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卫生院 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目的 探讨将CBCT应用于磨牙根管治疗中,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总结。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社区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在接受根管治疗前,进行CBCT三维重建影像,由接诊医在此基础上由医生判定患牙的根管系统形态,进行相应根管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再次运用CBCT进行三维重建影像,并结合临床常用评判指标对根管治疗的质量及效果进行判定。结果 CBCT应用于磨牙根管治疗中,判断患牙根管恰充率及密合程度结果极佳。结论 CBCT在治疗社区老年患者磨牙根管治疗应用过程中优势突出,能够为社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老年人患牙信息,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提高根管充填质量。CBCT在老年人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作用突出,应用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未来应用中深入研究与实践推广。
关键词:CBCT;磨牙;根管;治疗;老年人;社区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以及医疗思维的转变,社区医疗普及率随即提高,社区医疗作为与民众生活接轨最为紧密的基础医疗机构,有其突出优势,一方面社区医院能为前来就诊患者给予最直接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指导,另一方此类医疗机构能够对患者做到及时回访,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患者临床症候及病情变化[1]。目前,社区医疗已获得众多患者的重视与认可。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现状,老年人已成为社区医疗的主要患者群体[2]。牙齿每日利用率极高,对于老年人日常饮食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若患牙得不到及时治疗,轻则影响老年人饮食情况,加重身体痛苦,长期则导致老人身体健康水平急剧下降影响不良,严重时可诱发其他临床并发症出现,故应对此类疾病给予高度重视[3]。故本研究现选取本社区医院近年来接受治疗的30例老年患者作磨牙为研究对象,运用CBCT三维重建影像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根管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再次运用CBCT进行三维重建影像对根管治疗的质量及效果进行评判,现对以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本社区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在接受根管治疗前,进行CBCT三维重建影像,由接诊医生在此基础上判定患牙的根管系统形态,进行相应根管治疗,待治疗结束后,再次运用CBCT进行三维重建影像,并结合临床常用评判指标对根管治疗的质量及效果进行判定。其中组内纳入上颌磨牙患者共计16例,下颌磨牙患者共有14例,其中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居于65~75岁;如上所有患者均经本社区医生确诊,需在本社区医院接受完成CBCT引导下磨牙根管治疗。
1.2 CBCT根管图像采集与治疗
嘱患者取站姿且保持头部稳定,运用CBCT对患者进行扫描,运用计算机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可获得牙体及根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及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运用 CBCT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进而获取相关图像及数据用以辅助临床判断。配合应用软件的测量工具,用以判断根管长度。利用颊舌向等断面图像和数据,进一步判定患牙根管走向和位置;结合以上结果对患者根管有无钙化或阻塞情况进行判断,为后续诊疗提出依据。
治疗前运用 CBCT三维重建影像,从而明确患牙根管即时状态;随后进行相关治疗,依次完成开髓,揭顶;清理探查根管;拔髓,运用冠-根向预备技术完成根管成形;进行消毒后,对根管进行合理充填;术后在此应用CBCT三维重建影像,对患牙根管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治疗前对患者及病人家属进行相关诊疗措施健康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因治疗产生心理压力,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相应观察记录,待患者术后给予患者及家属相应健康指导等,从而最大程度上对患者恢复给予指导帮助。确保所有患牙应用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所有材料及器械均需保持一致,且均由相同医生完成诊疗过程,从而将影响结果判定因素降至最低。
1.3评价标准
结合术后 CBCT 三维重建影像结果,对患者患牙根管充填的质量进行评定,对恰充、欠及超充根管现象分别进行统计记录,其判定标注主要依据根管充填物与根尖孔距离。当二者之间距离大于两毫米则治疗结果应归属为欠充类;当根管充填物距根尖孔距离处于两毫米之内则可判定为恰填;当根管充填显示已完全超出根尖孔为归属于超充情况。同样,对患者患牙根管充填的密合程度进行分级判定,同样分为三级依次为优良、尚可以及欠佳。当根管充填物与根管壁紧密贴合,填充分布均匀且无间隙存在,则表明密合程度为优良一级;当根管充填存在不均匀现象,或存在可见的少于等于两个间隙则可判定为紧密程度尚可;当根管充
