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临床治疗综述论文_张良兵 唐毅

内江市中医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现代医学的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腿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所致。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下腰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哟占总发病的98%。其中L4、5之间的椎间盘哟占60%,L5、S1之间的椎间盘突出次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的“腰痛”、“腰腿痛”、“痹症”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中医古籍《内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丹心溪法》等均有记载。

一、【诊断标准】

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轻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病理分型诊断标准:

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阳性。CT检查:椎间盘向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

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CT检查:椎间盘向正中方向突出。

上下型椎间盘脱出:大部分患者仅有腰痛症状,X光检查病变椎间盘可见Schmor结节。

3、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血淤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淤斑,脉弦紧或涩.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侧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康复评定:(详见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评定量表)

三、康复治疗:

1、中医辨证施治用药:

1)血淤型:复元活血汤加减。

2)寒湿型:独活寄生汤加减。

3)湿热型:四妙散加减。

4)肝肾亏虚型:左归饮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2、骨盆牵引治疗:

1)持续骨盆牵引:患者卧硬板床,腰部戴骨盆牵引带,左右两侧各连接一根牵引绳,通过定滑轮。牵引重量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一般每侧牵引重量在10-15KG,床脚抬高10-15CM,行反向牵引。两周为一疗程。牵引时双侧髂前上棘、股骨大粗隆部放置棉垫,防止压疮。

2)间断骨盆牵引:患者仰卧位于牵引床,膝部垫枕,骨盆及下胸部戴牵引带,两侧牵引绳分别通过头、尾侧滑轮。牵引重量体重的60%逐渐增至100%。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2周为一疗程。

3、推拿手法治疗:

1.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

中医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痛”、“腰腿痛”、“痹证”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但对此病症已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如《素问·刺腰痛篇》载:“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列举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现代医学所说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相似。《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又说:“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祖国医学认为多由肾虚,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流注经络,或因跌仆损伤,瘀血内停,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古籍对手法治疗亦有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而有正骨八法所创,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最早介绍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教科书《简明伤科学》介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有牵引“归挤”法,按摩,包括提端法、棚吊法、提拔法、攀索法、振颤法、搓揉法。推拿整复法,包括弛缓按摩法,拿法、捏法、压法。1965年黄铭新[2]用扳法治疗肩肘腰颈痛,使推扳法在全国风行一时。70年代中期,冯天有[3]学习北京罗有明正骨经验基础上,创造了脊柱旋转复位法,在全国办学习班推广。此法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理论,强调脊柱内外平衡,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由于各学派的不同,产生了很多组合手法。60年代叶希贤[4]分四步十法,即揉背、封腰、放通、搬按、牵抖、斜搬、迭、宣泄、压牵、起伏,并在全国推广。北京积水潭医院宋献文[5]运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按、压、揉、摇、抖、搬、盘等八法。浙江中医院[6]手法是采用单腿牵引、压腿法、脊柱扭转法、双腿后抬法。苏州中医院分3步,第1步仰卧扳腿法,第2步侧卧斜扳法,第3步俯卧位腰过伸法,此外还有刘柏龄三步八法,各家对腰椎间盘症手法治疗拓宽了前景,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到深入的发展。

