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与企业绩效:13个行业样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样本论文,绩效论文,知识论文,行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多元化经营是否会比专业化经营创造更多价值?这个问题近几年已经引出了不少的争论[1],而相关多元化战略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绩效这一观点已受到公认。业务单元(事业部、经营单位或子公司等)间资源具有相关性的企业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单元间不能分享任何资源,资源的无关联会削弱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Rumelt(1974)在其著作《战略、结构与绩效》中指出,实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绩效会优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2]。这项研究结论的理论依据是业务一体化、范围经济及核心技能的潜在可转移性形成的经济性等相关利益会超过非相关多元化外部资本市场和低破产概率所带来的经济性[3]。相关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利用和转移核心要素、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机会,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还能够通过利用营销、研发、生产和采购等专业化职能部门之间的相关性来实现经济利益。当公司业务间有协同时,整个多元化经营企业的效益会超过单个部门的效益之和。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应用于多个产品,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协同可以提高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一、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
基于资源观理论和互补经济理论,跨单元的知识协同有两个来源:一是业务单元间产生于知识相关的协同,二是业务单元间产生于相关知识资源互补的协同。
(一)产生于知识相关的协同
业务单元间的资源相关性被认为是跨部门协同的来源之一,资源相关是指在企业各业务单元间存在的相似活动和共享资源。基于资源观的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者们认为在业务单元间共享战略资源会创造跨部门“资源协同”,从而提高公司总体绩效。
“知识相关”是指多元化经营企业在各业务单元使用共同知识资源的程度。Penrose(1995)指出,公司可将通过先前多元化措施积累的知识作为后来多元化的基础。这样,公司就可通过进入相关产品市场长期持续地扩大它们的知识基础[4]。与这个逻辑一致的是,Chang(1997)发现,公司更愿意进入与它们在前期进入的产业有更大知识相似性的产业。知识可应用于多个产品,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协同可以提高企业绩效[5]。
Polanyi(1966)的研究表明,个人知道的比他能表达的多。按知识表达的难易程度,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1994)从组织管理角度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发展。他指出,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非编码的、直觉性的和不能被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很难被交流、理解和共享,需要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知识诱导活动和团队成员在组织结构环境中互动才能获得,依附于人脑和流程中的知识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是可被编码的、结构化的、容易言传的知识,它可以被抽象并被储存在客观世界里。[6] 显性知识可以依附于文档、知识库以及企业规则和制度中,人脑和流程中的部分知识也是容易表达的显性知识。
然而,各业务单元创造和使用共同知识资源的成本很高,除非收益大于成本,否则知识相关不会导致期望的绩效回报。因此,在此主要关注能够创造明显的规模经济并对公司绩效有正面影响的知识资源。一般来说,隐性知识具有粘性,传递的成本较大。因而隐性知识在多元化经营企业创造规模经济的潜在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显性知识可以同时被多个业务单元利用,并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因此这里主要关注显性知识。按知识的用途,可将多元化企业的知识资源分为战略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这四类知识相关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1.战略知识相关
多元化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总部与各业务单元战略发展的协同性、一致性。业务单元通常会依照总部设定的目标努力工作,虽然它们可能不得不完成与它们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相联系的第二目标[7]。公司战略知识分布于总部和各业务单元,总部的战略地位使其拥有更多的战略知识。公司战略知识在业务单元间的共享,使得业务单元可以分享到总部和其他单元有价值的战略知识,促进业务单元间的战略协调性[8]。
为获得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业务单元可能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其他商业伙伴结成战略联盟。他们在选择联盟伙伴、确定联盟目标、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协商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9]。虽然战略联盟的目标和形式可能是不同的,但结盟的战略知识会有相关性,结盟承担的管理挑战是相似的。如果多元化企业能够将结盟实践总结为一些共同程序和战略知识,并在各个业务单元中共用这些战略知识,就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如果业务单元独立制定结盟方案,意味着公司放弃了战略知识相关带来的利益。
假设1:战略知识相关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2.技术知识相关