填存在明显不均匀现象,且与填充侧壁及根尖部均可发现有明显间隙存在则判定密合程度为欠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对患者临床疗效及评价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其中当P<0.05时则表明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磨牙例数及基本情况
对30例于本社区接受CBCT引导下磨牙根管治疗患者、磨牙位置及例数等基本情况统计介绍如下,可见上颌磨牙共计16例,下颌磨牙14例,共计30例,根管数总计95,另发现下颌第二磨牙存有C形融合根管2例。具体情况见下表1。
2.2 术后根管充填情况评定分析
依照评分标准对根管充填质量主要依靠根管充填情况及密合程度进行判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研究30例老年患者共有95个根管需进行充填,经检测可见达到恰充根管数为82,恰充率达到86.32%;超充根管共有7例,超充率为7.34%;欠充根管共有6例,欠充率为 6.32%。对恰充根管进行充填密合程度进行分级评价,82个恰充的根管中,充填密合程度达到优良级别有78个,占 95. 12%,达到尚可级别的有4例,占4.88%,未发现处于欠佳的级别的填充情况。
3讨论
口腔颌面锥形束 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通过运用锥形X线束和面积探测器对待测区进行旋转拍摄进而获取相关数据,配合计算机软件绘制三维图像,用以临床诊疗判断,此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口腔疾病的诊疗中。而根管治疗术是目前已成为临床治愈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更是获得临床广泛认可。
由于人体牙齿根管系统的结构复杂,且受牙齿增龄、病理因素多方面影响,故临床治疗此类相关疾病往往难度巨大,治疗前对患牙根管的数量、位置、长度及形态等信息进行明确判定,对于疾病后续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BCT技术得以研发、提升并在临床口腔科相关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研究表明此法优势突出,可避免用X 射线临床应用时因影像重叠和投射角度的问题造成在牙体牙髓解剖结构中的应用时造成的诊断误判。CBCT 根据临床所需角度进行任意方向、角度的断层拍摄,可对根管系统的结构形态进行精确观察与判定。临床上主要采取根管锉探查、拍摄根尖片、CBCT等手段来了解根管形态[5]。CBCT属于无创检查,可有效规避影像重叠带来的误判,可有效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准确展示根管的空间走向,明确根管弯曲程度,CBCT扫描图像又可以对患牙根管钙化的位置、长度等情况进行清晰展示,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信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成果率[6]。
对30例于本社区接受CBCT引导下磨牙根管治疗患者、磨牙位置及例数等基本情况统计介绍如下,可见上颌磨牙共计16例,下颌磨牙14例,共计30例,根管数总计95,另发现下颌第二磨牙存有C形融合根管4例。所有患牙均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研究30例老年患者共有95个根管需进行充填,经检测可见达到恰充根管数为82,恰充率达到86.32%;超充根管共有7例,超充率为7.34%;欠充根管共有6例,欠充率为 6.32%。对恰充根管进行充填密合程度进行分级评价,82个恰充的根管中,充填密合程度达到优良级别有78个,占 95. 12%,达到尚可级别的有4例,占4.88%,未发现处于欠佳的级别的填充情况。CBCT引导下的根管治疗在治疗社区老年磨牙患者应用过程中优势突出,能够为社区医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老年人患牙根管系统相关信息,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可医生更好完成根管治疗操作,且能够有效提高根管充填质量。且 CBCT 对老年人磨牙根管治疗术后效果的评价同样具有辅助作用。可见CBCT在老年人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作用突出,应用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未来应用中深入研究与实践推广。
综上所述,CBCT利用三维影像学完成临床相关检查,此技术具有无创性优势,且对牙体牙髓病的诊断及治疗准确性极高,获得广泛认可,可见CBCT应用优势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明,吴补领,赵望泓,等.CBCT应用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的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6):384-388.
[2]唐海波,王本才.CBCT法与X线片插针法测量根管弯曲度的比较[J].黑龙江医药学,2014,37(3):116-117
[3]张以鸣,袁顾军,徐远志,等.CBCT测量磨牙根管工作长度的实验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22(1):173-179
[4]袁晓琳,楚金普,闫波,等.锥形束CT诊断磨牙牙根带状穿孔的实验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3):397-401
[5]谢春,张海波.对比数字化X线牙片与CBCT对牙根纵裂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9):45-46
[6]吴亚芸,牛忠英,闫澍,等.汉族人上颌中切牙牙根直径及根管管径与年龄关系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31(6):784-787
论文作者:何水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磨牙论文; 患者论文; 牙根论文; 影像论文; 老年人论文; 程度论文; 本社区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