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2-0010-06
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性质,国内学术界在近年来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探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总的看,由于这种关注和探讨是在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框架内进行的,由此导致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识上的若干偏差和主 观批判。本文认为,只有转换哲学思维范式,立足于现代价值哲学的视野,才能真正理 解和科学评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得失。
一
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主要有如下两种路向:一种路向是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内对价值问题进行探讨,把价值看作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另一种路向则是立足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把对价值问题 的哲学探讨同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从而突破认识论的框架,立足于哲学本 体论的视角对价值问题进行探讨,形成了现代价值哲学。
关于价值问题的哲学探讨,源于古希腊哲学,同时又经历了一个从近代哲学形态到现代哲学形态的转换过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将哲学研究的主题从自然转向人,将“善”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从而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他之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对“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做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别。当然,古希腊哲学虽然对价值问题有所论述,但从客体入手探讨世界的本体问题是古希腊哲学的中心问题。近代哲学是以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为基础的认识论模式的哲学,但是近代哲学在探寻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和绝对本质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事实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并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的断裂而苦恼,这在休谟那里表现得尤其明显。[1]在休谟的启发下,康德通过对理论理性的考察,把现象世界同物自体世界绝对对立起来,并将价值问题归于实践理性的领域,提出了“实践理性高 于理论理性”的观点。但是,由于康德是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在认识 论的框架之内探讨实践理性的问题,这样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实然和应然依然处 于僵硬对立的状态,无法解决它们之间的统一问题。虽然如此,康德所提出的“实践理 性高于理论理性”的观点却为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的兴起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予分析:一是从社会历史条件看,自20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深入,西方现代化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使得人们对支配西方现代化的现代性价值体系产生了质疑,导致价值问题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二是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看,现代西方发生了一系列哲学转向和哲学运动,这些哲学转向和哲学运动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点则是反对近代主、客二分的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主义,从而要求哲学回归于现象世界,并最终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形态和哲学功能的变革。同近代哲学相比,现代哲学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 探寻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本质作为哲学的研究任务,而是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落实 到人们生活的现象世界,将人的价值和自由或者现象世界的规律作为哲学研究的任务, 前者构成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后者构成了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哲学。现代西方科学 主义哲学将价值作为经验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形而上学问题予以排斥,而现代人本主义哲 学则将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了人的自由、价值和意义等价值问题的探讨,构成了现代西 方非理性主义价值哲学,其代表人物则是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和萨特等。 他们的价值哲学主要集中于对人类个体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价值问题的探讨,因此尽管他 们极端珍视人的自由和价值,但是却无法真正找到实现人的自由和价值的现实之路,其 理论实际上仍然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抽象描述和抗议上,无法真 正弥合“事实和价值”、“实然和应然”之间的矛盾。
从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到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角度看,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和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属于同一哲学发展路向。但是,马 克思对人的价值和自由问题的探讨不是仅仅停留于人类个体心理和精神层面,而是始终 把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同改变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强调:“对实践的唯物 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 的事物。”[2]因此,马克思反对近代哲学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要求哲学应该改变世 界;马克思也反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拘泥于抽象的精神层面谈论人的价值和自由 问题,而是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探寻实现人的价值的自 由的现实之路。我们可以从两个向度考察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不仅确立 了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将实践既看作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活动,而且也把实践 确立为人的一种创造性的自由活动,因而实践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基础 ,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和自由的基础。同时人类实践总是一种社会性的能动创造活动, 因而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却使人的自由创造性实践劳动变成为 一种异化劳动,由此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进一步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 ,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于人的价值的贬损,形成了马克思主 义价值哲学的完整内容。
二
立足于如何探寻西方人实现价值和自由的现实之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强调应当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向度。由此他们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解读模式,强调应当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断裂点上,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和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的伟大意义,并分别从哲学研究方法论和哲学研究对象转换的视角,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区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和功能的转变。
卢卡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同近代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区别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在他看来,正是哲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哲学理论的性质。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突出特点是直接借用近代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从而孤立、静止和无批判地看待它所研究的对象,最终只能使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无法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因此,“自然科学的认识理想被运用于自然时,它只是促进科学的进步。但是当它被运用于社会时,它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3]。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是一种“总体性辩证法”。总体性辩证法既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论,也是一种哲学本体论。作为哲学研究方法论,它要求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和总体性把握,部分只有在和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意义;作为哲学本体论,它表示的是社会历史领域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因此,总体性辩证法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历史,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只有运用总体性辩证法,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总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
和卢卡奇不同,葛兰西是通过重新厘定哲学和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来说明马克思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他以如何对待“物质”为例,指出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机械的属性,而哲学则主要研究物质是如何被纳入到人类实践活动中而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哲学所研究的物质反映的是一种人类关系。因此,不能仅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角度来研究物质,而应该从主体实践的立场来研究物质。脱离人类实践抽象地考察物质及其本原,只会使哲学导向近代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的方向。因此,葛兰西强调:“拿一个极普通的词[历史唯物主义]来说,重音应该放在头一个词——‘历史’上,而不是具有形而上学根源的第二个词上,这一点一直被人所遗忘。”[4]同样地,科尔施也强调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主要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理论形态的转换,具体说来,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实际上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现代哲学形态代替了近代哲学形态,用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代替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维 方式,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上。对此科尔施指出:马克思当然 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中的自然“并不表现在任何处 于历史与社会之外的自然要素,例如气候、种族、生存斗争、人的肉体与精神力量,而 表现在甚至已‘历史地被改变了自然界’,或者更确切地说,表现在具有历史与社会特 征的、物质生产的发展”[5]。也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伊始以社会范畴去理解自然 界。物质的自然界并不是直接影响世界历史,而是间接地作为一个伊始不仅在人与自然 之间,而且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生产过程”[6]。科尔施由此批评马克思、 恩格斯的后继者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 脱离人类实践和历史的一般唯物主义,进而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降低为一种近代哲 学。
