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
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 放射科 836599
【摘 要】目的:探究对于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的不同。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CT组和核磁共振组,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中的病灶检出数量、体积大小、梗死阳性检出率以及检查费用和时间等方面。结果:采用CT检查出病灶个数共有75个,MRI检查出的病灶个数则有110个,通过MRI检查出的病灶个数明显多于CT检查出的病灶个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RI组病灶体积大小却显著小于CT组病灶的体积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确诊为梗死的患者有58例,阳性率为100%,而CT组被确诊的患者则有42例,阳性率为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MRI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而且对于体积较小的病灶更容易诊断出,临床价值较高,但是其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也比CT组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脑部疾病,这种疾病的病灶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病灶的主要集中于基底节、脑干等部位,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血压长期存在,大脑缺血缺氧,而使大脑中的动脉血管发生病变或者发生狭窄等,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发生脑梗死[1],一旦发生脑部梗死,则会导致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受到严重损伤,甚至丧失,使的患者生活上不能自理,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以及治疗非常重视。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就探究了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上的不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都是第一次发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6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为45~87岁,平均年龄为(67.8±8.9)岁;发病时间在6~20h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9.2±1.8)h。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其它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等可能会干扰检查结果的严重疾病。所有患者的脑梗死面积较小,而且病灶的直径一般低于1.5cm。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CT检查具体方法:CT机采用16排螺旋,患者需要保持仰卧姿势,CT扫描范围为患者的头顶到其枕骨大孔部位,CT机电压和电流分别设置为120kv和380mA,重建间距和层厚分别设置为0.5mm和0.625mm,对扫描完成后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
核磁共振检查具体方法:磁共振扫描仪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扫描仪,然后设置间距和层厚分别为0.5mm和5mm,采用头线圈进行常规扫描[2],扫描序列为设置为AX和SAG,重建(采用ADC和DWI)后,对病灶进行观察。两种方法观察的病灶的长、宽、高均需要小于10mm,对于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并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MRI检查出的病灶个数明显多于CT检查出的病灶个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RI组病灶体积大小却显著小于CT组病灶的体积大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组确诊为梗死的患者有58例,阳性率为100%,而CT组被确诊的患者则有42例,阳性率为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在检查所需时间以及所需费用方面,MRI组均大于CT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于持续的高血压导致脑部血管发生狭窄闭塞,一旦发生脑梗死会导致患者的感觉以及运动功能都是受到严重损害,对于患者以及家庭均是致命的威胁。而由于这种疾病的病灶一般体积微小,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了一定的误诊率,延误了病情的治疗,所以及时准确的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诊断至关重要,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核磁共振检查出的病灶个数以及阳性率明显高于CT检查的结果,而且对于微小病灶,核磁共振也能准确的检查出来,这是由于核磁共振扫描仪具有较高的分辨率[3],对于病灶的具体分布可以很清晰的呈现出来,说明核磁共振比CT更能全面的分析疾病情况,诊断准确性更高。但是在检查时间以及费用方面,由于核磁共振仪器更为精准,因此核磁共振检查的花费要高于CT组检查,这也成为核磁共振检查一个缺点,因此临床上在选择检查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主观意愿来选择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昭君,李芸,肖露露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47(9):633-637.
[2] 陈红梅.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72-73.
[3] 沈昊,沈国荣,李晓平等.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187-1189.
论文作者:张爱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病灶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梗死论文; 方法论文; 体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