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不”和“否”
张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不”和“否”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否定副词,他们在读音、字形和用法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拟通过分析“不”和“否”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异同,从而探讨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不;否;读音;字形;意义
一、关于“不”“否”的读音关系
“不”字,广韵读甫鸠、甫九、甫救三切,又读方久、分勿二切,属帮母之部字。“否”字,广韵读方久切,并鄙切,属帮母之部字。二者在上古音中同属帮母之部字,由此可知它们读音相同。在“不”读上声时,与“否”同音。《正字通》:“孙氏定正以沈约不音弗为繆,亦非不,上声俯久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除了上述证据可说明“不”和“否”上古音相同,在其他文献中也可查阅到相关说法加以辅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方久切。”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故音义皆同。”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将“不”和“否”都拟音为piuə,认为“不”和“否”具有同源关系。检索古代文献也可发现“不”和“否”在其他地方读音也相同。如下所示:
(1)齐多知,而解此環不?(《战国策•齐策六》)
概率统计是大学本科开设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它来源与实际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它来就解决。概率统计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金融,经济方面有这广泛的应用。而目前许多的概率统计教材都普遍侧重理论而轻视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概率统计的教学成了高等数学的教学,而忽视了这一学科本身特有的思想方法,造成同学们改到难学,乏味,无趣,直至厌学。针对这种情况,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3)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其它子系统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如人员考勤系统等,是留给未来拓展使用的。现阶段并不重点建设,或者较少涉及,未来有需要再进行补充。
以上所举文例中的“不”皆读为“否”,方久切。
图6给出了有机粘土复合体和脆性颗粒的压痕表面图像,实验的最大压入深度为2μm。由图可以看出,两种颗粒的变形或者裂纹扩展完全不同,弹性模量和硬度差异大。有机粘土复合体颗粒表面以塑性变形为主,压痕中心及其周围微裂纹发育不明显(图6(a));脆性颗粒以脆性破裂为主,与压头的棱接触的位置应力最大,微裂纹主要沿着压头棱的方向延伸直到颗粒的完全开裂,同时,微裂纹的扩展并不一定沿着压头棱的方向延伸,会受到颗粒本身晶格结构的影响而改变扩展方向(图6(b))。
二、关于“不”和“否”的字形关系
通过查阅《字源》,现将“不”和“否”的字形演变过程列出如图1:
通过以上的演变轨迹我们发现,西周、春秋战国、汉朝时期,“不”和“否”的上半部分字形几乎都是吻合的,这种吻合状态一直发展演变到楷体。相较“不”字形,“否”在其字形基础上多了一个“口”字之行。在涉及到字形分析这个问题上,就不得不提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这本书中许慎对这两个字的解读为:“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地。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方久切。”“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方久切。”在解释“否”字时,直接以“不”释“否”,可看出二者在字形之间的密切联系。徐锴在《系传》中为其作注道:“否者,不可之意见于言也。”按:“否”应是会意兼形声之字。其中亦可见由字形相近而产发的二字意义上的关联。
(1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图1
三、关于“不”和“否”的意义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二者之间关于读音和字形方面的关联,其实在意义上两者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徐锴的《系传》中,谈到“否”从口从不,他注释道:“心有不可,口必言之,故於文口,不为否。”王念孙在《读说文记》中谈到:“《系传》作‘从口不声’。否与不古皆读鄙。《说文》不部亦有否字,注云‘从口不,不亦声’。是其证。今削去声字,非是。”可见由字形的相近程度出发也可探讨衍生出二者意义关联的分析。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具体的意义相关性呢?
