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事实还是假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假象论文,事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过度是西方教育经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已经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前跨越式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高等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也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高等教育过度到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还是一种假象,笔者试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何谓教育过度(注:对于这个术语(over education)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翻译,主要有教育过度、教育过量、过度教育、过量教育等几种,本文认为使用教育过度这个概念较为合适.),理论的追溯
要想分析我国是否出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必须厘清教育过度的基本理念,这样,所有的讨论才可能是在教育过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据国内相关文献,一般认为,早在1976年,里查德·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就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过度的概念,并出版了后来引起广泛影响的《教育过度的美国人》一书,他在书中对教育过度进行了理论探讨,他认为大学教育的回报率已降至历史水平以下,并导致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注: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第68页.)。对教育过度的研究已进行了20多年,但对于教育过度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共识。学术界引用较多的是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
一是毕晓普在《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一书中给出的定义:“一个社会(或个人)拥有的教育超过了它(或他)的所需或所望。”二是约翰·罗布斯特(John Robst)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超过其职业通常要求的水平,便属教育过量。”三是曾满超(Mun C.Tsang)和莱文(Henry M.Levln)观点,他们提出,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中任何一种,则可认为是出现了教育过度。第一种情况是接受过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其经济地位或收入比以前下降了。第二种情况是受教育者没有完全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目标。第三种情况是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注:曲恒昌.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29页.)。
在将教育过度概念引入中国的过程中,曲恒昌教授认为教育过度的具体表现是:(1)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或教育层次较低的人口。(2)受教育人口的专业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就业不充分,或学非所用。(3)高才低用,大学毕业生从事通常由高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高中毕业生从事通常由初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等等。(4)接受过同一水平教育的人,现今的实际收入要比以前为低(注: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29页.)。
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问题的讨论和争鸣
从关于教育过度的理论回顾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对于教育过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即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都可能出现教育过度问题,但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大家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题。我国国内关于教育过度的研究,主要的关注点也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教育过度重要外在表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
1983~1988年,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新增高校301所,年递增12%以上,在校学生从62.5万人增长到206.6万人,高校毕业生年均递增13.3%。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政策,因此当时称之为大学生分配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当时,不少地区由政府领导出面,号召、组织企业多接收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储备人才,才使毕业生大都得到安置。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种情况曾作为政府和企业具有远见以及重视人才而广为宣传。但是眼光敏锐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题,他们开始关注西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过度造成的知识失业(注:知识失业在我国被翻译为知识劳动力失业、受教育者失业、知识分子失业等,指的是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失业往往被视为教育过度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参见拙著.知识失业:一个时代的来临.社会,2003年第4期.),并通过介绍其他发展中国家大学生失业状况来给中国以预警。例如,曲恒昌的《印度的教育与就业问题》(1986)(注:曲恒昌.印度的教育与就业问题.外国教育动态,1986年第6期.),赵中建的《印度的教育制度及存在的问题》(1986)(注:赵中建.印度的教育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外国教育动态,1986年第6期.),邓存瑞的《印度受高等教育者的失业问题及改进措施》(1988),付兴国的《国外教育性失业给我们的启示》(1989)(注:付兴国.国外教育性失业给我们的启示.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l期.),沈晓敏的《试论日本的学历主义——兼评我国文凭热的功罪》(1989)(注:沈晓敏.试论日本的学历主义——兼评我国文凭热的功罪.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5期.),邓存瑞的《前车之覆,后车之戒——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1989)(注:邓存瑞.前车之覆,后车之戒——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5期.)。另外大家还翻译了一些国外探讨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作品,如雅诺什·蒂马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新危机》(1985)(注:[匈牙利]雕诺什·蒂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新危机.马学宽等,译.外国教育动态,1985.2.)等,这时期大家主要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的教育过度问题,目的是对当时我国业已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分析。例如,邓存瑞认为(注:邓存瑞.前车之覆,后车之戒——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与改革措施.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5期.),印度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付兴国在1989年撰文《国外教育性失业给我们的启示》(注:付兴国.国外教育性失业给我们的启示.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第1期.)认为,国外的知识失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教育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发展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例,使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过大或过快,或过小过慢,都将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教育发展本身的大起大落。这些学者所持的明显是教育过度的理论。
