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赫哲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调查报告_赫哲族论文

关于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哲族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调研报告论文,进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5)02-0044-12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为4640人,其中,黑龙江省有3910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84.3%,主要分布在同江市、饶河县等地。同江市建有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建有四排赫哲族乡。3个赫哲族乡分别辖3个同名的赫哲族村,另外,还有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所辖的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所辖的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这5个赫哲族村是本文所命题的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泛指赫哲族经历年移居整合后形成的在人口较多的聚居地建立的行政村。有1331名赫哲族农渔民居住在这里。

省民委党组确定组织机关有关处室、省民研所、省民族研究学会精干力量组成调研组,于2004年10月对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实地考察,采取入户问卷调查、典型访谈、听取情况介绍和座谈会等方式,对赫哲族聚居区各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状况、农渔民家庭经营和生活状况、村民的政治态度等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正在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并有望如期和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赫哲族聚居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基础条件

调研组从赫哲族聚居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有条件、赫哲族农渔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进行评析,认为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

(一)赫哲族聚居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表1 赫哲族聚居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简表单位:亩、%

草原或 淡水土壤状况植被覆 森林覆

地域条件

耕地面积 放牧地 资源 盖率盖率

街津口村 15000 较多

丰富黑壤、肥沃完好40

中俄边境、黑龙江畔

八岔村

24500

多丰富黑壤、肥沃完好10

中俄边境、黑龙江畔

四排村

3200多丰富黑壤、肥沃完好 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

敖其村

4361

没有

良好黑壤、肥沃完好15

佳木斯市城郊、松花江畔

抓吉村 较多

丰富 白浆土、较肥沃 完好 6

中俄边境、乌苏里江畔

说明:淡水资源:丰富、良好、缺乏;土地状况:黑壤、沙壤、盐碱;植被状况:完好、水土流失;地域:边境、内地、郊区。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现有4个赫哲族村分别位于两江之畔,与俄罗斯一江之隔。这里是三江平原腹地,泡泽星布,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见表1),属次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500~600毫米,无霜期常为120天左右。耕地资源丰富,街津口村、八岔村和四排村人均耕地分别为35亩、67亩和15亩,3村2003年共生产粮豆约为6000吨,是农户家庭经营的主要收入。淡水资源丰富,不仅解决了种植业、养殖业用水所需,还可以捕鱼(有各种小型捕捞渔船250余只),作为家庭经营的辅助收入。草原和放牧地多,为发展各种养殖业,如肉牛、绒山羊、梅花鹿、鸭鹅禽类提供了饲养空间。生态环境良好,为赫哲族农渔民的居住、饮水、出行和预防疾病等提供了较优越的人居条件。

位于佳木斯市郊区的敖其赫哲族村,人均耕地虽少(平均每人仅4亩),种植业收入较少,但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就业机会和进城谋业门路多,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位于乌苏里江畔的抓吉赫哲族村,是2002年10月经上级政府认定的赫哲族聚居村,有赫哲族渔民44户,没有耕地,自然捕捞业为其主产业。这里江河交错,动植物资源丰富,放牧、放养草场和水面较多,具有发展养殖业的良好条件,也具有发展的潜力。

