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信息资源论文,现状及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25X(2008)05-0033-04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20世纪国内外图书情报界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是21世纪的奋斗方向,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我国对共建共享的研究起源于1957年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经过一段空白时期后,在80年代掀起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和布局模式研究的高潮。随着90年代初因特网的接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升温,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果。在理论方面,学界对共建共享的模式、机制、技术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共建共享面临的诸多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实践方面,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CASHL(China Academi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ibrary,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项目的实施推进了我国资源共享的进程。“共建共享”这一概念和研究领域在我国学界获得了一致认同,但对于国外的研究进展,学者们仅仅从局部入手,很少有全面的概括性的论述。本文尝试着总结国外在共建共享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希望对我国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有所借鉴。
1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回顾
资源共享的实践自人类社会产生图书馆起就开始了,最早的共享形式是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包括馆际互借和藏书的分工协调。公元前200年,别迦摩图书馆就从亚历山大图书馆获取图书资料,而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默尔就第一次提出了图书馆之间藏书建设分工协调的思想[1]。而“资源共享”概念大约起源于18世纪末期,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促使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之后该领域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2]。资源共享实践的初期首先进行的是统一编目、出版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等活动,20世纪初,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实现全国文献资源共享,开始组织全国文献情报资源卡片目录中心,负责全国统一编目。
二战之后,由于出版物数量激增、价格上涨、图书馆预算削减、信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全球掀起了一股合作馆藏发展的热潮。仅美国就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包括法明顿计划、公共法案480号、拉丁美洲合作采购计划和美国国家采购与编目计划等,而在国际上比较典型的是1958年瑞典、丹麦、挪威、芬兰4国实施的斯堪的纳维亚计划[3]。
与此同时,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合作促使图书馆网络和图书馆联盟登上了历史舞台。1933年,美国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成立,之后图书馆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多类型、多规模的繁盛局面。其中1967年成立的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和1992开始运行的OhioLINK(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最具影响力。图书馆网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它是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在各种地理环境下展开的一种合作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广泛进行的实践和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内容
回顾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国外没有与“共建共享”直接相对应的概念,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反映在对“资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的研究中,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合作(Library Cooperation)”、“合作馆藏发展(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图书馆网络(Library Network)”、“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和“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2.1 图书馆合作
Cooperation(合作)一词最早出现在G.L.Campbell在1879年所写的《Grouping of Places for Library Purposes》一文中,接着E.A.Mac于1885年在Library Journal上发表了论文《Co-Operation Versus Competition》[4]。关于“图书馆合作”,最早的论述要追溯到1886年Melvil Dewey在Library Journal上发表的《Library Co-Operation》一文,作者建议图书馆联合起来相互共享资源。随后,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了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合作事宜,ALA的公告也出现了该委员会的报告[5]。此后,“图书馆合作”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活动就经常出现在各种文献和会议之中。
“图书馆合作”概念早于“资源共享”,又被称为馆际合作,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为了增进服务及降低成本共同从事的合作采访、合作编目、合作储存、馆际互借、相互允许合作组织内的其他图书馆读者利用本馆资源以及合作人员训练等活动[6]。图书馆合作从开展统一编目、出版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开始,后来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其中就包括了合作馆藏发展。