首先,二者的义项中都有“鄙陋”之义,这是最直接的意义上的相同之处。如“不”在古文著书中解释为“鄙陋”义的就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假借又为鄙。”《韵补•纸韵》:“不,陋也。”《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关于“否”解释为“鄙陋”之义在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如:《书•尧典》:“岳曰:‘否德忝帝位。’”按《史记•五帝本纪》引作“鄙惪忝帝位”。注曰:否不通言,否之音义与不相通,古二字多通用。《释名•释言语》:“否,鄙也,鄙劣不能有所堪成也。”
其次,二者作为否定副词,在表否定义上也是一致的。一是都有“非,不是”的意思。如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非也。”《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孔颖达疏:“不,非也。”《墨子•尚同中》:“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均。”王焕镳校释:“否,非。”二是都有表示否定的意义。《说文•不部》:“否,不也。”《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郑玄笺:“人皆从之而渡,我独否。”《玉篇•不部》:“不,弗也。”《孟子•万章上》:“万章曰:‘尧以天下为舜,有诸?’孟子曰:‘否,天下不能以天下与人。’”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将“否”译为“不”的意思,表示否定。白居易《寄唐生》:“不惧权豪怒,一任亲朋议。”由此可见,“不”和“否”在表否定义上是相同的。
四、关于“不”和“否”在用法上的关系
由“不”“否”二者在表否定义的一致性上,我们把“不”和“否”放在具体语境中时,它们都可用作否定副词,且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前面,都可作状语来修饰限定句子中的相关成分。
拆解检查此减速器,两级减速的齿轮没有损坏,但壳内有较多的铁屑被吸附在下方的一块长形永久磁体上(图6)。再仔细查看,发现连接驱动电机输出的中间轴与支持旋转的轴承已损坏(图7),轴承钢珠的保持架已部分脱落碾碎,使轴承内的钢珠分布不均匀,轴承的内外钢碗已磨损,造成转轴与轴承的间隙变得较大,转轴摇摆过大造成旋转发卡,发出十分剌耳的异响声。
1.“不”用作状语
(5)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书•尧典》)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金沙江地处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流域面积广,海拔高差显著,支流众多,气候湿热,降水充沛,植被覆盖率高。金沙江良好的气候条件及多样的植被类型造就了该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淡水真菌作为水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未有金沙江淡水真菌方面的相关研究。本项目采集金沙江不同海拔、不同河段的腐木进行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研究,了解该地区淡水真菌资源、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组成,为金沙江木生淡水真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本底资料。
由于采用的端部锚具类似于镦头锚具,预应力钢丝绳的下料长度要求较为严格,下料长度根据两端端部锚具的间距及预应力钢丝绳的工作应力计算确定。挤压锚头为铝合金双孔套筒式,钢丝绳在端部折成双股后穿入挤压锚头内孔。由专门设计的挤压模具、挤压机械对挤压锚头进行强力挤压,使挤压锚头与钢丝绳挤压成一体。
2.“否”用作状语
(1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还而不入,否难知也。(《诗•小雅•何人斯》)
(11)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
(12)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左传•成公十八年》)
在例(9)(12)中“否”作否定副词,其后的谓语省略。例(10)(11)中的“否”用法相当于“不”,分别在形容词“难”和动词“用”前作状语。
在“不”和“否”的实际运用中,除了都可作状语这一共同点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别。翻阅古代书面材料,我们发现“否”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例子要与远远多于“不”字,几乎很少看到“不”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后面或句尾。而“否”不仅能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还可以在句子中独立运用。显然在古时“否”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要强于“不”。下面例举“否”可用在句尾或独立运用的一些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
⑫亦有人认为,这一关于国家理论的争论,并不具有重大的意义。原因在于,这一争论不过是局限于极其狭窄的领域。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国家是帮助资本积累和调整阶级斗争,甚至有时代表着那些局部利益的资本家来损害一般资本的利益。在这里,国家并不是一个主体运作者,而只是一个场所,阶级和阶级的“派别”和“部分”在这里组织起来。但实际上,国家既是一个场所,也是一个行动者。因此,这一争论并没有完全突破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还原论倾向,并没有形成关于国家真正自主的理论。
(19)未知古与今,此意有迁不?(《夏昼斋居》)
