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论_图书馆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论_图书馆论文

概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概论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科学领域的贯彻实施,图书馆学迎来了学科发展的春天。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努力深入探索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问题,不断充实、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架构。这一阶段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空气活跃,硕果累累,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1、1978年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概况

1.1 主要学术会议与活动

1979年7月9日~1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成立大会。7月10日~12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也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这次讨论会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性学术讨论会,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图书馆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开始了我国图书馆学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此次讨论会主要探讨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与方法、图书馆的属性、发展规律、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大会论文收集在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摘要》一书中。

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在北京、上海、武汉、兰州等地分大区举行。所收论文涉及面很广,包括文献搜集、整理、流通、报导、参考咨询、情报分析研究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等。

1979年12月3日~8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在北京召开北大、武大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教材审稿会。经过认真审议,与会者认为该教材总结了我国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初步肃清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理论是非得到了澄清,并且初步形成了专业理论体系。

1980年10月4日~11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次科学讨论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收到论文125篇,1/3 的论文是探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有关问题,如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图书馆的属性、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任务、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图书馆的人才培养等。

1980年12月9日~12日,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讨论会及情报工作专题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其主要特点是:开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工作方法占优势;研究课题开始伸向新的领域。

1982年10月29日~11月2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次科学讨论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探讨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方法论得到重视,特别注意移植方法的运用,重视将其它学科的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引进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管理科学、系统论、控制论的研究成果得到一定引进。

1983年7月17日~26日,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受教育部委托,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学研讨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多所高校图书馆学系的25名同志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有:“图书馆学基础”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与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课程性质等。这次研讨会为这些理论问题今后作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10月31日~11月6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大会期间举办了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为中心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内容分为:(1)图书馆事业30 年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2)关于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图书馆学的分支问题;(3)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改革的问题。

1984年2月10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以“新技术革命与图书馆”为题的新春科学讨论会,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社会与图书馆的关系。

1984年6月21日~24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北京召开了“2000 年中国图书馆”研究会议,对“二个水平,一个差距”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了讨论与评选。

1984年11月1日~7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1986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组和浙江省图书馆学会联合发起组织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笔会”,从1月~9月共征集论文81篇,内容涉及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新形势下图书馆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图书馆学学科属性、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观点新颖,论题集中,反映了自1984年以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1986年5月29日~6月1日, 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研究对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此同时,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通讯》编辑部也在武汉大学组织召开了以“图书馆学研究方向”为主要内容的研讨会。研讨的主要问题有: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方向问题;有没有“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1987年6月,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图书馆学以批判、开拓为特征的时期已经过去,应在总结、借鉴1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入更为艰苦的理论建树时期。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必须转向,应以事业的需求作为研究导向,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1988年9月, 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300 名中青年图书馆与情报工作者就有关“图书馆学理论和社会”、“图书馆教育与社会”、“图书馆工作与社会”和“情报学与社会”等专题进行了讨论。

1989年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理论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会议期间,周文骏作了《四十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发展过程》的学术报告。

1991年5月8日~1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研究分委员会在江西庐山图书馆召开。会议总结了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经验,对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同时就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范畴、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点、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992年4月25日~27日,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任继愈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三大”以来,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特点有:(1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质的变化;(2)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3)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4)大量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5)理论建设与思想建设并举。

1992年8月20日~23日, 中科院首届图书馆学情报学青年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以“生存、协调、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中科院改革大潮的新态势,集中探讨了中科院图书情报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158篇, 内容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些论文勇于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能突破本学科的框架,吸收其他学科的新理论;研究方法不再受传统的定性方法的限制,进入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新阶段。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 其主要特点有:(1)80年代学术活动多,90年代学术活动少;(2 )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多,各系统、各地区组织的较少;(3)一般性的内容较多, 重点深入的少。

1.2 学术论文

图书馆学论文数量反映了其学科发展规模,是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1978年~1998年图书馆学研究极大繁荣,基础理论的论文层出不穷。 根据《全国报刊索引》(截至1998年第10 期)的统计,1978年以来,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共有2536篇。其年代分布是这样的:

