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中的陈县谢_刘宋论文

“刘松”中的陈县谢_刘宋论文

陈郡谢氏在刘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陈郡谢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曾经写过《陈郡谢氏在东晋》,收在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编辑的《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中。该文主要是介绍和论证了陈郡谢氏在东晋处于鼎盛时期的史实。当时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如日中天,不仅有雄厚的实力,崇高的家学渊源,而且掌握了东晋王朝的政治、军事大权。谢安身居相职,并都督扬豫徐兖青及幽州燕国诸军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特别是在淝水之战时,前秦重兵压境,东晋政权危如累卵。谢安坐镇中央,指挥若定,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辅国将军谢琰率领8万北府兵,英勇奋战,以少胜多,一举打垮了前秦的百万大军。战后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同日封公。①陈郡谢氏的势力和声望,已超过了曾显赫一时的琅邪王氏。

公元385年谢安逝世,自此陈郡谢氏的鼎盛期已过,东晋政权落入皇族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之手。由于道子、元显父子政治腐败,任用亲信,排斥异己,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恩、卢循起义于江东,同年十二月,桓玄攻占江陵,打起反对东晋中央政府的大旗,东晋政局陷于混乱、危亡之中,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门阀士族势力,在孙恩、卢循起义中受到了致命打击,已失去左右政局的实力。在讨伐桓玄叛乱和镇压孙恩、卢循起义过程中,北府兵的一位低级将领刘裕逐渐得势,先是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最后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而建立了刘宋政权。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刘宋就是南朝中的第一个王朝,刘裕就是刘宋王朝的创始人宋武帝,中国的门阀政治也就由鼎盛时期趋于衰落,陈郡谢氏也随之由顶峰跌落下来。

对于门阀政治从刘宋时趋于衰落的认识,在史学界早已有之,但泛论较多,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笔者想以陈郡谢氏为例,深入分析陈郡谢氏在刘宋政权中的处境、心态及刘宋皇帝对陈郡谢氏的拉拢、利用和抑制、打击的情况,从而论证门阀势力与皇权的关系变化,用以揭示刘宋时期君主专制皇权已经恢复,门阀士族已处于从属地位的真相。

必须说明,所谓门阀势力在刘宋时趋于衰落,并不是说门阀的特殊社会地位已经丧失,只是说已失去了控制政局的力量,而从属于君权。就构成门阀士族存在的四个要素来讲,依然如故。以陈郡谢氏为例,《宋书》中设有7个列传,见于记载的有40余人,有官职者30余人,而且都是世代为官,官居清流,这是其一。第二,能够世代为官,自然会有大批门生故吏,这是不需要论证而自明的问题。第三,陈郡谢氏仍然拥有家学渊源的优势,谢晦、谢瞻、谢方明、谢灵运、谢弘微、谢庄、谢景仁等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及文武才干,这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第四,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仅以谢混为例,据《宋书·谢弘微传》记载,义熙八年谢混以党于刘毅被杀时,仍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余人”,这些田业和僮仆在谢混死后并没被没收,而是由被迫与谢混离异的妻子晋陵公主委托族侄谢弘微代管,及至刘裕建宋,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但允许她回归谢家,谢混的遗产有增无减,“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直到东乡君逝世,谢家“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谢安)、司空(谢琰)时事业,奴僮犹有数百人。”这说明尽管谢混被处死,谢家资产仍被保存下来。另外,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所拥有的田业、僮仆、资财,远远超过谢混的遗产,《宋书·谢灵运传》描述得非常详细,此不赘述。