整个90年代,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一直在持续,但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就业障碍的消除上。而且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张程度有所缓解,所以大家对于教育过度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例如,陶娅莉等1995年虽然也注意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其倾向于认为,这只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的一种假象(注:陶娅莉,等.浅析我国的教育过度假象.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6期.)。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夏再兴等(注:夏再兴在《论我国的教育过度》中分析了高等教育教育过度假象的三大表现和形成的二大原因,刘梅雪.教育过度及其对策.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1996年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紧张,对于教育过度的预警也在增多。有些学者仍对教育过度以及可能引起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王誉达认为,我国当时存在着教育的贫穷和教育过度并存的现实,教育贫穷与教育过度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难题(注:王誉达.论贫穷的教育和教育过度.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其他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周贝隆,周贝隆一直主张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控制数量,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注:周贝隆.数据、分析、战略判断和选择——关于高教发展问题的札记.科技导报,1993年第3期;高瞻远瞩,及早筹划,迎接挑战——关于制定2010年教育规划的思考.科技导报,1995年第10期;高教发展规模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周贝隆认为(注:周贝隆.高教发展规模的战略选择.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主要有3种指标,一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在人口中的比重,用以衡量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二是一国高教规模与经济规模(GNP)之比,或高校入学率与人均GNP之比;三是一国高教投入占GNP的比重,或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他主张,高等教育规模主要与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相关联,高等学校入学率主要与人均GNP(经济水平)相关联。高等教育与经济应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发展速度一般应低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为2:3(GNP每增加3%,高教规模增加2%),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时已超前发展。曲恒昌1998年则提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调整发展的同时,较高层次的教育变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供需之间大致平衡,从总体上看,不存在过量教育的问题(注:曲恒昌.若干国家过量教育的持久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20页.)。但同时,当今我国社会存在着高层次教育超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过量教育的趋势,我们对此应高度重视(注:曲恒昌.若干国家过量教育的持久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20页.)。
1999年高校扩招前后,教育扩招是否可能引发教育过度及知识失业问题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很低,不可能出现教育过度。力主扩招的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认为,扩大高校招生在未来的四年中可给下岗职工腾出500万~600万个工作机会,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至于四年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认为,“四年后,相信亚洲经济已重新腾飞,下岗职工的问题也解决得差不多了,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应该容易得多”(注:汤敏.教育启动消费呼之欲出.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2月9日.)。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钱小英(注:钱小英.教育刺激经济之说主观色彩太浓.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3月26日.)则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就业的影响持相反态度,他认为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产业能够吸收和聘用高学历人才的能力还很有限,假设近年产业结构和职工年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逐步发展高等教育之后,确实有一定的新增就业岗位作为现实需要,但是很难超过100万人。北京大学课题组在其关于扩招问题的研究报告中也专门提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问题。他们在肯定扩大招生对于缓解当时就业压力的作用的同时,认为扩招的速度不宜太快,“高等教育需要扩张是毋庸置疑的,但扩张的方式不应采取突进或跳跃的方式”(注:北京大学课题组.如何看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8月6日.)。2000年李志仁谨慎地提出应该关注我国的教育过度问题,他认为,“根据教育过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教育过度是我国人才市场中出现人才高消费和知识性失业的深层原因。目前人才市场中的一些现象都具有教育过度的色彩,符合教育过度的断定标准”(注: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第68页.)。2001年,李家才则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教育过度现象,并分析了高等教育过度现象存在的原因。李家才(注:李家才.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与警示.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12页.)认为,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比较成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已为双方所熟知。以就业渠道不畅通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另外他认为也不应当一味埋怨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无非是期望获得一份与自己学历相称的工作及收入,这种期望恐怕并不为过。大学生就业观念彻底转变的结果,无非是过剩的大学生统统下基层、下农村,去一般的私有企业。但这样做并非是在解决问题,不过是在掩盖问题而已,因为人才的学非所用和大材小用加剧了。