2.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探讨

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理来看,由于突出物压迫挤压神经根使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从而使神经根充血肿胀、渗出增多。在这个阶段,由于神经根长时间受压,无氧代谢增加,酸性化学介质刺激,造成神经激惹,疼痛剧烈。疼痛若不能达到迅速缓解,则局部肌肉必然持续痉挛,从而继续加剧神经根的卡压。由之而形成了神经卡压—剧烈疼痛—肌肉痉挛—神经更卡压这一恶性循环。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如何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位置,以解除神经根压迫。60年代初期,很多学者认为手法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刘春生[7]认为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复合的,其中以回纳突出物及松解神经根为主的两种机制,曲克服[8]认为手法疗效机制,一是手法迫使突出物重新回到椎间盘的中心腔内,二是迫使它到“空隙区”,三是使它更突出而成为碎片最后被分解。最近,谢利民[9]在运用CT扫描量化分析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机制时,发现传统手法使突出物还纳率为14.3%,形变率为85.7%。认为手法可使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紧张产生向内的推力,迫使髓核向椎间隙还纳。这种推力是使椎间盘还纳的重要作用力,而椎间隙内负压不是还纳的原动力。该研究还发现,手法推拿后椎间盘在横断面上顶点位置和曲率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其变化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证实了手法后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的变化。结论认为,这种变化可能达到减压和松解神经根粘连的目的。该研究认为,突出椎间盘的还纳和形变都是手法推拿治疗腰突症的重要机制。叶锐彬等[10]报道了35例(36个节段)腰突症患者,经手法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后,CT扫描复查时发现6个间盘完全还纳,24个间盘部分还纳,成功率为83.3%。认为突出间盘的还纳是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张显崧等[11]则通过用单纯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MRI结果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显示治疗前后突出间盘突出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手法并不能使突出的髓核还纳。推论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改变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减轻或消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颜东[12]研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认为,手法治疗后,患者血液中的致痛物质β-2内腓肽浓度大大降低,尿中的代谢产物增加,同时内源性镇疼物质的浓度也在治疗后增加。大脑皮质的下行抑制系统受到激活,说明手法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损害后的病灶内环境,而且可以激发人体内在的疼痛抑制系统,从而达到镇痛的治疗效应。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棘突、横突均有大量肌肉附着,肌肉是脊柱产生运动的原动力。脊柱的肌肉按直接、间接作用分为两大群,直接作用肌群的短肌主要协调和稳定椎骨之间的运动,脊柱的活动是在椎旁肌的作用下,自上而下顺序作链状运动,具有连动性,有学者把脊柱抽象的比喻为一个下端铰接在腰骶椎间盘上的刚体[13],每个椎骨之间相互稳定、协调,相关肌肉疾病、不良刺激引起的肌痉挛,可使脊柱平衡失调产生一系列的症状,棘旁软组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14]在复习了大量文献资料后认为,单纯神经根受压并不一定引起严重的腰腿痛,在椎旁软组织存在炎症的基础上就会出现典型的放射症状。传统的点按、推揉、弹拨椎旁肌及其附着点等手法,通过强力推动而引起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射性肌肉松弛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同时可提高椎旁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消除炎症,改善和修复椎旁肌的功能,使脊柱两侧的肌肉恢复力平稳,肌肉维持较好弹性和韧性,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创伤椎间盘之纤维环的修复,增强应付各种突然暴力而避免损伤的能力,在良好的状态下,脊柱劳损、损伤机会明显减少,延缓退变过程。对比推拿牵引前后腰椎平片的研究可见[15],治疗后腰椎曲度、椎体偏歪、腰椎侧弯、间隙前后左右不等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主要是因为保护性肌痉挛得以缓解之故。侯莜魁等[16]研究了腰椎斜搬手法的运动学变化,认为该手法可以调整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上、下关节突,使神经根管内容积和小关节的粘连得以松解,进而可能改善局部血循。周游[17]认为牵抖手法的纵向压力和水平拉力可以引起椎间隙、椎间孔扩大,使椎间盘向椎体中心收缩,神经根狭窄通道变得宽敞,消除了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症及炎症引起的占位性病变。

3.临床经验

笔者在追随唐毅主任医师学习临床实践中,运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2例,其中治愈98例,明显好转27,差7例。总有效率94.7%。并运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好转11例,差10例,总有效率73.0%。对比发现手法治疗明显优于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究其原因,是同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一致,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多方面,既受外在生物力学因素影响,又受机体本身的调节机能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现状、机理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正骨手法对本病的治疗集中表现在手法对髓核的生物力学作用上,即改善突出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状况,改善局部软组织的痉挛和缓解和消除水肿。在这方面,多数结论是基于手法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而作出的分析,但是CT、MRI等影像学检查缺乏相应的客观证据和判标准,可能是因为此类影像学表现不能反映微细解剖位置的变化,而如何才能精确地对它进行观察,临床上还缺乏有力的方法支持[18]。虽然运用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且大部分研究成果来自临床疗效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而实验研究我们一般使用的病理模型与活体的病理、生理性状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模型上模拟的手法效应并不能真正体现临床治疗效果和操作的可重复性,所以一些力学实验结果与实际治疗状况有较大出入,仅仅作为我们运用手法作用机制的理论探讨,并不能作为理论依据。所以,如何在活体上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便成为当务之急。并且如何运用循证医学建立起适合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的手法治疗标准和规范也是我们将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此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佳,跟师三年中,我们主要采用通经点穴手法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该手法以疏通经络为整体治则,以特效穴位及敏感穴位及敏感点为施术重点,在病变经络和穴区进行有序的手法操作,起到疏通经络、益阳祛寒、除湿定痛的治疗作用,使经络得通,淤滞得除,使突出髓核自复或脱水萎缩,而无需执着于传统复杂的手术复位,无任何损伤,从而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3.1 疏通督脉 患者俯卧,以左手拇指重力点按大椎穴固定不动,以右手拇指一指禅手法从大椎穴开始沿督脉循推至尾门,反复共计10次。在推运过程中如发现有条索状物或疼痛敏感点,则以手法在此处停留2分钟,进行重点推运、弹拨。