(二)赫哲族聚居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赫哲族聚居区在“九五”期间,实现了由渔猎民族经济向农业民族经济的过渡后,在“十五”期间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进而也带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有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增长较快。衡量经济总量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人均产值等指标。因为赫哲族聚居区是行政村一级,本文讨论村一级经济总量采用了村合作经济总收入、增长速度及人均产值等指标,其村经济总收入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11项。这样,大致能体现出赫哲族聚居区经济的总体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这5个赫哲族村2003年的经济总收入达到2126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48.5%,年递增13.5%,人均为8420元,为同年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0%。如将敖其村的汉族等农户剔出,以5个村赫哲族农户1331人计算,则赫哲族农户人均经济总收入(含生产成本)为9264元(赫哲族农产经济总收入为1233万元),为同年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7%,高于全省农村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值。由此可见,“十五”的前4年赫哲族聚居区经济总量和年递增速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产业结构趋向符合实际并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表2可以看出,赫哲族聚居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趋向符合赫哲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种植业的收入占主导地位,畜牧业收入攀升,渔业收入渐缓,这就打破了赫哲族聚居区单一渔业经济的格局。表2中,2003年度数据显示,5个赫哲族村的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6.1%、牧业占14.596、渔业占7.7%,其余各项非农产业收入占41.9%。说明赫哲族农村人群收入构成已调整为多元结构格局。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随旅游业的开发,使其商饮业、服务业和手工艺品加工等成为赫哲族聚居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3.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条件得到改善。调研组深入到学校、医院、文化场所进行考察,其印象为赫哲族聚居区各项社会事业要好于黑龙江省农村总体状况。赫哲族聚居区都有条件较好的小学,皆为省、市级合格学校,5所小学校可用校舍5373平方米,无危房;设有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和校医室,可开小学电脑课和小学阶段全部实验课,藏书14400册(平均每校3600册)。赫哲族小学入学率100%、毕业率100%。除抓吉赫哲族村外,其他4村皆为乡政府驻地,赫哲族乡卫生院4所,面积为1030平方米,有病床22张,专业在职医务人员31人,医疗设施有B超、心电、X光等。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赫哲族聚居区能做到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达到100%,妇女住院分娩比例为100%,产妇、婴儿无死亡现象。街津口、八岔、四排3个赫哲乡都设有文化站,3乡文化站有用房550平方米,设专职人员6人,每年有计划的较大型活动20余次,赫哲族农渔民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在同江市建起我国惟一的赫哲族博物馆,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馆址在同江市三江口风景区,内设文物收藏馆,文物800多件,多是我国赫哲族文物;展览厅面积1100平方米。开馆以来,接待了大批参观者,其中有不少俄罗斯、日本等国游客,在国内外产生较好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抢救赫哲族文化遗产的—个标志。强化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工团的建设,拥有21位演员的文工团,曾多次出访日本、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每年演出100多场次。

表2 赫哲族聚居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状况表单位:万元

说明:敖其赫哲族村各年村经济总收入为行政村全口径统计,包括汉族等农户在内;该村赫哲族农户为6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7.7%,赫哲族农户家庭人口为286人,占18.2%。调研组调查后经分析,该村65户赫哲族家庭2003年经济总收入为260万元左右。其他4个村的数据皆为赫哲族农户情况。

(三)赫哲族农渔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3 赫哲族聚居区农渔民收入状况表单位:元/人、户

资料来源:调研期间由该乡镇统计人员填报

赫哲族农渔民人均纯收入,近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3所示,2003年,5个赫哲族村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在1600元至3100元之间不等,总体上看,基本相当于或接近于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2003年为2405元)。2004年,由于国家实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免两补”等优惠政策,这里的农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10%以上。表3所示,赫哲族农渔民2003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农户有159户,占赫哲族总农户的37.9%;2000元至3000元的农户有84户,占总农户的20%;处于温饱型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还有177户,占赫哲族总农户的42%。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多数农牧民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也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积累了物质基础。

调研组这次入户调查267个赫哲族农渔民家庭,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他们交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刻的感触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赫哲人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拥护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从心底里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激、满意之情。二是农渔民的生活水平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民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处于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食品和基本生活用品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通讯、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发展性需求的支出在上升。从调查分析看,赫哲族村民每百户拥有的彩电、洗衣机、冰箱等耐用品的数量超过全省农村每百户拥有量,自来水的入户率达到100%,赫哲族农渔民的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随着街津口、八岔两村赫哲族小区的建成,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总体上看,赫哲族人群的生活质量有较显著的提高。

(四)赫哲族聚居区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阶段的小康实现程度

中共十六大宣布:“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那么在这个“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阶段,我国赫哲族聚居区小康实现程度如何?对这个问题,调研组进行了探讨。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制定的全国农村生活水平基本标准,确定了包括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5个方面的16项小康基本监测标准。我们对街津口赫哲族村2002年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见表4所示。国家制定的农村小康16项指标,有15项全部实现,有的指标超过规定值许多,比如人均收入超过了75%、恩格尔系数低于标准值12个百分点、衣着消耗支出平均每人超过标准值的80元、砖木结构住房比重超过标准的20个百分点,等等。但有一项没有达到标准值,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于标准值的0.8年。从表4可以得出结论:2002年,街津口赫哲族村小康实现程度为99.5%。黑龙江省统计局的黑龙江省小康实现程度,2002年全省实现98.4%(涵盖城乡全部),农村的实现程度要低于这个值。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街津口赫哲族村小康实现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4 2002年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村小康实现程度调查表

