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区域合作论文,领域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已发展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教育机构寻求共同利用机遇并共同应对挑战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图书情报学教育在区域合作方面也有一定进展,其发展态势值得我们关注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区域合作方式
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由来已久,合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协会会员制和地区会议式两种方式。前者一般由就共同感兴趣的论坛或圆桌会议过渡发展成为正式的学会或协会;后者主要是以会议的方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理论探讨、开展项目合作等。协会会员制有正式的执行机构、协会章程、发展战略、任务目标或行动计划,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可以保证有计划地召开年会并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而地区会议式的合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讨问题或在特定领域、就某个方面开展合作。
1.1 区域合作组织
(1)图书情报学教育协会(ALISE)[1]
图书情报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ALISE)的前身是美国图书馆学校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Library Schools AALS)。AALS最初的任务主要是为从事图书馆学教育的教师提供一个论坛,使他们能够共享学术思想、探讨并寻求解决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1983年,AALS正式更名为ALISE(图书情报学教育协会),从名称上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协会的任务、目标和宗旨:①促进图书情报学价值和社会精神的理解;②支持个人会员在专业和知识方面的发展;③提供在教材、研究、基金领域进行有关问题、事件、发展趋势等信息的交换、传播与接收。
(2)欧洲图书情报教育研究协会(EUCLID)[2]
欧洲图书情报教育研究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EUCLID)成立于1991年,是一个独立的地区性非官方、非盈利学术机构。成员有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瑞典、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拉托维亚、立陶宛、匈牙利、荷兰、马耳他、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和英国等国的64个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机构。此外,还吸收了巴西的巴西图书馆教育协会为准会员。EUCLID的宗旨是促进欧洲图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的合作,包括在协会成员间交换教职人员和学生,扩大研究项目的合作领域,鼓励强势机构向弱势成员提供支持,鼓励课程或部分课程的相互承认等。
(3)图书情报学院国际网络(SLISNET)[3]
图书情报学院国际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Schoo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SLISNET)是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赞助支持下创建的。项目建设历时6年,基本上完成了中期战略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北—南、南—南技术合作链。具体任务是:①开发并创建图书情报学教育机构的全球电子网络,重点是北—南、南—南技术合作链,旨在提高对其在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信息需求提供更直接和更有效的响应;②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加强图书情报学教育机构在全球信息环境下在教学、研究、出版和服务方面的能力;③探索在图书情报学教育机构实行专家知识共享方式,以便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出现的挑战和机遇做出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响应。UNESCO作为SLISNET的主要赞助者与共同协调机构,目前的成员单位主要是学位制正规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活动范围包括课程的组织,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教学材料的生产制作、传播与使用等。
(4)非洲图书馆学院协会(AALS)[4]
非洲图书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frican Library Schools ,AALS)成立于1978年,总部设在西非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协会的目标是团结非洲各国的图书馆学院,探讨、解决图书情报学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并共同制定发展战略。但由于种种原因,非洲图书馆学院协会始终未能达到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5)非洲地区信息科学中心(ARCIS)[5]
非洲地区信息科学中心(The Africa Regional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RCIS)是为满足西非母语是英语的国家培训社会经济信息高级人才并提高各国在本领域的研究能力而建立的。合作项目重点放在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本地区各国高层培训人员的培养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
1.2 会议方式
与欧美和其它地区相比,亚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也有一定起色。迄今虽未有正式的合作组织或联盟出现,但地区或跨国会议式合作交流近年来在亚洲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比较活跃,会议方式已成为这一地区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
(1)亚洲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ICADL)
亚洲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ICADL)自1998年首次在香港成功举办以来,已成为广受各国图书情报界、IT业、电子出版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商家重视的大型国际会议。[6]第七届亚洲数字图书馆国际会议于2004年12月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为:技术与标准(网络技术,IT及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标准、协议,分步式异构数据源的存取,信息组织和内容管理及数据挖掘等);服务和管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用户研究,知识管理及其应用,相关的社会、法律和经济问题,数字图书馆的运营、资源建设及其评估等);合作和本地化(亚洲语言数字化信息处理的新方法和工具,亚太地区特色知识与文化的保藏、组织与发布,数字图书馆跨文化背景的国际性合作)等。[7]
(2)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
2002年11月5日,首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大会的议题主要有: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的挑战及发展趋势、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课程设计及师资与教学方法、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与专业核心课程等。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3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美国专家一道参加了本次研讨会。[8]我国学者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大大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继首届研讨会之后,2006年10月9—10日,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专家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再度聚首,进一步探讨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探讨学科的变革与创新问题。在“第二届数字时代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Workshop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上,来自国内外多所大学的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12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事宜。[9]会议还安排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教育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对话与链接”、“大会论文交流”、“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院长(系主任)圆桌会议”、“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学科建设与研究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四个分会场。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院长(系主任)圆桌会议”,是由本次大会和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三十余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院长(系主任)就草拟中的《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议程》进行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
(3)图书馆领导高层年会
2003首届图书馆领导高层年会(Hong Kong Libraries & ARL Leadership Institute 2003)和2004第二届年会(The Second Annual Library Leadership Institute)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工作者就本地区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磋商和研讨。
2 区域合作的特点及趋势
2.1 合作组织间的进一步合作
在图书情报学教育合作领域,EUCLID和ALISE堪称欧美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近年来,这两个组织就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合作问题,开始进行组织间的合作。2003年7月30日至8月1日,EUCLID与ALISE在德国北方城市波茨坦联合召开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改革图书情报学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者就“招生:学员的多样性,预期目标与实际能力”、“课程变化带来的压力”、“体制变化及其影响”、“远程教育的效果”、“新的竞争者带来的冲击”、“合作组织/联盟的作用”、“图书情报学学院与图书馆、情报机构的关系”、“图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的科学原理和认识论原理”等论题展开了充分研讨,目的是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10]
