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李娟[1]2013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及其临床量化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LDVT形成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危险程度、LDVT的好发部位及实验室检查的高危指标。2、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发病风险因素,尝试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临床量化评分分级系统。方法:第一部分: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US)检查并由临床确诊为LDVT的住院患者607例,采取完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同期无LDVT及LDVT病史的患者578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L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血栓病人初次来就诊的临床表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的发生部位及血栓患者的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第二部分:连续选取疑似LDVT的住院患者共677例,评估上述研究所得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计算其比值比(OR值)。根据流行病学中的OR值≤0.3时有强关联,0.3~3.0无明显关联,≥3.0时有强关联,≥10.0时有极强关联,赋值分别为0、1、2、3分。对每位研究对象的LDVT发病风险进行量化评分,绘制ROC曲线。得到发生和未发生LDVT的分界点,根据分界点划分级别,初步建立一套LDVT发病风险的量化分级系统。结果:第一部分:607例患者中,发生于左下肢的为414例(占68.2%),右下肢为193例(占31.8%);94.6%(574/607)的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其中以下肢疼痛和肿胀居多,分别占83.7%、85.0%;98.2%(599/607)的血D-二聚体(DD)大于0.5mg/l,33.8%(206/607)血浆纤维蛋白原(FG)大于4g/l,30.0%(183/607)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异常(正常为2-3);发生LDVT的患者中年龄大于等于40岁的人群、近期接受过骨关节手术史或盆腔手术,有肢体活动受限、近3年血栓病史,盆腔恶性肿瘤、肺部恶性肿瘤、其它部位恶性肿瘤、患有心脏病、患有二型糖尿病、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关节炎症、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3年以上静脉曲张史的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LDV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本组677例研究对象中,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确诊LDVT患者为226例,没有出现LDVT的患者为451例.根据OR值及其赋值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评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8分、9分、10分、11分、12分LDVT发生的构成比为11.34%、12.63%、18.18%、26.23%、30.65%、36.84%、40.31%、52.08%、57.78%、64.44%、81.58%。通过ROC曲线分析,出现及未出现LDVT的最佳分界点为7分,其最佳敏感度为54.04%、特异度为81.63%、阳性预测值为68.14%、阴性预测值70.95%。LDVT发生的危险程度分级:1级:≤3分(血栓发生率≤11.98%);2级:4-6分(血栓发生率18.18%-30.65%);3级:7-9分(血栓发生率36.84%-52.08%);4级:≥10分(血栓发生率≥57.78%)。结论:1.病史和临床表现与LDVT形成有关,大部分血栓患者存在发病危险因素,但是否形成血栓与危险因素的程度相关,值得临床予以评估;2.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可作为主要筛查指标,其中D-二聚体价值最大;3.单纯将发病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级,便于对未出现症状的LDVT进行预测,提高LDVT的早期诊断能力;4.发病风险评分系统能够为临床评价LDVT发病危险程度提供初步较可靠的依据。

白璐[2]2016年在《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估影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各危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因外伤导致的中老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确诊为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15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相同时期、相同原因入院的中老年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没有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15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型、体质量指数(BMI)、有无合并高血压病史、C-反应蛋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值)、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胆固醇(CHOL)、甘油叁酯(TG)、预防血栓药物、麻醉方式、手术入路、手术时间(24小时制)、假体类型、假体固定方式、出血量、CPM相关的情况,通过病历资料的收集与处理,采用SPSS建立标准的数据库。均数加减标准差用于定量资料,t检验用于两组间比较,卡方检验用于定性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主效应方程,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1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是:是否合并高血压(OR=4.09,95%CI 1.57~10.67,P=0.00)、腰麻和全麻的麻醉方式(OR=7.07,95%CI 2.54~19.66,P=0.00)、生物型和骨水泥型的假体固定方式(OR=5.24,95%CI 1.03~26.64,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OR=5.63,95%CI 2.97~10.64,P=0.00)、术后纤维蛋白原水平(OR=1.25,95%CI 1.01~1.55,P=0.04);保护因素是:是否预防用药(OR=0.11,95%CI 0.03~0.47,P=0.00)、是否应用CPM(OR=0.32,95%CI 0.19~0.80,P=0.02)。2本次研究尚未发现30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与性别、术前凝血四项、术前D-二聚体、术前C-反应蛋白、甘油叁酯、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有关(P>0.05)。结论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由多因素作用形成的。