3.2 弹拨膀胱经 上法操作完毕,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掌根为着力部位,沿足太阳膀胱经进行横向弹拨,由上向下,循序渐进,始于大椎穴旁,止于尾骶部,力量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两侧各操作10次。

3.3 按压脊柱,畅通经脉,斜板复位:弹拨膀胱经后,以右手掌按于尾骶部正中,左手掌叠放在右手掌上,双手同时施力,利用右手掌根的小幅度的冲击力,向下按压,逐步按压至大椎止,使督脉所循行的脊骨节节畅通;再以左手拇指抵压于大椎穴,向长强穴方向用力,按压1分钟,使患者有沿大椎穴循督脉下行至腰骶部之得气感。此时左手拇指保持不动,以右手握空拳由上至下叩击督脉、两侧膀胱经各3次。再以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别按压弹拨两侧的肾俞穴,使患者有腰部酸胀感及向下肢放射的感觉;继以右手拇指分别点按弹拨两腿的委中穴各10次,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继之令患者侧卧,进行常规斜板法,辅助突出的髓核复位。

3.4 敏感点的特殊操作手法:上述手法操作完毕后,令患者坐起术者立于后,以右手拇指尖在患者风池穴以适中的力度按揉,寻找到敏感痛点后在痛点进行小幅度的点揉,这时多数患者自觉腰腿部豁然轻松。点揉1分钟后,以左手于患者右风池穴区同样施术;继之在患者风府穴区施用上述手法,多数患者在腰骶部及脊柱区会有轻松发凉的感觉,疼痛显著缓解。术者以拇指指尖在的患者足内踝后下方稍用力进行滑动性触摸,寻找疼痛极为敏感的硬结,在此处加力弹拨1分钟,尚有强烈的酸胀及触电感觉放射至股内侧或腰部,而腰腿痛的症状多会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而显著缓解。

以上手法每天1次,治疗完毕,嘱患者卧床休息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4.杜派筋伤手法

杜自明(1877-1961)满族,中医正骨专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随父临症,虚心求教,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对不同流派的正骨技法,做到兼收并蓄,丰富和提高了自身医学理论和理伤正骨康复技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康复临床工作,总结出许多中医骨伤康复的治疗经验,特别是创立的筋伤治疗手法。

杜派的筋伤治疗手法特色

4.1手法特色

4.1.1指法为主

骨伤康复的理筋手法,国内流派甚多,而多以掌、长根、大小鱼际及手指等进行治疗,单以手指进行治疗者尚属少见。杜氏的理、分、点、按、弹、拨等舒筋手法,则纯以手指操作为主。手指操作具有指感确切、力量集中、运指自如、便于调整变换手法等优点,和一般理筋手法相比,杜氏手法具有细腻柔和的特色。

4.1.2终末镇定

终末镇定是杜氏理筋手法的又一特色。它是加强手法作用的一种手段。所谓镇定,是指手法结束时,并不立刻松劲,而保持一定的力量停留片刻以加强手法作用。它既可以运用于舒筋手法结束时,也可以运用在运筋手法结束时。镇定手法具有加强手法力量的作用。运用在舒筋手法时,能起到强刺激的作用 ,运用在运筋手法时,能起到加强撕裂粘连的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可以收到“以痛定痛”的效果。以痛定痛就是在最痛的部位,施以最痛的手法,来消除疼痛。杜氏认为:这样的操作能“打通不通之处”,使气血流通,淤滞消散,则疼痛自然消除。

4.1.3针对性强

一般的理筋手法,不太强调每种手法的适应症,具有选择性不强的特点。表现在手法对治疗部位选择性不大,同时伤情对手法的选择性也不大。比如,一种手法既可以用于痛点部位的治疗,又可以用于痛点外其它部位的治疗。而同一痛点呢,又可以接受多种不同手法的治疗,看不出手法的特殊性。杜氏则不同,比较强调手法的适应症,使手法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常用的舒筋手法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如点穴用于痛点或穴位的治疗,分筋用于筋结,理筋用于伤部周围不顺的治疗。镇定手法又不同,只能用作各种手法结束时的配合治疗。这样,增强了手法治疗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手法治疗的效果,同时也便于观察手法作用。

