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发展战略却是历史的,可变动的。人类长期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深刻性,却沉醉于高速增长的胜利喜悦中,把这种“高增长、高浪费、高污染”的发展战略视为当然的、不言而喻的和可持续的,是不思改弦更张。环境的全球恶化的事实和罗马俱乐部等学术团体的呐喊,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使人类正处于超越性的大觉醒之中。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全球的基本发展战略和行动指南。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结果与创新。会议结束后,我国政府就在世界上率先推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认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这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我国实际出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可持续发展”是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基点上,立足于人类子孙后代的深刻的发展概念。它的本质曾被联合国的专门文件(1989年9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定义为:“可持续的发展,系指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在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同时,进一步的发展不是损害而是有利于下一代人的利益,达到现代与未来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主张经济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做到发展在空间上的各个方面的协调性,才能保证发展在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同样,只有建立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才能使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性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骤增、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运营方式,这种“瓶颈”约束效应将从潜在影响成为明显影响,在若干年内使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面临困境。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顺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经济条件、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

只有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走出困境。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以生态化生产力构型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解决“人类——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般的文明观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它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标志着文化的进步程序。从人类发展史看,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依靠农、林、牧、渔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出发,迅速发展生产力,以高速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取向,极大的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工业文明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的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对人类的继续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针对工业文明观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困境,应该确立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意识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它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者必须相互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态文明取向。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理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推行体制创新,尤其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创新,理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制创新和科学进步相联系,互助互动,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现代化建设首要是物质前提,否则,经济发展便不能持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为进一步的社会发展服务。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人无限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为单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有人视科技为“问题之源”,把资源、环境危机的出现归罪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应用,以为只有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才能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只靠科学技术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道德等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但是不应忽视或低估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重要的地位。发展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取向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必然伴生出新的科学技术观。新科技观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生态文明取向,二是强调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的联系和结合。可持续发展已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原则。世界经济增长将日益生态化,国际市场也将日益生态化,国际竞争将日益集中于生态文明取向的科技竞争。因此,努力发展生态文明取向的科技事业,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新科技观的科学概念、技术概念的外延必然有所扩展,内涵必然有所演化。

可持续发展和高科技观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以更加深刻的含意,这就是只有用生态文明取向的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是能够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产力;只有用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相结合的大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是增强综合国力、在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保护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消费和发展,不顾及资源和环境,则难以持续;同样,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离开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环境资源保护就没有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必须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保护环境资源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其关键不仅在于科学技术创新,还在于制度创新的生态文明取向。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贫穷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的目标。我们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的经济必须继续以较高的速度运行。因此,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到世代均衡的伦理问题。用这种世代间的责任感来指导经济增长,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发展和贫困地区的根本需求,要使生态环境保持有满足当代人和将来人需要的能力。中国现状是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相对贫穷。因此,只有在维持了当代人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水平,扩展资源范围,满足中国众多的人口基本需求,在适度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世代间均衡作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处理好国家和全球的关系。人类生产的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又必须全球协调。要在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环境这一根本长远利益基础上,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差异,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同舟共济。要在公正的、实事求是地确定各国有区分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发展社会经济技术合作,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才能更好地协调行动,才能最终做到在一国之内和全球范围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之一。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构成一种社会——生态的系统结构。可持续发展系统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都是这个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的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的发展。具体地说,产业生态化就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那些节约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不断地探索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提高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那些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加快建立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制度。

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性发展,它要求的不是某一行业的生态化发展,而是整个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传统工业化战略转向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总结经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正在不断地探讨、深化和完善。对上述可持续发展定义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正,即不应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也要追求代内公正,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