1978年: 5篇 1979年: 7篇

1980年: 50篇1981年: 52篇

1982年:82篇 1983年: 91篇

1984年:150篇1985年:174篇

1986年:154篇1987年:169篇

1988年:172篇1989年:151篇

1990年:158篇1991年:157篇

1992年:168篇1993年:265篇

1994年:183篇1995年: 91篇

1996年: 69篇1997年: 69篇

1998年(1月~10月):119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数量增长很快。其原因:一是由于思想禁锢的解除,学术思想的活跃;二是学术视野的拓展,使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全新的角度,借鉴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及社会文化发展促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繁荣。经过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充分发展,图书馆学理论大厦已渐趋稳固,对于什么是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学科属性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9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总数仍与80年代基本相等。从1994年至1997年论文数量虽呈下滑趋势,但1998年对于图书馆学的理性探索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一门学科发展至比较成熟的阶段,其论文数量便会趋于稳定,争论的问题也会相对减少。这个规律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中也表现出来。当然,图书馆学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关,它们的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图书馆学的发展。1993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到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图书馆事业受到极大冲击,理论研究因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日趋为人们忽视,如何解决图书馆的经济困难、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94年至1997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逐渐减少是很自然的现象。经过几年的深思,图书馆学界又迎来了理性的回归,1998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数量又大幅增加,表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通过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论文的按年统计与分析,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过程。下面我们想通过主题统计与分析,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心与方向。根据对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索引》的统计,1981年~1989年的9年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题, 主要分布在如下领域:

研究主题

图书馆学基础理 研究

体系 学科研究

的分布 论研究与进展

对象

结构 性质方法

论文数量

109 71 4521 152

比例(%)13.1 8.65.4

2.518.3

研究主题

图书馆学 相关图书馆

图书馆学 合计

的分布 发展趋势 学科 性质、职能 思想史

论文数量

36109 249

40 832

比例(%)4.3

13.1 29.9 4.8 100

以上数据与《全国报刊索引》同期比较,总数相差363篇, 这是由于两者的选择标准、范围不同造成的。《全国报刊索引》收录范围比较全面,《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索引》的收录范围相对小些。两者虽有某些差异,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主题角度去探讨1981年~1989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1981年~1989年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图书馆的性质、 职能及其社会地位作用一直是图书馆界研究的重点, 共249篇, 占29.9%,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总论文数中所占比例接近1/3。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紧密相关,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不仅决定其社会地位,而且对图书馆学研究也具有极大影响,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对其极为关注。80年代图书馆学界比较注重探讨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90年代随着信息业的兴起,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们更多地论述图书馆职能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强化与再认识。

科学学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也就是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从上表可以看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152篇,占18.3%)及相关学科(109篇,占13.1 %)研究在基础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80年代图书馆学研究者大胆开拓,锐意创新,大量移植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丰富了图书馆学研究内容,使图书馆学研究手段多样化,为这一阶段图书馆学理论的繁荣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不难发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进展的论文数量所占比重极大(109篇,占13.1%),居第三位。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指导。80年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极大繁荣,图书馆学新成果新观点纷成迭出,对这些新成果新看法进行分析总结综述的文章自然很多。

对于图书馆学科的一些基本要素,诸如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结构等问题,图书馆学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三者的发文量高达137篇。