朱双利[3]2016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诊断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及其并发症仍然是住院患者致病的高危险因素。临床诊断LEDVT的方法较多,各种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超声具有实时、安全、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势,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遗传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载脂蛋白E遗传特性可能与LEDVT形成有潜在的内在联系。载脂蛋白E(ApoE)是载脂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ApoE基因中存在叁种常见的等位基因形式:E2,E3和E4,相应的有六种基因表型(E2/E2,E2/E3,E2/E4,E3/E3,E3/E4和E4/E4)。研究表明,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等许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国外,少数研究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有潜在的遗传性,研究证实,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性,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对超声和CT静脉造影的对照研究,证实超声检查除具备很多优势外,同时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基于APOE基因多态与LEDVT之间的潜在联系,旨在寻找出两者间的遗传规律,为LEDVT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经超声检查诊断为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300例,其中52例行超声和CT静脉造影两项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对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然后将300例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所有病例均鉴定ApoE基因多态表型,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静脉造影作为公认的检查LEDVT的金标准,通过对52例LEDVT检查的比较分析证实超声与静脉造影在诊断LEDVT高度一致,超声的准确率达到94.9﹪,超声对LEDVT的诊断可以广泛用于临床;300例病例组与300对照组比较,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更高的载脂蛋白E3/E4频率(OR=1.48,95%CI=1.05,2.10;P=0.03)。把病人按家族史分组,发现有该病家族史的患者的载脂蛋白E3/E4基因类型更高(OR=1.68,95%CI=1.04,0.95;P=2.70)。病例组按吸烟史、静脉曲张史、II型糖尿病史和激素用药史分组,任何一组都没有显着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的诊断LEDVT,并能观察血栓的性质、范围及血栓分期,可做为临床诊断LEDVT的首选方法;对照研究表明APOE中E3/E4基因表型与更高的LEDVT风险有关。当按照LEDVT家族史分组,有家族史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APOE中E3/E4基因表型出现频率更高。

田书屹[4]2014年在《我国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总结国内有关妇产科术后并发LEDVT的案例,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妇产科手术术后LEDVT的发病率,总结不同条件下的发病率,分析造成发病几率差异的原因,以期望对控制妇产科术后LEDVT的发病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系统检索CNKI、超星、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年1990至今,参考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纳入所有包含下肢深脉血栓在妇科手术术后发病率的文献并,排除不合格文献后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妇科手术术后并发LEDVT的发病率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论:我国妇产科手术术后LEDVT发病率为0.56%。妇科恶性疾病(以卵巢癌为首)为妇科手术术后并发LEDVT的首要危险因素,建议于围手术期给予药物预防。阴式手术术后LEDVT发病率较高,建议临床上应给予一定的干预手段。妇科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不是术后并发LEDVT的危险因素产科及妇科良性疾病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LEDVT发病率较低。

胡景梅, 朱牧[5]2018年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双侧股总静脉(CFV)、股浅静脉(SFV)、腘静脉(POV)、胫后静脉(PTV)、内侧腓肠静脉(MGV)下肢静脉内径值情况,CFV、SFV、POV的CDFI值情况。结果观察组CFV、SFV、POV、PTV、MGV下肢静脉内径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FV、SFV、POV的CDF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可以对扩张的下肢静脉管径、血流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鲁敏[6]2014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妇科术后患者使用中药足浴联合气压治疗预防及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中医药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优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预防: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科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选取60例患者为观察组,术后应用气压治疗联合中草药足浴1周;60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应用气压治疗1周,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20例患者术后复查D-D二聚体,以>0.5mg/L为阳性界值,观察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与未发生者D-D二聚体阳性率。治疗: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妇科术后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选取20例患者为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2周;2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口服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TT、PT、APTT、Fib、D-D二聚体)、中医症状及影像学的改变,并用统计学比较其疗效。结果:预防:1、观察组6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0例,发生率0.0%,对照组6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6例,发生率10.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患者中,有5例D-D二聚体高于0.5mg/L,阳性率83.3%,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4例患者中,有34例D-D二聚体高于0.5mg/L,阳性率29.8%,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临床治愈19例,显效1例,无效0例,临床治愈率95.0%,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45.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中医症候积分,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与治疗组在提升HGB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降低PLT、TT、PT、APTT、Fib、D-D二聚体水平方面,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进一步降低其发病率;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高;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显着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升高HGB,降低PLT、TT、PT、APTT、Fib、D-D二聚体,并能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缩短病程。