(9)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6)“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膝文公上》)
(17)以临司民之善否。(《墨子•天志中》)
上述所举例子中,“否”或单独使用,或用在形容词后,或用在动词后,不仅仅表达否定的意义,还包括它所否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衍生了关于“否”是代词的说法,部分学者认为“否”已经具有了代词的作用,只不过是具有否定意义的代词。如袁本良先生在其著述中说道:“‘否’字既然不具备副词的功能特点而具有称代性和述谓性,就应该承认它是一个具有谓词性功能的否定代词。”此说还需另文专述,此处只稍作提及。
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字用在句末的例子,但一般都与“否”同,音“否”且多是表疑问的语气。(此处一并看作是“否”的用法)如:
(18)羌悉众攻之,厉声问曰:“田婴夏育在此不?”(《后汉书•段颖传》)
对于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是符合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更是为人们奠定高尚品格的基础。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思考。
上述所举例子中的“亲”“逊”“贤”都为形容词,“忧”“惑”“惧”“才”为动词,“不”在其前面做状语,表否定义,在句子中起到修饰限定形容词或动词的作用。
(8)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14)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王维《杂诗》)
(20)齐多知,而解此環不?(《战国策•齐策六》)
上述种种,可知在古代时期,“不”和“否”的相似之处很多,不论是读音、字形还是用法上。根据王力先生《同源词典》:“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不”和“否”还为一组同源字。其显著区别在于各自义项表示意义方面,但也正因为意义之间的差别,同样也引起了具体语境中的位置或形式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不”“否”各自拥有自己的适用语境,不至于在词汇不断地发展演变过程中而淘汰对方。
五、“不”和“否”的现代运用
“不”和否的用法发展到今天,“不”字的语法功能在不断强大,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不”字不仅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和句子末尾处,还能单独在句中出现表示否定义或询问义。
(21)你在学校吗?不,我在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不断地深入贯彻以创新创业(即双创)带动就业的政策。普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基地,在新时代更应该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方式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1-2],扎实培养出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双创人才。
本文参考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了仙居县国土资源空间数据转换工作实践,对各环节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坐标系转换的质量控制重点在于:一要了解待转数据的技术要求;二要分析待转区域范围大小和地形地貌特点,选择适合项目的转换模型;三要尽可能收集到区域内分布均匀的重合点(高等级控制点);四要重视解算参数的外业精度校核;五要做好待转数据转换前后的内容质量和精度检查。仙居县国土资源空间数据高质量实现了CGCS2000坐标系转换,转换成果已通过浙江省测绘成果专业质检单位检验,其中确保转换精度质量和数据质量的技术方法和作业经验,可以向其他类似项目推广借鉴。
(22)晓得不?行不?吃不?好看不?
“不”字在口语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是现在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出现频率更高的否定词。在用法上也比“否”丰富了起来。而“否”字的语法功能则更具体表现为书面表述中,形成一个偏口语一个偏书面,而又不能相互替代的语法局面。现归纳出“不”在现代汉语交流中常见的几种用法:
1.可用在叠音动词和形容词之间,表示对后面动词和形容词的否定。如美不美、学不学、做不做、知道不知道等。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不到位会加剧洪涝灾害的程度,如能通过水保措施把雨水留住则对减缓北方城市的缺水状况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北京为例来说明。
2.可用在偏正式短语中间。如达不到、打不倒、请不来、吃不饱、学不会等。
3.有时可修饰数词或名词。如不三不四、不左不右、说一不二等。
本文没有将“不”“否”的各个义项都列出来作详细的比较,只浅显的描写了其中的相通之处和一些相对有区别的例子,在对二者的现代语法描写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和缺口,还需要后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补足。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5]袁本良.《古汉语“否”字用法的再认识》[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余梅.《先秦汉语‘否’‘不’对比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