近两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过度问题正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纷纷对于高等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夏再兴的《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注:夏再兴.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我国应重视对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注:夏再兴.我国应重视对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刘志业等的《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问题分析》(注:刘志业等.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问题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林敏铭的《关注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注:林敏铭.关注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负面思考》(注:林敏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负面思考.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张谋贵的《中国会出现教育过度和人才过剩吗——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注:张谋贵.中国会出现教育过度和人才过剩吗——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教育工程教育,2003年第5期.),杨卫军的《当前的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注:杨亚军.当前的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很少有人怀疑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局部的教育过度,但对于教育过度还没有一个实证的考察,很多人坚持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可能出现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
三、教育过度的测量与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实证分析
要想对教育过度进行定性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据孙志军介绍,目前已经形成了三种测量教育过度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工人的自我评估。这既可以由工人直接明确地说出其所处工作岗位所需的教育水平,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即由工人对他们自身实际教育水平与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作比较,判断前者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后者。第二种方法是根据职业分类中所确定的不同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与工人实际的教育程度的比较,确定是过度教育、教育不足或与工作所需教育相匹配。第三种方法的思路是,某类工作岗位所需的教育水平通常与工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和分布有关,因而可对某一特定职业中工人实际的教育水平和平均的教育水平相比较,当一个工人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或低于)平均教育水平(或之下)一个标准差时,称之为教育过度(或教育不足),而落入平均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准差之内的工人的教育程度与工作所需的相匹配(注:孙志军.过度教育:西方的研究和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38-39页.),可称之为教育适度。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是否出现教育过度进行评价,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或许这也正是学术界没有对教育过度进行全面测量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从定性的角度,笔者认为从教育过度的外在表现进行判断是完全可行的,其实曾满超教授和曲恒昌教授正是从教育过度的后果和表现对教育过度进行界定的。参考他们对于教育过度外在表现的认识,笔者认为如果出现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会出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公开失业状况;二是当年的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三是部分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提高学历层次,即教育深化现象;四是在职者拥有超过其岗位所需的更高的教育技能。按照曾满超和莱文等人的理解,如果出现任何一种现象都被视为出现了教育过度。下面我们可以利用这四个指标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考察。
先考察第一个指标:1999年1月,在四川大学行政与社会学系对于成都市7区12县国企下岗职工的调查中,在下岗女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8%,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8.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31.4%,中专或中技文化程度者占10.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3%(注:陈昌文.发展的创伤:成都市下岗女工状况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0页.)。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01年6月10日对于10城市下岗职工的调查结果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及以下占39%,高中占46.6%,大专及以上占14.4%,平均文化程度为11.27年,超过高中毕业水平(注:胡鞍钢.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若干看法.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第13页.),这些调查结果足以说明我国失业者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这一情况也在其他一系列的社会统计中得到了证实。《经济日报》2001年8月31日报道,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截止到2001年6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4.0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为0.21万人。另据媒体报道,深圳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仅2人。但到了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人员总数达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有人可能认为大学生失业者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太低,可以忽略不计,但我们从失业比例来计算,大学生的失业绝对不可忽略不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口径登记失业率表明,1996~1999年中国平均失业率分别为3%,3.1%,3.1%,3.1%;大专以上劳动力的失业率1996~1999年分别为3.7%,3.8%,4.3%,4.4%,显著高于平均失业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报告说,1999年我国从业人员的不同受教育水平各自的比例为:不识字者为11%,小学文化33.3%,初中文化39.9%,高中文化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8%(注: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而城镇失业人员组成比例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不识字者占0.9%,小学文化者占7.7%,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3.1%,高中文化程度者占33.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4%(注: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这一结果也说明,从不同失业者受教育程度所占比例来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的失业比例与其他受教育程度者相比并不低。其他的统计调查结果同样说明了这一点。