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46-06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之初到197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3:18:29变为1978年的31:45:24[1]。这个阶段中,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表现为第二产业迅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占有主导作用;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过慢,成为辅助产业。第二个阶段是改革之初到现在,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1:45:24变为2006年的12:49:39。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服务业增长迅速,工业平稳发展,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层面优化的趋势。而在长期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我国三次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短期结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2]。此外,相同的时间序列中,在经济总量层面上,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分为相同的两个阶段。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以百分之零为界点,上下波幅达到20%以上;而在第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第一阶段有所平稳,大体在10%左右波动,波幅不超过6%。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结构性变化和总量变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但是,短期的结构波动和总量波动之间的关系却很难确定。
结构变动和周期波动是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经济系统正是在结构变动和周期波动中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而从短期来看,这两个问题就变成经济总量的波动问题和产业结构的短期调整问题。按照一般理论,变量如果在长期概念中具有相关关系,那么它们在短期也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比如配第和克拉克发现,随着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一国产业结构将出现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库滋涅茨通过经验研究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现实科学性;而罗斯托则发现产业成长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与此相对的是,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波动的短期效应分析较少①,这就是本文准备剖析的基本问题。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标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状况。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形成瓶颈现象。因此,通常要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做到协调发展。这里的产业结构平衡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和农业,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工业和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和商业,工业和科学教育等产业相互之间的平衡问题。理想的情况应当是各产业基本上供需平衡,不存在瓶颈制约现象。
本文将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失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把握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阶段确定
经济周期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短期波动表征,经济学界主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对于我国的经济周期而言,我国学者虽然对经济周期的具体划分有微小差异,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我国经济周期存在这一客观事实。
我们利用1953-2006年我国GDP的增长率波动来分析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着明显的扩张和收缩的重复交替。因此,可以基本断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
(一)我国经济周期的整体阶段界定
从图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具有较明显的差别。为了进一步描述我国经济波动的整体阶段性特征,本文将运用二阶线性自回归计量方法,对改革前后两个阶段我国经济波动的特质分别进行数量刻画。
图1 中国GDP周期性波动
为了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我们运用ADF方法对变量GDP增长率(GDPZZL)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中的c、t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段;ADF的临界值来自Eviews5.0;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是以模型的D.W检验是否通过为准则。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前后GDP增长率在5%的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由此,我们对改革开放前后的GDP增长率进行二阶线性自回归计量(AR(2)),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样本区间:1953-1978年
通过经验研究,关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整体阶段界定,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基本结论:
(1)改革开放前后的回归方程中,滞后一、二期经济增长率的斜率的绝对值都小于1,并且经济增长率的斜率系数的符号正好相反。前者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内在的具有衰减型波动特征;后者表明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系统内在的加速力和减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滞后一期经济增长率的斜率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斜率系数的绝对值,说明改革前后经济增长率的震动幅度都趋于缩小。
(3)二阶线性自回归方程中的截距在改革后比改革前大,意味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在改革后内在地高于改革前。滞后一、二期经济增长率的斜率在改革后分别是改革前的1.7、1.24倍,这表明改革后周期扩张的速度相对于收缩的速度比改革前大。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性划分
为了进一步确定我国具体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我们根据“复苏—复苏”这一经济周期划分常用标准,1952-2006年,将我国经济周期划分为10个阶段,具体划分如表2所示。
表2中国经济周期划分阶段
波峰经济
波谷经济 上升
周期起止年份 增长率 增长率 波幅年数阶段
序号 (%)
(%)
年数
1 1953-1957
1953年15.6 1954年4.2
11.4
4
2
2 1958-1962
1958年21.3 1961年-27.3 48.6
4
1
3 1963-1968
1964年18.3 1967年-5.7
24.0
5
2
4 1969-1972
1970年19.4 1972年3.8
15.6
3
2
5 1973-1976
1975年8.7
1976年-1.6 10.3
3
2
6 1977-1981