1.3 著作与教材

1978年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除大量论文外,还有一系列系统总结和阐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的著作与教材也相继问世,总数达20多种,这是20世纪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基础理论著作最多的一段时间。主要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程长源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图书馆工作基础知识》;桑健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吴慰慈、邵巍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谭迪昭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周文骏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文献交流引论》;倪波、荀昌荣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王崇德编著,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情报学方法论》;黄宗忠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宓浩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原理》;金恩晖主编,学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引论》;谢俊贵编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杨筱玉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陈源蒸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宏观图书馆学》;王冰等编,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文献信息学教程》;吴仲强等著,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学史》;郭星寿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现代图书馆学教程》;唐建华著,学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文献信息控制学》;黄宗忠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文献信息学》;朱建亮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文献信息学引论》;武德运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概要》;钟守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引论》;徐引篪,霍国庆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以上专著与教材,有的专门探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有的是图书馆学概论,既有理论问题,也有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但总的说来,它们代表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拓性和时代性。其中北大与武大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是1949年以来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图书馆学理论专著,是6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延伸与发展,代表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80年代黄宗忠编著的《图书馆学导论》,对什么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结构、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相关学科、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图书馆与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该书5次印刷,台湾出版了中文繁体字本, 《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40多篇书评,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全国优秀教材奖。90年代吴仲强等著的《中国图书馆学史》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论述中国图书馆学史的专著。它对我国古代到当代的图书馆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中国当代的图书馆学专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客观评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中国图书馆学历史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图书馆学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4 译著

19世纪初,随着国外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传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才得以建立。中国图书馆学的建立及每一步发展都深受欧美、日本和前苏联图书馆学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图书馆界思想的解放,国外先进的思想、研究方法及理论成果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范畴。20年来翻译出版了一系列国外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著,它们是:美国丹顿(Danton,J.P.)著,龚厚泽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概论》;原苏联丘巴梁著,徐克敏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日本津田良成编,楚日辉、毕汉忠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图书馆情报学概论》;美国谢拉(Shera,J.H.)著,张莎丽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引论》;原苏联克列依坚科著,何士彬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美国布沙(Busha,C.H.)与哈特(Harter,S.P.)合著,吴彭鹏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图书馆研究方法—技术与阐释》;英国哈里森,K.C著,佟富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根据印度出版的《Perspectir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Science》一书,由戈松雪编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出版的《图书馆与情报科学纵横谈》;英国詹姆斯·汤普森著,乔欢、乔人立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年出版的《图书馆的未来》; 印度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著,夏云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袁咏秋、李家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这些译著的出版,不仅加强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内容,也扩大了图书馆界的视野,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全面、系统和深入。

2 1978~1998 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两个阶段与特点

如果说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那么1978年~1998年则是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获得相当发展,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架构基本形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最多,开拓的研究领域最广,内容最丰富、最系统,影响最大,是中国大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最兴旺的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 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批判、发展、开拓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经过短时间的思想清理,正本清源,批判“工具论”等“左”的思想之后,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开拓前进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多元化。80年代, 中国图书馆学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也获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大量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如巴特勒和谢拉的“社会认识论”、卡尔·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肯普和布鲁克斯的“知识基础论”, 米哈伊诺夫的“交流系统论”等。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由单一论走向多元论,形成了“知识论”、“情报交流论”、“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学科群体论”、“层次体系论”等观点,大大拓宽了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

(2)图书馆学研究方法逐步体系化。 从传统研究方法到现代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图书馆学方法体系,这是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图书馆学理论的建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论,而图书馆学理论的成熟与否,其重要标志就是它有无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80年代以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比较贫乏,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调查研究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定性方法等,80年代以来,新的方法大量移植和引进,并不断发掘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哲学方法、一般方法、专门方法等层次组成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体系。

(3)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日趋完善。 科学的系统性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学经过80年代的充分发展,不仅形成了严谨的体系结构,而且层次分明,有门类结构、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元素。每个知识元素自己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各个部分与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比较完善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内容多样化。80 年代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蓬勃发展的阶段,由于图书馆学研究者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从而促成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内容丰富多样,如图书馆学思想史、图书馆学方法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未来等,都是80年代新开拓的研究领域。

2.2 第二阶段:1988年~1998年, 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反思、调整、稳步前进时期。

经过80年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极度繁荣,9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渐趋平稳,并在平稳中前进。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一部分理论研究者把目标转向经济、商业等;其次,8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迭出,人们需要时间认识、消化、评价;第三,80年代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有些已逐步解决,有些已达成一定共识;第四,面临信息产业、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冲击,因特网、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围墙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规划、探索、调整,以使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信息化社会协同发展。1988年~1998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研究成果来看,基础理论研究的综述、专题述评、 书评居多,反思与总结8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的成就、经验与教训的文章也大量出现,而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探索与系统总结、阐述的论著相对较少。

