资业运行管理机制 |
3.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市场环境 |
(3)美国风险投资中的契约研究 ——兼论对我国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三、逻辑结构 |
第一章 风险投资的契约主体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契约的三方主体 |
一、风险企业家 |
二、风险投资家 |
三、风险投资者 |
第二节 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一、委托代理关系 |
二、委托代理问题 |
三、委托代理成本 |
第三节 主体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原因及缓解路径 |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原因探析 |
二、委托代理问题的缓解路径 |
第二章 美国风险投资中的融资契约 |
第一节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
一、基于报酬和费用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
二、基于资金的运营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
三、基于利益的转移而产生的利益冲突 |
第二节 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 |
一、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别 |
二、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历史选择 |
三、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效率选择 |
第三节 有限合伙协议的约束条款 |
一、有限合伙人的权利 |
二、普通合伙人的义务 |
第四节 有限合伙协议的激励条款 |
一、执行合伙事务权 |
二、报酬取得权 |
第三章 美国风险投资中的投资契约 |
第一节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
一、封闭公司对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预期利益的满足 |
二、封闭公司中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利益冲突 |
第二节 风险资本的进入安排 |
一、公司股权结构安排条款 |
二、公司治理结构安排条款 |
三、信息披露条款 |
第三节 风险资本的退出安排 |
一、风险投资家的退出方式 |
二、退出中的权利保护条款 |
三、退出后的利润分配条款 |
第四章 美国风险投资中的契约自由与法律强制 |
第一节 信义义务的基础理论 |
一、信义义务的缘起 |
二、信义义务的概念和内容 |
三、风险投资中受托人的信义义务 |
第二节 风险投资中信义义务的性质界定 |
一、信义义务性质的法律规定 |
二、信义义务的合同理论 |
三、对信义义务合同理论批判的回应 |
四、信义义务合同理论的成功实践 |
第三节 协议免除信义义务的司法判断 |
一、司法判断的必要性 |
二、司法判断原则 |
第五章 我国以契约形式发展风险投资的法律准备 |
第一节 我国风险投资契约法律环境的考察 |
一、我国风险投资契约法律环境的现状 |
二、我国风险投资契约法律环境的检讨 |
第二节 融资契约的法律准备 |
一、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 |
二、有限合伙制语境下融资契约的法律准备 |
三、公司制语境下融资契约的法律准备 |
第三节 投资契约的法律准备 |
一、公司法外资法的协调化 |
二、公司分类标准的优化 |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自治化 |
四、投资工具种类的多样化 |
五、股票期权制度的完善化 |
第四节 协议免除信义义务的法律准备 |
一、协议免除信义义务法律规定的缺失 |
二、中美协议免除信义义务环境的比较 |
三、对我国协议免除信义义务的立法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4)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 |
(一) 风险资本与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
(二) 海外风险资本与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
(三) 北京和上海引领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趋势持续巩固 |
(四) 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现 |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 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偏差 |
(二) 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三) 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 |
(四) 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
三、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对策和建议 |
(一) 正确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功能作用 |
(二) 健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运行管理机制 |
(三)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市场环境 |
(5)人力资本定价与风险资本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内容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风险投资与风险资本市场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风险投资及其参与主体 |
2.1.1 风险投资及其特征 |
2.1.2 风险投资的参与主体 |
2.2 风险投资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
2.3 风险资本市场及其特征 |
2.3.1 风险资本市场的风险类型 |
2.3.2 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 |
2.4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概况 |
2.4.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 |
2.4.2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存在问题 |
3. 人力资本及其衍生产品与风险资本投资 |
3.1 人力资本是风险资本的核心 |
3.2 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 |
3.2.1 人力资本的特征 |
3.2.2 人力资本特征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影响 |
3.3 人力资本的衍生产品 |
3.3.1 人力资本的衍生产品:商誉和无形资产 |
3.3.2 商誉与风险投资契约定价 |
3.3.3 无形资产与风险投资契约定价 |
3.4 对风险资本高风险高报酬的新解释 |
4. 人力资本定价与风险资本的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契约设计 |
4.1 风险资本进入的内涵 |
4.1.1 风险投资的双重代理 |
4.1.2 契约设计的目的 |
4.2 人力资本的排他性与风险投资的长期性 |
4.3 投资双方的博弈与融资的间断性 |
4.4 商誉的信号传递与投资的联合性 |
5. 人力资本定价实现与风险资本的退出——完善风险资本市场二级市场. |
5.1 风险资本二级市场 |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 |
5.2.1 公开上市 |
5.2.2 兼并与收购 |
5.2.3 股本赎回或管理层认购 |
5.2.4 破产清算 |
5.3 创业板的设立 |
5.3.1 创业板是风险资本退出的现实选择 |
5.3.2 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讨论 |
5.3.3 相关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 |
(一) 风险资本与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
(二) 海外风险资本与投资占据半壁江山 |
(三) 北京和上海引领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趋势持续巩固 |
(四) 资本市场在风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展现 |
二、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 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偏差 |
(二) 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三) 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 |
(四) 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
三、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对策和建议 |
(一) 正确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功能作用 |
(二) 健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运行管理机制 |
(三)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市场环境 |
