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市论文,产业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产业集群已构成了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从经济地理版图上看,各国竞争的优势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的,区域经济也不例外。远观美国硅谷,近看毗邻的浙江省,同样出现“笑傲”全球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经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倘若将厦门市城市竞争力视为数学集合,产业集群则是其中分量极重的元素之一,且具有不凡的集合优势。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厦门通过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筑巢引凤吸纳产业群体入驻,可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充分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龙头优势,领跑“海西”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我们试以本文做一探究。
一、建设工业产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厦门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发展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加速城市化进程。近两年,由中国社科院推出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市在各项指标上均名列前茅。这表明在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厦门市在经济建设及人文建设等方面得到多方认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共同特点是靠要素投入推动,当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既定的情况下,通过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的整合建立以专业化分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能强化地区经济增长核心能力,所以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厦门通过建设工业产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可以较好地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可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并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1.通过聚集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的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如厦门集美区的一制造业企业便聚集了周围近两百家为其提供配套产品的相关企业。产业集中区吸引相关专业人才进区内工作,事实上形成了专业化的人才库,各企业所需人才可互相流动或调剂。而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聚集。同时,相关延伸产业如物流业、技术服务业等被吸引到产业集群当中,使得产业集群内地区企业可以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厦门市位于东南沿海又有着经济特区的独特魅力,发展产业集中区,既有利于聚集大量企业,建造“海西”制造业基地,也有利于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聚集厦门,而独特的港口优势、陆海互动又为产业集中区的发展添足后劲。
2.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以企业聚集为基础,企业聚集则可以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溢出,其中以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为最。由于产业集群创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企业彼此相近,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各企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相邻企业,从而使各个企业都从这种知识外溢中受益。厦门市由于腹地小、自然资源稀缺等制约因素较多,不能简单靠要素投入促使经济增长。而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使知识信息得以扩散、不断创新,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提高了集中区内各企业的生产率,也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3.通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所引起的乘数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乘数效应指的是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这方面我们将运用区域乘数对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区域乘数主要揭示区域经济中某个部门在收入、就业、生产等方面的增长对区域经济活动其他部门扩张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前者通过对实际生产投入需求的增加而直接产生的;另一种则是由于前者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或工人工资的增加而间接产生的。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前者都将产生乘数效应使后者得以扩张。如图1所示,当建立一个新的产业或老产业得以扩张时,均可引起整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供给及需求的连锁反应。所以,厦门市发展产业集中区不仅只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且还带动了相关延伸产业譬如物流业、社会服务业等的就业、生产等。(参见图1)
图1:区域乘数效应示意图
(二)可以缩短城乡差距,加速城市化进程
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城镇化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让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就要考虑到转移的途径,不能只停留在打工的初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依靠产业聚集。产业集群具有很大的人口与劳动力的聚集作用,同时,随着产业聚集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市场以及其它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及物流业等,大大增加了创业与就业机会,带动了人口的聚集。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是农村城市化的两翼,构成了农村城市化的基础。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人口聚集推动产业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产业集群是影响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厦门市耕地日渐减少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日渐升级,岛外的乡镇企业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借助岛内工业向岛外延伸的“东风”,依托产业集中区建设,将促进岛外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如图2显示,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等,发挥了1+1>2的强大凝聚力,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并促进区域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产业集群的辐射力缩短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同样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城市竞争力。所以厦门市制订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通过建设工业产业集中区“筑巢引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其坚实的理论支撑。
图2:区域竞争力金字塔层次示意图
二、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集合优势
厦门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遵循产业集聚化的原则,抓住发展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完善专业化分工的关键环节,引导块状经济向园区集聚,形成以重点开发区为核心、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配套紧密的产业集群优势。下面我们从主、客观因素方面试对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集合优势做一探讨。
(一)厦门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凸显是建立产业集中区的先决条件
我们以绝对集中度份额来测算目前厦门的工业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是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指的是行业前几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行业市场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据2006年统计资料计算可得:
图3:厦门市十大行业产业集中度
从图3看到,2006年厦门市工业前十大行业的产业集中度CR[,8]都在40%以上,同时,有五大行业在70%以上,这表明目前厦门市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比较高。产业集中度凸显是建立产业集中区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相关的集中区,充分发挥优势龙头企业的“吸附器”功能,是做大做强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
(二)建立产业集中区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出路
目前,厦门市发展的问题之一是土地供应量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需要。因此,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解决目前厦门城市发展制约瓶颈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了解到,深圳土地面积为1952平方公里,与厦门1569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差无几,但深圳市2005年规模工业产值却高达9567亿,是厦门的4.7倍。而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分析,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所以,厦门工业的发展,只有走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突破土地、自然资源等“瓶颈”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制约,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包银”、“金包金”工程为建立产业集中区提供了坚实保障
