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注意学生的学习地位,多为他们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教学才能得到预期效果。
一、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原始提供的信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基本方式。
例:一种药水按1∶100配制的,现有药粉25千克,要配制这样的药水需要水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题时要突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模式化,开拓思路,寻求可能的多种解题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发智力。通过学生的思考练习,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用一般的解法是25÷1/101;有的用整数解法是25×100;有的用分数解法是1÷1/100;有的用比例解法是25/x=1/100,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求异创新能力,只要长期加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二、反馈质疑解难,培养创新潜能
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创新。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他才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平时数学教师应该始终以“质疑——探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针对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为什么”的特点,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旧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质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敢想、敢疑、敢问。发挥创新潜能。
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在发挥教师组织者、激励者、指导者作用的同时,揣摩学生认识的过程,顾及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尊重学生学习的成果,随时表扬学生,发挥学生的创新火花和智慧的闪光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营造创新环境,打破课题常规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只限于教师中,学生只能绕着教师设计的框框转。若有学生插嘴提出质疑,教师就会视为破坏课堂纪律。这样就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斯杰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师生间应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正确对待学生插话,教师应感到这是学生独立个性发展的可喜特征。加以培养,学生一定能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数的整除》部分内容的“质数”“质因数”“互质数”学生往往混起来,教师不能指责他们,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课堂不活跃,主要是学生爱面子,怕答错被老师批评、同学取笑。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赞扬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思索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而且要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从小就勇于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游戏:“你们桌子上都放四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表示?”
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一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做?通过学生摆放后回答。
学生2:一个都不够,还放几个?
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促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一个苹果放在4个盘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
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索,教师巡视。
学生4: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应该是1/4个。
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单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景。让学生来自己动手。在分苹果中观察、感悟、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激发想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因此,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如果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加深对关键句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根据关键句“松树是柏树4倍”展开思考,因此有的学生联想到松树和柏树的棵树比是4∶1,用按比例分配解,有的联想到松树棵数与总棵数的比4∶5,用比例知识来解;有的联想到柏树是1倍,松树是4倍,已知“一共栽了120棵”,有的用“和倍”方法解,有的把松树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柏树是松树的1/4。有的用分数解……只要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沿着不同方面去拓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定能解决问题。
论文作者:曾宇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生论文; 松树论文; 柏树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解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