(7)风险投资长效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 |
1.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1.1.1 高新技术 |
1.1.2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
1.2 风险投资的基本问题 |
1.2.1 风险投资的内涵 |
1.2.2 风险投资的特点 |
1.2.3 风险投资的基本功能 |
1.2.4 风险投资的运作条件 |
1.3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关系 |
1.3.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最为理想的选择 |
1.3.2 风险投资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章 风险投资长效机制构建的哲学分析 |
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中的认识论原理 |
2.2 系统理论 |
2.3 技术创新理论 |
2.3.1 技术创新 |
2.3.2 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的基础和前提要素 |
2.3.3 风险投资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
第3章 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长效机制存在的障碍 |
3.1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
3.2 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长效机制存在的障碍 |
3.2.1 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 |
3.2.2 风险资本规模小,资金缺口巨大 |
3.2.3 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匮乏 |
3.2.4 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亟待完善 |
3.2.5 风险企业还比较缺乏 |
3.2.6 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不健全 |
3.2.7 缺乏成功企业的示范 |
第4章 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成功经验 |
4.1 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4.1.1 政府扶植的方式要与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
4.1.2 开辟多元化的投资退出通道 |
4.1.3 法律环境的营造 |
4.2 以色列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4.2.1 政府应尽量避免直接介入风险投资活动 |
4.2.2 具有大量且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技术创新企业 |
4.2.3 重视人才和人的创造力 |
第5章 构建风险投资长效机制对策分析 |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
5.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
5.1.2 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管理审核 |
5.1.3 制定并组织实施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 |
5.1.4 营造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 |
5.2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
5.2.1 积极探索发展私募市场,吸引民间资本 |
5.2.2 放宽对机构投资者的限制 |
5.2.3 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 |
5.3 加强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
5.3.1 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
5.3.2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 |
5.4 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
5.4.1 公开上市 |
5.4.2 建立规范化的收购兼并市场 |
5.4.3 通过破产清理使风险资本退出 |
5.5 建立合理的风险企业治理结构 |
5.6 加快立法步伐,为风险投资活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
5.6.1 制定行业性法律规范 |
5.6.2 清除法律障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8)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评价及发展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
第二章 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 |
一、美国风险投资业概述 |
二、欧洲的风险投资业概述 |
三、日本的风险投资业概述 |
四、国际间风险投资的对比分析 |
五、国际风险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
第三章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
一、我国风险投资现状概述 |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特点评价 |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我国风险投资现状的政策建议 |
一、建立和完善适应风险投资发展所需的法律法规 |
二、政府发挥应有作用,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
三、多渠道开辟风险资本来源 |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
五、重视和加强风险投资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9)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经济的挑战 |
1.1.2 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 |
1.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亟待风险投资的支持 |
1.2 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风险投资领域的相关研究 |
1.3.2 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 |
1.3.3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结构 |
2 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 |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
2.1.3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2 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
2.2.1 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
2.2.2 技术创新能力及动力 |
2.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2.3.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征 |
2.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
2.4 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概况 |
2.4.1 中小企业发展概述 |
2.4.2 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和机遇 |
2.5 小结 |
3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及理论 |
3.1 风险投资的含义 |
3.2 风险投资的特征及风险种类 |
3.2.1 风险投资的特征 |
3.2.2 风险投资的风险种类 |
3.3 风险投资三要素分析 |
3.3.1 风险资本 |
3.3.2 风险企业 |
3.3.3 风险投资主体 |
3.3.4 “三位一体”的风险投资治理机制 |
3.4 风险投资运作过程 |
3.4.1 项目筛选与投资决策 |
3.4.2 经营管理投资项目 |
3.4.3 风险资本退出 |
3.5 风险投资的运作环境 |
3.5.1 政策、法规环境 |
3.5.2 人才环境 |
3.5.3 资本市场环境 |
3.5.4 科学技术环境 |
3.5.5 社会文化环境 |
3.6 国内风险投资概述 |
3.6.1 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历程 |
3.6.2 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
3.7 小结 |
4 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分析 |
4.1 静态分析 |
4.1.1 宏观分析—经济增长视角 |
4.1.2 中观分析—网络结构和创新体系 |
4.1.3 微观分析—风险收益的分摊 |
4.2 动态分析 |
4.2.1 技术创新的周期性与动态特征 |
4.2.2 风险投资的阶段性 |
4.3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及动态演化 |
4.3.1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协同 |
