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实施心理激励模式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激励模式论文

正确实施心理激励模式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激励模式论文

正确实施心理激励模式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正确论文,模式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师生认知方式出现的直观表层化的特点,即注重自我感受和体验,大胆地冲破传统的“作报告—讨论—总结”单纯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把着眼点放在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变化上,发挥心理激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取得一定实效。但是,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心理激励有误解,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地实施。对此,本文谈些粗浅看法。

一、正确构建心理激励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它的任务是开拓人的内在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良好的工作绩效。现代管理学表明,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能力和激励水平,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职工能力可发挥20%至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到80%至90%,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激励的作用如此之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充分运用激励的艺术。所谓激励,就是以外部刺激为诱因,激发个体内驱力,促使个体把外部刺激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过程。换言之,就是使人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状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激励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谓心理激励,就是运用激励的原理和技术,将人的心理调整到高度激活的状态,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感情丰富而深刻,特别是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创造性、复杂性、主动性等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的采取冷冰冰、硬梆梆的机械模式,而应当采取具有“知心通情”特点的心理激励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基本是遵循这样的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由于人的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激励的效果受各个环节的制约,孤立地实施某一环节必然会影响心理激励的整体功能,只有坚持协同性,才能正确构建心理激励模式。当然,协同不是等同,各环节(要素)在心理激励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需要是前提,尊重是准则,目标是导向,沟通是手段,角色换位是依据。

第一,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源泉,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心情就舒畅,工作积极性就高。因此,以调动积极为本质特点的激励,必须以需要为起点。只有了解和认识需要,满足和发展需要,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可以说,激励的过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思想教育要求与师生需要的关系问题;激励的实现,一是为满足师生合理需要提供条件和可能,从而提高需要的迫切程度,并强化动机。二是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形成刺激,引发师生更高层次地需要,促成新的发展。

第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仅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还有尊重的需要。他们要求人格平等,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只有抓住师生对“尊重”的需求,予以及时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密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变成人们心理奋发向上的动力,产生强烈的成就欲;而这种成就欲又可以使人们焕发出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工作干劲,成为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真正的尊重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内容中。从形式来说,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作报告或与师生交谈中,不可居高临下,要尽量使用带诚恳和亲切的字眼。从内容来看,尊重应体现在对师生利益的真正关心上,尽可能满足师生正当的合理的需求,另外,即使是对有某些不足的人,也要充分肯定他的优点和长处。

第三,人的积极性的调动要以目标为导向,如果仅有需要的满足,而没有目标的指向,短暂的期望一旦满足,激励效应便会降低。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把人的需要与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去努力,这时动机的激励效应最大,人的积极性也最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经济政治地位、人生阅历、环境教育、生理心理条件的不同,使人的行为目标、实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而独居,只能在集体的相互协作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个人目标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统一。任何离开社会、离开组织需要的所谓“个人设计”、“个人奋斗”等,在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研究表明:组织确立的具有期望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目标能激活师生进取、发展、成功的需要,即产生所谓的目标导向激励。

第四,在高校这个集体中,要使师生对目标达成共识,对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说服教育,对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进行说明,都必须借助沟通这一手段。正确的沟通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理解和信任。沟通的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双方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活动。沟通这种形式并非简单地把甲的思想统一于乙,或把乙的思想统一于甲,而是在双向交流中力求达到共识、共鸣,实现心理相容和团结统一。

第五,以心理激励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仅要体现尊重人,还要能够理解人。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需要相互间的协同与合作,所以对理解的心理需要显得极为强烈。比如遇到困难时,渴望得到支持;受到委屈时,渴望得到安慰;做错事时,渴望得到谅解……。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做到理解人,需要教育者经常进行角色换位,设身处地体验、感受被教育者的所思、所感、所为,从而改变原有的心理定势,修正原有不正确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更符合被教育者的实际,使自己所说的道理更容易得到被教育者的重视和接受。