总的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眼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越了近代哲学意义上的现代哲学,这种超越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论哲学思维方式代替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哲学形态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总的看是一种认识论模式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一种实践论或价值论模式的哲学。哲学形态的转变带来了哲学研究对象、哲学理论性质和哲学功能的转变,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如何认识“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和绝对本质作为哲学的研究任务,而是把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如何求得人的价值、自由和解放作为哲学研究的任务。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仅仅拘泥于如何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是注重研究如何通过人类实践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也决定了它必然会落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展现为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文化道德批判。
三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现代形态的主体实践论哲学或价值哲学,但是和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主要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将批判的重心转向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其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重点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结构,而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重点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结构,他们的这种批判进一步扩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的揭示集中体现在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和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中。葛兰西通过对西方社会结构的考察和分析,将国家划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部分,政治社会代表的是 统治阶级行使强制性的领导权,市民社会则代表的是统治阶级行使非强制性的文化领导 权,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适应的张力。当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方式越来越从 依靠行使强制性的领导权转向了依靠行使非强制性的文化领导权,文化意识形态统治逐 渐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统治方式,资产阶级借助其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市民社会 中宣扬其文化道德价值观,使人们认同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 论则考察和分析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的基础、历史和本质,指出由于资产阶级阶 级立场和阶级利益的局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在本质 上是一种“虚假意识”,这种“虚假意识”就体现为资产阶级的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 其功能就在于通过宣扬实证主义思维方式,模糊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优越性恰恰在于它能够把握社会历史总体,达 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但是问题在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却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 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唯科学主义的科学实证论的理论解说,导致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向度的缺失,造成了无产阶级主观革命意识的匮乏,无法摆脱资 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价值观的束缚,从而导致西方革命的失败。葛兰西和卢卡奇 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在的政治结构及其功能,以此为基 础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批判功能、夺取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西方革命的重要 性。因此,葛兰西强调:“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哲学活动也不要看成只是‘个人’对于 系统的、融贯一致的概念研究,而且也要并首先把它看成是改变群众的‘心态’,传播 哲学新事物的一场文化上的战斗。”[7]
如果说葛兰西、卢卡奇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只是一般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结构和功能的话,那么法兰克福学派等后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理论,将意识形态批判的重点转向了对意识形态文化结构的揭示,着力说明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们的心灵世界,进而支配人们的心灵世界的。 这突出表现在霍克海默尔、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弗洛姆的总 体异化论以及整个法兰克福学派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上。这些批判 的共同点是:他们指认当代西方人的心灵世界已经完全被资本所控制和支配,西方人心 灵世界的指向完全服从和服务于资本追逐利润的需要。其手段就是通过科学技术所造就 的大量物质财富和文化工业,在全社会宣扬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制造出和人们生 存无关、服务于资本的“虚假意识”,这种“虚假意识”使人们心灵的兴奋点完全为物 质消费所牵引,使人们把对自由和幸福的体验完全寄托于商品消费中。正是由于心灵世 界处于被支配的异化状态,导致了西方人的自主意识、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日趋淡漠, 进而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因此,他们都强调文化革命、心理 革命对于西方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从哲学本体论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代哲学的不同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纬度;从哲学研究的主题看,他们越来越将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问题的研究。那么,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和理论主题的转换呢?
四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不是根据西方社会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来认识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停留于近代认识论哲学框架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评判, 由此得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唯物主义、反对自然辩证法、主张唯心主义的文化革 命论等若干似是而非的结论,无法真正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命题和理论价值 ,使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停留于简单评介资料的研究水平上。
实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和理论的具体内容,同西方社会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造正处于西方社会从现代形态到后现代形态的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阶段,西方近代理性主义价值体系已经完全展开,并逐渐暴露其内在的缺失,导致了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境,价值危机和价值重建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也要求哲学突破近代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实现其现代形态的转换。 这种转换在哲学理论上体现为突破了近代主、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框架,反对近代哲学的 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主义等,形成现代哲学的各种转向和各种运动 ,而现代哲学运动的发展又逐渐从批判近代哲学形而上学扩展到文化价值批判。西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运动实际上就属于现代哲学运动中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它 立足于探索西方人自由和解放之路,注重考察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代哲学的不同点 以及特殊性,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纬度。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世界化和民族化进程中,在西方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和西方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同,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解决东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它所面临的时代 问题并非是从现代向后现代转换的问题,而是从前近代向近代转换的问题,因此它在哲 学文化上并不是批判近代理性主义的问题,而是如何树立理性主义文化的问题。而东方 现代化问题又是同东方社会形态的更替紧密相联的。在这种情况下,东方马克思主义哲 学更加注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功能,展现为一种知识论模式的哲学,哲学的主 题则既强调揭示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同时也强调对政治上层建筑问题的研究。
可以看出,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属于两种不同形态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们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来加以评判,而应该把他们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理论得失,只有结合他们 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和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根据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 法,才能予以科学的评判。具体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切不可只停留于将东方马 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评判标准,脱离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文化条件 ,将他们的具体理论观点作简单地对比,这样的研究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建立在这种研 究基础上的批判只能是一种外部批判,而决不能算作是科学的理论批判。转换哲学研究 范式,在现代价值哲学的视域中,重新研究和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化我国西 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经之路。
收稿日期:2003-12-10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理性主义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