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家的垄断利弊之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经济论文,利弊论文,之争论文,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同时,客观现实的变化错综复杂,日新月异,随着客观实际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事物的理论概括会产生不同看法。另外,人们所处的利益各异,他们对理论的定位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理论上的争论就势必难免。垄断这一社会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对待经济的发展,既有着消极的抑制作用,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垄断利弊的认识,必然各有所见,争论不休。
一、垄断与效率
垄断企业的效率高低是垄断利弊之争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在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认为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哈佛学派学者谢佩德就说:“市场势力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是重大的,它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所造成的损失,就内部的低效率,资源配量不合理和外部影响合起来高达国民收入的5%。”(注:威廉·谢佩德:《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导论》,中文版,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在近期的研究中,他又重复了这个观点,认为,一些大的垄断公司,由于内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公司成本10%。(注:Shepherd,William,1990.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p.129.)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竞争企业具有高效率的观点,他说:“很难设想是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不相容。”“完全竞争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术效率而言,是低劣的”(注: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文版,1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这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经营必然引起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这种在规模经济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垄断,显然有着较高的效率。罗伯特·博克反驳了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会使经济效率低下的论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
他还说,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限制产量,企业的效率必须是优越于它的竞争对手,否则,它的竞争对手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而,市场自由地调节各自企业的效率(注:Report of the White House Task Force,p.54.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09.)。哈罗德·德姆塞茨赞同博克的观点,他进一步论述到,垄断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们有更高的效率,集中水平导致的市场势力与垄断企业较高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大企业在该部门的市场份额较大,拥有效率较高,该企业必然依据其效率高的优势,获取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势力地位,德姆塞茨总结出如下良性循环模式:垄断企业——效率高——利润大——占有市场份额增加——促进企业发展(注:Demsetz,Harold,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0.)。
哈耶克从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竞争与垄断相连时,竞争才达到最佳状态”。“垄断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留下的有效率的企业。”(注:Hayek,F.A.,1982.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New York,p.84.)这种把垄断处于竞争状况中的表述是哈耶克别具独特见解的思路。
效率高低的标志是什么呢?德姆塞茨说,“利润是效率的标志”,利润高低是衡量企业效率的主要指标。在垄断企业里,由于垄断企业拥有雄厚资本,能够进行大规模投资,增加生产规模,开展新兴科学研究,从而比一般企业的生产效率要高,正是大垄断企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投资更多,研究与开发更先进,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伦纳德·伟斯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得出结论,效率与利润与集中程度三者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注:Weiss,Leonard.Quantitation Studie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tirligation,Nichal D.,1969.Frontiers of Quantitation Economics.North Holland Amsterdom.p.362.)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对集中程度与利润高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它们的结论是,利润率与最大4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集中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注:Federal Trade Committee.Economic Report o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Share on the Profit Performance of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GPO Washington D.C.,September 1969.)
有的经济学家进一步用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反映垄断企业利润率的高低,来论证垄断与利润的关系。约翰·夸克研究了制造业集中率高的企业垄断价格与成本差额之间的关系,他的结论是,在一些行业里,两家最大垄断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明显的提高了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这是由于集中率的增加,企业效率提高的结果。(注:Kwoka,John E.,1979.The Effect of Market Share Distribution on Industrial Performanc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ebruary p.101.)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用实际资料为基础来检验利润率与垄断势力之间的关系是有困难的,贝思研究的结果,发现利润与集中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较弱的相关性,并说,“利润率作为显示垄断势力……显而易见是绝对不可靠的。”(注:Bain,Joe S.,1941.The Profit Rates as a Measure of Monopoly Power.Quan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p.271.)持这一派意见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同行业的利润率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垄断因素仅其中之一。斯蒂格勒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均衡,企业利润率的测定都是暂时的。博恩威尔和基勒把风险容入市场结构中进行研究,认为一个行业的风险越大,预期的利润也就越大,利润率受行业风险程度影响很大(注:Bothwile,James L.,and Keeler,Theodore E.,1986.Profits,Market Structure and Portfolio Risk.Cambridge MA.Ballinger,p.77.)。因此,高额利润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只是集中率一种因素在起作用。
