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科学的发展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动力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6-04-25
〔分类号〕G350
1 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目前,国外还没有发现直接、正面研究情报学发展动力的文献,但有一些间接、侧面的研究。例如,列可梅尼德斯(P.A.Ligomedies)在系统动力学中考察情报过程,分析了情报过程的系统行为规律,探讨了人脑的情报推理模型[1]。这对情报学发展动力研究有一定提示作用。考西克·马修(Kaushik Matia)等人通过考察国家、研究机构和作者的论文发表数量、著作出版数量,研究了科学产出的发展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多数国家和地区,科学的投入会得到相应的产出[2]。弗兰克·海夫曼(Frank Have-mann)等人研究了期刊发文和影响增长动力(学),证明期刊发文和增长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3]。大卫·伟丹托罗(Dwi H.Widyantoro)等人研究了学习型用户兴趣动力(学)的表达问题,提出了一个兴趣动力学模型,以捕获用户的一般兴趣,跟踪用户最新的、快速变化的兴趣[4]。这些研究逼近了情报学发展动力问题,或者说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涉及了情报学发展动力问题。总的看来,国外的相关研究多是针对具体问题,在特定的活动过程研究中涉及情报学的动力问题,还不是关于整个情报学发展动力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三个方向展开:①在研究情报学产生、发展历程中间接提到。比如许志强认为,情报学起源于战争,是战争孕育了情报学[5],其言下之意是:情报学产生的原动力是战争。②在研究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变革与创新中或明或暗地提到。如王林和熊缃文认为,与IT结合是情报学发展的方向[6],实际上把IT看作是情报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向英明等人提出了“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的概念[7],背后隐含了情报学发展动力问题。甄桂英和赵卫利则提出了发展情报学的对策,比如加强人才培养、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等[8],这些对策是从情报学动力的角度提出的。这类文献数量虽多,但还不是直接、正面的研究。③直接面对,研究情报学的动力机制和动力模型。例如,郭秋萍和刘永认为,生存需要、研究问题争议多、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内部发展不平衡、学科带头人、现代学科意识、现代理论模式和现代思维方式构成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9]。这些提法尽管新颖,但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从逻辑上理清各个动力之间的关系。而靖继鹏先生和郑荣女士在明确情报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基础上,提出情报学发展的如下动力:影响力、内在成长力、推动力、牵引力、内驱动力和外驱动力[10]。应该说,靖继鹏先生和郑荣女士的研究比较有深度,但其理论依据仍然不够充分。
2 情报学发展动力依据
提出情报学发展动力依据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情报学发展动力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情报学发展动力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科知识裂变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自发成长的内在依据,因为学科一经诞生,它就成为一个“活”的生命体,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本身有着成长、壮大的自然趋势,因此,“自发成长”就成为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的依据。那么,学科自发成长依据最后落实到哪里呢?经过思考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落实于学科内部知识的裂变上,就像人一样,是细胞的分裂导致人的发育,驱动人的成长。学科内部知识在裂变的同时其外部也在经历知识的“聚变”过程,即在相关学科之间所进行的回归、吸收、融合和集成的过程[11],虽然知识聚变不构成学科“自我成长”的依据,但也推动学科的发展,因此笔者把它作为学科发展动力的另一个依据(见2.3)。
情报学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其发展的内在依据是情报学知识的裂变。从理论流派来看,就分化衍生出布鲁克斯的知识基础论、米哈依洛夫和萨瑞塞维克的交流系统论、约维茨的决策论、贝尔金等人的认知论、戈夫曼的传播论、德本斯等人的系统结构论,等等。从理论体系来看,国内分化出了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三个研究规范论[12];宏观情报学、中观情报学和微观情报学框架[13];根树框架[14];原理体系、学科体系和学体体系框架等[15]。从情报学原理来看,国内裂变出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文岳雄的四原理和王崇德的六原理;从学科分支来看,裂变出文献计量学、竞争情报理论、情报经济学、情报检索理论等分支学科,其中文献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又裂变出网络计量学。情报学知识的裂变导致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既是情报学的横向扩展,又是情报学的纵向深化,结果是丰富了情报学的内容,完善了情报学体系,使情报学大树枝繁叶茂。
