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无论是教材的正文,还是问题探究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平台,从多角度多层次拓宽视野,谋求途径。我们教师充当好牵线搭桥的作用,以教材为抓手,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铺路架桥。我将从以下七个环节,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品格,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情境——营造入情环境
情境的创设是我们思政课必不可少的方法,它直观,又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通过图片、文本资料、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这种近乎对生活场景的白描手法,让情境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更具有时代感,有利于抓住学生的内心,开启情感之门。
比如九上第二课第一节《创新改变生活》,给学生展示“微信支付”“智能马桶”“家政机器人”等图片,通过谈这些物品的用途,感受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懂得在生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培育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精神品味。
2、问题——铺设问情之路
问题是一切兴趣的开端。培养问题意识也是提升探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可从上一环节的情境中挖掘,提出的问题有探究的价值。
比如还是上个情境,问题的关键点在“变”上,“请谈一谈它们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这种改变有利于社会进步吗?”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学生的争论比较激烈。无论成败,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问题意识的魔力。问题的选择还可以是学生容易困惑的,反向正解的,打破思维定式的,探究性辩证性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育其探索的精神品质。
3、分析——感受融情体验
分析问题是个甄别过程,也是对学生是非观、价值观的考验。特别是九年级上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开,是培养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的蓝本,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就从问题入手,就事论事,借助教材中的评价观点阐述理由。能够通过角色互换、感同身受的体验,挖掘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出口。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融情的体验,让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孕育,培育其正直理性的品格修养。
比如,九下第二课第二节《谋求互利共赢》中面对全球的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污染大担责多,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责任大,或者说中国要谋求全球经济的发展要不要担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让学生举例子、摆事实,想原因、看结果,孰重孰轻、谁优谁劣,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能是合作共赢,共同担责。这期间的活动,既有对国际理解的全球意识,又有优化思维的社会参与意识。
4、解决——达到共情目的
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备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寻找出口,多途径寻找方法,多层面采取措施。是对知识内化的外显形式,也是衡量品格品相的依据。
比如,针对上个问题,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为了谋取利益的最大化,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学生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全球公民、我们自己等角色入手,采用国际规则的制定、科技创新的投入、全民行动的落实、细微之处的坚持等领域给出了合理有效的建议。公共参与、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文情怀都得以彰显,人生格局得以提升。
以上这四个环节属于浅层次的思考,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按照认知规律逐级而上,层层紧扣、步步为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但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还要因势利导,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实际上是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它达成的是品格的塑造,心灵的养育,人格的构建,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还需以下三个环节的推进。
5、牵引——修炼品格的桥梁
牵引是一种能力,也是内化于心的先决条件。更加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比如遇到的是家庭问题,将会依次引发对社会问题、人类问题的思考,从自我走向他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时政,既关注寻常百姓家,又关注人类的命运,这是最有底气的投入。
比如,九上第七课第一节《促进民族团结》我先从本校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自己的结对子老师入手,讲讲民族团结的故事,从中获得哪些收获;再引导学生结合新疆实际谈谈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同住地球村的人类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由小家到大家的格局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胸怀,激发其责任与担当。为培育学生宽容友善、负责担当等品格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6、深思——修炼品格的熔炉
深思是对事的态度,做人的沉稳品格。深思熟虑方能化繁为简、化整为零,让问题深入浅出更有效地解决。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故事,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达成原因之上的改变,成全改变之后的成长,点点滴滴中完成良好品格的塑造。
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节《回望成长》,我设计了“时间的节点”这个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曾经影响和改变自己的人和事,思考为什么改变了我,探寻对自己的成长是利是弊,让同学参与进来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品格的形成与后天的培养密切相关,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7、践行——修炼品格的阵地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创造幸福人生,内化于心的品质必定呈现于外化于行中。素养孕育品格,品格决定行动,核心素养在践行中不断丰满。把“让我做得事”变成“我要做的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常态。
这三个环节是深层次的递进,提升了能力目标,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素养,完善人格。
我们只有认真投入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不断深入思考,依托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层层剖析、步步为营,完善学生人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论文作者:鲁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品格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境论文; 核心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