在以后的一些学者研究利润率与垄断之间关系时,却发现利润率与垄断程度的关系不是负相关,而是正相关,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正相关产生的原因时,得出结果是,垄断程度高的企业之所以利润率高,不是由于垄断企业的效率高所导致的,而是依靠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而取得的。他们认为在垄断利润形成过程中,垄断资本集中程度越高,它的市场势力就越强,它能维持超额利润的时间就越长,强度越大,随着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不断加强而取得的利润也就越多。诺曼·柯林斯和李·普雷斯顿的研究资料表明,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中,一个行业4大公司集中率在5%以上的利润率为30.5%,集中率在20%以下的行业,利润率仅为22.5%,垄断公司集中率越高利用其市场势力获取的利润率越高(注:龚维敬:《美国垄断资本集中》,1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企业效率反映在产量与价格上,完全竞争论主张者一贯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状态下企业的产量是最高的,价格是最低的,效率是最好的,一旦成为垄断企业,理所当然的减少产量,提高价格。
但是,另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的结果导致价格上涨和产量减少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在某些情况下,垄断会使价格下降,产量提高。
这就是说,在垄断企业有较大的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可以较低价格出卖更多的产品。
图1显示了这种观点,∑MC为多数竞争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Pc为均衡价格,Qc为均衡产量,一旦出现有较大规模经济效益的垄断企业,这时该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下降为MC,产量由Qc增加到Qm,价格由Pc下降为Pm,这样就出现了垄断企业以较低价格生产较多产量的经济效率。
反映企业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成本,垄断企业成本高低也是经济学界争论焦点之一。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克拉克森在他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一书中,以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和完全垄断的长期均衡的对比图示中,得出结论:垄断企业的成本比竞争企业的成本要高。(注:肯尼思·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文版,174~17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垄断企业的成本是否更高,哈维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说,“垄断者在恰当的市场产量上,有可能取得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厂商更低的生产成本。”(注:哈维:《现代经济学》,中文版,18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德姆塞茨研究了企业规模效益与企业扩大所形成的管理费用上限之间关系后,认为垄断大企业的成本费用并不高,他说,“垄断企业的规模效益所带来的成本效益是远远大于企业的机构庞大管理费用增加所导致的成本费用上升”(注:Demsetz,Harold,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In William Baldwin,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2.)。
二、垄断与社会福利
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是有关垄断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垄断之后,究竟社会付出了多少代价,西方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分歧。
研究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具有代表性的,首先是阿诺德·哈伯格提出的“哈伯格三角形”。
哈伯格计算了美国制造业由于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占美国国民收入的0.1%,后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哈伯格计算的数据过低,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卡默逊得出的结论是,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占国民收入的6%(注:Kamershen,D.R.,1966.An Estimation of the"Walfare Losses" from Monopoly in American Economy.West Economic Journal,Summer.)。随后考林和米勒的数据认为,美国大企业形成的福利损失占公司生产总值的13%(注:Cosseling,K.and Mueller D.C.,1978.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Power.Economic Journal,Dec..)。
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垄断的产量减少,使得福利损失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多,它的数量是被大大地夸大了。威廉·布莱德温具体计算了被夸大的数量(更何况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垄断企业的产量并不一定会减少,其福利损失就更谈不上了)。
布莱德温认为人们把福利损失夸大了,他的观点是:一个垄断企业在形成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过程中,财富由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要比社会损失大得多。他的计算结果是:
也就是说,财富转移比社会损失要大8倍。(注:Baldwin,William,1987.Market Power,Competition and Antitust Policy.Richard D.Irvin Inc.Homeword Illinois,p.317.)
三、垄断与技术创新
垄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向是西方经济学有关垄断利弊争论的永恒主题。垄断究竟是促进技术创新还是阻碍技术进步?在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直是各有所见,争论不休。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一部分经济学家在垄断与技术之间关系问题上,一贯坚持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会降低技术创新过程,影响技术进步步伐,从而延缓经济发展。他们认为,只有竞争市场才能带来技术进步,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艾哈德说,垄断“会使技术进步与经济进步有倒退”(注: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中文版,12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则认为,竞争更能促进技术变革,“竞争可以产生更多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注:Demestz,Harold,1989.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Another Viewpoint.Journal of Low and Economics,April,p.11.)。
在垄断与技术关系上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导致技术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那种市场结构更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是竞争市场具有技术与开发的动力,还是垄断市场具有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呢?