以上情况说明,陈郡谢氏仍具有高级门阀所必备的所有条件,因此谢氏的一流门阀地位并没有丧失,在社会上仍有很高声望,并享有高级门阀士族所享有的特权。只是刘宋君主专制皇权已经恢复,对包括王、谢一流门阀在内的士族已有生杀予夺之权。尽管刘氏皇权仍离不开门阀士族的支持与辅佐,但对不肯拥戴其统治,甚至对怀疑有异心和野心的士族名流,不管有多高的声望和地位,都要给予抑制、打击以至于诛杀,以维护皇权。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原出身于北府兵的下级军官,对于创建北府兵的陈郡谢氏,自然有一种敬畏心理。及至孙恩在会稽击杀北府兵最后一位创始人谢琰,陈郡谢氏的兵权已被剥夺,后来刘裕收集北府兵的残部,另建领导核心,讨伐桓玄,消灭孙恩、卢循,直到建立宋国,对于曾经领导过他的陈郡谢氏成员,凡是拥戴他的,就采取拉拢、利用的手段,凡是反对他的必消灭之而后快,刘宋的历代皇帝对陈郡谢氏都是采取打与拉的两手政策,而且执行得非常严厉,以防止陈郡谢氏左右军政局势。在刘宋时期,陈郡谢氏成员,凡是锐于进取,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无不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安于现状,谦退自守者,皆可享受一流门阀的尊荣,这就是陈郡谢氏在刘宋时的总蓝图。

在东晋末年社会大动乱时期,政治集团不断分化,改组,陈郡谢氏也不例外。其成员有的进入桓玄集团,为楚政权效命,有的投靠刘裕,帮助刘宋打天下。刘裕在羽毛不够丰满时,对陈郡谢氏采取能拉就拉的手段,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如谢裕(字景仁)曾先后在桓玄麾下任太尉参军事,大将军参军事,楚国黄门侍郎等职,桓玄称帝,任骁骑将军,深得桓玄的信任,出则陪乘。但当刘裕平定桓玄进驻石头城时,谢裕与百官出降。刘裕见到谢裕时,对谢裕辅佐桓玄不仅未加责难,反而指着谢裕对部下说:“此名公孙也”。②以示尊崇,后来谢裕遂成刘裕的心腹,并推荐为吏部尚书。当时谢裕的从兄谢混任尚书左仆射,按晋朝制度,同族、亲属不能在同一个机构任职,刘裕特别援引仆射王彪之、尚书王勖的先例,允许谢裕、谢混同在尚书省工作,后晋升谢裕为右仆射,转左仆射,卒于官。

刘裕对谢混则采取生前杀,死后拉的手段。谢混是谢琰之子,“少有美誉,善属文”,[1]是一位有才华,有影响的人物,已官至尚书左仆射,因党附刘毅,被刘裕处死,并迫使晋陵公主与谢混离婚。及刘裕建宋,为了拉拢陈郡谢氏,又说“(谢)混得罪前代,东乡君(晋陵公主入宋后降为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2]谢混本来因反对刘裕而被杀,现在把责任推给晋朝,刘裕却成了宽宏大量的天子。

刘裕为什么对谢混生前杀,死后拉?是因为他知道陈郡谢氏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如刘裕将受禅,要举行一个“进玺”典礼,即把晋家的皇帝玉玺进献给刘裕。当时有人主张让侍中刘叡担当这个角色,但刘裕说“此选当须人望”,[3]于是就选中了谢安的孙子谢澹来献玺。谢澹本是放浪形骸之外的人,刘裕选中他来进玺,主要是借重于陈郡谢氏的社会声望和影响,绝对不是信任和重用。谢澹嗜酒,经常陪侍刘裕晏席,酒酣之后,“大言无所屈,郑鲜之欲案之,帝以澹方外士,不宜规矩绳之,然意不说(悦),不以任寄”。[3]这就说明,刘裕为了利用谢澹,可以容忍谢澹的傲慢不逊,却不能重用他,所以只能让谢澹担任光禄大夫、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之类有职无权的虚职。谢澹对刘裕的心态也心如明镜,所以谢澹在一次侍帝晏时,对刘裕说:“陛下用群臣,但须委屈顺者,乃见贵,汲黯之徒无用也。”[3]刘裕笑而不答。谢澹不仅知道刘裕不会重用谢家人,更不能容忍谢家人权势太重,还知道谢家人一旦反对刘裕必遭杀身之祸。如谢澹对谢混党附刘毅,早就深以为忧,曾对其从子谢瞻曰:“益寿此性,终当破家。”[3]并有意与谢混疏远,不久谢混果被杀,朝廷因谢澹有言在先,“故不及祸”。[3]谢澹对刘裕及其政权由于采取了不即不离的态度,才既保全了名位,又得尽天年,而他的从侄谢晦则做不到这一点。