资源来源:黑龙江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2002年调查数据,民宗委办公室提供,舒景祥整理。

街津口赫哲族村2002年小康实现程度为99.5%,对于其他4个赫哲族村情况,调研组分析认为:八岔赫哲族村与街津口村持平;四排赫哲族村和敖其赫哲族村略低于街津口村;抓吉赫哲族村小康实现程度为最低。总体分析认为:赫哲族聚居区人群大约有80%的农渔民初步达到小康水平;12%接近小康指标;8%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这就是说,赫哲族聚居区人群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

表5 赫哲族聚居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简表单位:万元

项目

投资额 建设地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140四排

莲花河大桥(218米)工程

1900

街津口

护岸工程及村白色路面

216

街津口

过境路及沿江路整修 23敖其

、  八岔乡所在地白色路面及排水沟  119八岔

西林子至四排白色路面70四排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40

街津口

接国电网工程90八岔

农田桥涵和排水渠

270八岔

开发万亩灌区发展水稻生产55四排

修建五排干二号桥20四排

西川河农田桥35四排

渠首——大板河口农田路(堤)18.5 四排

开荒补贴费15000亩

30

街津口

开荒补贴费24500亩

49八岔

维修泵站、低产田灌溉15敖其

电话、有线电视 40

街津口

电话、有线电视 60八岔

电话、有线电视 20四排

计 18项 3210.5

新建赫哲族住宅小区补贴 277  街津口

新建赫哲族住宅小区补贴 200八岔

自来水一、二期工程 70

街津口

赫哲族村新建自来水工程 70八岔

赫哲族村所在地自来水工程40四排

赫哲族村自来水延伸工程 50敖其

改善 新建校舍、上教学设备、维修 80八岔

办学 新建部分校舍、微机室等 90

街津口

条件 维修校舍、上微机等 40敖其

新建部分校舍、教师住宅、微机室 140四排

医疗 维修乡卫生院25八岔

卫生 维修乡卫生院15

街津口

维修乡卫生院、添医疗设备35四排

改善文化设施条件30

街津口

改善文化设施条件14  八岔

15项 1176

(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了小康路上的主要瓶颈

赫哲族聚居区地处我国边境,由于20世纪60、70年代“准备打仗”历史原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赫哲族聚居区在省和国家大力扶持下,经过近20年的奋斗,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观。这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交通、电力、农田水利工程、通讯等有助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需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加大了投资力度。据调查时不完全统计:4个赫哲族村有项目18项,投资额为3210万元(见表5)。当然,有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赫哲族村所建,也使附近20多个汉族村受益,比如,同江市至街津口乡公路建设投资达6000万元。这些年来,对惠及百姓的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建设赫哲族小区住宅、村饮用自来水、改善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及文化设施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特事特办”的精神,加大投入力度,使其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极大改善。据调查,不完全统计有15项之多,投资1176万元(见表5)。经过多年奋斗,赫哲族聚居区村村通白色水泥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邮;家家都吃上自来水、收视有线电视、装上电话并住上了砖木结构住房;村村有条件较好的学校、卫生所和文化活动室。农田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加。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加强和改善,对赫哲族进一步发展新产业(如旅游业、对俄口岸贸易业)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市场通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基础夯实得比较牢固,可以说突破了小康路上的主要瓶颈。

二、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一)战略选择的依据及总体思路

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总体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初的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种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总量的要求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很明显地体现出全面小康社会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阶段在量上有大的提高、质上有巨大进步、面上有更全的扩展、综合国力更加强盛。

《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是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为落实十六大精神,于2003年6月召开了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了《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的决议,并在全省实施。《纲要》指出:从现在起,黑龙江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总体上分为前8年和后10年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前8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新的倍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9.4%,2008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880元和4130元。第二阶段为后10年,在中央提出的“六个更加”方面有新成就,成为在全国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省分之一。在2017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年均增长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6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000元和8000元。在《纲要》中,还提出了21项主要指标,其中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主要指标13项。依据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调研组研究分析认为,确定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总体思路,应本着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的精神,从赫哲族当前的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次推进战略”,力争成为在全国22个人口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中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民族之一。

