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kV变电站综合改造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_陈成聪,冯康恒,张时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变电站综合改造现状和常见的问题,以理论推动实践,提出了‘1+3+1’的综合改造管控的新模式,以方案管控工程计划为核心,图纸现场核对、专家会诊及多专业融合的验收方法有机结合,总结回顾验收成果及问题跟踪,运用于220kV陈屋站综合改造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在局内进行了推广。

关键词:综合改造,管控模式,过程管控,问题跟踪

1.实施背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简称综合改造)是将变电站原有的各种系统、保护在固定周期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施工验收难度较大,且在供电可靠性指标下,设备的停电时间和次数均有严格限制[1]。近年事故事件中暴露出全网范围内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存在诸多的问题[2]。

1.1技改时间长工作量大

目前东莞供电局管辖运行中变电站186座,其中500kV站5座,220kV站34座,110kV站147座。以二次设备生命周期12年计算,每年平均需对15座变电站进行综合改造。以220kV站改造为例,跨度时间长从立项到改造完成可能超过6年,工作量巨大。

1.2技术标准缺乏

当前综合改造形式上为各供电局“自由发挥”,网、省公司对二次设备改造的管理缺乏指引。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管控综合改造工程的停电次序、施工工序及各环节的风险,并形成一套管理、技术标准,以填补网、省公司在这个领域的空缺。

1.3综合停电新要求

网、省公司对各地市局的供电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东莞供电局文件也明确指出“建立主、配网设备检修联动机制,制定主、配网设备停电双向配合原则,严控重复停电” [3]。之前的综自工程计划管理不精细,施工顺序不合理,导致设备需重复停电才能完成施工,不符合用电客户的利益,同时增加了管理部门协调的工作量。

1.4二次专业交叉验收

综合改造主要面向站内继保、安自系统、自控系统、站用交直流电源等重要二次设备的升级改造,验收过程中经常遇到继保、自动化、站用电源三个二次专业人员同时交叉验收的情况,易出现验收盲区或重复验收。

1.5施设图纸错漏

过往常出现施工设计图纸的勘察深度不足、旧设备图纸丢失、图纸正确率低等棘手问题。错误的设计可能会导致设备大规模返厂、保护误动、拒动、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

1.6验收经验缺乏

自动化、继保班人员流动速度快,验收骨干较为年轻,应对技改验收经验不足,单靠作业表单支撑的验收方式有时无法应对现场复杂多变的情况。

综上所述,如何科学、有序的管控综合改造项目的停电工作和施工工序,在有限的停电时间内安全、高效完成改造项目,缩短停电时间,减少重复停电,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2.验收管控新模式

在调控中心、变电管理二所和局分管领导的支持下,三个专业对综自新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方案管控工程计划的模式、图纸现场核对+专家会诊+继保自动化直流专业融合的验收方法、总结回顾验收成果及问题跟踪的闭环管理手段”为工作思路,以“降低风险、优化停电、优质高效”为优化原则,提出“1(管控方案)+3(现场核图+专家会诊+三专业融合)+1(总结回顾)”的验收全过程管控模式,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生落地。以下以220kV陈屋站技改为例阐述该模式如何指导工程的实施全过程。

2.1全方位管控方案

陈屋站综合改造的开始,由变电二所编写停电计划,调度进行审核,并完善停电计划和编写陈屋站相关设备停电期间风险预案;继保分部组织班组编写《综合改造现场管控方案》,方案首先明确了工程项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建立工程协调会议和三级验收制度。根据工程的改造设备数量、范围制定整体施工工序及停电次序优化编排,合理利用停电资源,使停电、施工、验收的符合现场实际。对改造重点部位的施工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预控,降低改造漏项和保护误动的几率。

2.1.1 明确职责

明确参与建设和验收的人员职能,以安全管理协议、工作委托单为载体,明确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厂家的责任界面,将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每件事均有人跟踪落实。明确建立工程协调会议和三级验收制度,工程协调会保证工程问题有通畅的上报渠道,三级验收明确整个建设过程的验收形式。