1978年11.7 1981年5.26.5
4
2
7 1982-1986
1984年15.2 1986年8.86.4
4
2
8 1987-1990
1987年11.6 1990年3.87.8
3
1
9 1991-2001
1992年14.2 1999年7.66.6
10 2
10 2002-今 2006年10.7 ——
— 5
根据表2,建国后我国经济周期可以大体分为10个阶段。其中,在1991年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3—5年为一个周期,经济波动频数较大;1991年之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频数明显下降,波幅也呈缩减趋势。同时,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波动幅度较大;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振幅较为平稳,显示出较稳定的波幅。
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这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此外,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具有“非平稳”的特性,这一特点必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及部门结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配第和克拉克最早提出了我们通常说的三大产业演变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所占份额(无论是产值份额还是就业份额)都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份额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而根据主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国民收入的变动,该国的总体产业结构将产生相应的调整。而无论从供给层面的经济发展还是需求层面的国民收入变化,经济增长是实现这两大转变的基本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增长的波动性通过影响经济发展阶段的设定和国民收入的变化,将间接推动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那么,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是否符合这样的一般理论逻辑,还是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呢?我们将考察三次产业结构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变动情况。
表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产业结构变动
时间周期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
阶段 /GDP
工业 建筑业 合计 /GDP
1953 P 45.87 19.84 3.52 23.36 30.76
1954 T 45.63 21.50 3.14 24.64 29.72
1956 p 43.18 21.86 5.45 27.31 29.51
1957 t 40.26 25.37 4.31 29.68 30.06
1958 P 34.12 31.71 5.28 36.99 28.89
1961 T 36.16 29.68 2.20 31.88 31.97
1964 P 38.45 31.71 3.60 35.32 26.24
1967 T 40.26 30.72 3.26 33.98 25.76
1970 P 35.22 36.76 3.73 40.49 24.29
1972 T 32.86 39.31 3.74 43.06 24.09
1973 p 33.35 39.42 3.69 43.11 23.54
1974 t 33.88 38.84 3.89 42.73 23.40
1975 P 32.40 41.53 4.19 45.72 21.88
1976 T 32.85 40.92 4.50 45.43 21.72
1978 P 28.10 44.34 3.81 48.16 23.74
1981 T 31.79 42.13 4.26 46.39 21.83
1984 P 32.01 38.89 4.42 43.31 24.68
1986 T 27.10 38.88 5.15 44.04 28.87
1987 P 26.79 38.33 5.57 43.90 29.31
1990 T 27.05 36.97 4.63 41.61 31.34
1992 P 21.77 38.61 5.31 43.92 34.31
1999 T 16.22 39.99 5.77 45.76 38.02
2006 P 11.80 43.15 5.56 48.71 39.50
注:这里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P、T为一般周期的波峰、波谷,p、t为短期波动的波峰、波谷。
从表3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11.8%,并且第一产业的比重在扩张期减少(因为第一产业的扩张速度低于总体经济的扩张速度),在收缩期增加(第一产业的收缩速度低于总体经济的收缩速度)。在1953-2006年的12个周期阶段中,第一产业比重符合扩张期较少、收缩期增加这样一般规律的有8个,占66.7%,并且周期的波峰都低于前期的波谷。
(2)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9%上升到2006年的48.7%。第二产业的比重表现出在扩张期上升(因为第二产业的扩张速度高于经济总体的扩张速度),收缩期下降(第二产业的收缩速度高于经济总体的收缩速度)。在12个周期中,第二产业比重符合扩张期上升和收缩期下降这一一般规律的有9个,占75%。
(3)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所占份额的周期变动呈现出相反的变动方向,说明我国第二产业的波动幅度大于第一产业的波动幅度,从而使一个正周期性波动产业第一产业成为一个逆周期性不敏感波动产业。
(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1979年以后这一比重又开始逐渐上升。1979年前表现出的这一趋势是与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不一致的,因为在我国1979年以前,我国视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的东西,不应该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在这种自然经济思想和左倾路线的指导下,大砍商业、压抑非国营贸易,使与商品流通有关的第三产业遭到严重损害。整个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出现相当程度的下降,甚至工农业的剧烈衰退都不能使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商业开始得到大力发展,也开始呈现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正常发展规律。
从表4可以看出,在第二产业内部,与工业相比,建筑业的比重在扩张期上升、收缩期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其所占份额的变动幅度更大,建筑业在波峰期的比重平均为4.5%,波谷期其比重平均为3.73%,波峰期所占比重是波谷期的1.21倍。工业份额在波峰期的比重平均为35.3%,在波谷期所占比重平均为34.9%,波峰期所占比重是波谷期的1.01。所以说建筑业的波动更大。另外,从表4中的工业和建筑业产值增长率中也可以看出建筑业的波动幅度大于工业波动幅度,建筑业在20世纪70年代前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正周期性波动,以后就表现出明显的正值型正周期波动,而我国工业一直表现出正值型正周期波动。
表4 中国工业和建筑业周期波动的幅度比较(比上年增长%)
时间
经济周 工业 建筑业
时间
经济周
工业 建筑业
期阶段 增长率增长率 期阶段 增长率 增长率
1953 P
33.36 28.811975 P 15.23 16.21
1954 T
17.09 -3.51976 T -3.14 5.68
1956 P
17.99 81.371978 P 19.42 3.11
1957 T
17.43-20.021981 T 7.60 11.10
1958 P
58.67 55.611984 P 16.60 16.24
1961 T -43.74-70.421986 T 18.05 29.10
1964 P
23.24 21.911987 P 14.74 25.71
1967 T -16.50 -5.51990 T 21.05 23.88
1970 P
33.59 34.831992 P 23.59 35.46
1972 T6.51 -2.271999 T 6.06 4.36
1973 P8.45 6.682006 P 12.50 12.40
1974 T
0.43
7.22 平均降幅21.2831.48