2.2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依据,理论对实践具有解释和指导作用。这是我们科学地提出学科学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现象都需要理论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并进行指导,没有实践的需要,学科就缺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考察情报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是二战时的通讯和谍报工作以及科技文献工作实践的需要催生了情报学,情报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情报学理论的广度与深度。情报实践对情报学理论的需要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维度,比如主体性维度(包括个人情报实践对情报学的需要、组织情报实践对情报学的需要等)、客体性维度(情报工作对情报学的需要、情报事业对情报学的需要等),等等。不同维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实践角度表明了情报学发展动力的具体来源。
2.3 学科关系
学科关系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学科群背景或学科关系背景,主要表现为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相关学科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关联:有的学科是其相关学科的重要工具;有的学科为其相关学科提供参考方法;有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有的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相互争夺有利的发展空间。相关学科的这些关系必然构成学科发展动力的一个依据。
情报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信息学、信息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文献学、科学学,等等。自然,相关学科对情报学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比如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数学等给情报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援助”;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比如信息管理学自从兴起之后,就不断掠夺情报学的传统领地。
2.4 学科教育
学科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在高等教育中立足,学科教育为学科发展培养人才,为学科发展积蓄后备力量。情报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情报学教育,没有情报学理论人才的培养,情报学研究就后继乏力,情报学发展就难以持续。同样,没有情报实践人才的培养,情报实践的需要就无法满足,最终也会反作用于情报学之上。一句话,情报学理论人才和实践人才的培养是情报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2.5 学科研究
学科发展的最明显、最直接表现为学科研究的推动,任何学科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是学界研究的结果,其学科地位与学科研究的深度、广度、成熟度以及社会效用密切相关,因此,学科研究成为考察其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依据。情报学发展离不开情报学界长期不懈的研究探索,没有情报学界的努力,情报学的发展就无法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界的研究是情报学发展的执行者和承担者。
2.6 技术刺激
分析许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我们会发现,其发展还存在技术上的刺激,这种技术刺激往往有两个作用途径:①通过学科研究,形成新的学科分支,从而刺激学科发展;②通过技术的应用,改变社会实践的面貌,要求学科进行理论反映,从而刺激学科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情报学的发展无疑也存在技术依据,原因在于:①情报学一直关注技术发展,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是情报学的主要内容之一;②情报学发展有其一贯的技术传统[16]。
2.7 环境影响
任何学科的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之中,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不同地域的烙印。这样,环境影响就成为学科发展动力的又一个依据。情报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它也受到所处环境方方面面的塑造和影响。
3 情报学发展动力及其作用模式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情报学发展的7种动力并给出其相应的作用模式。
3.1 情报学知识裂变——自发成长力
这种力也可称为“内驱力”,其作用相当于情报学自身的“发动机”,它不断驱动着情报学向新的阶段发展。其作用模式见图1(椭圆代表情报学学科,箭头方向代表情报学发展方向或者情报学发展动力的作用方向,力的线条长短并不代表力的大小,以下同)。
图1 情报学知识裂变——自发成长力作用模式
3.2 情报实践需要——牵引力
从根本上讲,牵引力是情报学发展的长远、终极的动力,或者说是情报学发展的原动力。情报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实践需要消失,牵引力不存在,则情报学也必然消亡,其他动力再大、作用效果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从情报学发展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实践需要所产生的牵引力是最为根本的力量,它是其他动力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牵引力的作用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情报实践需要——牵引力作用模式
3.3 情报学相关学科——竞争力
根据情报学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出情报学发展的“竞争力”。当然,这里的“竞争”不是单纯对抗式的“竞争”,而是合作式的“竞争”,“竞争力”的真实含义相当于竞争论中的“合作竞争力”或“竞合力”。制约这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情报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亲缘性、学科之间的互动性、相关学科的学科性质,等等。一般来说,相关学科与情报学的相关性越大,则对情报学产生的竞争力就越大,反之亦然。
为了清楚地表达竞争力的作用,我们用“正向竞争力”代表“合作”的一面,用“反向竞争力”代表纯粹“竞争”的一面(见图3)。其中,正向竞争力属于“推力”,反向竞争力属于“阻力”。