(2)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价值取向来看, 人们更热衷于探讨图书馆学与市场经济、信息化社会相关的问题,力图突破“馆内科学”的樊篱,走出教学型学科的模式,确立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为学科建设动力的理论价值观。

(3)从研究视点来看,面临信息社会的挑战, 研究更为注重从图书馆学研究客体的文化本质及信息本质的角度来重新架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提出关于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努力使图书馆学理论反映和回答图书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

(4)从研究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 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存贮技术对图书馆学研究影响越来越大,从而未来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及它们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5)90 年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最突出的一点是图书馆学名称和它的归属学科(上位类)的探索,图书馆学名称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有些人希望找到一个能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群的统一名称。

(6)从研究领域来看,90 年代图书馆学所研究的范围已远远超出“图书馆”这一客体,涉及到知识、信息管理等诸多领域。

3 1978年~1998 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观点

1978年以前,对图书馆学基础领域的某些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没有80年代、90年代那样深入和广泛。80年代、90年代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学术空气浓厚,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集中起来有以下方面。由于观点林立,涉及面很广,而本文篇幅有限,因此,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基本的观点作些简要述评,不可能全面反映20年间所有问题与观点。

3.1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科学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该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构筑之基点。自1807年施莱廷格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词以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便成为图书馆学界孜孜探讨的话题。国外对图书馆学对象的认识历经实用技术派到理性观念派的演变过程。在我国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形成了诸多认识。从50年代的“要素说”到60年代的“矛盾说”,再到70、80年代的“规律说”、“交流说”,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与提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概念到实体的发展过程。80年代初、中期,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探索表现出极大热忱,争鸣非常激烈。先后出现了周文骏、宓浩、彭修义等提出的“文献交流”、“情报交流”、“知识交流”和“知识学”等见解。“交流说”将图书馆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将图书馆和社会交流系统融为一体,拓宽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图书馆学的理论内容。它与图书馆内部矛盾观点互有补充:矛盾在交流中产生、统一;而交流则为矛盾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深化了矛盾说的研究。事实上,各种交流说,其共同背景是社会与文化,只是以各自的角度分立而已。

黄宗忠、刘烈、茅振芳等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这里所指的图书馆已经不是具体的实体,而是一个历史的集合体,是所有具体图书馆的概括化和抽象化。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还有“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活动”、“图书馆工作”说等。这些说法近似于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而且“事业”、“系统”、“活动”、“工作”都立足于图书馆,以图书馆为前提。

1998年,霍国庆等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他认为以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作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深化了“交流说”,丰富了“新技术论”,明确交流对象及特色,有助于使图书馆学区别于相近的同族学科。

多年来,关于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图书馆本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作为对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具有多样性,是不足为怪的;而且,人们的认识还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认识角度和方法的影响。因此,这种多样性本身是正常的,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思想的争鸣、学术空气的活跃都是有益的。

3.2 图书馆学体系结构

学科体系结构是科学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和集中反映。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布局与容量也不断更新和扩大。80年代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图书馆学领域,图书馆学体系结构问题成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又一热点。

周文骏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可以用理论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三部分来表述。倪波、荀昌荣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由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两大部分构成,将比较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都纳入理论图书馆学的范畴。宓浩认为图书馆学是由一组学科及其分支、亚分支层层展开而组成的一个知识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包括理论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比较图书馆学。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分支学科、低层次学科、知识元素等层次组成,每个知识元素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各个部分与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学可划分为理论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三大部分。理论图书馆学与技术图书馆学对应于普通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对应于专门图书馆学。朱立文主张从纵横方向来划分图书馆学体系,纵向分为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横向分为普通图书馆学与专门图书馆学。也有同志提出,上述划分方法,基本上都是套用科学体系学提出的结构,建议从图书馆学基本概念出发,采用逻辑生成的办法来建构体系,使其能更好地体现结构体系的逻辑性,在检验评价现有的学科建设、预测学科的未来发展方面发挥作用。李惠珍、陈耀盛从图书馆事业出发,从纵横向加以划分,横断于图书馆学的有图书馆数学、比较图书馆学、国际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外部环境相对应的有图书馆人才学、图书馆知识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技术学、图书馆读者学;与图书馆垂直水平系统和动态系统相对应的有图书馆管理学、图书馆协作学、公共图书馆学、高校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工作系统相对应的:藏书建设学、分类学、图书编目学、古籍整理学。刘烈从范畴出发,根据研究对象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的矛盾、图书馆规律的逻辑顺序,将图书馆学体系看成一个线性的、有层次的网状结构。图书馆学绪论包括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思想史、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的认识包括图书馆的变化、结构、性质、职能、资源共享;图书馆的矛盾包括藏与用的矛盾、图书馆与社会领域的矛盾;图书馆规律包括文化发展规律、阮冈纳赞五原则、文献知识规律、读者规律等。