调研组拟定“分层次推进战略”概念,就是根据赫哲族聚居区5村的现有经济综合实力、小康实现程度、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素质,分为两个层次和两个全面小康实现阶段。处于相对先进的街津口、八岔、四排等3个村,为一个层次,称之为“提前实现·与全省同步型”,力争于2017年与黑龙江省同步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处于相对后进的敖其、抓吉等2个村,为另一层次,称之“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型”,力争于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这样,赫哲族聚居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就能列入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排名中。

(二)按“分层次推进战略”的思路确定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调研组经研究分析,确定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的原则:一是从赫哲族聚居区的实际出发,使在发展水平上有一定差距的两个层次上的赫哲族村,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到达目标,允许有先有后。二是以赫哲族村所在县(市、区)制定的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方案、纲要)为参照系。三是以《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所确定的任务目标为标准。按上述3条原则,调研组提出了“赫哲族聚居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8年(至2010年)主要指标设计数据”(见表6所示),分两种类型分述。

表6赫哲族聚居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8年(至2010年)主要指标设计表

说明:省制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指标是面向全省城乡社会和全口径人口的。本表中的各村数据以村经济收入总量和人均经济收入总量填报的,作为参照值。另,表中敖其赫哲族村的经济总收入是按赫哲族农户(65户)测算的。

Ⅰ类 “提前实现·与全省同步型”

有街津口、八岔、四排3个村,这是赫哲族的传统聚居区,又是以3村赫哲族为主体民族的全国独有的3个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里基础较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人口稀少的东北边境线上的农村政治中心和商贸集散地,当地还有为数不少的赫哲族干部和持有城市户口的赫哲族居民。2004年统计,3个赫哲族村共有农渔民311户895人,占赫哲族聚居区2004年统计总人口的67.3%。这3村能够达到“提前实现·与全省同步型”的目标,即2017年提前3年基本实现黑龙江省确定的小康社会标准。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03年至2010年,见表6所示。所设计的主要指标13项,具体为:3个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50万元,为2000年的1.5番,增长速度为15%,人均经济总收入19550元,折合2400美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农渔民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也将达标,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人均砖木水泥结构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上,全部吃上自来水。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人的计划生育观念更加理性,道德水准逐步提高,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反映上述领域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省委确定的目标。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赫哲族1998年已率先在全国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民族),大学入学率将增加。至于森林覆盖率,实现不了省里提出的指标,不过这3个村地处边境,多为平原沼泽、河水纵横,生态良好。第二步,从2010年至2017年,为巩固前8年成果,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人群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更加进步阶段。其主要指标预计:3个赫哲族村的经济总收入可实现3500万元,人均250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Ⅱ类 “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型”

有敖其、抓吉两个村,这是赫哲族的新聚居区,又是被辖属于汉族乡的赫哲族村,分别是于1985年和2002年以赫哲族为主体民族而建立的行政村。这里的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和社会事业滞后,耕地较少,产业单一。2004年末统计,两个村有赫哲族农渔民109户,赫哲族人口436人,占赫哲族聚居区2004年总人口的32.7%。调研组分析认为,经过自身奋斗和各方面的扶持,可以“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型”小康社会目标,即2020年达到黑龙江省委确定的小康社会标准。也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03年至2010年,见表6所示。所设计的主要指标13项。其经济指标:两个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50万元,增长速度为12.5%;人均经济总收入15000元,折合1800美元;农渔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其他方面的各项指标也接近和达到黑龙江省委提出的2010的目标。在第一步过程中,通过各项民族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着重解决农渔民增收缓慢问题,培植新的产业门路,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收入,促进农渔民家庭资产的积累,强化再生产能力。第二步,从2010年至2020年,在前8年重点解决农渔民收入和积累的基础上,加大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改善住房条件、教育条件和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主要经济指标预计:两个赫哲族村的经济总收入可实现1500万元,农渔民人均收入为8000元,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水平。