图3 情报学相关学科——竞争力作用模式
3.4 情报学教育——积蓄力
积蓄力的作用相当于情报学发展的“燃料箱”或“加油站”,可以保证情报学人才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情报学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积蓄力通过两种人才——情报学理论人才和情报实践人才——的培养而起作用,不管是哪种人才的培养,积蓄力都不是直接作用于情报学,而是间接促进(用虚线表示,以下同)情报学发展,其作用模式见图4。
图4 情报学教育——积蓄力作用模式
3.5 情报学研究——支撑力
虽然牵引力是情报学发展的原动力,但从情报学发展的现实情况,至少是表面来看,是情报学界的研究在“直接支撑”着情报学的发展,维系着情报学的命运。或者说,在牵引力存在的前提下,情报学发展的水准是由情报学界的研究决定的。情报学研究所产生的这种支撑力是情报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情报学发展的自觉而现实的执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情报学发展的其他动力是通过支撑力而起作用的,缺少了支撑力,情报学发展马上就会停滞不前,情报学大厦就会坍塌下来。其作用模式见图5。
图5 情报学研究——支撑力作用模式
3.6 信息技术——激活力
信息技术是一种要素技术,渗透性强,应用性广,其发展给情报工作和情报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和未来取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情报学发展而言,是富有革命性的刺激力量。激活力有两个不同的作用路径,分别表示如下:
据此,激活力作用模式可以用图6表示。
图6 信息技术——激活力作用模式
3.7 情报学环境——影响力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力总共有三种:正面影响力、负面影响力和无效影响力。由于无效影响力对情报学的发展不起促进或阻挠作用,因此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影响力最终表现为正面影响力和负面影响力,这两种影响力都是间接起作用的力量,其作用模式如图7所示。
图7 情报学环境——影响力作用模式
影响力作用模式与竞争力作用模式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情报学的竞争力直接作用于情报学,而影响力不是直接作用于情报学。
上述7种情报学发展动力的比较情况参见表1。
表1 情报学发展的7种动力之比较
名称或类型
来源或依据作用方向
作用效果 作用方式 特点或性质
自发成长力 学科知识裂变 向前 不明显 内部直接驱动自发成长
牵引力
理论与实践关系向前 不明显 外部直接牵引原始动力
竞争力 学科关系向前或向后 有的明显, 外部直接促进或阻碍 互动竞合
有的不明显
积蓄力 学科教育
向前
明显 外部间接促进加油助推
支撑力 学科研究
向前 非常明显外部直接促进关键支撑
激活力 技术刺激
向前
明显 外部直接或间接促进 能动渗透
影响力 所处环境向前或向后 长期明显, 外部间接促进或阻碍 无形塑造
短期不明显
4 情报学发展的综合作用力模式
在上述7种动力作用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造出情报学发展的综合作用力模式(见图8)。
图8 情报学发展的综合作用力模式
情报学发展的综合作用力不是以上7种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而形成的。综合作用力是抵消了一些反作用力后的各种推力、内驱力和拉力的正向合力。它是经过了二度综合而形成的:一度综合即积蓄力、支撑力、竞争力、激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形成情报学发展的推力;二度综合即推力、内驱力和拉力的综合,形成了情报学发展的综合作用力(用双线箭头表示)。情报学发展的推力、内驱力和拉力是同性质、同方向的力,是情报学发展的正向动力,因此在逻辑上可以“作用”在一条线上(见图8),它们密不可分,协同共进,合力促进情报学的发展。
5 从发展动力的角度促进情报学发展
从发展动力的角度促进情报学发展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5.1 正确认识情报学发展的各种动力
尽管这些动力的来源不同,作用方式也不一样,但都会对情报学的发展产生作用,要对它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不能因为自发成长力是“内生”的力,就想当然地夸大其作用;不能因为牵引力是原动力,就无原则地强调其作用。情报学发展不是哪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上述所有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2 协调情报学发展的各种力量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从联系和互动的角度协调情报学发展的各种力量,合理配置这些力量,追求其作用的整体优化,即产生1+1>2的效果;注意它们之间的适度平衡,不能有所偏废。
5.3 增强情报学发展的各种力量
在行动上,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增强情报学发展的动力,促进情报学发展:①在情报实践方面,大力开展情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发展信息产业和社会情报事业,为情报学发展创造强有力的需求;创造并改善一切有利于情报学发展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等环境条件,积极影响情报学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各个层面改变情报实践的面貌,刺激情报学发展。②在情报理论方面,加强情报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情报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和利用,提升情报学发展的支撑力、激活力和竞争力。③在情报教育方面,努力培养适合情报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和高水平的情报学理论研究人才,为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6 结语
只要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认识、协调情报学发展的各种力量,从各方面增强情报学发展的力量,形成情报学发展的强大综合作用力,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情报学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