相关多元化战略为业务单元提供了共享技术资源的条件,技术相关能够带来跨单元协同。技术知识存在于产品、工艺、人员以及研发和制造网络中。公司可以通过购买、租用、交流等方式从外部获得联盟伙伴的技术知识,也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创造出新知识。例如海尔集团在各事业部使用一套核心的微电子技术,技术知识被用于空调、冰箱、彩电等不同的产品平台。在产品设计、研发、中试、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技术知识的共用。
公司重复使用拥有的技术知识会减少研发、加工和生产成本,加速新产品开发,并使公司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不能实现技术知识在业务单元间的共用会导致高成本和低利润。如果公司能够做到将一个业务单元的技术知识用于其他单元,则将从技术知识相关中受益。例如3M公司的效益大部分归功于它能够在各业务单元使用共同的技术和公司知识,并且,一个业务单元的技术革新或许会启发其他部门产生新观点,并导致公司整体的超额绩效。
假设2:技术知识相关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3.管理知识相关
管理技能和知识是企业成功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关键。企业多个业务间的管理技能和知识相关,比技术和市场因素相关更为重要[10]。管理知识包括管理体系、制度、经验、信仰及行为规范等。管理知识既存在于控制整个组织体系运作的企业高层管理活动中,也存在于业务单元内部职能执行过程之中,它需要与企业特有的环境结合并经常变化,表现出突出的团体性、过程性和专用性[11]。
企业如果能将现有的管理经验、惯例及洞察力等应用于新的领域,更容易取得成功。业务单元间面临共同或相似的管理挑战,好的管理理念和原则在不同的环境下都适用。如果多元化企业的一些业务单元开发出了好的管理策略,也可在其他业务单元面临管理挑战时应用。例如在多元化企业的投资管理中,好的投资组合方案在各个业务单元间共用,可以降低业务单元的投资管理成本,也会避免不良投资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如果业务单元间能够互相学习管理知识,公司的管理知识就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假设3:管理知识相关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4.市场知识相关
市场知识主要包括营销知识、顾客知识和竞争者知识。市场知识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理解基础之上的。多元化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可能在同一市场上销售产品,面对相似的消费者群体,有效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模式可以在相似的市场环境下使用。业务单元经常会面对共同的外部竞争者,了解竞争者的行为模式和营销策略经常是各个业务单元的共同需要。顾客的需求、偏好的购买行为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客户关系管理来积累,获得成本很高,如果能够在业务单元间共享,会减少公司客户管理成本。
业务单元间交换营销知识、顾客知识和竞争者知识,有助于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单元高效率地将产品卖给交叉的消费者群体。市场知识的共享,也有利于业务单元开发新的营销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公司设计整体销售方案、塑造品牌,并降低营销和广告成本,有效地应对外部竞争。
假设4:市场知识相关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二)产生于知识互补的协同
互补的资源也能产生协同作用[12]。当增加一套资源中的一种会使其他资源的收益增加时,这些资源就是互补的。互补的资源不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综合利用互补资源创造的收益将大于孤立地使用单个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在业务单元中使用一套互补的相关资源能够创造超额效益,业务组合中的资源互补是协同的一个重要来源。
“知识互补”是指相关多元化企业在各业务单元使用一套互补的共同知识资源的程度。战略知识相关、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能够降低相关多元化企业的总成本,实现范围经济,并提升企业绩效。这四类知识相关之间也是互补的,它们共存可以创造它们任何单独一个都不会带来的超额收益。相反,如果其中一类知识相关性缺乏或不足会减少其他相关性的价值。
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互补性相当明显。以海尔集团为例,当顾客对空调、冰箱、彩电等不同产品显示出相似的需求、偏好(例如需求功能全面、高质量、高耐用度等)和购买行为时,海尔就有机会使用相似的电子技术、开发平台、生产工艺及信息系统、子系统、接口和部件。海尔的空调事业部、冰箱事业部和彩电事业部在研制可靠的、耐用的、功能强大的空调、冰箱和彩电时开发相似的技术、流程和材料。这样海尔既可以把产品交叉卖给相同的顾客,还能够得到技术知识协同带来的益处。单元间交换技术和市场知识来满足多个顾客需求的公司,其收益要好于那些业务单元共享技术知识而不共享市场知识的企业。
当缺乏市场知识相关时,技术知识相关的价值也会减少。例如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实现了极少的协同,因为两个公司服务于不同的市场。不同市场中竞争者和消费者有较大差异,这种市场知识低相关导致不同产品事业部间技术协同的价值难以充分实现。相关的技术知识与相关的市场知识互补时,它更能成为多元化企业跨单元协同的一个有价值的来源。
假设5: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互补会进一步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
相关的战略知识和管理知识是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一个补充。公司战略知识在业务单元间的共享,可以促进业务单元间的战略协调性。战略不协调会阻碍业务单元间共同的技术开发和技术知识共享,也会导致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营销策略冲突,减少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价值。
假设6:战略知识相关会促进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互补性。
而总体来说,公司都倾向于进入能够使用它们现有管理知识的业务领域,避免业务单元间的管理知识不相关。管理知识不相关会削弱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价值,因为学习新的管理技术和知识可能带来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的改变,也可能意味着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在变化的组织环境和管理模式下,技术、平台和工艺的共同开发和共享会受到阻碍,也不利于各业务单元高效率地将产品卖给交叉的消费者群体。