4.3.2 技术创新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的动态演化 |
4.4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创新关系的现状 |
4.4.1 风险投资发展潜力较大,现实供给不足 |
4.4.2 风险投资需求旺盛、潜在需求巨大 |
4.4.3 我国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有待加强 |
4.5 小结 |
5 风险资本需求及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5.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分析 |
5.1.1 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
5.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需求特征 |
5.1.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
5.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信贷缺口 |
5.2.1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5.2.2 商业银行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 |
5.2.3 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 |
5.3 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
5.3.1 应对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 |
5.3.2 对中小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
5.3.3 对高新技术领域投资的倾向 |
5.4 小结 |
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
6.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目标和任务 |
6.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目标 |
6.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点任务 |
6.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
6.2.1 技术要素 |
6.2.2 人力资源要素 |
6.2.3 产业基础要素 |
6.2.4 资本市场要素 |
6.2.5 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素 |
6.2.6 政策与制度要素 |
6.2.7 文化环境要素 |
6.3 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主要措施 |
6.3.1 加强制度创新 |
6.3.2 建立官产研(学)合作机制 |
6.3.3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
6.3.4 发展中介机构 |
6.3.5 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6.3.6 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文化环境 |
6.4 加强技术创新网络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
6.4.1 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
6.4.2 重视知识基础建设 |
6.4.3 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
6.4.4 加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
6.4.5 理顺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 |
6.5 小结 |
7 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网络的构建策略研究 |
7.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1.1 从宏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1.2 从微观角度看构建国内风险投资网络的现实意义 |
7.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总体要求 |
7.2.1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原则 |
7.2.2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基本框架 |
7.3 风险投资网络构建对策 |
7.3.1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规体系 |
7.3.2 采用“民办官助”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 |
7.3.3 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 |
7.3.4 组建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主体 |
7.3.5 国内中小企业实践探讨 |
7.3.6 风险投资退出所需的市场环境建设 |
7.3.7 积极培育中介机构 |
7.3.8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
7.4 构建风险投资网络的保证措施 |
7.4.1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
7.4.2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
7.4.3 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 |
7.4.4 建立风险投资保险机制 |
7.4.5 培育有利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
7.5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0.4 研究重点及难点 |
1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理论分析 |
1.1 风险投资概述 |
1.2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及其作用 |
1.3 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方式 |
2 典型国家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比较研究 |
2.1 美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2.2 德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
2.3 美国、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差异分析 |
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状分析 |
3.1 我国风险投资现状 |
3.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状况分析 |
3.3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障碍分析 |
4 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总体构想 |
4.1 加强二板市场建设 |
4.2 开拓多渠道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
4.3 配套制度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风险投资研究 ——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D]. 仲锐敏. 复旦大学, 2011(12)
- [2]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J]. 龚国光. 中国科技投资, 2010(12)
- [3]美国风险投资中的契约研究 ——兼论对我国风险投资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D]. 于娟. 吉林大学, 2010(08)
- [4]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J]. 宫文峰. 魅力中国, 2009(06)
- [5]人力资本定价与风险资本投资[D]. 薛韬.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6]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再思考[J]. 龚国光.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8(04)
- [7]风险投资长效机制的构建[D]. 王成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8]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状况评价及发展政策建议[D]. 张文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2)
- [9]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 张景安.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10]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 龚雪. 四川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