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戴丹,叶妍[1](2021)在《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药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联合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炎性因子[N末端原脑肽钠(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 min步行距离(6MW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LVEF水平高于单药组,LVEDD、LVEDV、LVESV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NT-pro BNP、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单药组,6MWT距离明显长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衰,有利于逆转患者心室重构,抑制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吕娅宁[2](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我国慢性心力衰竭防治现状;挖掘中医药物、非药物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中的价值,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依据;为本地区慢性心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门诊及住院的CHF病情稳定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不同的管理方案。住院期间的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疾病管理,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如何进行症状监控、药物治疗方案及依从性、饮食及运动指导、心理和精神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督促患者按时规范服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定期门诊随诊,以及其他基础病和合并症的控制。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管理,教患者简单养生保健技能和方法,包括足浴、艾灸、穴位贴敷、药膳推荐、中医特色运动(太极拳)等。出院后管理:采取定期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出院后第3、6、9、12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参照指南及Duffy设计的《标准电话随访手稿》对基础病防治情况、生活习惯、饮食、运动、心理等5个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及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结果:管理前后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NYHA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LVEF、NT-pro BNP、MLHFQ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再住院次数均较纳入时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随访12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在病死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减少住院次数、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且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更明显,患者获益更多,但短期管理对病死率的影响不明显。
王斌[3](2021)在《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衰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对于研究更为深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49%)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心衰分型。HFmrEF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疾病负担重,预后不良,但多数被心衰临床试验排除,或者仅部分纳入,因此有关HFmrEF的药物治疗证据较为匮乏,临床指南大多未对其进行单独的用药推荐。未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有关HFmrEF的治疗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 受体阻滞剂与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MRA)的四类药物治疗与HFmrEF患者的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心衰前瞻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了 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HFmrEF患者,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根据出院记录或医嘱处方确定出院带药否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四类药物,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利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加权的 COX 回归模型分别评价四类药物的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带药的使用剂量占指南推荐的每日目标剂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不同剂量组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组别相对于未用药组的预后差异,分析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补充两项敏感性分析,一是在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中校正合并用药,二是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053例HFmrEF患者,平均年龄66岁(标准差13岁),女性占比36.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史的比例分为64.5%、26.0%和20.9%,出院带药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23.6%、33.0%、63.2%和67.9%,19.8%患者的出院带药没有使用四类中的任何一种。一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75(16.6%)例患者死亡,其中148(84.6%)例死于心血管病因。2.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CEI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ARB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0.85,P=0.01)和心血管死亡(HR,0.54,95%CI,0.32-0.89,P=0.02)风险降低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RB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3.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1,95%CI,0.51-0.97,P=0.03)风险降低显着相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74,95%CI,0.53-1.05,P=0.09)的相关性为统计学边缘显着。剂量-效应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4.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RB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0,95%CI,0.77-1.56,P=0.61)或心血管死亡(HR,1.12,95%CI,0.77-1.64,P=0.55)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CEI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的关联趋势。5.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MRA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1,95%CI,0.77-1.60,P=0.56)或心血管死亡(HR,0.95,95%CI,0.65-1.40,P=0.80)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MRA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RA用药组有5%使用剂量超过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剂量-效应分析显示这部分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用药者显着升高(HR,2.24,95%CI,1.20-4.19,P=0.01)。