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统武术的价值探究论文

新时期传统武术的价值探究论文

新时期传统武术的价值探究

候冬媚

(天津市西青区体育中心 天津 300380)

摘 要: 基于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新时期下中国传统武术安全需要、健身需要、娱乐需要、教育需要以及文化需要各自所具有防身自卫、内外兼修、休闲娱乐、民族传承、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中国传统武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不断适应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武术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

关键词: 需要层次理论 传统武术 价值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将前3个需要类属于缺失需要,后3个需要类属于成长需要。成长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需要的满足是逐级上升的,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强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中国传统武术在原始时期主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随后进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传统武术发挥了其优势,保护人们的安全,满足了人们的安全需要,再到战争结束教育体系出现,需要层次理论逐渐从低级到高级不断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满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中国传统武术应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目的,为人们生活实际所服务,为人们带来一定的健康等,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武术才能以最大的吸引力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

1 安全需要——防身自卫的价值

安全需要是伴随着人们的每时每刻的,每个时期人们都有安全的需要,战争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产生生存的需要,而新时代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生存需要转变成了防身自卫。以个体间格斗为特征的武术早于军事产生,内在动力是保障个人利益和维护安全的需要。防身自卫功能是武术存在的基础,是武术的主要功能所在[1]。因此,现代社会对于武术的生存需要与战争时期对于武术的生存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武术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脱离了战争时期的安全需要,使得传统武术现在向健身性、娱乐性等方向不断发展,在传统武术受到竞技体育的挤压如今,也在不断刺激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2 健身需要——内外兼修的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贯穿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武术健身价值在先秦时期便有体现;在商周时期,搏斗、角力成为了军事战争训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通过角力为项目进行健身;之后通过武舞的方式来疏通关节、宣畅气血以及消除肿痛;清朝时期,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逐渐受到重视,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记载,“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2];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记载道,“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3],首次将习武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武术和导引术的相互交融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健身的价值。新时期下,西方体育中的运动人体科学科目的传人,使得中国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和理论意义由单一的自身体悟到运动生化、运动生理、运动解剖、卫生学等西方现代自然学科知识来解释和论证,使得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当今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学科相结合,丰富了当今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与健身的价值和意义,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晰的阐释。

“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基本的硬件设施外,创新的思维和手段才是“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高校辅导员需要有创新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博客、视频等平台发布关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学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最新动态;在工作中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词语,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娱乐需要——休闲娱乐的价值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先秦时期便产生了休闲娱乐的趋势,武术的娱乐功能与原始的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很多具有趣味性、观赏性、艺术性、娱乐性、游戏性以及表演性等方方面面的项目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中国传统武术技艺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武艺向中国传统武术的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不断推动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到了两宋时期,出现了以表演使拳、弄棒等武艺进行卖艺为生的职业的艺人,以其新颖的独特的方式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满足了观众观赏娱乐的需要。元代时,中国戏曲不断的发展,对武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艺开始走向舞台进行表演,表现出了造型美、艺术美、体型美等独特的艺术魅力。清朝时,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不断加深,中国教会与中国传统武术相互结合,成为了反抗侵略时期的民间可靠组织,为了战争而发展,反而大大减弱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娱乐性。在新时期下,追求和平年代的当今,人们在酒足饭饱之余,开始慢慢享受生活所带来了的乐趣,人们会通过观看传统武术比赛、传统武术表演以及传统武术的电影等形式来放松心境,娱乐身心,达到休闲娱乐的价值。休闲是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娱乐观赏功能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4],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情调和对美的感受与享受,带给人情感上的愉悦感,是追求物质和精神、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和谐状态。

4 教育需要——民族传承的价值

古代社会便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的职能,古代学校的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武术也成为了当时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武术谚语记载:“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德”作为习武之开端。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记载:“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人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5]。”物质社会新时期的当今,中国传统武术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念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生辐射到群众,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武术在注重技术的传承之际,更加注重中国武德的培养,督促弟子将功夫与修身作为练习的目标,更有“仁德为先”的门规戒律,“学此艺业不得欺师灭祖,不蔑视他人,应以义气待人,交手时,存有以武会友之念,切勿口造妄言、伤残世人、欺压良善”。武术中除了武德的要求,还需要勤奋,有谚语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打万变,其义自见”,等等。因此,习武者长期坚持勤奋的练就中国传统武术的技艺,充分体现了练习者顽强的自制力、坚韧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新时期下,中国传统武术的教育价值占到了主导的位置,中国传统武术的运动项目不断发展,参加中国传统武术项目的人数也在逐渐的增加,追求和平年代的当今以及健康呼吁的强烈要求,中国传统武术慢慢发展,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也成为当今学校体育的重要的一部分。

(5)住房。农民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住房安全保障明显加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1平米,增加到2012年的37.1平米。全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从1981年的160元增加到2012年25300元[注]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人均住房面积27.4m2,相当于全国农民平均的64.5%。近几年政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住房不安全问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住房不安全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5 文化需要——社会交往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自21世纪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不断结合,形成具有意识形态的武术文化产业,武术文化产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的,满足于当今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武术文化产品具有其重要的精神属性,包括了其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的思想以及武术文化的内涵了解逐渐加深,逐渐领略到武术文化的精神,心灵上得到满足和享受,精神上得到升华和洗礼。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丰富、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艺术性,通过各种优异的舞台艺术和传统项目比赛,将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武术所倡导的传统价值和言传身教等特点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方式有之前的家族式传承到师徒式传承再到校园化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从民间的秘密结社到更加宽广的社会交往方面转化,随着社会的交流不断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呈现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不断拓展人际之间的交往渠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消除社会的环境、宗教的信仰以及文化的传统等相关方面带来的障碍,为当今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交流的社会环境。现如今中国传统武术的各种交流展演等活动,增进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团结一致,各国家交流加深,使得中国武术更好地走出去,并且采纳各国家的建议和项目,更好地引进来,将中国传统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完善,将中国传统武术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不断满足着生活中的多元素的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防身自卫、内外兼修、休闲娱乐、民族传承、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中国传统武术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64.

[2]王宗岳.太极拳谱·十三势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5.

[3]苌乃周.苌氏武技书[M].上海:上海书店,1990.

[4]江白龙.武术的功能刍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40-45.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813(2019)09(a)-0186-02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19.25.186

①作者简介: 候冬媚(1975,12—),女,汉族,天津人,硕士,中级教练员,研究方向:武术传承。

标签:;  ;  ;  ;  

新时期传统武术的价值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