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面膜研究进展论文_孙玥 陈光

中药面膜研究进展论文_孙玥 陈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自身容貌形象的越加重视,中国的美妆产业发展迅速。相对于大多数含有铅汞等有害元素的化妆品,大众早已投眼于含有中药元素的药用化妆品市场,而且药用化妆品中,中药面膜走进了大众生活。因此,本文通过简短陈述中药面膜的历史进展,进而阐述现代中药面膜的原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各个品牌现代中药面膜的优势以及劣势,最终进行相应的论述,中药面膜的发展方向以及思考讨论。希望可以作为后来的中药面膜的研制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药面膜;研制进展

中药药用化妆品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多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等古代中医名著中都有关于中药药用化妆品的记载。中药面膜作为中药药用化妆品的一种常用剂型,因作为中药面膜独有的护肤机制,使中药的药效得到良好的发挥,成作为中药药用化妆品,特别是功能中药药用化妆品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

1、中药面膜工作机理

中药面膜是将中医药理论体系作为指导的基础,将中药的粉末或者中药的提取物以及适当的成膜物质均匀混合而制成的敷面的涂剂。中药的面膜以及其他的面膜相比,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以及针对性。中药面膜正是中药外用的具体的形式,在一些常见的面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确实的疗效。相比于以化学合成品作为原料的化妆品安全性更高。面膜覆盖于面部时,使面部的皮肤与外界的空气进行隔绝,阻止汗液的蒸发,保持面部的皮肤充分的营养以及水分,增强皮肤的弹性以及活力,使面膜中的中草药等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地渗进皮肤,达到宣导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上皮组织细胞的新陈和代谢。

2、中药面膜研制现状

2.1 黄褐斑面膜的中药组方面膜

黄褐斑发生的内因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运行的失常关系密切,因此内治在脏腑多从肝脾肾论治;外因是“腠理受风致血气不以及,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或“血弱不华,火燥结成”,即由于血虚或皮肤受风邪或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经脉失养。因此,外治应从补血行血驱风的角度来组方[3]。常用治疗药物有川芎、益母草,起活血化瘀之效;白蒺藜、白鲜皮、僵蚕,具有散风行血,解毒燥湿,疏肝解郁,调以及气血之效。若肝肾阴虚常配伍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等,气血痰瘀可配伍红花、竹茹、半夏等,肝郁化火常配伍栀子、牡丹皮等。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药面膜中加入疏肝等不同方面药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于萍等专家教授应用医院自制中药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药物组成作为绞股蓝、白茯苓、槐花、细辛、独活、白僵蚕、蒿本、防风;

2.2 痤疮的治疗组方

中医称痤疮作为“肺风粉刺”,病因病机为先天素体之阴阳的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上后天的饮食生活的失调,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成。徐树槐等专家教授用天葵子、连翘、白芷、苦参、蒲公英、丹参、穿心莲、大黄、硫磺制成中药面膜外用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作为95%,总治愈率作为66%。由此可见,中药面膜治疗痤疮有着很好的疗效。

2.3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组方

中医学认作为,外来的激素作为阳热之物,长期的应用造成的血热炽盛,侵入营血,阳热化毒而致的皮肤潮红肿胀,热伤津液则干燥;日久热毒伤阴而皮肤面部失于濡养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治疗本病多采用清营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药物。常用清营凉血养阴的药物有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清热泻火药物有生石膏、知母等;清风热药物有竹叶青等;清热解毒药物有金银花、生甘草、连翘等。董波涛等专家教授采用的中药外敷配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0例,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0%。中药面膜药物组成作为白鲜皮以及生甘草。付宏伟等专家教授运用中药“清凉面膜”以及“黄肤霜”外治,中药面膜总有效率达到99%,在临床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2.4 激光术后色素沉着的治疗组方

根据中医的基础的理论体系,斑发于面和人体的上部风邪有一定的关联,故治宜加入祛风的邪药细辛以及白僵蚕等。五色主病,通过辨色来帮助辨证,色沉斑色且淡褐,多属脾虚、血弱不华等原因,故可加入补脾健胃的白术以及白茯苓等。久病必瘀,无瘀不成斑。因此还应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红花、当归等药物,使斑色尽快消散。

2.5 毛囊虫皮炎的治疗组方

毛囊虫的皮炎属于中医所称为的“酒渣鼻”以及“面游风”的范畴。主要的病机作为湿热的壅滞、外受的寒邪、胃火的蒸肺所形成的。治疗多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宣肺理气、祛风化湿的药物,如紫花地丁、金银花、黄柏、苦参等。曲竹秋等专家教授所研制的纯中药的方剂内服外敷合用治疗毛囊虫皮炎的71例,效果十分显著。外敷面膜的组方为白芷、蛇床子、川椒、百部、白鲜皮、川柏以及地肤子。

3、讨论

总之,中药面膜参与市场的竞争的潜力十分巨大。中药的面膜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继承和传统的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体系,还要充分的借鉴现代的科学技术,充分的吸收各个学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技术、剂型、工艺等领域大胆的进行相应的创新,建立统一的生产的规范以及质量的标准,不断的充实以及完善中药美容理论体系,使中药面膜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以及接受,推进中药的药用化妆品现代化的进程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晶;商硕;王庆松。中药面膜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v。27,147-151.

[2] 唐美容。中药面膜美容保健简介。湖南中医杂志,1998,14(4):59.

[3] 潘玲。消痤饮以及中药面膜治疗粉刺87例。中医研究,2003,16(6):40-41.

作者简介:

孙玥(1996—),女,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中西医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本科生在读。

项目基金: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228055)。

论文作者:孙玥 陈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中药面膜研究进展论文_孙玥 陈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