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带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论文_左若群1,田园2

1.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 长沙 410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评价绳带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前后进行步行功能、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等的测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步行功能、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步行功能、6min步行距离,10m步行时间上均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应用绳带疗法,可有效改善步行功能,增加运动耐力。

【关键字】绳带疗法 脑卒中 偏瘫 步行功能

近年来,脑卒中的患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升高,大多数患者经过早起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有康复周期长,异常模式重等情况出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其中步行功能障碍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及时而有效地纠正异常步态,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绳带疗法在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藉由此推广这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康复科住院治疗的4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年龄、病程、病种等随机分组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各项指标相比,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①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疾病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病程在1周~1月,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无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③有步行功能障碍,但可在辅助下步行;④无认知障碍,能够理解并执行基本指令;⑤无其他严重影响下肢感觉及运动的疾病,如下肢外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的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躯干牵伸训练、床上桥式运动训练、重心转移、降低肌张力、跨步练习、站立平衡训练、单侧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训练等),运动疗法1次/日,40分钟/次,30天为一个疗程,其中步行训练过程中,治疗师站在患侧发出口令引导患者注意膝关节的屈曲及伸展、脊柱的直立、确保患者注视前方,保护膝关节不过伸,适当时候可帮助患者迈步,防止摔倒及踝关节扭伤。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跨步训练、步行训练时使用绳带疗法。绳带捆绑方式为单侧绑缚,患者于座位下屈髋屈膝,将绳带从偏瘫对侧肩部套入,到对侧大约第8肋间处交叉向下,将患者大腿从绳带后侧套入,将绳带于膝关节上方交叉后将患侧小腿从绳带前方套入,再将绳带于患侧踝关节上方交叉后调整绳带松紧,固定套入偏瘫侧跖趾关节处,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四肢末端循环状况。

1.3.2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物理疗法与运动疗法,时间及疗程均相同,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跨步训练、步行训练时不使用绳带捆绑。

1.4 评定方法

(1)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h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方法[1]:0级为不能站立和行走;1级为室内辅助下步行,即由他人辅助下步行,距离<10m;2级为室内保护下步行,即室内在他人监护下步行20~50m;3级为室内独立步行>50m,可独立上下高18cm的台阶>2次;4级为建筑物内持续步行>100m,可独立跨越高20cm的障碍物,上下高18cm的台阶>10阶;5级为室外独立步行>200m,步行速度>20m/min,可独立上下台阶;(2)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2]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从0-34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受损程度越低;(3)6min步行距离及10m步行时间测试[3]:在治疗区走廊标记10m的距离,嘱患者在6分钟内在该距离内来回行走,记录6min内患者步行距离,及步行10m平均所需时间,距离越长、时间越短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分级、FMA-L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FMA-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性步行分级、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MA-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正逐渐成为造成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活动不便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病年龄亦有年轻化趋势。在溶栓、介入等急性期治疗结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便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足下垂、足内翻便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成分[4],也是制约步态和步行能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目前临床常用的康复技术纠正异常步态,是通过踝足矫形器或弹性绷带在患侧足及踝部缠绕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运动模式的再学习,逐步增加平衡稳定性及患侧下肢的负重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其中弹力绷带较踝足矫形器的优势在于其对本体感觉恢复的帮助,增加患者的行走体验,调动患者对于运动的主动控制。但步行运动的参与单位除了足踝外,膝关节,髋关节,躯干及全身的相关肌肉骨骼均有参与[5]。绳带捆绑疗法便是基于全身性本体感觉的输入,使患者能逐步感知在步行过程中全身肌肉关节的参与,改善患者主动控制能力,减少异常运动模式,并有助于形成新的运动模式[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绳带疗法治疗30天后,观察组步行能力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绳带疗法辅助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行走能力。在康复过程中运用绳带疗法,通过本体感觉输入、弹性助力、核心稳定等作用,减少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增加主动控制能力及运动耐力。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亦可用于脑瘫患者,其价格低廉,适合在各大中小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娟,张备,王凡,孙长慧,刘培乐,朱秉,李莹莹,白玉龙.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08:742-745.

[2] 张微峰,马跃文. 头颈部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6,03:183-186.

[3] 孙嘉利,唐丹,欧阳亚涛,钟世镇. 重心移动式步行矫形器对截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3:2437-2440.

[4] 郭英杰,程杨,丁华,于黎丽,甄希成.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在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981-983.

[5] 牟晓秋,刘淑杰,吕洪梅. 弹力绷带纠正脑卒中患者踝关节内翻、下垂的康复护理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0,03:119-120.

[6] 张俊华,邱桂才,于明,苏建华,耿瑜睿. 绳带捆绑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J]. 中国全科医学,2016,26:3227-3230.

论文作者:左若群1,田园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  ;  ;  ;  ;  ;  ;  ;  

绳带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论文_左若群1,田园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