(三)实施“分层次推进战略”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叙述了调研组对我国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实施“分层次推进战略”,两种类型、两个步骤和第一步的设计目标,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它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

1.侧重于农村和农民实际状况。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赫哲族有59.1%已成为城镇人口,现在我国赫哲族聚居区是5个赫哲族行政村。因此,在设计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是以农村为坐标的,指标确定及其量化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15~20年的实际情况。对其在经济总量中的“三产”比例、能源利用率、大学入学率等以城镇为优势的指标予以剔出。因为涉及的是村一级经济,而不是具有较完整功能的区域性经济。

2.侧重于黑龙江省实际状况。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实施步骤和奋斗目标,注意到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的要求,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素质和制度等方面,应涵盖“三个文明”的内涵。但至今还没有看到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调研组惟一能选择的权威部门公布的具有约束力的依据,就是黑龙江省委制定的《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要》。因此设计出13项指标,虽不全面,但可以体现出总的趋势。

3.侧重于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分层次推进战略”和具体步骤,在赫哲族聚居区具有可操作性,与所在县(市、区)的谋划相一致,为大多数赫哲族干部、群众所认可。

三、对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为实施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和实现其奋斗目标,必须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渔民收入和家庭资产存量为目的,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奋发图强,勤劳创业,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赫哲族过上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生活。这样,在实行各项措施时,要结合实际,突出以下基本方针和思想。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谋划发展、勤劳致富作为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协调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关系。

——坚持全面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教育,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一)发挥赫哲族聚居区的资源潜力和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和拓展增收渠道

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重点是扩大生产,难点是农渔民增收。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的主要措施,在于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潜力和比较优势。各村应在所在县(市、区)政府的领导下,集中精力搞好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潜力,大力发展优质大豆和水稻生产。街津口村和八岔村,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土质肥沃,水源和大气无污染,两村赫哲族人均占有耕地分别为35亩和67亩,是绿色农业生产的绝好地段。在“十五”计划末期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应抓住国家实施的大豆振兴计划的机遇,积极发展优质大豆生产,力争使更多耕地建成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农田,使绿色、有机大豆生产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并大力推广应用提高大豆产量、品质的各项新技术,实施高油脂、高蛋白良种化,施用低残留农药、测土施肥等措施。扩大总产、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四排赫哲族村人均耕地15亩,又引无污染源的乌苏里江灌溉,具有良好的水田灌溉配套工程,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生产,采用良种和应用水稻生产先进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靠绿色大豆和水稻生产致富,是这3个赫哲族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首选举措。