总之,构建以心理激励为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对人的内在积极因素的调动,使全体师生在政治觉悟、道德标准和认识水平等方面呈现出最佳状态,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学习,从而形成敬业、进取的团队精神。其核心内容重在激励,重在敬业精神的培养,重在上进品质的培养,使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高昂的精神风貌。

二、心理激励的偏误及其原因

心理激励是心理学、行为科学所揭示并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所证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我们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心理激励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例如:有人把需要误认为是主观要求而忽视其客观规定性;把满足需要局限于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不与工作绩效相联系挂钩;只注意物质的需求而忽视精神的需求。也有人把尊重误认为是一律说好话,不管被教育者的想法正确与否都要接受;不管他们的追求是否现实都要喝彩。不敢开展批评教育,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疏导。至于目标激励,往往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割裂开来,重视满足个人目标实现的需要,忽视组织目标的实现,使个人与组织不能产生共振效应;二是把组织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影响了目标激励功能。另外,有的高校没有建立畅通的双向沟通机制,师生不仅很少有机会听到领导的声音,而且也没有机会向领导诉说,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上下级之间产生疏远、戒备、猜疑、误解、埋怨等情绪。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心理激励功能的降低。

那么产生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腰杆不硬。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怕得罪人,不敢大胆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二是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认识不清,把心理激励当作权宜之计。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奉献精神,灌输于师生的头脑之中,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三是短期行为。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存有急功近利思想,总想搞一些“短、平、快”,以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他们满足于一时一事积极性的调动,对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观点和长远规划。

三、实施以“心理”激励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人格影响原则。以心理激励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其着眼点是以情感人,其落脚点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为此,思想教育者的人格影响至关重要。所谓人格影响是指思想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人格特征、精神境界、知识底蕴等内在素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都具有相互模仿和重复别人的趋向,尤其在人们对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时,其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对个体活动和感知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且“他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其制约和影响作用就越大。另外,就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效果来看,也受着人格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说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都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通常是通过两类过滤系统进行的:一类是理性的过滤系统,即认为外来信息是符合逻辑的,便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接纳、同化,否则,便加以排斥;另一类是情感性的过滤系统。用来分析发出信息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尊敬和信赖。如果认为对方是自己所喜欢的、信任的,便容易接受对方发出的信息,否则,便采取怀疑或拒绝的态度。一般来说,后一类过渡系统较之前一类过滤系统在受教育者身上起的作用更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人格影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通过无形感染、言行示范、表率作用等方式实现对客体的感化。如果没有人格、人前人后、台上台下两幅面孔,就不会收到好的影响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影响也是心理激励的重要方式。

第二,寓“理”于“情”原则。情与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情是血肉,理是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说理工作,是引导和教育人认识真理、接受真理,掌握真理的工作。但是这种理,首先要能够被人的感情所接受,“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同样, 没有理的情也会流于庸俗、浮浅,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心理激励模式侧重于情,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贯穿理性诱导原则。在对待和处理师生的具体问题时,既要诚心诚意地办实事,又不能务实不务虚;既要热情关心、爱护,又不能搞无原则的“感化至上”;既要讲物质利益,又不能忘记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既要尊重个人兴趣爱好,又不能有意无意地助长个人主义思想。总之,应该既有利益的关怀,感情的打动,更有真理的启发,思维的共鸣,道德的感化。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激励沿着理性轨道发展,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

第三,综合渗透原则。构建以心理激励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其目的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空对空”和“两张皮”状况,使思想政治工作从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从鼓动型向渗透型转变,让思想政治工作在业务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显示出特殊作用和功效。事实上,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结构变化,大量地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如职称、住房、子女就业、干部提拔等等常常存在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心理激励的过程。因此,要有效地实施心理激励模式,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渗透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是润物细无声。与此同时,在渗透中要注意激励的各环节(要素)、手段、方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性,综合的而不是孤立的实施某一环节(要素),采取某一手段和方式,以提高心理激励的整体功能。

收稿日期:1998年6月29日

标签:;  ;  ;  ;  

正确实施心理激励模式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激励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