“金包银”、“金包金”工程是厦门市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市委、市政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而探索出来的一项惠民工程。“金包银”工程是指在规划、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成片工业集中区、开发区时,保留村庄居民点,通过“金”的建设和“银”的改造,在为工业区提供配套的同时,使村庄内部环境得到改善。“金包金”项目指的是按股份制方案实施,由村民以入股方式认购相应股份,建筑物产权为股份公司所有。“金包银”、“金包金”工程的实施,为建立工业产业集中区提供了坚实保障。村民的公寓、店面等物业都是直接为工业区服务的,由于其服务对象一开始就界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规划、设计、建设立足于低成本和实用,加上其用地是农村发展用地,与城市生活区有着明显的成本落差,将大大减轻工业集中区务工人员的生活负担。同时,通过逐步对“银里”即村庄的改造和“村改居”、鼓励农民从事直接为工业集中区服务的第三产业,将农民利益与工业化、城市化紧紧连在一起,探索出了在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被征地农民根本利益的新途径。
(四)由政府主导规避外在成本是完善产业集中区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达成循环经济预期目标的条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在二十多年的特区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厦门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逐渐加剧。在经济上,我们将不直接反映在市场中的生产和消费的效应称为外在性,当某一行为方的行为使得其他行为方付出代价时,外在性就是负的外在性。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巨大负面作用,就是一种负的外在性。而这种负的外在性在市场上并不能得到纠正,如图4所示,图中MC曲线表示该地区全部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即供给曲线,D为市场需求曲线,MEC为边际外在成本曲线即所有由企业生产给其外部环境(主要是其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损失,并且这种由于企业的生产等行为给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在市场机制下无法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之中。MSC为区域内所有企业边际成本和边际外在成本的总和,即MSC=MC+MEC。
图4:外在成本
从图4中可见,真正合理的市场均衡位置应该是图中的A点,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MEC并没有由区域内部的企业所承担,以致市场均衡位置在B点而不是A点。到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生产给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总损失就是图4中的阴影部分。
厦门市由于资源稀缺等限制,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而产业集群对规避外在成本有着自己的优势,因为集群考虑的是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单个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不去顾及整个区域的利益。但在产业集群成长初期,由于逐利的“天性”并不一定能达到减少、杜绝环境污染的社会目标。所以此时,由政府提供约束机制,制定统一的行业治理环境标准来控制整个区域的环境水平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厦门建设工业产业集中区,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形式,具有集合优势。对解决贫困问题、失业问题、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具有多功能的集合优势。所以,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对做大做强厦门市的区域经济总量、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起着“推动器”的作用。
三、促进厦门市工业产业集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厦门同安轻工食品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石化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等总建筑面积达80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已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日前,同安工业集中区已开工通用厂房296栋建筑面积273.22万平方米(思明园90栋114.6万平方米,湖里园61栋57.02万平方米,同安园85栋73万平方米,物流园60栋28.6万平方米),已封顶厂房240栋223.7万平方米,已通过验收221栋200万平方米。共引进企业437家,已有255家企业入驻,135家企业投产。其中,同安园195家企业签订合同,现入驻155家投产72家(自建项目入驻26家、投产2家);思明园146家企业签订合同,现入驻38家,投产25家;湖里园96家企业签订合同,现入驻62家,投产38家。但是,在看到集中区建设欣欣向荣的一面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集中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入驻、开工企业较少等,规模经济效益尚未显现。为此,我们试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配套,避免“无为而治”
要使集中区内企业“留得住、做得大”,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基础条件之一。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容易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缺乏,使得集群内交易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刚刚萌芽或产生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公共产品支持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集中区存在无法通电、企业无法投产,同时集中区的吃、住、行等配套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而由于集中区一般处于非闹市区,仍存有治安漏洞、商务环境恶劣等问题。因此,应由政府主导大力推进集中区配套建设,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如大力推进岛外公交线路的建设,为企业员工出行提供便利;为企业的员工集中解决吃、住问题,既为企业员工谋福利也为集中区附近民众增加创收来源;加强治安建设,避免集中区员工的人身安全及企业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另外,应同步推进集中区发展所需要的融资、保险、担保、投资咨询、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等服务,为产业集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服务。
(二)在招商引资时,应走“产业招商”之路,避免企业“集而不群”
如果区内企业仅仅是空间的聚集,关联性不足,便不足以形成产业链、发挥聚集效应,市场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目前我市的产业集群依然存在着相对规模小,产品关联度较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集群,中间产品产业链容易出现断裂。譬如终端产品为汽车,中间生产配件的企业还很缺乏。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时需要重点考虑一些关联度大的产业。依托集中区的比较优势,基于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链上的产品来进行招商引资,有计划地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产业“龙头”,积极引导龙头项目向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形成以产业龙头为中心,产业链条双向延伸的集群发展格局。
(三)在集中区建设中注重培育企业的根植性
如果产业文化与集群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得以融合,集群就在该地域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如果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不同步,难以融合,一旦出现成本上升或者优惠条件不再等原因使得外资企业大幅度外逃,将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发展文化,培育企业根植性。
(四)避免抓大放小
尽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能小觑,但不能过分依赖大企业,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因为集群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相互补充,在竞争中合作、融合、发展。大企业如果缺乏众多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集群的优势便无法发挥。而大企业如果走势衰落时,如果先期未重视培养中小企业,那么整个产业集群也将没落。因此,在协调集中区发展时,对有技术有前景的中小企业也应予以扶持,做到“引智”与“引资”并举。
(五)鼓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如果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发展集群,而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将会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短暂的辉煌后,容易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经调研发现,集中区内多数企业仍只是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或者本身就缺乏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尤其在现今新税法颁布初期,申报高新企业可以享受优惠税率,也可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之一。
(六)出台相关条例避免园区闲置、土地浪费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集中区有闲置厂房,而有些企业入驻厂房后,迟迟不开工,造成园区闲置、土地浪费。经了解,开发商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上规定厂房要在半年内投产,否则将给予处罚,但目前并没有如何处罚的相关条款,合同规定形同虚设。土地稀缺已是制约厦门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条例并监管到位,避免园区闲置、土地浪费,争取提高土地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