2.发挥边境空间大和水草丰饶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街津口、八岔、四排、抓吉4个赫哲族村都地处边境,这里人口稀少、地域空旷、水草丰饶,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应乘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和黑龙江省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的机遇,在“十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绒山羊、鹅鸭禽类生产。特别对那些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相对多的农户,扶持发展家庭养殖业,培植大户和组建农户联营的股份有限公司,推进规模化进程。近年在县、乡政府指导下,经各方扶持,畜牧业发展已有良好的起步动作。八岔赫哲族采取外购、繁改、引进优良肉牛品种,已建成农户联营的肉牛小区,养西门塔尔肉牛136头,有1040平方米的标准牛舍和60平方米的畜牧防疫室。四排赫哲族村对失地相对多的10余户赫哲族,扶持养绒山羊、肉牛,已分别达1000余只和300头。街津口赫哲族村2004年也建起农户联营的肉牛基地,有标准化牛舍800平方米,基础母牛135头。只要加强指导、合理规划、分批扶持,采用科学管理机制和科学饲养及防疫,畜牧业是农户致富的又一好的门路。特别建议抚远县政府,重视抓吉赫哲族村的经济发展问题,鉴于抓吉村赫哲族农户没有承包耕地而以打鱼为业,应从2005年开始,着手制定产业调整方案并组织实施。发展家庭养殖业应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3.发挥地缘优势和展示赫哲族风情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对俄边贸业。同江市的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族村地处黑龙江右岸边;抚远县的抓吉赫哲族村,位于乌苏里江的左岸边。3个村各距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仅约50~100公里,在伯力城附近有个那乃区,那里居住着约1.2万人的那乃族(20世纪80年代报道的数字)。俄罗斯的那乃族与中国的赫哲族是同一民族,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身体特征相似。改革开放以来,相互友好往来,互邀参加庆典活动和文化交往。再则,同江市于2002年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其经济发展定位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转与贸易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与俄罗斯开展两国贸易的一类口岸。最近,铁路已至同江市,货运已运营;同江已进行东西两港扩建工程,新建哈鱼岛东港及汽车轮渡码头。正在谋划哈鱼岛至俄下列港跨黑龙江铁路大桥工程。同江市现已在码头附近增建仓储、贸易市场和过货区等设施,为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四排赫哲族村地处乌苏里江左岸,距饶河县城仅20公里,饶河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俄边贸口岸,对面是俄远东重镇比金市,两国贸易往来和来华旅游的俄罗斯人频繁。这样的地缘优势,为赫哲族的旅游业和对俄出口开拓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依托赫哲族博物馆、街津口旅游度假村、八岔岛自然生态保护区、四排赫哲族发展史馆,突出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整理赫哲族传统文化遗产,兴建旅游纪念品厂点,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和鱼皮制品、旅游鱼类食品。积极引导赫哲族户开设旅店、餐饮、运输、手工艺品等相关行业(这次调查得知已有21户赫哲族家庭经营旅游服务业),使他们以非农产业增加收入。二是依托口岸优势,积极开展对俄边贸。开发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蔬菜生产,以逢时蔬菜出口对岸;组织农户扩大山野菜和黑木耳的生产、发展肉牛等,逐步开拓俄罗斯市场;可论证在街津口兴建年产100吨山野菜保鲜软包装生产线和在八岔兴建年产500吨脱水干菜生产线,逐步扩大对俄出口能力,以带动赫哲族经济发展。

4.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郊区的地缘优势,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敖其赫哲族村距拥有70万人口的三江平原中心城市佳木斯市仅20公里,可以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经商,解决赫哲族户耕地少收入低的问题。只要区、乡政府精心组织、加强培训、培养典型、调整政策,可逐步扩大进城谋业的赫哲族人群,加之对服务于城市的家庭养殖业的扶持,增加赫哲族农户收入。

(二)抓住“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机遇,争上项目促进发展

2000年,国家民委开始加大了对10万人口以下22个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启动了“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赫哲族既是10万人口以下的少数民族之一,又是地处边境的民族,当然囊括在其中。在2000~2003年实施的第一阶段中,同江市被确定为国家扶持的重点,饶河县被确定为省扶持重点县。国家和省为两地赫哲族乡、村分别投入扶持资金600万元和180万元,重点解决了赫哲族聚居区农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由2004年进入第二阶段,大致5年时间,已确定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市)37个,同江市和饶河县列在其中。赫哲族聚居区应在当地县(市)政府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争上一批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多路并进、拓宽渠道抓项目建设,这是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一要抓住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投资上项目;二是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招商引资上项目;三是改善环境,鼓励先富者以民营资本投资上项目。上项目应遵循“十一五”计划期间以扩大开发力度的经济项目为重点;项目设计与确定立项,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国家投资扶持农渔民发展生产项目资金应落实到户,项目经营机制应采用农户合作股份制,改变投资于村集体经营运行的老办法;应设计符合当地比较优势并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在特色产品上下功夫。调研组对赫哲族聚居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以当地县(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方案)为依据,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应围绕建设优质稻豆生产基地、牛羊生产基地、对俄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开发旅游业等方面上项目,认真设计论证筛选一批中小项目,力争上马建设,逐步扩展经济开发力度。

政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这已被近年来赫哲族聚居区发展的实践所证明。赫哲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还是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单一,经济脆弱,进入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起步晚。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都特别重视和关怀,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以政策求发展已成为现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仍需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会资源。然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源于客体的实际情况和对象的特殊性,具有个性,其他的客体和对象不好攀比。赫哲族具有人口极少的特殊性、地处边境的客观性、民俗民风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典型性。打造“中国惟一”和“黑龙江惟一”的“品牌”,为人所公认。要以赫哲族博物馆、风情园、文工团等展示赫哲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及发展成就,宣传聚居地优美环境和边境上的神奇,扩大社会影响和赫哲族的知名度,为争取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造条件,使“中国惟一”成为特殊价值。