一部分学者认为,只有竞争市场的存在,才有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积极性。
垄断市场结构为什么缺乏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呢?这一派经济学家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原因之一,垄断市场缺乏竞争压力。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进行新技术开发,生产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垄断企业有着稳定的市场势力,因而对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谢勒说,“垄断减弱大公司对竞争压力,可能降低它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注:Scherer,F.M.,1980.Industrial Market,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and Meally,Chicago,p.424.)。
原因之二,垄断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不占优势。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垄断程度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变化,他们的结论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规模大的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与规模小的企业相比,并不占优势,因而影响了垄断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谢佩德认为,“中小型公司的研究开发活动所产生的净生产力往往较之规模大的公司为高”,因此,“一般可以预期中等规模的公司更热衷于技术革新”(注:威廉·谢德:《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中文版,3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原因之三,技术开发投资多,风险大,影响垄断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技术发明与产品开发之间,需要化费大量时间和投资费用,还存在很大风险,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总是犹豫不决。谢勒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是,最初的技术发明费用较小,而产品开发成商业用途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投资,同时,开发产品阶段,风险是处于整个技术创新的最高点。他指出1938年切斯特·肯尔森就发月了复印机,可是施乐公司化费了21年时间和20多万美元才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注:Scherer,F.M.,1980.Industrial Market,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and Meally,Chicago,p.410.)
关于技术开发积极性的争论,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关利润驱动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企业之所以大量投资于研究与开发,主要动力是利润驱使,它们期望把资金投放到技术开发中去,要比用于其他方面投资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率,但是,实际情况却刚刚相反,垄断企业投资于技术创新,并不是随着企业的集中程度的提高,获得的收益率也随之增大。谢佩德的研究资料说明,“一个垄断者已经没有什么余地来扩大它的市场份额,它还必须从创新所增加的利润中,减去原来利用现存技术所产生的利润,所以,它从技术创新中所得到的净收益要比一个竞争性企业可能得到的收益小”(注:Shepherd,William,1990.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p.148.)。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的1985年《科学指南报告》的结论,认为垄断企业投资于高科技风险资本,垄断利润并不是支撑企业发明创新的必要条件”(注:Scherer,F.M.and Ross,Pavid,1990.Industrial Marke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Haughton Mifflin Co.Boston,P.630.)。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克拉克森引用的研究成果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在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中,集中程度与企业盈利之间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石油工业企业盈利率与企业规模有一个负相关关系,而化学工业则存在着一个正相关关系。(注:肯尼思·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垄断企业的利润率是与企业投资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多少密切相关的,由于垄断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可能获得的利润要小,必然影响企业的投资。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研究与开发投入,在达到某个集中度水平以前,是不断上升的,超过一定水平以后,可能逐步下降”(注:植草益:《产业组织论》,中文版,10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在垄断与技术之间关系的争论中,有一派经济学家始终坚持认为,垄断技术的消极作用之一,就是对技术创新的压制,把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搁置起来不予使用,从而阻碍了技术发展。在吉伯特和纽勃里的研究中,他们从专利的被搁置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垄断者处于垄断地位,它们获取专利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采用先进技术,促进技术的发展,唯一的目的在于加强进入壁垒,阻止竞争者进入,以继续维持它们的垄断势力。文章分析到,“一项产品创新与垄断者的产品并无很大差别,并不值得为了引进新产品而支付成本,但垄断者也要求该项产品创新的产权,以避免竞争。同时,垄断者对于一项技术创新即使将来不准备采用,也要求得到它的产权,主要是为了防止竞争者的进入。这样,为了巩固进入壁垒,取得的技术专利也就被搁置起来,从而阻止了技术的发展”(注:Gilbert,R.and Newbery,D.,1982.Preemptive Paten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72,p.574.)。
