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民营企业境外拓展能力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供应链论文,境外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入世”所带来的压力和机遇,民营企业在其境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障碍成为企业界与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浙江省民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虽然历史上其产品也曾以国内市场为主,但随着一些专业市场渐成规模,浙江民营企业的外向型发展势头强劲。根据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统计,截至2000年底,浙江省共有1225家私营企业与外商合资,新增外资11159万美元,新设立境外机构56个,1119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虽然浙江民营企业有许多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持续的竞争力,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最近几年,浙江服装纺织品民营企业的出口遇到了许多障碍,如贸易配额、成本上升、档次不高和品牌竞争激烈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纺织品配额的逐步取消,这些民营企业又不断面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及技术壁垒等。其他行业产品的出口也面临类似问题,比如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旨在保护欧洲打火机制造商利益的贸易法案《打火机防止儿童开启要求及测试方法》(简称CR法规)的冲击,就一度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最近几年所遭遇的反倾销指控呈现上升的势头。2003年4月,美国劲量控股集团及其下属的EVERDAY电池公司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请,指控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24家企业侵犯了其无汞碱性电池的知识产权,要求对这些企业展开“337调查”,其中涉及到3家浙江企业。
为什么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会频繁遭遇来自国际上的各种贸易壁垒?当这些贸易壁垒有违公平贸易的原则时,民营企业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来避免或减少企业受伤害的程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组织间网络关系与其国际化战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应如何强化自身的网络竞争优势以提高企业抵御贸易壁垒的免疫力?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和民营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本文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民营企业组织间的供应链网络与其境外拓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相关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早期的国际化经营理论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原因、方法和战略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将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于大型跨国公司。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日益重视。Cafferata与Mensi(1995)、Karagozoglu(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存在诸多障碍;而且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的境外拓展对其高成长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领域最新的理论进展是借助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兴盛的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理论来揭示中小企业境外拓展的能力,即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成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能够不断培育和挖掘出自身的网络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网络竞争优势(Westhead,2001; Chetty,2000)。一般来说,企业的国际化包括内向型国际化与外向型国际化,以开拓境外市场为宗旨的外向型国际化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所研究的企业国际化仅指外向型国际化,也即境外拓展。
(一)国外有关组织间网络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在国外,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迅猛发展则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种族生态理论。Richardson(1972)首先从互补性活动的角度为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正式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Hannan与Freeman(1989)提出了种族生态理论,强调组织的多样性和在众多同类组织内调整的可能性,企业之间的竞争由此演变成了种群之间的对抗。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间的每一个交换关系都可概化为几个典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Anderson,1994)。这些典型参与者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行业组织及政府组织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分销商、战略联盟伙伴、行业组织及客户等供应链网络参与者之间开展协作活动,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这些协作可能表现为非正式的合作,也可能表现为正式的合作。当前已有许多不同的术语用来表述这些协作,如生产网络、价值网、集群等。Gualti(1995)还更进一步地认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环境中,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并将这种协作形式正式称之为组织间供应链网络。