谢晦是陈郡谢氏中才高气盛,进取心颇强的人。他追随刘裕较早,也深得刘裕的器重。宋台初建,即任右卫将军,寻加侍中。刘裕即帝位,迁中领军,以佐命功,封武昌县公,食邑二千户,寻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入值殿省,总统宿卫,成为禁卫军统帅。刘裕临终,谢晦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受顾命,共辅少帝。以上情况说明,刘裕对谢晦是非常信任和重用的,实际刘裕对谢晦还是存有戒心,这从刘裕病重时告诫太子刘义符的话可以得到证实。刘裕对太子说:“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郤,可以会稽、江州处之。”[4]在同受顾命四人中,刘裕对其他三人都信任不疑,惟独对谢晦持怀疑态度,其原因不单纯因为谢晦“颇知权变”,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陈郡谢氏有夺取政权的社会基础。若论权变,徐羡之、傅亮恐怕要高于谢晦。刘裕对徐、傅二人深信不疑,是知道徐、傅人望不足,不可能夺取刘宋的江山。

少帝即位后乖戾无道,朝政混乱,人心思变,徐羡之、傅亮与谢晦、檀道济合谋欲废少帝。少帝废,按次第排列,该立庐陵王义真为帝,而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5]又与徐羡之、傅亮不合,所以徐、傅决定先杀义真以扫清立帝的道路,檀道济反对无效,义真遂被害,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合谋,以太后令废少帝为营阳王,不久又杀之,随后即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是为文帝。在刘义隆入京之前,徐羡之、傅亮派谢晦为荆州刺史,出镇江陵,又使檀道济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镇守江北,以便里外呼应巩固他们的权势。424年八月刘义隆即帝位,先承认了徐、傅二人的安排,及其帝位稳定后,于426年正月先诛除徐羡之、傅亮,在争取檀道济归顺后,决定出兵讨伐谢晦。由于檀道济倒向文帝,谢晦的荆州军顷刻瓦解,谢晦被杀。受谢晦的株连而死者,有谢晦之子秘书郎谢世休,谢晦长兄谢绚及其子世基,二兄谢遯及子谢绍,弟谢遯及其子世平、世猷,惟有三兄谢瞻一家因早与谢晦划清界线,幸免于难。陈郡谢氏经过此次打击,已再无人执掌兵权。

谢晦权势显赫,锋芒毕露,早已引起陈郡谢氏族人的担心。如谢晦将去荆州赴任,临行拜别其从叔谢澹,“甚有自矜之色”,谢澹就有意挫他的锐气,问他的年龄?“晦答曰:‘三十五’。澹笑曰“‘昔荀中郎(荀羡)年二十七为北府都督,卿比之,已为老矣’。晦有愧色。”[6]其实最替谢晦担心的,还是他三哥谢瞻。早在谢晦任宋台右卫将军时,从彭城回建康接家眷。其时谢晦“权遇已重”,“宾客辐辏,门巷填咽”,谢瞻看到这种趋炎附势的情形,惊骇不已,就对谢晦说:“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豫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后来谢瞻又亲自到彭城对刘裕说:“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龄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以后谢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7]谢瞻对陈郡谢氏进入政治核心的危险性是有充分认识的,所以当刘裕任命他为吴郡太守时,谢瞻知道吴郡为京畿重地,不敢涉足,遂坚辞不就任,刘裕只好改派他为豫章太守。后“在郡遇疾”,谢瞻不肯医治,而“幸于不永”。谢晦知道三哥有病,就去探视。谢瞻对谢晦说:“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后来发现,果然“有告晦反者”,说明谢瞻的疑惧并非多虑。后来谢瞻因病返回建康,刘裕因为谢晦典禁旅,不得出宿,为了使谢晦能照顾谢瞻,想让谢瞻暂住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又遭谢瞻拒绝,而说:“吾有先人弊庐,何为居此?”最值得令人深思的是谢瞻临终前给谢晦的遗书:“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7]这说明谢瞻对谢晦的可悲下场早有预料,故以“启体幸全”而自慰。正因为谢瞻有此预料,与谢晦保持一定的距离,故谢晦被诛时,谢瞻一支没有受到株连。