(三)注重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赫哲族聚居区人群的整体素质

大量事实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多少,还取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具有高素质人才资源。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应注重办好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提高赫哲族聚居区人群的整体素质。

1.办好教育,提高人群受教育程度。调研组在入户调查中了解到,5个赫哲族村基本上没有失学儿童,普及小学教育是办到了,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尚需认真对待。现在初中二年级辍学的较多,各种因素制约,入高中上中专门路窄,念到初三的较少。实际上这些孩子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而且也没有受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另外,据对八岔赫哲族村、抓吉赫哲族村的168户493口人的赫哲族农渔民家庭调查,具有大专学历的6人,占1.22%;高中(含中专)43人,占8.71%;初中(含初中肄业)240人,占48.68%;小学196人,占39.76%;还有8人没上过学,占1.62%。这样,总体人群受教育程度为人均7.98年。其余3个村赫哲族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大体上与这两个村的调查情况一致。由此可以认定,截止2004年,赫哲族聚居区农渔民家庭人群受教育程度为8年。按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这两个村共有赫哲族农渔民168户316个男女劳动力,其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专6人,占1.996;高中(含中专)32人,占10.1%;初中(含初中肄业)149人,占47.2%;小学的121人,占38.3%;还有8人没读过书,占2.5%。这样,有88%的劳动力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没有受过劳动技能训练。仅具有一般性的劳动技能,种地、打鱼还行,由于没有特殊技能,其家庭经济经营能力不高,可以维持,难以创新。针对这种情况,调研组建议所在县(市)政府,要设立赫哲族聚居区科技培训费专户,增加培训和科技普及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生产适用技术,为户户培养“科技明白人”,培养和认定农民中的专业职称(技术员、技师等);对进城务工农民培训相应的专业技能;针对各村不同情况开展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提高农民合作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水平;完善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综合服务站、农机管理站的职能,发挥服务于农民的作用。距小康社会纲要提出的2010年受教育程度达到人均10年的指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必须努力办好教育。建议所在县(市)政府及省教育厅等部门,应采取“特事特办”的措施,加大对赫哲族聚居区教育的投入,在“十五”期间完成基本“普九”的基础上,提高“普九”质量,逐步扩大高中普及面,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初中二年辍学较多的情况,采取相应办法解决,对就学困难的孩子发放助学金或适当补贴学费。

2.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调研时发现,有的赫哲族农渔户近年得到的扶贫资金3000~5000元,但仍贫穷如旧,究其原因,就是劳动技能和经营能力低,资金投入发挥不了效益。有的项目国家扶持资金达到十几万或几十万,但资金利润率不到1%,甚至是无效投入,究其原因,是经营体制制约和管理水平差。

3.繁荣赫哲族文化,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文化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实施“同江市赫哲族文化规划纲要”;发挥赫哲族乡文化站作用,办好赫哲族博物馆、风情园和赫哲族少儿中心等文化事业;做好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和整理工作,并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节目;培养文体骨干人才。

(四)切实加强对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

切实加强对赫哲族聚居区的领导,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保证措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于全过程。这里不再赘述,仅提出以下三条具体对策意见。

1.以省政府名义召开赫哲族工作会议,制定《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实施纲要》。省民委应会同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政府,根据省委全会通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议及赫哲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两市赫哲族聚居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纲要,以此为主体召开全省赫哲族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广泛动员赫哲族干部和群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投身于这一划时代的光辉事业。广泛动员省、市政府职能部门,加大扶持赫哲族聚居区全面建设小康的力度,全力支持“全国惟一”、“黑龙江独有”的赫哲族聚居区,在全国10万人口以下22个少数民族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2.赫哲族聚居区所在的同江、饶河、抚远和佳木斯市郊区等县(市、区)政府,要抓各项政策的落实。组织县、乡两级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赫哲族村,扎实工作,培养致富能人,使其傲大做强,推广典型经验,帮助温饱户和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体现爱民、帮民、安民的思想境界。

3.切实加强赫哲族聚居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委会班子建设,发挥保证作用和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收稿日期]2004-10-29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赫哲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调查报告_赫哲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