假设7:管理知识相关会促进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互补性。
(三)理论模型
通过对这四类知识相关和知识互补的研究,假设业务单元间的知识相关和相关知识的互补会提升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从而可构建知识协同与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一)。
图一 知识协同与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假设,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一)问卷设计和量表开发
在设计多元化企业绩效测量的量表时,借鉴平衡记分卡的思想,从财务、客户、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绩效,这种绩效测量方法受到广泛认可[13]。对于研究模型中的战略知识相关、技术知识相关、市场知识相关和管理知识相关4个变量,主要利用Sampler(1998)、Tanriverdi(2005)等开发的研究量表进行测量[14],这些学者开发的量表经过了效度和信度检测,比较成熟。而对于技术与市场知识互补这个变量,由于目前理论界这方面研究非常少,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测量工具,因此严格遵照Churchill(1979)提出的量表开发原则[15],开发了技术与市场知识互补测量量表。问卷和量表开发完成后,首先经同行专家评议,然后对企业中KM项目经理进行了实地访谈,最后对量表和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与调整。
(二)数据收集
利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便抽样”方法,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300家多元化经营企业,这部分企业在最近几年内均参加过该咨询公司有关知识管理方面的培训或者公开课,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知识管理活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300家企业发送问卷,企业中接受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CEO、CKO或知识管理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42%,满足调查研究中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三)样本分析
表1是本次调查中有效反馈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其中制造业/加工业、IT/通讯业、保健业/制药业、金融业是除“其他行业”外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数目最多的行业,合计占有效反馈企业总数的64.3%。除“其他行业”外,剩余8个行业各自所占百分比均未达到5%。
表1 企业行业分布(个,%)
表2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48家,而外资企业为30家。此样本数据表明,在知识管理实施方面,国有和民营企业并不落后于外资企业。
表2 企业所有权性质分布(个,%)
表3(下页)是接受调查企业年营业收入的分布情况。考虑到企业隐私,20份问卷没有回答此问题。从接受调查企业员工人数分布上看(表4,下页),最多的是1001~5000人规模的企业,有29家,但整体分布相对平均,最少的是51~100人的小规模企业,有12家。
表3 企业年营业收入(个,%)
表4 企业人数(个,%)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Mode1)将战略知识相关(SK)、技术知识相关(TK)、市场知识相关(AK)、管理知识相关(MK)和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互补(TAC)5个变量对目标变量企业绩效(CP)分别作回归分析;第二步(Mode2)将战略知识相关(SK)和管理知识相关(MK)分别对变量TAC做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及t值如表5。
表5 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第三步(Mode3)将SK、TK、AK、MK4个变量对目标变量企业绩效(CP)作多元回归分析;第四步(Mode4)加入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互补(TAC)变量,将SK、TK、AK、MK、TAC5个变量对目标变量企业绩效(CP)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表6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注:同表5。
虽然按照严格的统计学要求,SK对TAC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够,但本着专业解释优于统计学检测的原则,仍然认为战略知识相关会促进技术知识相关和市场知识相关的互补性,假设6基本得到验证。
一般认为对于探索性研究,Adjusted R[2]达到或接近0.2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因此Mode3和Mode4的分析结果都反映出模型的解释能力是较好的。在加入变量TAC后,Adjusted R[2]值由0.30(Mode3)升为0.43(Mode4),说明技术知识相关与市场知识相关的互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绩效。与Mode3相比,Mode4中四种知识相关对CP的影响强度均下降,说明知识相关对企业绩效的提升部分通过知识互补来实现,只有管理知识相关(MK)对绩效的作用较独立。根据表5的数据,用图二描述了假设检验结果和变量间的影响因子。
图二 假设检验结果及变量间的影响因子
四、结论
以上综合了基于资源观的相关多样化经营理论和互补经济理论,将一个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在知识资源相关性和互补性方面的跨单元知识协同概念化,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四类知识相关以及这四类相关知识的互补对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企业不仅要了解其战略、技术、市场和管理知识资源是否在各业务单元适用,还要知道在业务单元的成功运营是否需要那些知识资源的互补。如果缺少业务单元需要的一个互补知识资源,那么即使存在其它种类的相关知识资源,多元化战略也可能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