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愉
身份证号码:44190019880923XXXX
摘要:首先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为线索,研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次总结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现有监督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传统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创建新型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最后对新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改革创新
近几十年,建筑工程建设逐步发展升温,如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相当多的社会财富通过建筑物的形式转化而成,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同时又催生出更多高楼大厦,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增加,质量技术难度随之加大,建筑物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质量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建筑工程质量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人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工程质量监督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为缓解市场运转局面而产生的一种由政府代为监管的制度。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存在种种发展弊病,但是由于企业与政府由同一个组织机构管辖,企业不会因为利益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工程质量从总体上还可以保证。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建筑规模逐年扩张,很快出现了巨大的卖方市场,随之是市场竞争的缺失,在缺少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加上政府监管职能不完善,建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不惜采用劣质原料,不按设计和相应标准施工的无良行为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大的利润。结果出现大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这一现象引发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后得出一个结论: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政府加强对建筑产品质量的管制。
2.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现状
2.1立法有待完善,责任主体履行责任不到位
我国从建设工程监督制度推行开始,一直在不断改革和探索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现价段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还是不够完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其中一点就是质量监督机构的定位问题,质量监督机构的定位不明确,执法效能和执法工作的规范程度就很难提高。参建各方现在把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看作是工程质量主要的责任者,对质量监督机构产生依赖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参建各方对履行各自责任的懈怠,履行职责的主动性下降。另外,建设工程的参建各方在实际工作中法律意识薄弱,履行责任不到位,甚至出现违规行为。例如,建筑工程没有按照规范条例进行设计和承建;有些建设单位将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擅自交付使用;一些施工企业将承包工程层层转包,造成现场人员混乱不堪;相关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后,不按照有关规定在法定时间内办理相关备案手续,有些工程在没有办理监督手续的情况下已经开工建设;一些建筑设计单位设计的建筑图纸,在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审核后,就已经在施工现场使用,甚至有的建筑设计单位,还擅自改变原先的设计图纸,随意变更设计方案;许多监理单位对见证取样的实施不到位,总监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资质证书挂靠现象也比较普遍。
2.2监督工作人员队伍需要强化
现有工程质量监督主要工作方式还是实地检查,这种以单个工程为单位的“三到位”的监督模式在如今工程建设量与监督力量强烈的失衡下,已经不能适应监督工作的需要。在一些发展迅速的地区,建设工程规模迅猛扩张,而监督机构及人员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致使工程建设量与参与监督的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对工程地基基础、主体机构和竣工验收进行“三到位”的监督,迫于上级压力,使得抽查项目和内容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效能。此外,开展工程质量监督需要执法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而现实监督执法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对工程建设施工标准和监督规定不熟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地削弱了监督队伍的战斗力,降低了监督工作质量。基于现在监督队伍的这种情况,需要大力扩充监督队伍人员配备,同时还要提升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严格按照监督执法的规程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监管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
建筑行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中涉及的管理单位较多,例如发改委、财政审计、公用设施管理、房地产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从宏观上看,机构设置相对比较齐全和合理,各个管理部门也有各自依据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由于行业管理部门较多,有时缺少沟通的桥梁和渠道,彼此联动管理较少,联合管理很难付诸实施,致使建筑行业内的质量监督在权利与责任上的分配不明确、不具体,监督活动效率较低。建筑行业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可以互相调控的现象,监督机制不够明确,施工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会对施工质量监督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改革
3.1需求导向型的质量监管理念
现在的质量监管市场是需方市场,市场对质量监
管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动态发展的。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保修期一年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二是针对工程实施阶段建安一切险人身伤害险出险后建筑工程风险共投体和共保体出现损失争议,提供专家权威鉴定意见;三是适应目前消费者在购房前期对拟购房屋建筑质量的了解需求,提供“社会验房”的各项服务;四是工程使用阶段出险鉴定,即针对竣工验收满一年后工程质量保修保险承保的建筑基础与主体结构、屋顶及外立面渗水等质量缺陷引起的赔偿事宜进行鉴定;五是建筑工程使用阶段建筑质量检查,即提供类似于房屋质量检测机构、英国及香港BS机构的既有建筑勘测、检测业务;六是使用阶段建筑改造,即类似于英国及香港BS机构以及内地部分工程咨询企业对既有建筑改造、加建进行的系列业务。
3.2重视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一般重点集中在建设施工阶段,与我国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都非常重视。首先,这种重视体现在工程项目的第一个阶段: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国外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只有在充分分析和研讨了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才会根据分析研究结果做出判断,这样就排除了盲目性投资的风险性;其次,国外质量管理非常重视对工程设计的管理。现实中许多工程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设计失误造成的,因此,施工前的设计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外对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采用管理评议和外部评议两个手段,由专业的设计机构和专家对一个工程设计进行评议,能把工程建设风险最小化,将工程出现问题的祸端在设计阶段就被消灭掉;最后,国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还体现在对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监督。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主要依靠施工企业自身质量检查、业主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建筑工程质量大幅提高,有效减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概率。
3.3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化机制
由于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数字化对建筑行业产生很大影响。政府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质量宏观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建立数字信息化监督机制应运而生。数字信息化的建立不但会满足工程质量监督实际工作的需求,实现监督受理、不良行为记录、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的在线作业,而且可以对监督工作整个流程进行有条理规划,这样使整个监督工作质量程序化,质量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得到树立,质量监督人员的责任心也随之提高,监督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论
纵观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的30年,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建筑业的坚实后盾,保证了大批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力地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弊病,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科学的改革使其更适应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运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改革研究——以宁波地区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2]余军.新时期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探析[J].建筑科学,2009(10):2-4.
[3]康海燕.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科学之友,2012(5):101-102.
[4]刘墨渊.试论工程质量监督和指导模式探讨[J].工程科技,2013(8):183.
论文作者:苏伟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质量论文; 工程质量监督论文; 工程质量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论文; 机构论文; 工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