3.3 图书馆学科性质

一门学科的性质,决定它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归属。图书馆学学科性质,在我国尚无统一看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相继有“社会科学”、“综合性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科学”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主要是“社会科学”与“综合性科学”两种看法。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与荀昌荣、谭迪昭等认为图书馆学属于社会科学。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学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应用学科,是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彼此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桑健则认为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已使图书馆学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系统论、情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发生密切的交叉,而且它们愈来愈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据此他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周旭洲认为图书馆学已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它属于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或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学。

吴慰慈认为确定一门学科性质的主要依据是该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依据研究对象存在的范畴,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性质的划分;依据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性质的划分;依据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进行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性质的划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门学科的性质有一定的反作用,但不能改变学科性质,只要学科的研究对象没有本质的变化,学科的性质也就不会改变。

3.4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一门学科研究方法之突破对于其理论的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本世纪20~3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其重要性,60年代才有较系统的研究方法,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出现较系统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论著。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方法,初步形成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这一时期内由于思想观念之转化,研究者们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多方探讨,形成“三层次”说、“四层次”说。1988年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中将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二是研究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三是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比较方法、分类方法、类比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历史方法;四是图书馆学研究的综合方法,包括哲学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和移植方法。同年在《图书情报知识》举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问题道路与前景”专题笔会上,各种观点基本趋于一致。

经过80年代的长足发展,90年代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进入一个理性反思阶段,针对已出现的各种理论、观点,王学毛、吴慰慈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除了传统的调查研究等方法外,又根据学科进展的需要,移植借鉴不少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思维方式,如系统方法、数学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推理方法和比较方法等。目前运用较多的有:(1)数学方法。 使图书馆学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2)系统工程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扭转了过去那种孤立、静止分析问题的状态,为更深刻地探索图书馆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了可能。(3)实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研究也引起图书馆学界极大的关注,沙勇忠、黄宗忠、王乐、霍国庆、尹章池、田方斌等对此问题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目前图书馆学界对什么是图书馆学专门方法、图书馆学专门方法之判定标准、图书馆学专门方法有哪些等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存在,必然有其专门研究方法,并认为方法论研究的核心是专门方法的建立,专门方法的研究必须与一般方法、哲学方法的研究配套进行。

3.5 图书馆学思想史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949年~1979年,图书馆学思想史领域的研究少有涉猎,几乎是一片空白。80年代至90年代初,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成就颇大,论文、著述颇丰。在专著中论述的有黄宗忠编著的《图书馆学导论》、倪波、荀昌荣主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桑健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宓浩主编的《图书馆学原理》、金恩晖主编的《图书馆学引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修订本)、吴仲强等著的《中国图书馆学史》、郭星寿著的《现代图书馆学教程》、徐引篪、霍国庆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等,这些著作都有一章或多章论述。以系列论文进行专门论述的有况能富的《图书馆学思想发展论纲》、《东西方图书馆学奠基者事略》、《中国十五至十八世纪图书馆学思想论要》等。这些论述,一是充分显示了中国图书馆学界对世界图书馆学思想产生、发展、主要著作、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的来龙去脉的逐渐理顺与系统驾驭;二是改变了只论古人不论今人的规则,对当代人物进行评论;三是说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系统化和成熟。图书馆学思想史的分歧主要在于图书馆学发展阶段的时间划分上。