克拉克森还从专利所形成的社会成本阐明技术创新有被搁置的可能性。他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专利实行垄断价格,必然带来资源配置不当,从而造成社会成本。持有专利的创新者可通过专利的排它性来获取垄断利润,然而垄断价格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造成社会成本,可能会抵消取得专利权的创新所提供的收益,有时专利制度的社会成本可能远大于提供给社会的利益,这样,技术创新必然会受到抑制。(注:肯尼思·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从以上论述可知一部分经济学家主张,只有竞争市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市场结构,而垄断市场却是阻碍技术进步的主要市场机制。但是,另一部分经济学家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垄断市场结构是有利于促进技术变革,是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西方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学中是首先突破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禁区,反对竞争市场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竭力主张,只有垄断市场机制才是促进技术变革的主要市场结构,他说,“在资本主义现实中,有价值的不是这种竞争(完全竞争),而是关于新商品、新技术、新供给来源、新组织类型(例如大规模的控制单位)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的决定性有利地位的竞争。在那里,似乎没有理由指望获得完全竞争的结果,却更适合于垄断的图式”。他批驳了竞争促进技术进步的看法,“很难设想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商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是不相容的”(注: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文版,106、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克拉克在他的代表作《动态过程中的竞争》一书中,提出了有效竞争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应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垄断,一种是靠独占形成的市场势力,是非效率垄断;一种是由于技术创新形成的市场优势地位,是动态性的,是效率垄断。克拉克的有效竞争论就是把后一种垄断视为动态竞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这种垄断,就不会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就不能实现技术进步。
为什么垄断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呢?一些经济学家从多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
首先,关于开发技术创新积极性问题,上一节我们论述了一派意见,认为只有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才具有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垄断企业不具备这种动力。现在我们论证另一派意见,他们认为,只有大垄断企业才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而竞争性企业不存在这种利益驱使。
熊彼特说,“这类(垄断)企业家利润中包含或可能包含一分真正的赢利成分在内,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须给成功者的奖金”。(注: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文版,1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一些经济学家研究了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分析了垄断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性。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的技术仿制成本比研制成本要低得多,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有很大的可能很快为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减少发明的收益,这种技术创新的外溢性特点,影响了革新者的积极性。而在技术垄断情况下,技术发明者有垄断保护,他们就会积极地进行大规模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不会受到这种外溢性的影响,否则的话,很少会有人从事代价很高的技术创新活动。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就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创新与发明本身就是企业为追逐利润而进行的有意识投资的产物,如果不能对技术发明拥有垄断权利,将不会有企业投资进行研究与开发,所以,只有对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垄断权,才具有推动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注:Paul Remer,1986.Increase of Revenue and Long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V.49.p.1002.)
正是由于垄断企业具有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动力,因而只有在大垄断企业里才有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投资的积极性。
法国经济学家泰勒尔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垄断者在产品市场上是否比一个进入者更有可能创新,主要取决于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多少。一般来说,垄断者由于投入较多的研究费用,先于进入者占有专利,从而获得一个净利润,这表明垄断者具有更大的创新激励,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研究与开发上愿意花费更多的投入。(注: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文版,52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有的经济学家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了垄断者只有对技术创新投入大量费用,才有可能获得专利的垄断权。弗德伯格等人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有两个运动员在比赛长跑,如在同一场地上比赛,信息传递是完全透明的,他们彼此之间都知道对方速度与距离,他们都为了保存实力,宁可保守点,不愿快速奔跑。如果两个参赛者用墙隔开,互不知道彼此跑步的速度,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不知对方情况下,两人均唯恐落后,奋力拼跑。信息滞后造成了激烈竞争,所以他们的结论是,两个垄断者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追随者超越先行者的可能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传递。在信息滞后情况时,两者都竭尽全力对某一技术研究开发全力以赴,进行大量投资,谁的投资多,谁就有可能取得研究成果的优先地位,这样,只有势力强大的垄断者才能在技术竞争中获取胜利。(注:Fudenberg,D.,Gilbert,R.,Stiglitz,J.and Tride,J.,1983.Preemption,Leapfrogging and Competition in Patent Rac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22 pp.3~21.)