2.1.2 优化工序

根据陈屋站的建筑物、一二次设备的布局特点,以减少重复停电的优化原则,兼以满足GIS设备AB修的要求,明确了改造施工和停电的时间。

综合梳理后按停电前电缆敷设、立屏——直流屏及公用屏更换——220kV母线停电(220kVGIS AB修)——主变停电(保护更换)——110kV线路停电(保护更换及GIS AB修)——220kV线路停电(保护更换)——10kV设备停电(线路、电容器等保护改造)这样的停电顺序,且根据工程进况和全局安排合理统筹。例如目前迎峰度夏阶段,220kV线路申请停电困难,停电计划灵活调整,优先开展10kV消弧改小电阻的整改。

表1 陈屋站技改部分停电计划

将风险分为两部分,第一,现场工序风险梳理以及预控(表2列出了部分措施),将陈屋站综合改造的工作梳理为15类,梳理作业风险81条,预控措施112条;第二,梳理重点环节的作业风险,重点宣贯和学习。

2.2三个过程管控

针对施工设计图错误多、验收隐患问题多、验收重复工作多的“三多”难题,明确了“现场核图+ 专家会诊+三专业融合”的验收模式,并在陈屋站验收中付诸实践。

2.2.1 三方现场核图

在施工前,继保自动化专业验收人员、施工人员、设计人员三方现场审核施工设计图纸。陈屋站在现场审图时发现与现场不符,设计不合理等设计问题共计286项。三方一一讨论并修正,提前发现并及时纠错,避免验收过程中大范围修改图纸和接线完成后工延误工期。验收完成后,再次三方核对确保手改竣工图与现场实际一致,为继保班组日后运维提供可靠保障。

表2 部分预控措施

2.2.2 专家会诊

单个继保班组技术力量有限,以变电二所继保二班为例技术骨干多为2013年后入职员工,应对技改验收经验不足。而继保专家队伍实力较强,分部组织进行专家会诊,发挥专家专业技术深度和“旁观者清”的优势,发现隐蔽问题,弥补单个班组技术力量的不足的劣势。

在陈屋站施工、验收过程中,专家团队针对母差失灵、安自等关联二次回路展开了重点“关照”,发现并排查隐患3项,特别是对如何在不停电、停电的试验完整性方面提出要求,并给予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大大提升了现场关联回路部分的试验安全性、完整性、系统性。

2.2.3 多专业融合

针对验收盲区和重复验收风险,推动三个二次专业融合验收,优化重叠部分作业,消除交叉验收的疏漏。2017年底由分部牵头班组进行专业融合,陈屋站自动化方面的验收工作由调度自动化一班统筹、继保及直流验收工作统归变电管理二所继保自动化二班,节约验收资源,提高验收效率,消除漏验收风险。

2.3遗留问题跟踪

投运后仍存在的遗留问题跟踪;修改后竣工图的移交;基础信息台账、CT变比台账、压板台账的移交;部分安自装置在投运启动后试运行阶段跟踪及试运行结束后向调度部门申请投运等许多事项。

全面梳理了验收的流程及过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找出优点与不足提炼先进经验分享,为往后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管控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的。

3.取得成果

陈屋站技改中母差失灵由单套改双套技术特点,在东莞供电局尚属首例。消弧接地改小电阻接地方式改造,提升保护动作可靠性,同时保障了市民人身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电网社会责任。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1+3+1’的管控模式落地实施以来,综合改造工程的安全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高: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重复停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缩短了工程时间,提高了改造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红专.变电站综合改造二次系统验收现场作业管控的探析[J]

[2]姬慧.220kV变电站综合改造若干问题探讨[J].电力与能源

[3]《东莞供电局二〇一六年供电可靠性提升工作方案》

论文作者:陈成聪,冯康恒,张时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  ;  ;  ;  ;  ;  ;  ;  

220kV变电站综合改造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_陈成聪,冯康恒,张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