西方学者关于组织间供应链网络及企业境外拓展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境外拓展的网络竞争优势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行业协会及政府等之间关系的函数(Johanson & Mattsson,1988);第二,这种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市场和技术,它们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境外拓展的竞争优势(Gualti,1995);第三,不同的企业境外拓展能力不同,其原因是它们在培育和挖掘自身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方面存在差异(Westhead,2001; Chetty,2000);第四,在实证研究方面,Best(1990)、Hamilton(1996,1998)分别对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省中小企业网络进行了考察和分析;Dicken(1992)、Casseres(1994)则分别研究了纺织业这一传统产业和计算机软件产业这种新兴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与其境外拓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有关组织间网络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许多学者都认为民营企业应适时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围绕民营企业在开拓境外市场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民营企业如何进行境外拓展、其中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的原因是什么等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总而言之,这些研究都试图从某种角度揭示民营企业可以依靠哪些竞争优势来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为了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探究民营企业境外拓展能力的来源,一些学者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组织间网络竞争优势上来,即企业应培育和强化它们与客户、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来获取境外拓展的成功。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本质。他们认为这种网络是“市场和科层制企业之间的一种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机制恰好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境外拓展能力的不足(贾根良,1998;林闽钢,2002);二是研究我国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其基本结论是“我国企业战略关系网络的发展主要是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的,并缺乏应有的协调和组织”,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持还有待加强(李新春,2000);三是研究企业境外拓展所必须依赖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中介网络”(纪良纲,2002)。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当前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虽然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有待完善,也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但其许多观点和研究结论都对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组织间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顺利开展境外拓展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本文的研究假设
在发展企业组织间供应链网络方面,应该说浙江省民营企业已经开始起步,并日趋完善。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已有年产值超亿元的生产性中小企业经营网络306个,年交易额超亿元的贸易性网络286个(仇保兴,1999)。虽然这些民营中小企业网络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浙江模式”,但是否真正形成了有利于境外拓展的网络竞争优势尚不清楚,组织间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与网络成员关系强度之间存在何种关联也还有待研究。
国内外有关组织间网络优势及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关系的文献表明,企业境外拓展的网络竞争优势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行业协会及政府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函数。组织间网络成员间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一般来说,企业在境外拓展过程中组织间网络竞争优势越强,其境外拓展能力也会越强,具体可能表现为融资渠道多、产品竞争力强、市场信息来源广、产品科技含量高、不易遭受贸易障碍等;反之亦然。正是基于这些文献和民营企业境外拓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境外拓展的组织间网络竞争优势。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组织间网络关系的建设尚不能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致它们在从事境外拓展活动中出现资金不足、产品缺乏知名度、市场信息匮乏、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民营企业在其境外拓展中尚未形成组织间网络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资金不足、市场信息匮乏、产品缺乏竞争力、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等。
另外,由于企业境外拓展的网络竞争优势是企业与其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函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营企业需要积极培育与政府、行业组织及其他关联性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关系来提升自己的网络竞争优势。当企业面临境外拓展中可能存在的产品缺乏知名度、市场信息匮乏等问题时,企业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政府、行业组织及其他关联企业等供应链网络成员来共同应对。因此我们提出假说2:
假说2:借助于政府、行业组织及其他网络成员的力量,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境外拓展中的障碍。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为了验证以上假说,笔者就民营企业可能存在的资金不足、市场信息匮乏、产品缺乏竞争力、容易遭受贸易壁垒等问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采用利克特5分量表形式,在进行小范围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大样本调查。正式调查从2003年5月开始,至2004年6月结束,调查范围包括宁波、舟山、温州、杭州等地的民营企业,调查对象涉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调查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途径,分别由30个小问题和26个小问题组成;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对这些问题和对策的排序。第一阶段的调查发出问卷160份,收回问卷139份,回收率86.9%;其中有效问卷118份,回收问卷有效率84.9%。对样本充分性的KMO测试系数为0.850,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卡方值为2319.023,sig值为0.001,这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第二阶段的调查发出问卷160份,收回问卷128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10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85.2%。