其实不仅谢瞻担心谢晦的不幸后果,在宋文帝入主大统后,谢晦也预感到自身的危险,所以在去荆州上任前,曾向蔡廓私下问过“吾其免乎?”廓曰:“卿受先帝顾命,任以社稷,废昏立明,义无不可,但杀人二昆(指少帝刘义符,庐陵王义真),而以之北面,挟震主之威,据上游之重,以古推今,自免为难。”[8]蔡廓说的“杀人二昆”,只不过是宋文帝铲除徐羡之、傅亮、谢晦的借口,即使没有此借口,“以古推今”,在君主专制下,挟震主之威的权臣,也必然遭到杀戮的下场。曹操就深谙此理,故当有人劝曹操交权时,曹操就说“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9]秉公而论,徐羡之、傅亮、谢晦谁也没有谋反的意图,但宋文帝为了巩固君主专制大权,就必然要清除“挟震主之威”的权臣。按照刘裕的思维逻辑,宋文帝即使能放过徐羡之、傅亮,也不会放过出身于陈郡谢氏的谢晦,这也早在谢瞻的预料之中。

谢灵运是陈郡谢氏族中又一拔尖人才,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负,或者说是一位有政治野心的人。谢灵运是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早年曾任刘毅记室参军、卫将军从事中郎。刘毅被诛,刘裕版灵运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刘裕北伐后秦,刘道怜居守,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奉使慰劳刘裕于彭城,作《撰征赋》,热情赞颂刘裕的武功。

从以上的经历来看,可以说谢灵运与刘裕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甚至已成为刘裕的亲信,但刘裕对谢灵运的态度,则是“惟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10]这就是说刘裕只重视谢灵运的文才,而不给予他实权,不让他担任要职。但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10]这就埋下了杀身的祸根。正在此时,谢灵运得到了刘裕第二子庐陵王义真的赏识。史称义真聪明爱文义。“以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关系密切)异常。”义真还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5]其实这种许诺并非吉祥之兆。执政徐羡之发现义真与谢灵运、颜延之的关系过于亲密,遂派范晏去劝戒义真。义真就说:“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云:鲜能以名节自立者。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故与之游。”[5]看来义真也并非真正赏识谢灵运,只是性情相投才与之交往,不久,庐陵王义真被徐羡之、傅亮所害,谢灵运连虚假的政治后台也没有了。

少帝即位后,徐羡之、傅亮掌政。谢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受到徐、傅的排斥,出为永嘉太守。灵运“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并与书止之,不从”。[10]用现代话说,谢灵运就是要与执政者对着干。

宋文帝即位后不久,就诛除徐羡之等。召谢灵运为秘书郎。灵运认为这次可真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遇。“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许。”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刘义隆和刘裕一样,对灵运“惟以文义相接,每侍上晏,谈赏而已”。时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望皆在灵运之下,但都得到重用,因此灵运意颇不平,于是“多称疾不朝直”,或在家“穿池植援,种竹树堇”,或“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灵运出游,既不请假,也不奏闻,文帝不欲伤害大臣,遂暗示灵运自请解职。灵运乃“上表陈疾”,文帝遂“赐假东归”。[10]

谢灵运在会稽有二处山水相连,阡陌纵横的大田庄,但仍不满足,还要决回踵湖以为田。宋文帝虽然批准,但会稽太守孟顗坚决不同意,谢灵运又要求决岯崲湖为田,孟顗又坚执不与。于是谢灵运就亲率僮奴开山造田,惊扰百姓,孟顗遂上表陈奏,说谢灵运有“异志”,并发兵自防。谢灵运亲至京师申诉,文帝“知其见诬,不罪也”。[10]但也不放灵运回会稽,而任为临川内史,加秩中二千石,可谓优遇有加,而灵运志在宰辅,对郡国级的官职并不满足,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在郡游放,不异永嘉”。[10]遂为有司所纠弹。司徒彭城王义康遣人收捕灵运,反被灵运所拘捕,灵运遂兴兵叛逸,并写下“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的反诗。[10]后谢灵运被捕获,按律当斩,但宋文帝爱其才,欲给予免官处分,而司徒彭城王义康坚持必须治罪,遂降死一等,流放广州。按说此案本已结束,谁知不久在涂口(江苏立合县瓜埠口)破获一起据说是劫救谢灵运未遂案,宋文帝再不能宽宥谢灵运,决定在广州弃市。

