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探究性论文,策略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形式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一窝蜂、盲从、喧嚣的课堂活动逐渐转变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内容的教学过程。探究的形式和方法不拘一格,但是探究模式大致相似,可以归纳为“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分析交流”和“表达”等。课堂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尤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 有效目标的制定策略
有效的探究性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的,而有效目标的预设必须是在教师综合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完成的。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倡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探究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
1.1 把握探究方向,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目标的预设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可达能力要求。在开展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明确学习任务,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重在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初二“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则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自行设计思路清晰的探究方案,强化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三维教学目标是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机统一体,不可人为割裂,但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目标设计一定要全面,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要求导向性清晰。例如,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既不可空洞,更不能牵强。基于这样考虑的教学目标就视为有效目标。
1.2 立足学生差异,预设生成目标
利用目标管理教学是顺利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然而,过分单一的教学目标能否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能否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在民主、开放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得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的可能性极大,当预设教学目标难以引领探究性教学时,生成性目标的缺失会使课堂的“精彩”大打折扣。教师既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继续盲目地探究下去,也不能用心良苦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钻入自己的教学框架。例如,在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时,有学生发现实验组的绿豆种子萌发后的胚根变为紫色,对照组则为白色,于是做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的判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差异”学生更加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2 有效主题的确定策略
新教材有很多探究课程资源,而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惟一来源,而是课程资源继续开发的一部分。因此,有效的探究主题一定是立足于生活世界,能力要求适度又富有挑战空间,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又能逐步指引学生未来发展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2.1 关注现实世界,激发探究欲望
对八年级“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活动,学生感觉此探究内容没有新意,因为“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再说水蚤又不容易获得,于是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我们饮用的是酒而不是实验室中的酒精,人们抽的是香烟,而不是没有燃烧的烟草浸出液,水蚤个体相对人体来说太小,具有可比性吗?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感受直观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探究冲动强烈,但是意见分歧较大,有学生担心吸“二手烟”,有学生说这样的尝试不人道……其实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烟雾从哪里来?”“烟雾到哪里去毒害?”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为科学实验献身的“替代品”:利用注射器和广口瓶设计了一个抽烟机,紧接着又把寻找实验材料的目光锁定在小金鱼身上。两个难题解决了,一个可行的“探究香烟烟雾对小金鱼的毒害影响”的探究主题就浮出水面。
2.2 留出问题空间,满足差异需要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教材提供的所有探究“问题”都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求,教师应该把握开放的原则,营造富有“磁性”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提出更多问题。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学生的问题引导在一个范围之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七年级教材提供了关于蔬菜中V[,C]含量测定的基本实验原理,探究不同蔬菜V[,C]的含量,这是一个科学问题。教师尝试这样引导:(展示几幅菜肴的图片,学生早已垂涎三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菜系的烹饪方式不同,口感迥异。在分享色、香、味的同时,如何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是现代人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必然追求。对蔬菜采取怎样的加工方式能尽可能地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呢?我们不妨尝试探究一下。经过师生、生生交流,一个“探究蔬菜经由不同方法烹调后V[,C]含量的比较”的主题就确定了,内容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包含很多未知“问题”。
3 有效方案的设计策略
实施有效的探究方案是确保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思路严谨、设计合理、切实可行”是探究方案设计必须把握的原则,同时一份有效的探究方案还应注重以下策略:
3.1 提供创新思维空间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满足于结论的验证,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课本提供的步骤即可达到教学要求,学生只是扮演了执行教师或者课本“程序”的一个被动角色,注重了实践却忽略了创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是一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稍不留意就会“装新瓶卖旧药”。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超市”(如遮光用的白色厚纸板、塑料板、卡通形状等)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在安全操作的前提下,教师允许每个小组实施自己的方案。这样的探究活动既富有挑战性,同时又为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的活动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比全班学生的“满堂喝彩”更有实效。
3.2 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教教材,还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有时学生确定了一个很好的探究主题,但因受实验手段的局限,很难制定一个可行的操作方案。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开发社会资源,使得学生的实验计划得以实施。例如,有学生受到八年级教材中有关生物遗传规律的启发,决定通过检测血型,来确定三代直系血亲各自控制血型的基因的组合形式。检测血型这不是中学生所能完成的实验,刚好有学生的父母在医院血液检验科工作,因此可以为他们提供这个方便,还教他们如何操作等。巧用社会资源,不仅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还使学生有了意外收获!
4 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在探究过程中,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一定要把握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两个“凡是”原则,即:“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具体有效实施的过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4.1 学生有效参与策略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既有个体独立参与,也有团体合作配合,要求学生亲历亲为,动手去做。在参与中使他们对探究内容获得直接感受,形成认识;在合作中使得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
合理分组实施探究,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实效。分组的原则按照男女搭配、能力互补、个性动静结合的方针实现学习资源优化整合。每小组以2人~4人为宜,根据实验条件可以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必须要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分别从探究的需要出发,担当不同角色,明确分工,互相配合。例如,在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中,花生的大小这个特征在遗传学上属于生物的数量性状,需要测量大量的花生大小,其数值才有参考意义。但是一节课不允许花费大量时间去做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教师需进行合理的分组,各小组的任务不尽相同,否则本次探究实验真正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将无法进行下去。
4.2 教师有效参与策略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学生一定能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尤其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放弃“师道尊严”,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
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任务不是为了管理课堂,而是一切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首先,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探究冲动;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有效的互动提供交流平台;最后要适时调控探究秩序和探究深度,避免出现无序互动、假性互动和盲目探究等情况。
学生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严谨的地方,面对新的困惑和难题,需要教师提供适时的帮助,但是不能干预太多。“点拨”要注意方式,更需要技巧。适时、巧妙、灵活的参与,既能解学生燃眉之急,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放任不管或过早告知学生结论都会使学生失去反思和探究的机会。
5 有效交流和表达策略
交流和表达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交流和表达,使师生交换认识,交流情感,成果共享,冷静反思。此环节是自我学识完善和提升的关键阶段。
5.1 创造独立思考空间,提供均等表现机会
在交流之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以酝酿思路、组织语言。同样也需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小组不设“代言人”,要求轮流担当“首席”,消除权威,消除偏见。
5.2 营造和谐氛围,鼓励标新立异
一定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接纳,还应该学会质疑和反思;教师作为听众也要学会等待,不得随意打断学生发言而急于评价、下结论,特别是对于内向、不自信的学生更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当然,教师的点评至关重要,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人感受,展示独特的自我,鼓励提出独到的见解。交流的价值在于再建师生共同的学习资源,教师不以观点的优劣作为评价依据,学生更不允许依此作为取胜或奚落对方的资本,彼此观点仅供参考而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效教学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课程改革的呼声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观念,然而观念的改变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教师素质的提升,练就持续胜任的教学本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感悟、总结。
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