3.6 图书馆的属性、职能

有关图书馆的属性及职能的探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为澄清将图书馆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图书馆界展开了对图书馆属性问题的讨论。图书馆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目前对图书馆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有“藏用说”、“交流说”和“中介说”三种观点。对于图书馆的一般属性,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社会性、科学性、教育性、保存性、服务性。

关于图书馆职能,80年代主要认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和传递文献,或说是收集、整理和提供使用文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丰富文化生活。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其在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图书馆应具备编辑出版、公共关系、教育、情报、科研信息交流、娱乐、咨询等职能,并且集中在教育和情报两个方面。

3.7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学科大厦的基石,它必须给一门学科以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少人进行过探索与研究。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界一直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它既是图书馆学的认识论基础,又是方法论基础。它不仅给图书馆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全面指导着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图书馆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使研究者沿着正确的科学道路去探索。

1982年刘迅等将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理论, 在图书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者认为图书馆学长期以来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统摄图书馆学中所有分支学科,使图书馆学真正具备完整的科学体系。波普尔的“世界3 ”哲学理论为图书馆学找到一个适当的哲学范畴来与其他学科发生普遍联系。反对者认为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有比较严重的唯心主义、 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能作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1983年周文骏在《概论图书馆学》中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情报交流”。1984年,宓浩、黄纯元在浙江杭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讨论会上,提出以“知识交流”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黄宗忠、周旭洲、高锦雪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一个学科群。黄宗忠认为它是一个多学科组成的综合群体,哲学、数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都是它的理论基础,这是一个学科群,也是一个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综合体。于鸣镝、卿家康等人进一步认为这个学科群具有层次性,是一个层次体系。两人都认为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第一层次,而对二、三两个层次看法各异。于鸣镝认为列宁关于图书馆学思想是第二层次,信息论是第三层次。卿家康认为文化学说、社会学、信息科学、知识学、传播学等组成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类现象学说”。

3.8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代发展密切呼应,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同时也伴随着新的发展契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少人纷纷探索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吴慰慈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空间从文献信息管理和知识交流拓展到了信息、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领域;大量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实践,开展了对电子图书馆的研究,使得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研究从自动化管理领域向数学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推进一步;在图书馆事业宏观现实问题方面,着重研究图书馆如何深化改革,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邹忠民则认为图书馆学正由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日渐转变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范化科学;研究方式由个体经验式向遵循科学规则和逻辑顺序的交叉综合研究转变;它正由与自然科学相分离的一个知识应用部门转变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未来图书馆学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怎样呢?1999年1月, 黄宗忠在《浅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作了如下描绘:(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 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体系将更加完善;(2 )图书馆学理论将更接近实际,指导实践,融于实践;(3)信息技术、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与图书馆学理论结合更紧;(4)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化; (5)图书馆历史与图书馆现状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为现实服务; (6)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将获得更大发展, 对今人研究将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与潜在研究课题来看,未来主要集中于图书馆主体研究、历史研究、相关研究、未来研究、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主体是图书馆。主体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与课题:(1)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相互关系, 处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的地位、性质、特征、功能、发展方向;(2)电子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相互关系、发展趋势、 各自的特征与作用;(3)传统图书馆的变迁与创新;(4)图书馆与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5)图书馆网络的历史、现状、功能、发展方向;(6)图书馆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改革;(7)图书馆事业建设原理、 现状、 发展趋势。

未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点是继承、创新、务实、效益。具体说,(1)重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的创新;(2)重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有机结合,要突出现实问题的研究;(3 )从中国实际出发,重视国土与传统研究;(4)重视国外图书馆研究, 注意同世界接轨,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同世界融为一体;(5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鼓励争鸣,鼓励创新;(7)重视青年研究人才的培养;(8)要强调多出有质量的成果,强调成果的社会效益;(9)要强调务实、扎扎实实做学问,不要赶时髦。研究者应重视个人学术思想的建立,要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特色与风格。

(收稿日期:1999-4-5)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概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