结论在本研究出院存活且无药物禁忌症的HFmrEF患者中,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风险降低幅度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未检测到ACEI和MRA治疗HFmrEF患者的有效性,超过目标剂量的使用MR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本研究为HFm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为临床指南的用药推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贾晨悦[4](2021)在《符合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ICD的原因分析及其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在现有经济社会条件下符合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症的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的原因及进一步改善措施,并评价ICD在预防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SCD)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三科住院LVEF≤35%、符合ICD植入适应症(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的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是否植入ICD/CRT-D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查阅住院病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化验检查及治疗数据,通过医疗记录及电话随访明确对照组患者未植入ICD的原因,分析不同原因分别在符合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适应症但未植入ICD患者中的占比;通过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的生存情况,以发生全因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2021年1月1日)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以研究对于符合ICD植入指征的慢性心衰患者,有无植入ICD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1.共98例患者入选,95例患者完成随访,3例患者失访,失访率3.1%。完成随访的9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3~59)个月。以患者是否植入ICD/CRT-D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68例,总体ICD/CRT-D植入率为28.4%。治疗组中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16例(59.3%),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11例(40.7%);对照组中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23例(33.8%),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45例(66.2%),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治疗组多于对照组,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相同优化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治疗组使用率(96.3%)明显高于对照组(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心功能分级(NYHA)等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未植入ICD原因主要分为主管医师未建议ICD治疗方案和建议后患者不接受两大类。对于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植入率为19.6%,主管医师未建议ICD治疗方案占51.8%,建议后患者不接受占28.6%;对于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植入率为41%,主管医师未建议ICD治疗方案占7.7%,建议后患者不接受占51.3%。对于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医师建议率低且患者植入率低,对于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医师建议率高且患者植入率高。3.完成随访的患者中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56例,治疗组11例(19.6%),对照组45例(80.4%)。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0.0%和6.7%(P=0.386),治疗组较对照组1年死亡率下降6.7%;2年死亡率分别为9.1%和11.1%(P=0.827),治疗组较对照组2年死亡率下降2.0%。4.完成随访的患者中符合ICD二级预防适应症患者39例,治疗组16例(41.0%),对照组23例(59.0%)。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12.5%和17.4%(P=0.660),治疗组较对照组1年死亡率下降4.9%;2年死亡率分别为18.8%和26.1%(P=0.574),治疗组较对照组2年死亡率下降7.3%。结论:1.具有植入ICD适应症的心力衰竭患者,ICD的总体植入率偏低。未植入的原因分为主管医生未建议ICD治疗方案和建议后患者不接受两大类,对于符合ICD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医师建议率低且患者植入率低,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应提高医生对ICD一级预防的关注度及普及患者对其认识。2.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ICD的植入有降低该类患者死亡率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需进一步扩大研究例数和随访时间。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提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贺峰谋[6](2020)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使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至我院进行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室早)治疗的患者150例进行临床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联合用药组、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每组50名患者。使用ACEI或ARB、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吸氧等常规手段对所有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生理指征、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变化情况,根据上述指标调整用药。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胺碘酮组给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第一周每次0.2g,每天3次,第二周每次0.2g,每天2次,第三周开始每次0.2g,每天1次,疗程8周;美托洛尔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第1周每次6.25mg,每天2次,第2周每次12.5-25mg,每天2次,第3周开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量最多可增加到每天175mg,疗程8周;联合用药组同时口服胺碘酮和美托洛尔,胺碘酮第一周每次1片,每天3次,第2-8周改为维持量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时间共计8周,美托洛尔第1周每次6.25mg,每天2次,第2周每次12.5mg,每天2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量最多增加到每天100mg。观察每名患者治疗后的Lee心衰积分变化情况、心衰临床疗效、室早数量、室早疗效、联律间期、室早指数、TP-e间期、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脑利钠肽(BN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Lee心衰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Lee心衰积分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心衰的总有效率为96.00%,胺碘酮组为84.00%,美托洛尔组为78.00%。联合用药组对心衰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所有患者治疗前的室性早搏数量情况相似,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显着(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室早的总有效率为96.00%,胺碘酮组为82.00%,美托洛尔组为78.00%。