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发达国家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方面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教育区域合作的又一特点。2000年4月26—28日,在法国外交部的赞助下,“建立法国与非洲法语和英语国家图书情报学教育合作模式会议”(Setting Patternship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Education between France,French and English Speaking Africa)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会议的目的是探讨在非洲的法语和英语国家在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可开展合作的领域。Kigongo-Bukenya教授应邀在会上做了题为“乌干达图书情报学教材——在东非图书情报学院的特殊重要性”的专题演讲。2003年,Kigongo-Bukenya教授提议在东非、中非、南非地区建立图书情报学院网络,该建议在第十六届东非、中非、南非图书馆员常务会议的会前讨论会上得到批准并立项。[11]
2.3 联合办学
针对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缺乏高级图书情报人才,一些国家开始寻求联合办学方式。非洲地区信息学院(Regional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SIS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学院在UNESCO和IDRC的资助下建立,学员主要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等国。[12]在捐赠机构的赞助下,学院可以将招收的学生送往合作办学的发达国家接受图书情报学教育。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学生学到的知识可能与国情不符,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员学成后不再返回,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2.4 图书情报学教育联盟的出现
非洲信息学院联盟(The Consortium of Africa School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ASIS)由包括非洲信息学院(SISA)的非洲图书情报学院、非洲地区信息科学中心(ARCIS)、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博茨瓦纳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摩洛哥拉巴特信息学院(ESI)组成。联盟的主要目标是协调区域内各图书情报学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谋求共同发展。具体任务包括:(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2)持续开展合作项目;(3)共享信息资源;(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优势互补、实现非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协调发展。为此,联盟就以下具体项目开展了合作:(1)在联盟成员中共建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和交换信息资源;(2)共同制订继续教育计划,对信息用户和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专业培训者;(3)在联盟成员中开展师生交换项目;(4)协调非洲图书情报学机构的咨询服务项目;(5)制定并实施促进本地区发展的研究计划。[13]CASIS建立了信托基金,以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及可持续发展。联盟由董事会管理,秘书处设在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由各成员机构组成的责任中心和工作组各司其责,负责联盟的计划与监督、研究支持、咨询服务、公共关系、推广宣传和筹款等事务。
2.5 开展次区域合作
次区域合作往往易于成功并激励其成员参与更大范围的合作,北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Ports在“北欧国家图书馆学教育(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 in the Nordic Countries)”一文中谈到:北欧每一所图书馆学院都可以参与不同的合作项目。其中有一个名为NORDPLUS的项目,于1989年启动,按照项目计划,不仅可以交换学生和教学人员,而且可以组织课程和讲座。在合作项目中,即使图书馆员和信息工作者参与的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国的情况有别,各学院仍象对待本校学生一样承认交换学生或学者所做的工作。[14]
3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在区域合作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198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研究”第52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会后会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变得日趋活跃。业界一些专家学者也积极倡导在本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孟广君教授在2002年就曾提出“应鼓励合作办学,以更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素质。可以探讨与海外相关大学院系联合办学的可能性。其它专业甚至本专业都有联合办学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15]笔者认为,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在区域合作方面面临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主要体现在:
3.1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在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了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陆续签定了《关于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等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协定。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更是迅速发展,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合作办学层次越来越高。[16]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合作办学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共同组建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共同的研究与合作;合作学科的领域从以前的工商管理延伸到高新技术如农业、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在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管理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与探索,比如,2003年9月底,中国正式批准暨南大学在泰国设立分校,成立暨大曼谷学院。2001年,广西民族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该校先后在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经贸旅游等专业采用独特的“3+1”(即3年在本校学习,1年到母语国学习)培养模式,仅 2005年,该校派往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学生就达624人。该校接收的留学生也逐年扩大,2004年已突破400人。目前,该校与东南亚国家的30多所高校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17]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设立研究生分院,南洋理工大学也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了办事处,在双方互送博士生到对方大学就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合作方面开创了中国与东盟高层次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新里程碑。
中国与东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在区域合作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管理者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并促进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区域合作与交流。譬如,在有区域合作交流协议或具备开展合作办学条件的院校,图书情报学院系应积极争取参与区域合作与交流,合作方式包括:派遣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聘请外教来校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等。
3.2 亚洲图书情报学教育区域或次区域合作受到重视
与欧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相比,亚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与交流显得异常薄弱,这一现象已引起亚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管理学系的林博士提出:“区域合作思想无疑将为东亚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工作者和图情机构的一般受众者开拓思路带来益处,同时也会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并有助于加强图书情报学教育区域或次区域水平的合作关系及学术交流。当前,我们正在寻求通过教学、培训来加强亚洲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为使亚洲图书情报学教育具有吸引力、富有创新性并不断进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亚洲地区的合作是重要因素。区域合作将为教材开发、教学、科研、教师与学生的交换提供新的机遇。” [18]
目前,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图情教育人员都非常重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交流。有调查显示:当前亚洲地区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仍主要以本科教学为主,大多数图情教育机构的名称仍沿用“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tudies)”;一些院系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合作交流活动,但这些合作交流仅限于当地和本国范围;在问券调查中,绝大多数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对亚洲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区域或次区域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19]有专家认为,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计划的不断扩大,亚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区域合作与交流将会有较大进展。
4.结束语
21世纪将是图书情报工作发生重要变革和发展的时期,支持这个事业进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因此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培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时代挑战,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在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欧美地区的区域合作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理应为亚洲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领域的区域合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