王茂林[7]2018年在《益气活血汤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药益气活血汤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凝血系统的影响,评估中药益气活血汤预防THA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拟行单侧THA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由同一组医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中药益气活血汤。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4、7天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记录TEG检测指标: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1)及血凝块最大振幅出现后30分钟内血栓弹力图曲线下减少的面积(Ly30)。并于术后第7天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TEG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TEG中ly30值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深静脉彩超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R值、K值缩短,并且第1到第4天呈逐渐缩短趋势,术后第4天达到低谷,各指标术后第4天较术前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R值、K值延长,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4天延长,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第7天,观察组上述两个指标比对照组延长,两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α角、MA值、CI增大,并且术后第1天到第4天呈增大趋势,术后第4天达到高峰,各指标术后第4天较术前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α角、MA值、CI减小,各指标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4天减小,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第7天,观察组上述各个指标下降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凝患者中(CI>+3),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高凝状态均以凝血因子高凝为主,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55.9%、56.3%,其中凝血因子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68.4%和6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7天患者的高凝状态主要以血小板高凝及混合性高凝为主。第4天,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72.7%、59.4%,其中血小板高凝及混合性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68.0%和5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对照组和观察组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50.0%、34.4%,其中血小板高凝及混合性高凝患者比例分别为70.6%和4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7天血小板高凝及混合性高凝患者比例与第4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机体即处于高凝状态,低分子肝素及低分子肝素联合益气活血汤都可以改善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益气活血汤在抗凝过程中,能有效降低血小板相关性高凝,在治疗过程中不引纤溶亢进,不增加出血风险。

朱江伟[8]2011年在《活血逐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重要的并发症,由深静脉血栓引发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是关节置换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2009年1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针对本病提出了《中国骨科大手术血栓栓塞预防指南》,主要从围手术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预防方案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但指南中并未涉及本病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的通过观察活血逐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初步探其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骨叁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5人,对照组27人,分别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联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及利伐沙班口服,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处理相同。观察围手术期血细胞分析、促凝血功能、D-Ⅱ聚体、术口引流量、下肢肿胀程度等指标变化,比较两组病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Ⅱ聚体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2、血小板计数、D-Ⅱ聚体在术后第7天、纤维蛋白原在术后第3天均表现为治疗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统计学无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周经均较术前增大,治疗组第3天髌下周经即恢复到术前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经下肢静脉彩超证实均无深静脉血栓发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血逐瘀法,即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联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能够显着改善血液高粘、高凝状态,延长促凝血时间,减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出血负担,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李晶奕[9]2014年在《妇科疾病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妇科疾病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33例妇科疾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深静脉血栓的33例妇科疾病术后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妇科疾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特点。利用SPSS19.0软件,先对妇科疾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血脂、体重指数、既往手术史、输血、TT、FIB等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血脂、既往手术史等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妇科疾病术后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验室检查,采用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高血压、高血脂、既往手术可能是妇科疾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妇科疾病术后并发DVT多发生在6-12月份、术后第2-8天;年龄大于40岁,体重指数>24kg/m2相对来说易发生DVT,常累及左下肢,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和疼痛;DVT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高度警惕、早期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武春喜[10]2018年在《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为重症病房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ICU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实验组给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治疗期间静脉血液流速变化及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05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大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t=2.373,2.80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周径均小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t=2.353,P<0.05)。结论气压治疗能够有效的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及其临床量化评估[D]. 李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

[2]. 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D]. 白璐. 华北理工大学. 2016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及相关诊断方法的应用研究[D]. 朱双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4]. 我国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meta分析[D]. 田书屹. 吉林大学. 2014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 胡景梅, 朱牧.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6]. 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鲁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7]. 益气活血汤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D]. 王茂林.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

[8]. 活血逐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朱江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9]. 妇科疾病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 李晶奕. 昆明医科大学. 2014

[10]. 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J]. 武春喜. 系统医学. 2018

标签:;  ;  ;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