2.2 合作馆藏发展
合作馆藏发展(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在相当多的文献中也被称为Coordinat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ALA在《合作馆藏发展指导原则》中对其所下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之间达成协议,在相互合作、协调、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进行馆藏发展和馆藏管理。”[7]它包括对馆藏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如馆藏发展政策、资源选择、采访等。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的默尔就首次提出了图书馆之间藏书分工协调的思想,而大规模的合作馆藏发展活动则发生在二战之后。合作馆藏发展的直接起因是出版物激增和图书馆经费的紧张,因此图书馆在处于经济危机的时候更倾向于合作[8]。20世纪40年代法明顿计划的实施和研究图书馆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ies)的建立,目标都是协调馆藏建设。法明顿计划于1972年结束,最重要的原因是60年代图书馆预算的大量增加。7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经济危机,于是图书馆又开始采用类似于RLG(Research Libraries Group,研究图书馆组织)的合作采购模式。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十分容易被共享,这给出版商带来了不安。因此,数字资源不仅定价高昂,而且被强加了许多条款限制共享。在这种情形下,图书馆仅仅能够获得资源的使用权而失去了拥有权。图书馆通常联合起来与出版商谈判,争取更有利的条款和更低的价格,这是合作馆藏发展在新环境下的发展,通常称为电子资源联盟采购[2]。
Swati R.Chavare认为,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成员馆应当在两个领域开展合作:基于共识发展馆藏、利用馆藏开发各种服务;……而合作馆藏发展的核心是尽可能减少采购的重复,成员馆应该在两个领域努力:经济化、采购。”[9]Paul Mosher和Marcia Pankake总结了合作馆藏发展所要达到的3个目的:资源采访、馆藏建设、馆藏管理[10]。Branin认为要达到这些目的,图书馆应该相互公示采购决策、联合购买、进行学科主题分工[111。Robert P.Holley认为合作藏书发展活动包括3个部分:合作采购高价文献、在相互合作的图书馆中分配主要的学科文献收藏责任、各成员共同出资组成一个中心机构购买文献[12]。合作馆藏发展的模式多样,Surekha Kaul将合作馆藏发展活动归为4种模式:地域集中的合作模式、主题集中的合作模式、组织集中合作模式、制度协调合作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这4种模式的目标与资金来源,给出了具体的项目实例[13]。
2.3 图书馆网络
图书馆网络(Library Network)的定义并不稳定,随着语境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分别于1977-1978年、1985-1986年和1997年领导了3次对图书馆网络的调查,每次的定义都不同。“网络”一词被广泛使用,通常用来指代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合作组织、图书馆联盟、图书馆系统等[14]。对于图书馆网络,有两个定义影响较大。美国图书情报委员会在1975年给图书馆网络下了这样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或其它机构)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通信置于一个共同的信息交换模式之中。图书馆网络通常包括一份正式协议,即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或其它机构)提供的资料、信息和服务为所有用户共享(尽管图书馆拥有不同的权限,但它们同意在服务本馆用户的同时基于共识相互共享。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可能被用来促进它们之间的通信。)。”[15]Susan K.Martin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来探讨图书馆网络的问题,她推荐的定义是:“各自独立的图书馆相互结合或组织形成一个系统去达成某些特定的目标。这种图书馆的联合行动必须包括一个交流机构,而许多图书馆网络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成员馆之间的交流。”[16]
图书馆网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网络的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美国,已经发展到每个州的图书馆都连接到了当地、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网络。美国教育部出台了极具活力的政策来促进图书馆网络的发展,并对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积极推进馆际互借项目、自动化项目和资源共享计划的启动与实施。除此之外,它还每年按照常规为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提供联邦资助。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北欧,图书馆网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3]。
Swati R.Chavare将图书馆网络作为资源共享的一种模式做了简要介绍[9]。Surekha Kaul认为图书馆网络可以被分为本地、区域和国家3个级别[13]。Bushra Almas Jaswal分析了资源共享网络的架构:联盟、论坛或合作组织、合作馆藏发展系统、联合书目加工系统、联合信息资源利用系统、信息共享工具开发系统[2]。R.Raman Nair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网络的成立原因、含义、类型和功能,认为图书馆网络的功能是开发已有资源、改善总体馆藏,而图书馆网络可分为5种类型:分布型、等级型、星型、自动化型和混合型[17]。
2.4 图书馆联盟
随着资源共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图书馆合作的内容不断增加,图书馆联盟作为一种共建共享的有效模式被提出并得到广泛采用。“图书馆联盟”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并不明确,但其合作方式、合作理念早就有之,它包括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协作(Collaboration)3层含义。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使用[5]。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Sharon L.Bostick提出,图书馆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为了满足相似的需求,如降低成本、共享资源达成彼此合作的协议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联合体[18]。H.B.Panchakshari认为,图书馆联盟是一个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联合体,其目的是为了共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合作方式包括联合编目、电子资源联合采购、合作馆藏发展等[19]。
