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锋队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性质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在党的性质上则是,党从“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上升为“始终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性质的高度。这无疑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创新及其实践结果。
一、“一个先锋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
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表明其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如是表述:“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1页。)而且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并在论述党的性质时,不仅强调党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的只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强调党的先进性,表明党是“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和“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政党。显然阶级性和先进性是共产党性质的重要内涵,而共产党只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性质的探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党的队伍的扩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分子不可避免地涌到无产阶级政党中来,这样,如何保持党的性质这一理论和实践问题便摆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面前。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要求入党的上述分子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这些人必须带来真正的启蒙思想”;第二,“要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3-374页。)同时认为,共产党内可以吸收任何社会阶级的个别人物,但绝不能容纳代表各阶级利益的集团。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并在与孟什维克和机会主义就党的性质问题进行论争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他指出:“工人阶级并不是全体也不应当全体都参加‘党’”,“党应当只是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先进部队和领导者”(注:《列宁全集》第6卷,第456页。),绝不能把党和阶级混同起来。他还提出了“党是无产者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注: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206页。)的概念。他认为,“最高形式”和“先锋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原理,否认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等于否定了党的先锋队作用。
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党的性质的论述,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如下几个要义:(1)共产党从其产生伊始就表明了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2)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根本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产物”,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方向和趋势。(3)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中的最高形式,这是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4)党是阶级的政党,但不能把党与阶级混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但不是整个无产阶级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优秀分子才能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5)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在革命的实践中,他们已经提出了非无产阶级分子可以成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重要思想。(6)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改造人,也可以塑造人,从而能够使共产党员(不论是无产阶级出身还是非无产阶级出身)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保持党的性质的重要保证。应当肯定,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党建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党的性质的论述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声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革命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1920年11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充分体现了党是严格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注:《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06页。)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注:《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从而第一次以文献的形式规定了党的性质,即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然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党的性质的同时却面临着特殊的国情:(1)工人阶级人数不多,而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数占绝对优势。(2)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党员主要成分是非无产阶级的,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新增党员中70%是农民)。这无疑对党如何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提出了挑战。(注:赵晓光:《时代的使命,伟大的创新》,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7期,第71-72页。)(3)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所领导的斗争异常艰苦、异常激烈,没有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便不能成功。面对这些特殊性,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首先,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特别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党建思想,回答并解决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31页。)的问题,在实践中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理论。其次,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又明确指出,我们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8-159页。)1935年12月17日中共瓦堡保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丝毫也不减弱中国共产党的布尔塞维克的地位。”从而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先锋队”即“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科学论断。再次,在后来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政党逐渐转变并最终成为执政的政党,但它仍然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并把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建党思想,写进了党的七大直至十五大的党章。
在建党8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再一次面临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因为这时中国共产党不但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而且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与此同时,党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第一,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第二,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之而来,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第三,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等等。历史的大转变,情况的大变化,又一次向我们党提出了党向何处去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必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实践“三个代表”的建党要求。
从坚持“一个先锋队”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从而按“两个先锋队”的要求建设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新觉醒。这一新觉醒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实际,符合党的建设的要求。第一,它科学地反映了党的历史地位和要求。过去,我们党是革命党,任务是推翻当时旧的社会制度,因而其思维具有“对抗性”、“非此即彼”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现在,我们党是执政党,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振兴中华。这一宏伟的事业客观上要求我们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因而党的思维应该是“整合式”的、“建设性”的和包容的,(注:《用常识推动历史进步》,载《南风窗》2001年第8期,第15页。)而“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则深刻体现了党的这一历史地位的转变和党的历史任务的要求,因而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它科学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要求。要不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是一个关系我们党生存发展、巩固执政地位的大问题。回顾党的历史,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在于它能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适时地制定政策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我国的工人阶级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也出现了新情况,而新的社会阶层,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因此,党要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防止党因僵化而脱离群众、失去执政基础,就必须坚持“两个先锋队”的要求。世界政党史也表明。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也是执政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总之,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发展,不但没有削弱党的先进性,没有改变党的性质,反而为党维护自身的先进性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两个先锋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意义之一:“两个先锋队”思想没有回避工人阶级阶级基础的根本问题,不但没有否定而是更加强调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从而使我们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强调政党的阶级性质。任何偏离这一阶级性质的做法都将有损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导致党的衰亡。苏联共产党就是这种悲剧的典型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共二十二大公然背叛了党的工人阶级阶级性质,炮制了“全民党”,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否定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从而使苏共开始走向衰亡。1990年2月,苏共中央通过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草案,宣布把党“革新”为“志同道合的共产党员的自愿联盟”。从此,苏共进一步把工人阶级的政党蜕变为“议会党”。其结果,则加速了苏共走向灭亡。反观中共党史,无论从单纯的产业工人阶级到工农联盟再到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还是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的基础、核心、支柱作用。这就是我们党的成功之处。今天,由于我们党在提出“两个先锋队”的同时,仍然强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仍然强调把那些承认党的纲领、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吸收到党内来,仍然强调发挥党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因而,党一定能继续保持其阶级性和先进性,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里,有必要回答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之后,中国共产党是否会演变成“全民党”的问题。我们认为,党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在新的世纪把自己建设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不会导致“全民党”。通常意义的“全民党”指的是社会民主党。它为了赢得更多选票,主张任何人不分世界观、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愿意,都可入党。(注:《为什么要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9期,第117页。)而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或社会各阶层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而且,我们党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具有明确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等等。这些都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并坚持党的性质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区别于“全民党”的根本点。由此可见,“两个先锋队”与坚持党的性质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相反,“两个先锋队”这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必将使党具有更加扎实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根本上解决了坚持党的性质的历史性课题。
意义之二:“两个先锋队”思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动态发展的要求,是对党的历史作出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我们党的历史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先进的党,但党的先进性思想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否则,即使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也可能走上僵化和衰败的道路。法国共产党的衰败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法共始终以产业工人为其阶级基础,没有与时俱进地认识工人阶级状况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适时解决其阶级基础的问题,因而失去许多可以依靠的阶级力量,从而变得十分僵化而不能体现其先进性,并导致了法共的影响不断萎缩,地位不断下降,选举获票率不断降低。(注:引自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2001年在江西省市厅领导干部报告会上的讲话。)可见,党只有把先进性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党的阶级基础和先进理论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党的政策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是否适应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上。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不同的内涵。当前,“两个先锋队”的思想正是党站在时代最前列所赋予的党的先进性的崭新内涵。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时代发展与党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先进性与保持生命力的关系问题。
意义之三:“两个先锋队”思想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而论,世界上大多数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都以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而自居,不会也不愿让渡自己已有的权力。它可以允许其执政方式的改变,但决不允许其执政权力的转移。因此,党的最大的实际就是自己的生存,就是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已有50多年了。如果还有人只存有“党打下江山就该坐江山”的思想,那他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党过去遵照中国人民的意愿夺取国家政权,今天也同样遵照中国人民的意愿执掌国家政权。党的执政权力是中国人民赋予的。执政就意味着党要对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负责,就意味着党要运用国家政权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利造福,就意味着党要获得最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则在坚持党的先进性基础上解决了党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为党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所以,“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们党忠实履行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从而也直接关系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生命。”(注:章传家:《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载《学习时报》2001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