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标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第一中学 3352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逐步深入,但是目前高考依然是对学生成长有着很大影响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研究发现,弹簧问题在这些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经常会出现,那么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掌握。本文简要分析了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弹簧问题以及分类解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考 物理试卷 弹簧问题
弹簧问题在高考物理试卷中频繁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弹簧的特性及与其相连构成系统的运动状态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综合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另外,在伸缩弹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功能关系、力学、加速度等等。那么通过弹簧试题,就可以对考生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
一、结合弹簧的拉压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这种问题在分析物体受力时,需要对弹簧的拉压状态特别重视,然后结合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来进行解答,认真分析题目,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本文以某市高考物理卷中的弹簧问题为例,进行了分析。
问题:有两个木块,我们将其命名为A和B。两个木块的重量不同,前者为50N,后者为60N,它们和水平地面之间有着同样的动摩擦系数,也就是0.25。压缩A和B之间的轻弹簧,使其缩短2厘米,我们已经了解到弹簧的劲度系数,也就是400N/m,我们在水平地面上放置,保持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然后在木块B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控制为1N,那么在这个力的作用后,有四个选择:
A.13N是木块A所承受的摩擦力大小。
B.13N是木块B所承受的摩擦力大小。
C.9N是木块A所承受的摩擦力大小。
D.9N是木块B所承受的摩擦力大小。
解答:要想选出本题的正确答案,我们需要对两个木块的状态进行合理判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A、B之间存在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克服不了的,那么两个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就可以通过图表来表示两个木块的受力情况,然后结合相应的受力公式,就可以顺利求出答案,顺利了解到第一个木块的受力是8N、第二个木块的受力是9N,那么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是D。
通过这个详细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判断物体的静摩擦力,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没有被克服掉,就会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分析两个物体的受力状态。
二、结合弹簧的简谐运动
当改变了弹簧的相对位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他的一些状态,比如回复力、速度、位移、加速度。我们以某省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弹簧问题为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问题:有两个木块,分别用A和B来表示,在物体B上放置物体A,采用轻质弹簧,固定弹簧的一端,然后将另一端连接到物体B上,在不超出弹性限度的前提下,在光滑水平面上,促使两个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在这里空气阻力不必考虑,两个物体是相对静止的状态,那么下面的四个判断,你认为哪一个是正确的?
1.两个物体都是在进行简谐运动。
2.有正比关系存在于弹簧的形变量和物体A的静摩擦力之间。
3.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的静摩擦力对物体A做功,但是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的静摩擦力却不对物体B做功。
4.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以及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对物体A和B都有做功,前者是作正功,后者是作负功。
解答: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要有机地结合起这两个物体,两个物体进行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是由弹簧的弹力来提供的,因此两个物体的状态都是简谐运动,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的静摩擦力将回复力提供给第一个物体,第二个物体的回复力除了依靠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的静摩擦力提供之外还依靠了弹簧的弹力。可以结合力和运动的方向来对两个物体之间的静摩擦力做正功或者负功等进行有效判断。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前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
三、结合弹簧的动量、能量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答需要综合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力学、热学等等。这类问题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考生具有清晰的思路,构建正确的解答图表,就可以顺利解决。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弹簧试题因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隐蔽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考物理试卷中。通过弹簧试题,可以对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与分析;很多弹簧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那么还可以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茂荣乾 高考中弹簧问题的分类解析[J].物理教学探讨,2006,2,(5),123-125。
[2]任会常 高考中与弹簧有关的力学题归类解析[J].中学理科,2001,2,(1),87-89。
[3]杨胜光 高中物理轻弹簧问题归类解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2,(3),43-45。
论文作者:江新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物体论文; 弹簧论文; 木块论文; 静摩擦力论文; 第一个论文; 两个论文; 第二个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