联合用药组对室早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在治疗之前的三组患者联律间期差异较小,比较治疗前后情况,联合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有较小差异(P<0.05),胺碘酮组没有差异(P>0.05),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与联合用药组的联律间期相比,低于联合用药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无组间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室早指数无明显差异,在治疗之后均有所增加,与美托洛尔组治疗前相比,联合用药组的组内差异更加明显(P<0.05),但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室早指数明显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TP-e间期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TP-e间期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前后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患者治疗后LVDd有所改善(P<0.05),但LVEF、LVFS、LVDs变化较小;治疗前后胺碘酮组的各项指标没有产生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的三组患者从组间比较来看,各项指标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P>0.05),联合用药组在治疗之后的各项指标情况改善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NP相比,三组患者情况相似,但治疗后均发生明显减少的情况,与治疗前相比组内差异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BNP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具有明显组间差异(P<0.05),美托洛尔组与胺碘酮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总计发生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胺碘酮组4例,为8.00%,美托洛尔组5例,为10.00%。不良反应率的发生三组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的情况改善较好,短暂停止用药,或者未停止用药自行好转,未经其他治疗。结论:1.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于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减少患者24小时室早数量、延长患者的联律间期、增加室早指数、缩短TP-e间期,改善患者的超声心电图各项指标和Lee心衰积分情况、明显降低患者BNP水平。且显着优于胺碘酮和美托洛尔单药应用。2.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临床效果良好的情况下用药剂量较单药治疗显着减少,能够明显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且未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安全性好。
林婷[7](2020)在《灸药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艾灸双侧心俞、膻中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灸药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艾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人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膻中穴、双侧心俞穴,每次施灸20min,隔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心衰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并将两组收集完成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的整理及分析对比。结果:1个疗程的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1)两组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都较前有所降低(P<0.05),灸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0.65%,高于常规西药组的70.97%(P<0.05)。且与常规西药组相比较,灸药结合组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2)两组病人的心衰生活质量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且灸药结合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常规西药组(P<0.05)。(3)两组病人的NYHA心功能均有所提高(P<0.05),组间比较灸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58.06%,高于常规西药组的48.39%(P<0.05)。(4)两组病人的血浆NT-proBNP的水平较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灸药结合组的下降幅度较常规西药组显着(P<0.05)。结论:艾灸双侧心俞、膻中穴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能显着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心衰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浆NT-proBNP水平,且能明显改善患者气短、水肿、疲倦乏力、食少等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及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郑鑫[8](2020)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梳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概况。2.把握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 EF)、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 EF)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差异,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302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HFr EF组123例、HFp EF组134例及HFmr EF组45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因及合并症、临床用药、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及中医四诊信息等,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临床资料。2.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HFp EF组患者平均年龄及女性、高血压、心房颤动比例高于HFr EF组和HFmr 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 EF组吸烟史、饮酒史及嗜食肥甘比例高于HFp E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 EF组NYHAⅡ级比例低于HFp EF组和HFmr EF组,NYHAⅣ级比例高于HFp 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特点(1)实验室指标HFr EF组血红蛋白(HGB)、肌酐(CR)、尿酸(UA)、氯(Cl)值高于HFp E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 EF组B型脑钠肽(BNP)水平高于HFp EF组和HFmr 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心动图指标HFr EF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右室前后径(RVD)高于HFp EF组和HFmr 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 EF组室间隔厚度(IVS)高于HFr E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Fr EF规范化用药情况在符合适应症并除外禁忌症的HFr EF患者中,出院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的比例依次为67.6%、79.1%和94.1%。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1)不同类型心衰中医证候要素分布HFr EF组虚性证候要素为气虚(99.2%)>阴虚(26.8%)>阳虚(22.8%),实性证候要素为血瘀(68.3%)>水饮(62.6%)>痰浊(58.5%)>热蕴(26.8%)>气滞(1.6%);HFp EF组虚性证候要素为气虚(97.0%)>阴虚(53.7%)>阳虚(8.2%),实性证候要素为血瘀(92.5%)>痰浊(75.4%)>水饮(67.2%)>热蕴(50.0%)>气滞(3.7%);HFmr EF组虚性证候要素为气虚(100.0%)>阴虚(31.1%)>阳虚(15.6%),实性证候要素为血瘀、水饮(64.4%)>痰浊(60.0%)>热蕴(28.9%)>气滞(2.2%)。(2)不同类型心衰中医证候要素比较虚性证候要素:气虚为HFmr EF(100.0%)>HFr EF(99.2%)>HFp EF(97.0%),阴虚为HFp EF(53.7%)>HFmr EF(31.1%)>HFr EF(26.8%),阳虚为HFr EF(22.8%)>HFmr EF(15.6%)>HFp EF(8.2%);实性证候要素:血瘀为HFp EF(92.5%)>HFr EF(68.3%)>HFmr EF(64.4%),痰浊为HFp EF(75.4%)>HFmr EF(60.0%)>HFr EF(58.5%),水饮为HFp EF(67.2%)>HFmr EF(64.4%)>HFr EF(62.6%),热蕴为HFp EF(50.0%)>HFmr EF(28.9%)>HFr EF(26.8%),气滞为HFp EF(3.7%)>HFmr EF(2.2%)>HFr EF(1.6%)。结论1.我院HFp EF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常合并高血压、房颤;HFmr EF患者在性别、病因及合并症方面与HFr EF更相似;HFr EF患者应用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和MRA比例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与指南推荐仍存在一定差距。2.心衰的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HFr EF本虚以气虚为主,兼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兼痰浊、水饮;与HFr EF相比,HFp EF本虚以阴虚较为突出,标实以血瘀、痰浊、热蕴较为突出;HFmr EF中医证候特征多介于两者之间,更接近HFr EF。