利用SPSS10.0软件对第一阶段调查的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处理时,提取因素的方法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提因素,并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进行因素旋转,结果如表1、表2所示。表1的结果表明,可以提取出6个因素来描述浙江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问题1、2、3、4归为因素1,命名为面临技术壁垒;问题6、7、8、10归为因素2,命名为面临反倾销诉讼;问题11-15归为因素3,命名为资金不足;问题5、16-20归为因素4,命名为产品科技含量低;问题21、23、24、25归为因素5,命名为产品缺乏知名度;问题26-30归为因素6,命名为市场信息匮乏。表2的结果表明,可以提取出5个因素来描述浙江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过程中针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应对途径。其中问题1、2、3、4归为因素1,命名为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问题5、6、8、归为因素2,命名为求助于政府;问题9、10、11、12归为因素3,命名为依靠行业组织;问题13、15-18归为因素4,命名为联络其他关联企业;问题14、19、20归为因素5,命名为联络国内外客户。
表1 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面临问题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素命名问题构成 一致性检验(α系数)
因素1
面临技术壁垒问题1-4
0.8275
因素2
面临反倾销诉讼 问题6,7,8,10
0.7295
因素3
资金不足问题11-15 0.8212
因素4
产品科技含量低 问题5,16-20 0.7848
因素5
产品缺乏知名度 问题21,23-25 0.8863
因素6
市场信息匮乏问题26-30 0.7734
表2 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障碍应对途径的因素分析结果
因素命名 问题构成一致性检验(α系数)
因素1
依靠企业自身力量 问题1-4 0.7263
因素2
求助于政府问题5、6、8 0.8326
因素3
依靠行业组织 问题9-120.8622
因素4
联络其他关联企业 问题13、15-18
0.7351
因素5
联络国内外客户问题14、19、20 0.7842
第二阶段的调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对第一阶段提取出的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6个障碍因素依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第二部分内容是对第一阶段提取出的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过程中应对障碍的5个途径进行排序。对所面临障碍严重程度排序的基本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显然,不能简单地根据以上均值大小的排列来判断某一问题就一定比另一问题更严重,因为这没有统计意义(马庆国,2002)。我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的方法来进一步检验上述每两个变量之差与0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结果表明浙江省民营企业认为其境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依其严重程度其顺序依次为技术壁垒、反倾销诉讼、市场信息匮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知名度、企业资金不足,而且这一排列顺序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其中技术壁垒、反倾销诉讼可以归并为贸易壁垒;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知名度可归并为产品缺乏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认为在其境外拓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贸易壁垒、市场信息匮乏;虽然产品缺乏竞争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不是主要问题(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知名度的得分均值分别为3.87和4.83),而资金缺乏则不被认为是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分均值高达5.22)。这一结果基本验证了假设1,即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中尚未真正形成网络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容易遭受贸易壁垒、市场信息匮乏、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障碍。虽然资金不足问题在许多文献中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一论断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境外拓展中并不适用。
表3 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面临问题严重程度的基本统计
有效样本(N) 最小值(Min) 最大值(Max) 均值(Mean) 标准差(Std D.)
1面临技术壁垒
109 1
6
1.84 0.95
2面临反倾销诉讼 109 1
6
2.25 0.97
3市场信息匮乏
109 1
6
2.97 1.52
4产品科技含量低 109 1
6
3.87 1.34
5产品缺乏知名度 109 1
6
4.83 0.85
6资金不足
109 1
6
5.22 1.20
注:填卷人对某一问题的评分越小,表明他认为该问题越严重,满分6分。
表4 浙江民营企业境外拓展中面临问题严重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1 23
45
1面临技术壁垒
2面临反倾销诉讼 1.53*(2.140)
3市场信息匮乏
1.79***(4.993) 2.20*(2.574)
4产品科技含量低 1.92***(8.411) 1.52***(8.466) 2.27**(3.164)
5产品缺乏知名度 1.22***(19.341) 1.40***(14.584) 1.97***(7.466) 1.77***(4.264)
6资金不足
1.68***(15.980) 1.53***(15.356) 2.21***(8.080) 2.14***(5.001)1.41*(2.235)
注:*P<0.05,**P<0.01,***P<0.001。
在第二阶段调查的第二部分,对企业应对境外拓展中所面临障碍的5个途径的选择顺序进行了调查,其基本统计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同样我们也需要做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反倾销、技术壁垒以及其他障碍时采取应对措施的顺序是:(1、2)联络其他关联企业与依靠行业组织;(3)联络国内外客户;(4)求助于政府;(5)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其中“联络其他关联企业”与“依靠行业组织”在排序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未划星号),其余的排列顺序具有显著的或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这表明企业认识到在境外拓展中构建网络竞争优势的必要性,构建网络竞争优势需要联系多个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力量。而网络成员中行业组织、其他关联企业的重要性在排序上先于政府。这一结论基本验证了假说2。
表5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境外拓展中障碍时的应对途径选择的基本统计
有效样本(N) 最小值(Min) 最大值(Max) 均值(Mean) 标准差(Std D.)
