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与材料创新看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以万神庙为例论文_黄艳艳

从形式与材料创新看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以万神庙为例论文_黄艳艳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325000

摘要: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被称作古典建筑。古希腊在建筑中广泛运用柱式结构,追求建筑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罗马人率先运用混凝土材料和拱券技术,在建筑使用功能的探索上实现较大突破,又在体现权力和地位上形成一套宏伟的范式。本文试以万神庙为例,从建筑的形式创新与材料创新两方面谈谈古罗马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古罗马建筑;混凝土材料;拱券技术;万神庙;

在西方建筑史中,古希腊与古罗马盛期的建筑具有典范的作用与价值,因而被称作古典建筑。古希腊人因地制宜采用大理石、陶土等材料,在建筑中广泛运用柱式结构,追求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使古希腊的建筑呈现出明朗端庄的秩序感。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风格,并将其转化为更为宏大的建筑行动。他们擅长开展大尺度的城市建设,创造空前结实的大型建筑。

万神庙(The Pantheon)是古罗马时期典型的宗教建筑,于公元前27年兴建、公元120年重建。受益于古罗马人在建筑材料与样式上的创新,万神庙呈现出卓尔不群的雄伟结构,岿然屹立两千年。它以容积宽广、建筑宏伟和设计智巧闻名于世,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它代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最高成就,亦是古罗马精神风貌在建筑上的反映。笔者试以万神庙为例,从形式创新和材料创新两方面谈谈古罗马的建筑成就。

一、建筑形式创新:率先运用穹顶和拱券技术

“罗马发展出了新的建筑词汇——拱。拱(Arch),源于拉丁语,至今成为西方“建筑”一词(Architecture)的字根,也说明罗马的“拱”在西方建筑形式上决定性的影响。” 拱利用抛物的弧线使跨距加大,免除建筑的柱子分割,达到了内部空间完整的效果。

拱形建筑物上弧形的部分即为拱券,它是罗马建筑的最大成就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的下水道已有了发券。公元2世纪,桥梁、城门、输水到等工程开始广泛使用拱券,技术也相当成熟。一定数量的拱券围成一个圆就可以组成一个穹顶。

古希腊时期的圆形庙宇,由于没有拱券技术的支持,体量不大,屋顶呈伞型。罗马人借助拱券技术成功实现了圆形庙穹顶覆盖,这为建筑提供了巨大的造型可能性。万神庙是西方圆拱巨型建筑最早的典范,亦是古代世界跨度最大的穹顶。它的直径达43.3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没有柱子支持下,撑起一个大型空间的天花板。万神庙的穹顶中央有一个直径8.23米的圆洞,作为建筑唯一的采光口,它的设计建立起神像与天的联系,营造高度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东西方宗教都在追求的,万神庙所展现的宏伟把这种神秘感扩大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每天,日光从圆洞集中摄入,便会形成宏伟的效果,体现出帝国建筑宣扬权力、地位的风格。

拱券结构沉重,支撑它的墙体很厚,因为衍生出一种装饰母题——壁龛。壁龛本身是建筑式的,在巨大的内部空间中,它起着衡量空间尺度的作用,也起着人体和建筑之间的过渡者的作用,使建筑柔和、人性化。它也是安装神像和其他装饰性雕刻的良好手段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壁龛后来在欧洲建筑中广泛而长期地流行。

古罗马建筑的拱券和穹顶样式,对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甚至现代建筑都产生了深厚影响,文艺复兴时代的世界最大天主教堂——圣彼得教堂就以万神庙为楷模。到了19世纪,高举的穹顶几乎在欧美所有大城市里占据了艺术中心的位置,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

二、建筑材料创新:混泥土的工程技术

工程技术是一切建筑得以实现的根本,它的变化势必引起建筑本身的变化。古罗马的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相当于现在的水泥,水化搅拌凝固后坚固异常。最初,这种混凝土用来填充石材间的空隙,在公元前2世纪独立使用,渐渐发展成从墙脚到拱顶的整体结构。天然混凝土开采、运输方便,经济实用,适应罗马的实际条件。

万神庙整体结构为混凝土浇筑完成,“浇筑墙体和穹顶的混凝土都含有碎石的骨料,它们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使之承受更多的荷载。建筑为了兼顾牢固性和减轻自重,混凝土骨料自下而上分别选用了石灰华、凝灰岩、砖和浮石,越往上自重越轻,使材料充分结合了各部分不同的应力特征。” 罗马人用混凝土成就了他们的宏伟梦想——创造比木梁和石梁更大的空间跨度。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万神庙,拥有一个高度和跨度都达到43.3米的巨大而完整的内部结构。罗马人又发明了浇筑水泥拱券和穹顶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顺畅无阻的室内空间,至今仍主导着西方建筑的空间理念。如果不是站在古罗马混凝土的工艺的肩膀上,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便无从谈

万神庙的设计强调内部而不强调外部,这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可能也是第一次。因为混凝土墙面粗糙,建筑往往要加一层饰面,室内尤甚。古罗马的通常做法是贴一层磨光大理石板,或选用马赛克饰面,或用火山灰水泥做水磨石饰面,以及在墙面或拱券底面抹一层灰后作壁画。这些缘起于古罗马混凝土工艺的平面装饰,在拜占庭建筑里得到大力发展,成为欧洲建筑重要的装饰方法。

古罗马时期的社会观念正向着满足世俗化和享乐主义发展。对军事化和君权主义的推崇,使古罗马建筑追求宏伟壮丽的美学效果,巨大的尺度和厚重的结构形态,在显赫的气氛中展现帝国雄风。罗马建筑,反映了这个崇尚武力、好大喜功、贪于奢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

罗马建筑的奇迹是在万神庙上实现的,万神庙的建筑材料和形式都完全出自罗马人的独立创造。正是混凝土技术和拱券结构的结合,促使古罗马建筑突破了古希腊建筑传统,大幅度创新。它简化了建造技术,降低了建造成本,加快了建造速度。扩大了建筑物的容积和体量,改变了建筑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重塑了建筑的形制,甚至在城市的选址、布局和规模等方面也起了根本的变化。 在后期的历史长河中,每当人们呼唤理性,呼唤相应的政治诉求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以此来制定新时代的行事法则。

参考文献:

[1]蒋勋.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7;

[2]陈龙海. 历史的言说者——外国名建筑解读[M].长沙,岳麓书社. 2008.4;

[3]钱锋. 古罗马万神庙:形式、建造技术与空间意象探究[J].建筑. 2011.6;

[4]高洪祥. 浅谈建筑中的混凝土[J].山西建筑. 2008;

[5]熊志光.论述古罗马建筑的特征[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7)

论文作者:黄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1

标签:;  ;  ;  ;  ;  ;  ;  ;  

从形式与材料创新看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以万神庙为例论文_黄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