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论文_孟继荣

《乡愁》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论文_孟继荣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 733000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他的《乡愁》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

一、主题的继承与创新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出了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 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情感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海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年老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伤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一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定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构思的借鉴与创新

余光中善于继承传统诗词,他的诗作大多与继承有关,以《乡愁》最为典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吴奔星先生考证,《乡愁》是在构思上模拟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词和余诗都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细细读来,余对蒋的承继、借鉴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承继与借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新的思维与智力空间中自觉的对一种文化精神与理想的体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光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绝不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四个意象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血缘关系。我们慢慢吟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不难想到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吟诵“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忽然想到李清照“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慢慢品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又联想起苏东坡“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甚至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想起他们爱情悲剧的见证——坟墓,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甚至想起天上那条“浅浅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天河。

四个意象比喻从历史中走来,但比历史上同类意象更新颖、更精当。诗的浓缩性,在这首诗里得到了极为出色的体现。本来可以写成大部头的人生感受,仅用四节诗,几十个字,就全部说尽了,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四、形式美的继承与创新

《乡愁》的形式美也是令人瞩目的。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而这种美可以直接追溯到《诗经》中“重章迭句”的结构形式: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为避免走向极端,统一之中又力求变化,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多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演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动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美国诗人艾略特说:“一个诗人不仅要熟悉自己的心理,还要知道一个民族的心理。”《乡愁》诗的心理,是余光中的心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心理。创新离不开继承,出新离不开推陈,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因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借鉴、继承、创新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人们普遍的深深的喜爱和赞赏。

参考文献

[1]《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3]《唐宋词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中国新诗经典阅读》.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版。

论文作者:孟继荣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乡愁》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论文_孟继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