1联络其他关联企业 109 1
5
1.60 0.94
2依靠行业组织 109 1
5
1.87 0.89
3联络国内外客户
109 1
5
3.17 0.79
4求助于政府
109 1
5
3.90 0.91
5依靠企业自身力量 109 1
5
4.44 0.88
注:填卷人对某一应对途径的评分越小,表明他认为该应对途径越重要,满分5分。
表6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境外拓展中障碍时的应对途径选择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1 2 34
1联络其他关联企业
2依靠行业组织 0.27(1.423)
3联络国内外客户1.57***(9.141)1.30***(8.708)
4求助于政府2.30***(13.062)
2.03***(10.734)
0.73***(4.059)
5依靠企业自身力量 2.84***(14.986)
2.57***(14.706)
1.27***(7.622)
0.54**(3.192)
注:*P<0.05,**P<0.01,***P<0.001。
四、讨论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其国际化经营中已经认识到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在面对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时,浙江民营企业由于受自身资源基础的限制,需要联系其他关联企业、行业组织、国内外客户、政府等供应链网络组织成员来共同应对。这再次表明,卓越的组织间供应链网络能力对于浙江民营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说以上实证研究的某些结论可能并不具有普适性(注:例如,浙江民营企业在境外拓展中,并不认为资金是一个大问题,这也许与浙江省民间融资渠道较为畅通有关(郭斌、刘曼路,2002)。但是,对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民营企业而言,融资却仍然是其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但我们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至少可以给那些正致力于境外拓展的民营企业以下两点启示:
(一)加强行业协作,培育网络优势
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经验研究表明,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网络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行业组织这一网络成员,民营企业可以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等建立起多维的网络联系,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快速做出反应;在民营企业与政府关系上,行业组织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将企业的要求与政府及时沟通;同时,行业组织在规范市场、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民营企业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从各国的实践看,行业组织作为反倾销、反补贴申诉提诉人的案件占绝大多数,而以政府反倾销机构或单个企业为提诉人的情况十分罕见。由于行业协会对国内外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情况都比较熟悉,可以筹集高额的应诉费用,因此由协会出面,由相关企业分摊费用,通过协会采取联合行动的形式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十分常见。诸多文献的研究都表明,通过行业组织的作用,企业应对跨国反倾销行为的对抗能力明显增强。这一点已经在温州打火机企业遭遇欧盟CR法规冲击时行业组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体现出来。以大虎打火机公司为龙头的“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在整个事件的调解过程中始终在打头阵,它们出面联络其它供应链网络组织成员的力量来协调解决争端,并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着眼持续发展,构建网络能力
民营企业的境外拓展能力受其所处的组织间供应链网络中其它参与者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为了开展国际化经营,并进行拓展、渗透与整合,民营企业必须与其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竞争对手、政府及行业组织等建立并保持持续、动态的矩阵型网络联系。在这种矩阵型网络关系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凭借这种矩阵型关系下的共同学习,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每个企业来说,这个学习过程都涉及到网络中的其它典型参与者。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网络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企业与这些供应链网络成员行为之间的关系函数,而且随着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和深入,企业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间关系的强度与数量也会随之改变,从而使企业提升自身的资源基础,并使其国际化竞争优势发生改变(Johanson & Mattsson,1988)。在中国加入WTO,传统贸易壁垒趋于削弱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不断出台新的贸易壁垒,比如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设置绿色壁垒、制定歧视性贸易政策法规等。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一旦面临某些不公正的待遇时,企业单凭自身力量往往难以讨回公道,依靠政府间的外交努力来进行交涉往往希望渺茫且易引起更多的争端,而组织间供应链网络这一治理机制此时就显现出其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无可替代的优势。
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正逐步开展国际化经营。当这些企业在境外拓展时遭遇到诸多障碍以后,它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间供应链网络是难以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浙江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开始着眼于持续发展,主动将自己置于多方联系的动态网络之中,并脚踏实地地构筑和经营这种组织间供应链网络。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这种组织间网络优势日益凸现时,浙江民营企业的境外拓展能力必将大为提高。浙江民营企业的这些做法应该对我国所有民营企业的境外拓展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统计调查论文; 供应链论文; 贸易壁垒论文; 反倾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