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隐性失业理论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些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被迫接受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但仍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从而使其生产率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针对这现象,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尔后,罗僧斯坦·罗丹把这一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中。从此,隐性失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它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没有影响到农业产出的那部分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笔者认为,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现象。这意味着,在存在隐性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量上不合比例,而且在质上也不相适应,只有形式的结合而没有实质上的有效结合。显然,隐性失业的首要特点是,这些劳动者表面上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公开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但是,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他们是冗员;其次,从表面上看,这些隐性失业人员已经有工作或已退出劳动力市场,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存在劳动力实际供给愿望,有时会从谋求第二职业来显现。
二、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隐性失业的争论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即是否存在隐性失业)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们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资源的配置是完全有效率的,通过重新配置农业生产中的各生产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增长,因此不能说其中劳动力有过剩现象。然而,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刘易斯却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为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且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过多的就业人口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或几乎为零,有些情况下甚至为负。他将传统农业中的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倾向于刘易斯的观点,即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美国经济学家森(Sen)在其经济发展两阶段的模型中指出,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延长其他滞留在农业里的劳动力的工作日,当工作日延长到一定限度时,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减少就会使农业产量相应减少,这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就基本上不存在了。表现在整体经济体系中,就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再也不是无限供给的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所示),这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但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仍处于第一阶段,即传统农业中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理论是站得住脚的。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国家,因土地的缺乏、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近年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农村中有大量的农民处于剩余劳动力的闲置状态。
三、二元经济中农村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
让我们在刘易斯模型下分析一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隐性失业及其转移过程。模型的假定条件:①在现代工业部门既定的工资水平下,其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②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工业部门通过资本积累吸收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劳动力工资和劳动边际产品,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OP表示传统农业中的生存收入,WSS’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S为经济发展两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在这之前,由于存在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因此,随着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增加,工资水平不变,S点之后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上翘。图中,向右下倾斜的一组曲线D[,i](K[,i])(i=1,2,3,……)表示对应不同资本量K[,i]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即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在既定的资本量下,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而随着资本的增加,劳动边际产品曲线会右移,即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当最初资本为K[,1]时,雇用的劳动力数量为L[,1],工业部门的利润为[,W]M[,1]N[,1]。若工业部门将这些利润全部用于资本积累,则资本量增加到K[,2],劳动力需求曲线外移到D[,2],此时,劳动力的雇用数量增至L[,2],而工业部门的利润也增加到[,W]M[,2]N[,2]。如果这一过程持续进行,则资本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曲线不断外移,劳动力雇用量也不断扩大,工业部门利润持续增长。这一过程直至资本积累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才结束。
之后,经济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变得稀缺了,工业资本大量积累后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工资水平上升,资本积累带来的利益将不再全部转化为工业部门的利润。
四、对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估测
(一)两部门模型估测法
考虑一个经济系统,假定它只由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构成(L[,总]=L[,1]+L[,2],K[,总]=K[,1]+K[,2]),且生产要素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构造两部门的生产函数(Q[,1]为非农业,Q[,2]为农业)为:
Q[,1]=A[,1](t)K[α1,1]L[b1,1]
Q[,2]=A[,2](t)K[α2,2]L[b2,2]D[η]e[θ]
上式中K[,i]、L[,i](i=1,2)为各部门投入的资本与劳动力,D为农业可耕地面积,θ为耕地灌溉率系数,α[,i]、b[,i]、η分别是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产出系数。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则第i行业的利润(土地租金为零)为:
П[,i]=P[,i]Q[,i]-[,ωi]L[,i]-[,ri]K[,i] (i-1,2)
其中,P[,i]为i行业的产品价格,wi、ri分别为第i行业的工资率和资金成本。
利用利润最大化来决定全社会对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δ[,1]=δ[,2]时,就说明劳动力得到了合理配置。所以,上式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存在未得到合理配置劳动力的条件,在此条件下,未得到合理配置的劳动力是剩余劳动力。
对实际数据计算时,如结果为δ[,1]=δ[,2],则说明劳动力得到了合理配置,若δ[,1]<δ[,2]则说明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即有剩余劳动力存在。用φ表示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相同的农业产出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占实际投入的劳动力数量的百分比,则1-φ就表示农业劳动剩余率,φL[,2]表示农业剩余劳动量。这样,可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计公式:
表1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K[,1](亿元)
3386
6444
23587
L[,1](万人)
49873 56740
62388
K[,2](亿元)
400.0 1413.0
5234.2
L[,2](万人)
30351.5 33336.4
32334.5
D(千公顷)96846 95673
94971
P[,1]Q[,1](亿元) 8989 18598
57277
P[,2]Q[,2](亿元) 2524
5017
1199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年鉴(1996)》。