2003年2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根据全国89个城市(注:89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2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48%;拥有市区从业人员5391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5%,对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报送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汇集,公布了《200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该分析结果显示,2002年第四季度,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除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求人倍率大于1外,其余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求人倍率小于1。其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略高,分别为0.99和0.94。而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相对较低,基本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态势(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http://www.osta.org.en/jyfw/030219/030219.hun.)。以上种种统计结果可以说明,大学生在市场求职时的确存在一定优势,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失业的比例与其他受教育者相比并不低。
再来看第二个指标,我们可以用大学生当年的就业率来进行衡量。李家华、吴家庆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注:李家华,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第4页.),到2000年6月,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8%,27.2%的同学没有落实工作,而其中有许多同学并不是没有找到工作,而是观望或者不愿工作。在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中,35.1%的同学有单位接收,但不理想,还在观望,暂时不想就业的同学占到29.9%,这部分同学主要是想报考研究生,在北京这个群体正在逐年增大,而大约21.6%的同学完全没有接收单位,占大学生总数的近6%。这个比例已经超过我国公开公布的总人口的失业率。可能有人认为我国公布的总人口的失业率有水份,有些人认为我国劳动力的真实失业率大概在15%左右。但是必须看到,北京的这个调查对于失业者的估计也是小口径的,同样有水份。没有落实工作的27.2%的学生中,那些想工作但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没有落实工作的大学生和暂时不想就业而在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他们实际上也在失业,其中的水份并不比国家总人口失业率统计口径的水份小,可能还要大。北京的情况可能是局部现象,但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223162名学生的2000年初次就业率也仅为76.06%(注: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03页.),而大家普遍认为地方高校的就业率还会低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17日报道,“北方网消息,近日市城调队对天津1500户居民家庭中的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6.7%已经就业,其中本科学历的占77.3%,专科学历的占22.7%。有12.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出国和准备报考国家公务员,这其中75%为本科学历,25%为专科学历。有18.2%的大学毕业生目前正在寻找工作。还有3%的大学毕业生因其他原因没有就业。”同日该报转引《潇湘晨报》消息说,“根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统计数据,到8月底止,全省今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0%左右,这意味着9.53万毕业生中尚有2.8万人未能就业。”2003年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据教育部介绍,2003年7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67%;9月初,全国毕业生就业率又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了70%,其中,本科生就业率约为83%,高职高专约为55%。在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全会期间的座谈会上,国家教育部学生司的陈曦处长介绍说:“去年,全国新增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到年底还有近20%没有找到工作”(注:张晓松.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何在.http://zqb.cyol.com/gb/zqb/2004-03/11/content_835357.htm.)。从这些统计数字和报道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日趋紧张。
第三个指标是为避开就业压力考研的比例。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扩张的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显然跟不上考研的需求,据统计,我国考研(硕士研究生)人数从1995年的15.5万一路急增到2002年的62.4万,生源增幅高于录取的增幅,200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的热情更是空前,达79.9万人。2004年报名考研的人数更是超过了94万人。目前在一些就业形势较差的院校和专业,大约有50%的本科生读研。近几年考研热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各种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理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3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开始实施对全国14个省市的34所高校599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人愿意直接就业,33%的人愿意继续深造,也就是说,如果有好工作,大多数人是愿意直接就业的。而且,在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84%的人认为继续深造的原因是“提高将来就业的实力,或避开当前就业难”,只有13%的学生继续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这一结果再一次说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教育过度现象的一个表征。
对于在职者是否拥有超过岗位要求的教育技能,很难量化。但是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在职失业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王承英对湖南常德市1万多名国营系统的青年知识劳动力进行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6%的人认为自己完全不能或基本不能发挥效能。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拥有超过岗位要求的教育技能。10年后,没有发现同样的实证研究(注:王雁茜,金雪军.教育替代的经济分析.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3期.第39页.),目前情况有所好转还是情况更为严重都难以准确判断,而且这种局部调查的结果是否能够说明面上的情况也值得探讨。但是如果仅是从定性的角度去考虑,从生活当中的观察可以看出,的确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前几年有人提出人才储备的概念,一些用人单位大量招聘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造成本科生就业空间缩小,专科生更是少有人问津。现在无论是国有单位还是私有制企业,用人日趋理性,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有所缓解,但人才高消费仍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非硕士、博士不用,许多城市在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时也制定了不接收外地毕业生源的政策。
从四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已经出现明显的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现象,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题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及社会研究一个重要内容,以防止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度超前发展及在教育贫穷状态下出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