国外图书馆联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5个方面: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及作用、组建联盟的原因、组建联盟应考虑的因素、联盟管理、影响联盟成功的因素。从研究成果来看,James J.Kopp于1998年发表的论文《Library Consort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Past,the Present,and the Promise》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被广泛引用。该文考证了“图书馆联盟”概念的源流,追踪了图书馆联盟的历史溯源和发展历程,概述了20世纪60-90年代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状况,并展望了图书馆联盟的未来[4]。Sharon L.Bostick从图书馆联盟的含义谈起,详细介绍了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图书馆联盟的类型,分析了图书馆联盟的管理、资金等问题,提及了联盟之联盟——ICOLC[20]。Reason Baathuli Nfila和Kwasi Darko-Ampem探究了“图书馆联盟”概念的起源,分析了图书馆联盟兴起的原因,讨论了电子出版环境下的采购问题[5]。Assunta Pisani探讨了国际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合作的问题,回顾了传统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分析了数字环境带来的机遇与问题,提出了图书馆联盟在数字时代的合作方式[7]。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环境的变迁,图书馆网络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图书馆联盟已经利用了先进的技术来构建共享平台,它们事实上已经具备图书馆网络的特征。因此,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网络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事物,现在提到图书馆网络,更多时候可以认为就是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也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内容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崭新模式。
3 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的时代已经结束。数字信息的快速增长已经超出了单个图书馆的获取与管理能力。如果说过去资源共享只是图书馆活动的一个侧面的话,那么如今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首要关注点。学者们强烈关注着资源共享的未来,他(她)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3点:
3.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客体将从传统资源转向电子资源
随着网络的兴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资源,用户能够通过高速网络远距离地在线实时获取这些资源,这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如今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忽视电子资源的采集与利用。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指出,图书馆当前的重点仍然放在传统的印刷资源和它们的电子版上,但信息资源共享的客体已经从过去的物理实体开始转向电子资源[21]。Bushra Almas Jaswal认为,在数字时代,下列问题、技术和概念将在资源共享活动中出现:数字馆藏发展联盟的角色变换、数字资源的互操作性、数字图书馆、本体论和语义网、元数据、数字鸿沟[2]。Assunta Pisani指出,在数字环境新方式下,下列问题和事物值得讨论和研究:存取还是拥有、联盟采购、电子资源许可、数字化、机构库、数字资源长期保存[7]。
3.2 图书馆合作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图书馆合作是从两个或很少几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到区域性合作网络和国家性合作网络。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全球信息资源共享这个理想在技术上具备了实现的可能,国际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美国和其它国家以及欧洲多国之间实施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Robet A.Seal认为图书馆资源共享已经超出了国家范围,有必要促进国际图书馆资源共享,分析了国际合作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指出了3个发展领域:馆际互借(特别是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互借)、对稀有易损文献进行保存和保护、相关标准的建立[22]。
3.3 图书馆联盟将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组织形式
实践证明,图书馆联盟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合作最有活力也是最可行的形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图书馆联盟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Uma Hiremath明确地指出,数字时代资源共享的形式是图书馆电子联盟[23]。Gary E.Gorman和Rowena Cullen也在文中指出,图书馆未来合作的形式是图书馆联盟[24]。Reason Baathuli Nfila和Kwasi Darko-Ampem认为,图书馆界成立图书馆联盟的趋势将会继续,图书馆联盟将从边缘性的、有限的资源共享发展为集成的、系统的、正式的资源共享[5]。
4 结语
通过研究参考国外文献,笔者回顾了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了其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仅仅是管中窥豹,希望能给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实践提供一点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