与此同时,肯尼思·阿罗研究了垄断势力与研究开发关系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是不足的。他认为,竞争市场的企业投入研究开发费用后,不能占有投资的收益,也不愿承担投资的风险,更不能从使用发明的递增收益中获取利益”(注:肯尼思·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垄断企业投放巨额资金,进行大规模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能性,因为技术创新需要巨大资金实力,只有大垄断企业拥有雄厚资金,才有可能承担巨额研究与开发费用。一些经济学家用大量统计数据,论证了垄断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费用上占有很大比重,是中小企业远远不能与其媲美的。
有的经济学家论证了研究与开发费用要由垄断企业来承担的原因。
从投资风险方面来看,因为研究与开发需要巨额投资,具有很大风险,如果是小企业的话,资金实力有限,有限的资金只能投放到某个单项研究与开发项目中去,万一研制遇到困难,会全功尽弃,风险是很大的。而垄断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有能力投放到多个科研项目,可以分散风险,成功的概率较高,所以垄断企业更有能力抗拒投资风险。
从生产成本方面来看,首先,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因其产品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可以获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同时,率先使用新技术的企业,可以利用成本优势,以较低价格较快地销售产品,加速资金周转,从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了垄断势力。哈维说,“垄断者在恰当的市场产量上,有可能取得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厂商更低的生产成本”(注:哈维:《现代经济学》,中文版,18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其次,技术创新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投资成本也是很高的,只有垄断企业才有能力胜任这一任务,中小企业是难以接受沉重的高额投资成本的,加尔布雷斯说,“由于技术进步的发展是高成本的,这必然导致只有资源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能够胜任”(注:Galbraith,J.K.,1951.American Capitalism.Haughton Mifflin Co.Boston,P.91.)。
垄断企业还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克拉克森分析这方面问题时,认为大企业能使用小企业不能使用的专业化设备,从而大企业能从事小企业所不能从事的专业化生产,这是因为在研究与开发中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规模经济是与多样化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进行多种经营,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注:肯尼思·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中文版,61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近年来,经济学家保罗研究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研究开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又缺乏保障技术创新收益的垄断势力,不会形成更大的技术创新。他又进一步作了具体分析,他认为,如果企业的产量增长程度与规模扩大程度相等,企业所得盈利不会增加,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不会变化,技术变革速度也不变;如果企业产量增长程度大于规模扩大程度,企业所得盈利就会上升,由于盈利增加,投放研究与开发的费用也会增加,从而技术创新速度也会加快;如果企业产量增长程度小于规模扩大程度,企业所获盈利则会下降,由于盈利减少,投入技术开发的费用也会相应缩减,从而技术变革速度就会放慢。他研究了生产增长程度快慢,企业规模大小,盈利多少,投入研究与开发费用变化以及技术变革速度五个方面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五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注:Sylon-Labini Paolo,1993.Oligopoly and Technical Progre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idge MA.,p.93.)
1998年,经济学家约翰·萨顿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技术与市场结构:理论与历史》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其中内容之一,研究了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规模的大小对推广技术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企业必需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采用某种新技术,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他用农场规模与采用收割机新技术过程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美国就发明了收割机,它的效率比工人收割操作的效率要高好多倍,但长期来没有为美国农民所采用,主要是农场规模过小。当时美国中西部平均每个农场小麦种植面积只有25英亩,而一个农场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少要有44英亩,采用收割机才能节约成本费用。过了20年后,美国农场规模逐步扩大,改变了使用收割机成本费用与农场规模之间关系,从而收割机在美国农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注:Satton,John,1998.Tech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Theory and History.The MIT Press,Cambridge MA.p.45.)
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垄断集团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力图用跨国公司组织形式,通过世界市场机制,利用各国的优势条件,把一国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再生产环节转移到有利可图的地方去,形成全球范围的国际垄断。各国垄断集团通过跨国兼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一体化组织,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在不断增长实力的基础上加强竞争能力。垄断集团如果不进行规模庞大的资本积累,不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实力,就不能取得优势,就有被对方打败的危险,也就不能保住自己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斗争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竞争理论专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当前衡量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就看该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5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也就是说,竞争要靠垄断实力作为基础。当前国际垄断集团的实力越来越强,垄断型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如汽车工业,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有52家大型汽车公司,到90年代末只剩下20多家,有人估计本世纪前10年,全球性跨国汽车公司可能只有10家左右。世界性跨国飞机制造垄断集团目前只剩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了。其他行业的情况都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垄断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竞争,谁拥有先进技术,谁就能打败竞争对手,占领世界市场,增强垄断实力地位。在一个部门里,发明一项新技术的企业,可能改变原有部门内在垄断结构。在各个部门间,由于新技术的交叉,就会出现各个部门之间垄断者格局的变化。今天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技术难度大,知识集约程度高,只有实力强大的实体才能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一旦控制垄断技术,在市场上拥有占有率就迅猛上升,拥有高门槛的垄断、进入壁垒的保护,使得其他垄断者难以与之竞争。这种垄断实力依靠技术因素的竞争,远非昔日的技术竞争可以比拟的。所以说,当今垄断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诸多经济学家论证了微软公司称霸世界软件市场,就是一个明显事例。
面对垄断同时存在着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人们应该不断调整对垄断利弊所表现本质特征的认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关系,以便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完全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