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的自身障碍及解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企业融资论文,障碍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1-0091-03
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虽然国家从宏观方面制定了许多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民营企业具有高速发展的前景,但是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资金缺口。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顺德、成都和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难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在创业的前期(5年以内)超过92%的企业依靠自身融资,主要来自业主、合伙人、及私人借贷。就追加扩大投资方面,被调查企业几乎完全依靠内部渠道自筹,主要来源为企业留存受益和业主的追加投资。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关于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理论界与实业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既有的研究来看,国内更多的文献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展开讨论,从企业自身角度的讨论较为零散,更多的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本文主要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从民营企业自身角度提出了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途径。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1.民营企业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
根据伯格(Berger)和乌代尔(Udell)的研究,企业主要依靠的融资渠道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1] (p187-229)理论上,从融资成本来看,以企业留存收益为资金来源,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发生融资费用,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从对企业的影响来看,以留存收益融资可以避免所有权与控制权稀释以及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来看,内源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积累能力,单纯依靠外源融资是难以健康发展的,因此内源融资是外源融资的基础;同时,外源融资是内源融资的重要补充,企业如果仅仅依靠内源融资是不能满足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的需求的。从资本机构理论来看,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着企业的发展,由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内源融资这样一个交替变迁的过程,即企业在创业初期主要依靠内源融资;进入发展阶段后,内源融资重要性下降,内源融资比例减少;到发展成熟阶段,内源融资比例又相对增加。
由表1可以看到,我国民营企业表面上内源融资比例很高。但实际上,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不同周期都依赖内源融资,即使在快速的发展阶段,也以内源融资为主,没有外部资金的注入,企业是很难发展壮大的。我国民营企业高内源融资的背后,暗含的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这是民营企业无奈的融资抉择。
2.外源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用融资,但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不够。
外源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或债券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但由于股票市场直接上市的门槛高,一方面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且必须开业3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另一方面企业上市不仅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上市费用就高达几千万元,所以大多数民营企业都被排除在股票市场之外。这样民营企业在寻求外部资金时,银行就成为主要融资对象。虽然银行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一直成增长趋势,但是,由表2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从银行所获得的贷款,在银行同期全部贷款余额中所占比例很低,还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这与民营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
从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看,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事实,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不仅有我国金融制度不健全如国有金融机构的惜贷,融资环境差如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实力弱、政府作用不到位等外部原因之外,同时还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了企业的融资障碍。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自身障碍
1.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认知障碍。
民营企业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为辅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外源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部分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很多民营企业的观念陈旧,因为很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害怕从资本市场融资稀释自己的股权。企业管理者视野狭窄,融资知识缺乏,害怕融资风险,不愿寻求融资方式的突破。
2.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障碍。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甚完善,造成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稳定性。民营企业的不稳定性及高歇业率或倒闭率,加之在市场变动和经济波动中表现出的脆弱性,是金融机构惜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有近30%的中小民营企业在两年之内就退出市场,近60%在4年~5年内消失,如此高的倒闭率和歇业比率使得金融机构放贷时慎之又慎。另外,少数民营企业骗取金融机构信任后又恶意逃废债务,这些恶劣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累及其它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管理者不得不加大防范这种道德风险的力度,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意愿大大降低。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素质、资信状况。
3.民营企业融资的规模障碍。
小规模企业的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说明企业规模是决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以及融资渠道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大型企业中100%的企业都使用银行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而只有76%的中型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渠道,65%的小型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渠道。[3] (p77-82)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和能否获得银行贷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拥有的关于企业的信息要远远多于资金提供者,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反过来增加了金融交易的成本。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需要组织、执行和监督交易,因而产生高额的交易费用。资金提供者发生的评估费用和资本总额基本不相关,这就意味着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成本对于小额融资(一般提供给小企业)比大额融资更多。相关的高额交易费用通常会通过增加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来补偿。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在尚未取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决定给小企业信贷支持,就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给经营失败或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提供了贷款,而拒绝给有困难、但有希望成功的企业提供贷款。道德风险是指企业不按与银行的合约使用资金或者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不偿还或延迟偿还银行贷款。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银行只好采取信贷配给政策,因此信息成本和信息风险使得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现代金融中介的功能就是解决信息问题,但是在现代金融安排中,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配置到中小企业,因为金融中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大、成本高、盈利少。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向小企业放贷的运作费用较高。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银行认为贷款给小企业风险大。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银行只好采取信贷配给政策,因此融资成本和风险使得规模小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三、解决途径
1.更新融资理念,寻求融资方式的突破。
第一,在内外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的家族观念,放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认识到外部“血液”的注入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壮大,从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第二,在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拓展融资思路,进行融资方式的创新:(1)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租赁。出租方根据企业选定的租赁设备和供应厂商,以对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为目的而购买该设备,企业和出租方签订融资租赁合同,企业只要支付租金而获得设备的长期使用权。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融物的方式实现了融资的目的,如果企业在金融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租方可以把租赁物收回处理,这样减少了出租方的风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非常适合民营企业。(2)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国家政策融资,民营企业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是企业发展的指南,也是银行信贷发放的准则。一般来说,银行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鼓励的行业贷款力度较大,但对国家产业政策不甚支持和鼓励的行业,一般不予以贷款支持。因此,民营企业要善于利用政府政策,抓住时机,获得融资机会。(3)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国际融资,其一民营企业要拓宽思路、主动出击,向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如山西民营企业——安泰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04年5月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与安泰集团举行贷款协议签字仪式,国际金融公司为安泰集团提供7000万美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10年。其二民营企业要善于吸引外资、利用外资。我国民营企业不缺乏科技含量高、创新力度大的产品,有的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善于展示自己,让外资“自愿上钩”。其三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境外上市进行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可选择的境外资本市场包括美国纽约交易所和NASDAQ股票市场、英国伦敦交易所股票市场、新加坡交易所股票市场、香港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股票市场。(4)民营企业可以进行“曲线融资”。由于股票市场直接上市的门槛较高。民营企业在没有条件直接上市融资情况下,可以进行“买壳”上市,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很多非上市公司都把“买壳”上市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当然“买壳”上市也会给民营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带来风险。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信用意识,增强融资信誉度。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权状况混乱、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决策不科学、创新能力差、财务管理欠规范、报表不真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自身的融资信誉度。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必须明确界定产权关系,解决企业的最终归属问题。(2)民营企业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投资者和经营者分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真正走向正规化、科学化。(3)民营企业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确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实行严格、科学的内部牵制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收益分配制度。
3.利用融资联盟,解决融资规模障碍。
融资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之间为了解决融资规模障碍,达到融资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由于民营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存在融资规模的障碍,金融机构不愿意给贷款规模小的企业提供贷款,民营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自我救助的方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进行联盟,进行联盟融资,增加融资的规模,而单个企业的融资规模不变,由一个企业牵头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这样在银行评估费用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由于金融机构不需要和多个小企业打交道,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监督成本,银行为企业贷款的意愿就会增强。采用这种方式融资可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规模问题。当然利用联盟融资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联盟各企业有高度的诚信,能以诚信结盟,按期按量的偿还贷款,寻求二次合作。
标签:外源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融资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