谢灵运是南朝最负盛名的大诗人、大文豪。他的诗文书法,均冠绝当时,如果谢灵运不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肯定一生荣跃,享受到门阀士族优越生活。但他不能像谢瞻那样了解陈郡谢氏是刘宋皇室最疑忌的实力派,因此不可能被重用,更不能握有实权。实际上刘裕、刘义隆父子对谢灵运“以文义相接”,是既定的也是最高的礼遇。灵运不满足于此,而采取不合作,甚至是对抗的态度,最后就难免落入“叛逆”、“造反”的陷阱,③而被判处死刑。谢灵运的悲剧有咎由自取的成分,最主要的是他不理解曾经在东晋大权独揽的陈郡谢氏,刘宋皇室绝对不允许再有昔日的威风。

历史说明,在刘宋王朝中,陈郡谢氏凡能谦退自守,谨慎而不犯大忌者,还是有其立足之地的。如谢方明就是明证。

谢方明是谢景仁的从祖弟,祖父谢铁官至永嘉太守,父谢冲任中书侍郎,伯父谢邈任吴兴太守。孙恩起义后,谢方明一家“合门遇祸,资产无余”。[11]惟有方明逃窜民间而得免。刘裕起兵讨孙恩,经谢景仁的推荐,谢方明得任刘裕的中兵主簿,对刘裕颇为忠诚,“事思忠益,知无不为”。[11]谢方明处事十分谨慎,如从兄谢混有重名,是刘毅的亲信,方明与谢混很少往来,“惟岁时朝宗而已”,[11]以避免刘裕的猜疑。宋台建,任尚书吏部郎,刘裕称帝,迁为侍中,成为刘裕的近臣。史称谢方明,“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11]说明谢方明的处世态度,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他得以平稳渡过一生的原因所在。元嘉二年卒于官,享年47岁。

谢方明之子谢惠连有文才,“轻薄多尤累,故官不显”,元嘉十年卒,年27岁,也算是善终。惠连弟惠宣官至临川内史,政绩不显,但亦无大过,享受着高级门阀的社会地位。

谢述是谢景仁之弟,也是陈郡谢氏成员中投靠刘裕较早的人。刘裕在晋任太尉时,谢述为太尉参军,从征司马休之有功,封吉阳县五等侯,出补长沙内史,有惠政,宋文帝征为中书侍郎,出为彭城王义康的骠骑长史,领南郡太守。义康入相,谢述为司徒左长史,转为右卫将军,“莅官清约,私无宅舍”。[12]谢述在朝小心谨慎,不敢显露锋芒。时张邵任雍州刺史,“以黩货下延尉,将致大辟”。[12]谢述上表营救,说张邵是“先朝旧勋,宜蒙优贷”,[12]文帝接受谢述的意见,赦免张邵。对此谢述不敢居功张扬,而对其子谢综说:“主上矜张夙诚,将加曲恕,吾所启谬会,故特见酬纳耳,若此疏迹宣布,则为侵夺主恩,不可之大者也。”[12]这说明谢述的头脑非常清醒,不居功,不侵夺主恩。正因为谢述谦退自守,他才在元嘉十二年善终于吴兴太守任上。但谢述的三个儿子,谢综、谢约、谢伟却无此幸运。谢综因牵涉到其舅父范晔谋反案而伏诛,谢约坐死,谢伟因尚文帝五女长城公主,又素与谢综不合,而免死徙广州,直到孝武帝时才回京师,后官至正员郎中。谢述父子的遭遇说明,陈郡谢氏只有谨慎顺从才得平安善终,否则将遭杀身之祸。谢弘微、谢庄父子也是自觉远离权势的典型,从而荣禄两全,门第无恙。

谢弘微的祖父谢韶,官至车骑司马,父谢思武昌太守。从父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子,无后,遂以弘微为嗣。弘微才华出众,精神端审,深得所继叔父谢混的器重,认为“若年迨六十,必至公辅”。[2]后谢混因党于刘毅而被诛,其妻晋陵公主遂委托弘微管理家务,因此之故,弘微在政治上特别谨慎,史称弘微“志在素宦,畏忌权宠”。[2]刘义隆为宜都王时,以弘微为文学,即帝位后,征弘微为黄门侍郎,成为文帝亲近的“五臣”之一,④后迁尚书吏部郎。文帝立太子,以弘微领中庶子,寻加侍中。中庶子掌管太子文翰,地位重要,弘微坚辞不拜,文帝只好解其职。弘微的谨慎还表现在“每有献替及论时事,必手书焚稿,人莫之知”,故“时人比之汉世孔光”。[2]正因为谢弘微居官谨慎,一生无惊无险,而卒于官,文帝“甚痛惜之”,追赠太常。

