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论文_张微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论文_张微

——以古汉语“喜”、“悲”心理词为例

张 微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古汉语发展至今,汉语的同义词都非常丰富。同义词是词汇中有相同意义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类词。本文从古汉语心理活动词入手,对表示“喜”、“悲”心理的两组同义词展开辨析,来揭示同义词辨析的主要方法和角度,并讨论同义词辨析的意义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辨析 心理词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为使语言表达严密、精确,句式上富于变化,语体风格鲜明突出,古今汉语中的同义词大量存在。同义词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类词。

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促使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词汇不断发展。词汇的日益丰富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使同义词不断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原先并不是同义词,但随着词汇的发展,尤其是词义的变化,就由非同义词演变为同义词了。同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变化发展的必然。词义的引申、方言的差异、古今异的并存、同源词的运用、同音假借等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同义词溯源

同义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中。我国古人很早已经注意到汉语的同义词现象。《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话专著和同义词研究专著。这部辞书主要采用了同义为训的释义方法,并首创同义词横向的比较研究方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大字典。《说文解字》在同一部首中常把同义词排在一起,释义大量采用了同义词互训的训释方法,并附简要的辨析。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则在许慎原有的训释基础上使同义词的辨析趋于更加精细。我国古代一些文献典籍也注意到了同义词现象,十分注重同义词的辨析。

二、古汉语中“喜”“悲”心理活动词的同义词辨析

(一)表“喜”心理活动的组词:欢、喜、乐、悦、快

“欢、喜”表示从内心到外表情态高兴的表现,如“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喜形于色”等;虽然“欢、喜”意义较为相近,但“喜”更侧重外部形貌上的高兴程度;“乐”侧重于和谐、愉快的感觉;“悦”侧重于内心的高兴,常伴有相应的动作行为;“快”侧重于感觉上的舒畅、痛快之意。“快”与“乐”比较接近,都侧重于自我感觉、自得其乐的含义。如:

(1)先否后喜。(《周易 否》)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苏轼《前赤壁赋》)

(6)秦伯语,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7)公子行数里,心不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史记·魏公子列传》)

在词义程度的轻重上,“欢”、“喜”较其他词重,“快”又比“悦”、“乐”为重。从语法功能上看,这组词也有区别。在表示愉快、高兴意义时,这组词一般都不带宾馆,带宾馆时,往往形成使动或意动用法。

(二)表“悲”心理活动的组词:戚、凄、怆、伤、哀、悲、痛、悼

“戚、凄”是伤心难过的意思,它既可指内心伤心难过的情绪和情态,“凄”带有凄凉的色彩;“怆”多指感伤、忧伤之情;“哀、伤”都是痛苦悲伤的意思,但伤侧重于表示悲伤的情绪,“哀”侧重于表示痛苦的情态。“悲”可表示难过、伤感、痛苦等意思,概括范围较大;“痛、悼”多表程度较深的悲痛、痛苦的心情。如:

(1)哭泣无涕,心中不戚。(《庄子· 大宗师》)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送殷大人入蜀》)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5)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弓》)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7)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史记 秦本纪》)

(8)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卫风·氓》)

从词义轻重程度来看,这组词表示悲痛的程度顺序为:悼—痛—哀—伤—悲—怆—戚—凄。这组词一般用于两方面,一是表示痛苦、悲伤的心情,二是表示悲伤、痛苦的状态。“悼”、“伤”一般用于第一种用法,其他几个兼有两种用法,但多用来形容哭泣、叹息的情态。从词的形式来看,“戚、怆”都有叠音形式,其他词没有叠音形式。

从上述两组心里活动变化的同义词辨析中可得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可从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及搭配对象、词的用法、词的表现形式、词的语法功能、词义范围的大小、词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词的感情色彩等角度来考虑。

四、同义词辨析的意义

古代文献中同义词本身的数量庞大,形式复杂。同义词的使用丰富了词汇的表达与演变。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其同义词的组成也是如此,如“知、识”、“宠、幸”等。只有辨析其异同,才能确切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同时,语言的发展有它的继承性和时代性。同义词的词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有些词原本是同义的,随着词义的扩展、缩小或转移,便脱离了同义圈;有些词本来相距很远,词义的演变又使它们发展成为了同义词。并且,语言发展的继承性又相对保证了同义词的稳固性。作为同义范畴,只有辨析其异同,才能正确地注释词义,更好地研究古代文献资料,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同义词的辨析,应树立历史观念,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同时,应把握“重点突出”原则,有则言之,无则弃之。另外,有效的辨析同义词对语文教育者的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力,林焘.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王政白.古汉语同义词辨析[M].合肥;黄山书社, 1992

[4]邢向东.关于确定同义词范围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学,1985(2)

[5]冯丽.同义词辨析研究方法新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张微(1993.08),性别:女,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张微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论文_张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