丁丹丹[9](2020)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观察是在单纯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和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率的变化,探讨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理论方面探讨心力康丸药理作用和治病机理,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新的中成药制剂,拓宽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3人,试验组脱落2人,再将试验组分为气阴两虚血瘀型(10例)和非气阴两虚血瘀型(24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选择性使用利尿剂、扩管、洋地黄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力康丸治疗,心力康丸为我院研发制剂,服用方法为每日3次,每次6g,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以下指标: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和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率以及安全性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候积分、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下降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后射血分数均较前提高,提高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增加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患者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下降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均有降低,降低程度: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后,三组再住院率:气阴两虚血瘀组<非气阴两虚血瘀组<对照组。10)三组患者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改变,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气阴两虚血瘀型效果更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心脏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距离、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匡倩[10](2020)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索及分析其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多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黄陂区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的60名符合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3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30例给予慢性HFrEF常规西药治疗方案: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呋塞米、螺内酯为基础用药;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随症加减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出院后坚持随访3个月。连续治疗7d为一个疗程,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4d为两个疗程,初步评定不同药物治疗疗效;连续治疗4周为整个治疗过程完成,院外坚持随访3个月,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并观察有无后续不良反应,做好每个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测指标变化记录,随访结束后对整个研究过程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数据变化,比较其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对照组剔除1例,治疗组脱落1例,统计结果两组各完成治疗患者29例,共计58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分布、基础病史以及心功能分级各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LVEF值均较前提高(P<0.05),NT-proBNP较前下降(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气虚血瘀型慢性HFrEF患者的NT-proBNP值、中医证候积分、明尼苏达生活质量积分,提高LVEF值,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提高慢性HFrEF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的西药治疗,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和6MWT距离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一、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
1 全球流行病学特点 |
2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 |
二、我国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现状 |
1 “金三角”的使用情况 |
2 新型药物的使用 |
三、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心衰与五脏及气血阴阳的关系 |
4 辩证分型 |
四、我国慢性心衰疾病管理现状 |
五、中医药在CHF防治中的优势 |
1 未病先防-控制危险因素 |
2 既病防变-稳定病情 |
3 病后防复-促进心脏康复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病例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终止试验标准 |
7 病例脱落与处理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采集 |
3 管理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效果评价标准 |
6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
1.2 入组时两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 |
1.3 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4 入组时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
2 管理后效果评价 |
2.1 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2 NYHA心功能分级有效率比较 |
2.3 NT-ProBNP比较 |
2.4 LVEF比较 |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6 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
2.7 MLHFQ比较 |
2.8 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2.9 再住院次数比较 |
2.10 因心衰恶化病死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方案及临床实施效果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注释 |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既往研究和立题依据 |
3. 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用药分组依据 |
4. 研究终点 |
5. 数据采集和变量定义 |
6. 数据分析 |
7. 研究伦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入选情况 |
2. 患者特征分析 |