由此,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在我们分析的时间序列当中,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具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见,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加剧产业结构的失衡,如何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各产业平衡发展,成为一国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为了描述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中产业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对我国产业之间的失衡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并进一步剖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中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影响程度。
我们根据第一部分中所得出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出经济增长率的最佳值,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失衡度,并在1956-2006年时间序列中对比我国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失衡度的数值运行趋势,表述为图2和表5。
图2 中国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失衡度
表5
中国经济周期阶段和产业结构失衡度(1956-2006年)
周期 结构 周期 结构
时间
阶段失衡度 时间
阶段失衡度
1956 P
5.4
1978 P
2.1
1957 T
2.4
1981 T
2.5
1958 P 13.5
1984 P
1.9
1961 T 11.9
1986 T
1.4
1964 P
3.2
1987 P
2.5
1967 T
4.6
1990 T
0.8
1970 P
6.0
1992 P
3.0
1972 T
1.7
1999 T
0.7
1973 P
1.3
2006 P
1.0
1974 T
2.5波峰平均值 3.97
1975 P
3.8波谷平均值 3.32
1976 T
4.7 总平均值
3.65
从图2和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的失衡度在长期是逐渐下降的,而且失衡度的波动在近几年趋于平稳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是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度比较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的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波动缩小,经济总体增长率的波动也较小,并且在短期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平衡度与前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其波动与经济的稳定性有关。此外,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峰与波谷阶段,产业结构失衡度平均值为3.65,其它时期的平均值为2.2,这说明在波峰期和波谷期,产业结构失衡度大于其它时期的失衡度。产业结构失衡度最高(13.5和11.9)的1958年和1961年分别为波峰期和波谷期,结构失衡度较低的年份一般既不是波峰期也不是波谷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有赖于经济的平稳增长。当经济增长发生强度波动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便处于失衡的现实状态或者发展趋势;而经济平稳发展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则处于渐进优化的趋势。所以,经济周期性波动频次减少和波幅下降是我国产业平衡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才能保证我国产业结构的渐进调整和逐步优化。
五、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我国产业结构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我国产业结构也呈现了周期性变动,特别是产业结构呈现周期性的失衡。在明确我国经济周期性变动典型事实的条件下,对经济波动阶段的合理划分为政府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信号,这其中包括调整对象、调整力度和调整时机等。
根据我们对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的分析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经济周期阶段当中,经济扩张后期和经济收缩前期是最容易对产业失衡造成影响的基础环节,我国的结构调整要重点把握这两个阶段。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通过影响国内经济周期,间接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周期性失衡。由此,从本文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于我国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具体对策:
(1)经济周期中的扩张后期,往往是基础产业需求压力最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农业与工业增长差异很大,结构关系最为脆弱,这时恰到好处的调整可以延长扩张的过程,防止产业链的突然断裂。在扩张后期,生产要素已经被充分利用,社会已无闲置资源可供短线部门利用,这时结构调整目标应该是限制高速增长部门的增长,对建筑业和重工业实行财政和金融的适度紧缩,如降低投资规模等;同时,进行比较充分的增量调整,即把足够的新增投资投放在短缺强度较高的农业和轻工业部门。所以,扩张后期的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基本上是一种增量调整和结构性紧缩相结合的调整政策。
(2)经济周期中的收缩前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佳时机。第一,经济衰退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充分暴露,进行调整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压力较小。第二,过度扩张部门和产能过剩部门利润下降,竞争力不足,孕育着强烈的创新压力。第三,由于产品和产能过剩,使得受经济变动影响不大的农业、轻工业等比较容易扩大生产。通过存量和结构性扩张政策的结合,可以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又可推动我国经济早日走出阶段性收缩的低谷。
(3)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和加强,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世界市场即国际贸易这一渠道实现的;而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增强,以及吸引外资的扩大,这一影响将会增强。我们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规避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而且要充分利用世界周期波动的时机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世界经济的衰退,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价格趋于疲软的原材料,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利用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资本相对过剩,引进条件比较优惠的外资,以加强我国短线部门行业的投资,缓解产业结构的失衡。
注释:
①实际上已经有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这些问题,如前苏联研究经济周期的专家门德尔逊在《经济危机的周期理论与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就曾分析过历次周期中各个部门开始衰退与复苏的时间和波动幅度的变动;美国NBER的专家们在某些研究中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经济增长率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周期性行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建筑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