谢庄是谢弘微之子,有才华,善诗文,尤长于地理学。他熟读《左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大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国内为一”。[13]这是一幅非常精密的全国拼合地图。谢庄的学识得到宋文帝的赞赏,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13]谢庄学识渊博,声名远布。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尚书李孝伯在与宋臣张畅对话时,特别探寻谢庄与王微的情况,可见谢庄在北魏也享有盛名。但谢庄在政治中和他父亲一样,也是谨慎持重,不敢接近权势。谢庄历经文帝、元凶、孝武帝、前废帝、明帝五朝。文帝时初任始兴王濬后军法曹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咨议,并领记室,除太子中庶子。元凶刘劭即位,转司徒左长史。孝武帝时,除侍中,迁左卫将军,拜吏部尚书,都官尚书,迁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又改领游击将军,本州大中正,晋安王子勋征虏长史、广陵太守,加冠军将军,又改为江夏王义恭太宰长史。再为吏部尚书,领国子博士,后又任新安王子鸾抚军长史,临淮太守。前废帝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明帝即位,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领寻阳王师,转中书令,寻加金紫光禄大夫,太始二年卒,享年46岁,谥曰宪子。

从以上所列谢庄一生官职来看,可谓一帆风顺。所任官职之多,调动之频繁,实为少见,这究竟是对谢庄的信任抑或是猜疑,耐人思考。仅从官职来判断,已高于其父谢弘微,但这不意味着是对谢庄的真正信任。实际谢庄也是屡遭惊险,长期受压抑。如孝武帝曾赐给谢庄一把宝剑,谢庄转赠给豫州刺史鲁爽,后鲁爽反叛被诛,孝武帝追问谢庄:“剑所在?”谢庄答:“昔与鲁爽别,窃为陛下杜邮之赐。”[13]杜邮是秦昭王赐剑令白起自杀的地方,谢压回答的很得体,不然就会大祸临头。再如孝武帝任谢庄为吏部尚书,谢庄知道此职权重,就以素多疾病,一再推辞。事实证明,谢庄的疑惧是有根据的。史称“上时亲揽朝政,常虑权移臣下,以吏部尚书选举所由,欲轻其力。”[14]这就是说此时孝武帝正在考虑削弱吏部尚书的权力。其削弱的办法,就是分设两个吏部尚书以分其权。就是这样的吏部尚书,谢庄也没当多久,就转为侍中,领前军将军。还有一次风险,就是谢庄奉孝武帝之命为殷贵妃写诔文,文中有“赞轨尧门”句,引用汉昭帝母赵婕妤“尧母门”的典故,前废帝即位后,就责问谢庄:“卿昔作殷贵妃诔,颇知有东宫不?”[15]并决定处死谢庄。后经人劝解,才被系尚方等待处理,多亏前废帝很快被明帝推翻,谢庄才得以死里逃生。

关于谢庄受压抑的事《宋书》多有记载,如蔡兴宗任吏部尚书时,对于“选授失序”的谢庄“欲为美选”,太宰江夏王义恭明知谢庄“滞府累朝”,仍不准许,并认为蔡兴宗结党营私,给予降职处分。后来谢庄继颜峻当了吏部尚书。实际对选举事也是“意多不行”,即当不了家,仅以笑容应付而已。故时人为之语曰:“颜峻嗔面与人官,谢庄笑面不与人官。”其实责任不在谢庄,是他无权与人官。还有谢庄与琅邪王昙生共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颜师伯的儿子为其好友张奇谋职公车令,孝武帝认为张奇“资品不当”,[16]改任市买令,并免去谢庄、王昙生的吏部尚书职务。对这一处理,《宋书》作者沈约都为之不平,而说:“师伯无改,而王、谢免职。”[17]本来事情是由尚书省副长官,吏部尚书的顶头上司颜师伯引起的,出了问题,颜师伯却维持原职,确实让人感到不平。但这是刘宋王朝对陈郡谢氏的一贯态度,目的就是不让谢氏握有实权。不过,从总体上说谢庄还是幸运的,不仅本人得以善终,其子谢飏官至晋平太守,其女谢梵境选为顺帝皇后,在有宋一代,保住了一流门阀应享有的荣誉和地位。