3.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
4.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5. 药效分析: β受体阻滞剂 |
6. 药效分析: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
1. 主要结果 |
2. 患者特征、治疗现状和临床预后 |
3. 药效分析 |
4. 临床建议 |
5. 研究优势 |
6. 研究局限性 |
7. 研究结论 |
总结 |
论文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起源、现状和展望 |
综述引言 |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历史沿革 |
1. 射血分数降低是早期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 实用出发 |
2.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入选临床试验: 弥补空白 |
3. 射血分数分型的界值: 标准统一 |
第二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现况 |
2. 病理生理机制 |
3. 临床基线特征 |
4. 临床预后 |
5. 治疗证据 |
6. 争议和挑战 |
第三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展望 |
1. 特征谱和表型分类研究 |
2. 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 |
3. 真实世界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符合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ICD的原因分析及其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患者选择 |
2 诊断标准 |
2.1 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
2.2 室性早搏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
2.3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方法 |
4.1 研究方法 |
4.2 分析指标 |
5 数据处理 |
结果 |
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Lee心衰积分变化情况比较 |
3 三组患者心衰临床疗效比较 |
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数量比较 |
5 三组患者室早疗效比较 |
6 三组患者联律间期比较 |
7 三组患者室早指数比较 |
8 三组患者TP-e间期比较 |
9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比较 |
10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NP变化比较 |
11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 |
2 胺碘酮与美托洛尔的药理学研究 |
3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
3.1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率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影响 |
3.2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
3.3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
3.4 联合用药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治疗的不良反应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灸药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随机分组 |
3 治疗方法 |
3.1 材料选择 |
3.2 操作方法 |
3.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基线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治疗前资料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 |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调查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治疗方法 |
2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2.1 病名起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
分析讨论 |
1 灸药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理论依据 |
1.1 选穴依据 |
1.2 灸法 |
2 对照组及试验组常规用药依据 |
3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使用设备 |
2 病例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特点 |
4.3 临床用药 |
4.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不同类型心衰患者性别及年龄特点 |
1.2 不同类型心衰患者病因及合并症 |
2 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分析 |
3 HFrEF规范化用药情况 |
4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
4.1 心衰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4.2 心衰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调查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心衰的病因病机 |
2 心衰的辨证分型 |
3 心衰的中医药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3 试验设计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
4.2 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各观察指标与心衰的关系 |
1.1 NT-proBNP |
1.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1.3 6min步行试验 |
1.4 LVEF |
2 慢性心衰的病理基础 |
3 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机制 |
4 治疗慢性心衰药物使用频率 |
5 心力康丸方义及具体药物分析 |
5.1 方义 |
5.2 黄芪 |
5.3 当归 |
5.4 川芎 |
5.5 桂枝 |
5.6 红参 |
5.7 山楂 |
5.8 制附子 |
5.9 麦冬 |
5.10 五味子 |
5.11 玉竹 |
5.12 益母草 |
6 研究结果分析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中医症状及体征计分标准 |
附录三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 |
致谢 |
(10)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
5.1 剔除标准 |
5.2 脱落标准 |
5.3 中止标准 |
6 观察指标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治疗方案 |
8.1 一般治疗方案 |
8.2 对照组治疗药物 |
8.3 治疗组治疗药物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分型及治则 |
2 保元汤及血府逐瘀汤研究进展 |
2.1 方剂源流及组方分析 |
2.2 组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2.3 组方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进展 |
3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研究进展 |
3.1 病因与病理机制 |
3.2 心衰分类 |
3.3 慢性HFrEF的治疗研究现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β受体阻滞剂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J]. 戴丹,叶妍. 当代医学, 2021(29)
- [2]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效果评价[D]. 吕娅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D]. 王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符合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未植入ICD的原因分析及其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D]. 贾晨悦.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D]. 贺峰谋. 青岛大学, 2020(01)
- [7]灸药结合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D]. 郑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心力康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D]. 丁丹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D]. 匡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