根据上面得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估计公式,以及表1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大体上估算出中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状况。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θ0.455
0.495
0.519
η0.1564
0.1942
0.2723
δ[,1]
0.7801
0.7786
0.8067
δ[,2]
0.8753
0.8927
1.1103
1-φ
16.7
20.3
21.8
(二)国别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的一种形式是,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历史时期找出一般劳动力比重,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多出来的部分即农业隐性失业。其理论依据是各产业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比值即劳动力的产值率,可以间接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比较分析法的另一种形式,从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的结合上进行估计。仍以农业为例,就是用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与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比重之差,减去中国农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与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比重之差后,再乘百分之一百来估计农业隐性失业率。其理论依据是“钱纳里模型”,它是由钱纳里与M·赛尔昆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揭示部门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劳动力配置模型。
根据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第一产业的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鉴于中国近20年来的人均收入处于300~500美元的水平上,同国际标准结构的同一水平的劳动力份额相对比,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平均为60%左右,比国际标准结构40%多出20个百分点,农业GNP的份额应约占25%,比国际标准结构的20%多出约5个百分点左右。
按照上述两种形式来估计,近20年来中国农业隐性失业率在15%~20%左右。笔者认为,这一估计结果是偏低的,因为作为比较的标准结构并不能反映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的高低,因而,比较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因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使劳动力积存在农业,未得到合理配置的程度。
(三)调查抽样估算模型
为估计农业隐性失业状况,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劳动部、农业部等权威部门曾做过抽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诚同志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估计隐性失业人数的公式,即农业隐性失业人数=农业劳动力供给量-乡镇企业就业量-私营经济就业量-个体劳动就业量-进城务工人员-农业资源必需就业量。根据此公式推算的结果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上式推算隐性失业率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二是农业资源可容就业量估算偏小。因为这一方法的提出仅考察了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若把诸如流动性贷款、土地等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的容纳力考虑进去,隐性失业率会有所降低。
表3单位:万人
年份 农村总就业 乡企就业 私企就业 个体就业 民工
农业可容就业 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率(%)
1985
37605
6979
——
—— 6585072
2432965.6
1986
37990
7939
——
——
7115325
2401763.2
1987
39000
8805 ——
——
7375818
2364060.6
1988
40067
9545 ——
——
7366611
2314857.8
1989
40939
9367
——
——
7707207
2359557.6
1990
42010
9265 113
1491
7888051
2230253.1
1991
43093
9609
116
1616
8179581
2135449.6
1992
43802
10625
134
1728
836
11179 1930044.1
1993
44256
12345
187
2010
854
12482
1637837.0
1994
44654 12017
316
2551
900
150251384531.0
1995
45042 12862
368
3525
960
174001029522.9
1996
45960
12280
421
4065 1050
189601156723.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
(四)农作物播种面积法
用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土地资源的比值(生产性比例)同实际比值进行比较来估计农村隐性失业状况也是一种隐性失业的估测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先确定边际劳动力生产率大于零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准)的比值(R),再将它用实际存在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比值(S)进行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说明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具有生产性,因而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反之则有剩余劳动力存在。由于生产性比例在现实中难以测定,一些学者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假定某个时期以前的农业劳动力都是具有生产性的,以后各时期新增加的农业劳动力均为过剩的,则农业劳动力剩余率=(1-R/S)×100%。根据此方法,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如表4所示。
这种仅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标准的测算方法也比较粗略,因为它所反映的仅是因耕地资源短缺所形成的农村绝对剩余人口。事实上,农村除土地外还有诸多的容纳劳动力的资源。因此,这种方法的测算结果是偏大的。
对农村隐性失业测算的研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测算方法所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加上方法本身的不完备性和应用条件的不同,测算结果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将上述各种方法的测算结果综合起来,求得一个隐性失业平均值作为结果,当然每一个测定值的权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表4
年份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农业劳动力(万人) S R/S(R=0.082) 剩余劳动力(万人) 劳动剩余率(%)
1962
210343
21178
0.101
81.2 4000
18.8
1965
215936
23398
0.108
75.9 5639
24.1
1970
215231
27814
0.129
63.6
10097
36.3
1978
225156
28310
0.126
65.1
10998
34.9
1980
219569
29425
0.134
61.2
11417
38.8
1985
215439
31187
0.145
56.6
13504
43.3
1990
222543
38808
0.174
47.1
20529
52.9
1995
224490
35971
0.160
51.3
17518
48.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五、对解决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目前所采用的失业统计口径仅限于城镇,并不包括农村劳动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个农民都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劳动就可以获得农业收益,所以农村不存在失业。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农村隐性失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痼疾。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隐性失业的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缓解,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尤其是中国农村庞大的人口与较低的劳动力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极大障碍。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隐性失业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政府应以政策导向促使生产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农村本身的发展;其次,应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扩大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后,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善农村人力资本,这是根本的出路。
总之,解决农村隐性失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我们不得不在实践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