以上所介绍的是《宋书》中有传记的陈郡谢氏的几位著名人物,用以说明在刘宋政权统治时期他们的处境。从中可以看出:一,在刘宋时期,陈郡谢氏仍保有一流门阀的社会地位,可以说名人辈出,享有高官厚禄,并拥有众多田园、资产、僮仆和奴婢;二,刘宋历代皇帝还是极力争取陈郡谢氏的支持,甚至给予某种宽容;三,陈郡谢氏已失去东晋时期左右局势的权势。在刘宋时期,他们必须小心谨慎,谦退自守,而不能接近权势核心,如果违反这些无形而又有力的规范,必遭杀身之祸。一部刘宋历史说明,在陈郡谢氏族中,凡是握有实权或是想有所作为而要接近权力核心的人物,其结果都是可悲的,谢晦、谢灵运就是典型事例,而以谦退自处的人,则会保有尊荣富贵,得以善终,谢瞻、谢弘微父子的结局就是明证;四,刘氏皇权为什么对陈郡谢氏采取如此严厉的态度?这是总结门阀政治经验教训的结果。一旦门阀得势控制了政权,皇权就要旁落,皇帝就形同木偶,刘宋王朝不想这样局面重演,故对门阀士族进行了严密的控制;五,细读《宋书》就会发现,刘宋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控制也有等次之分。对同是一流门阀的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就有所区别,可以让琅邪王氏代表人物担任尚书令、仆和司徒等中央行政长官,而陈郡谢氏则不能担任此中央要职。另外,为了抵消在东晋掌过权的王谢一流门阀的影响,有意提拔、重用荥阳郑氏、济阳蔡氏、琅邪颜氏、庐江何氏、兰陵萧氏等族中的代表人物,担任中央重要职务,在同样情况下,对王、谢处理就严,对其他族姓就宽,前举对谢庄、王昙生与颜师伯的不同处理,就足以说明问题;六,刘宋皇权所以对陈郡谢氏控制较严,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第一,陈郡谢氏在东晋是最后一个掌实权的一家门阀士族,直到刘宋犹有深刻的影响;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于北府兵的下级军官,而北府兵则是陈郡谢氏一手创建的。从隶属关系来说,刘裕是谢玄、谢石、谢琰的老部下,所以刘裕在得势后,对他的老上司陈郡谢氏就不能不存有戒心,深怕谢氏利用北府兵的余威,再夺回刘氏政权。这就是刘氏皇权一方面不能不拉拢、尊重陈郡谢氏,另一方面又对陈郡谢氏严加控制的根本原因。陈郡谢氏中的识时务者,认识到了这一历史背景,就采取谦退态度,而有荣无辱,不识时务者,非要争强斗胜,结果必遭杀身灭门之祸。以上就是对陈郡谢氏在刘宋政权中总的写照。

①谢安封庐陵郡公,谢石封南郡公,谢玄封康乐公,谢琰封望蔡公。事见《晋书》卷九《孝武帝纪》。

②名公:指谢安。语见《宋书》卷五二《谢景仁传》。实际谢裕并不是谢安的嫡孙,而是谢安从弟谢据之孙。

③笔者认为谢灵运的最后悲剧,是宋文帝和彭城王义康设下的陷阱。从把谢灵运留在建康到任为临川内史,就一步一步把谢灵运往死地里逼,因为他们知道谢灵运必然采取对抗态度,然后再抓住把柄进行处理,至于涂口劫救案,很可能是“莫须有”式的冤案,没经过任何审讯、对证就把谢灵运判了死刑。

④五臣:其他四臣是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见《宋书》卷五八《谢弘微传》。

标签:;  ;  ;  ;  ;  ;  ;  ;  ;  ;  ;  ;  

“刘松”中的陈县谢_刘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