4.2杜派的筋伤治疗手法运用原则

4.2.1 辨筋施治

筋伤之后可以出现筋的形态,位置、性质等方面的异常,这些异常改变统称为筋情。根据筋情的变化来选择运用手法则称为辨筋施治,它是杜氏理筋手法在运用方面的突出特点。具体地说,循其经络,辨其雍聚是辨筋施治的主要内容。循其筋络是通过分析损伤经络循行的情况找出治疗的穴位。辨其雍聚主要是找出筋伤后疼痛的位置,找出哪些筋有形态、位置、性质方面的异常,选择治疗就是根据这些异常筋情来决定的。如遇痛点则用点穴按摩法;遇筋结则用分筋手法;筋不顺则用理筋手法。筋情除了是选择手法的依据外,也是调整变换手法的依据。杜氏很强调根据筋情调整变换手法:如“理筋中遇到筋结则分筋”,“边分筋边理筋,分而理之,理而分之,相铺而行,以便使停滞之气血宣散畅通”。这种法为筋施、法随筋变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骨正就是骨要正而不曲,筋柔就是筋要柔软而不强硬。这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旦伤筋、除引起气滞血瘀外、必然也要引起筋失柔和而呈强硬、具体地说就是出现痕迹块核及压痛。气滞血瘀是伤筋的病理变化,痕迹块核是伤筋的临床表现。抓住痕迹块核等筋情,就是抓住了伤筋的根本。

4.2.2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基本原则推拿治疗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推拿治疗时,应首先辨明损伤病证的寒热虚实,再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和病变部位肌肉的厚薄,筋骨的盛衰等,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确定治疗原则,并依此选择治疗手法,如青壮年患者手法力度偏重,治疗时间略长,可使用摇扳关节的手法;老年患者手法力度宜轻,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使用摇扳关节手法。

4.2.3舒运结合

舒筋手法属推拿治疗的基本手法,多用于患处及邻近部位的治疗,是运筋手法治疗使用前的准备手法。舒筋手法中,滚法、揉法、有较好的温养筋脉作用,是治疗陈伤和劳损的主要手法;分筋、理筋、拇指揉或叠指揉,是治疗筋结、筋块的主要手法;点穴、弹筋、拿法、按法有较强的行气通经作用,多用于伤处疼痛,肢体麻木的治疗。如疑有筋出槽、骨错缝,应配合患处关节的扳法。凡是关节粘连的病变,在使用舒筋手法后,因重点使用运摇关节和扳动关节的手法,而且须反复使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4.2.4终末镇定

镇定可用于舒筋和运筋手法结束时。舒筋手法中,按法、点法、分筋、揉法结束时都可以配合镇定,有增强行气止痛、疏通经络的作用,运筋手法中,关节部位在扳法结束时,可配合镇定,有增强松解粘连的作用。

4.2.5顺经顺络

所谓顺经顺络是指导手法操作要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杜氏认为“理筋手法要自上而下,不可自下向上推。筋伤当顺,反之则逆。倒推则其包,横推则其梗。肿胀和疼痛之重点处,可自中心部向外作放射状分理,以宣通气血,消肿散瘀”。手法由近端操作为顺,倒向横向操作为逆。顺经顺络一方面,能使手法操作按一定规律进行并使之条理化,对提高手法质量增强疗效有帮组,另一方面,人体气血经气的循行,是按一定方向进行的。故有人认为顺经络促使气血经气循行,反之则有使之气血逆乱之弊。

4.2.6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一是指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辨证取穴。如颈椎病,兼见外寒,可取百会、肩井、风池、列缺等穴;兼见风热,可取太阳、头维、率谷、印堂、风府等穴。而是根据病变部经络循行,选取适当的穴位,配合治疗。如颈椎病兼见一侧手指麻木,可取扶突、天鼎、缺盆、曲池、阳溪、合谷、肩中腧、秉风、天宗、阳谷、后溪等。推拿治疗,必须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病变部位,辨证取穴,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4.3杜派的筋伤治疗手法操作原则

4.3.1神形合一

神,指注意力、心神、意念。形,指手法的动作外形。推拿治疗时,手法娴熟,运用自如,力度、速度得当,准确无误,是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施术者心动杂念,聚精会神,集意念于着力部位,以意领力,法之所施,方能意到、气到、力到。神形合一,手法之力柔韧劲实、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功效倍增。神形合一,手法力度的增减进退,速度的缓急变化,皆自然灵活,而无生硬造作之象。

4.3.2力度柔和

由于“筋喜柔而恶刚”,所以伤虽有新久之别,手法有轻重之分,但运用之时,总以柔韧和缓为顺,切忌生硬之力,柔和均匀,深透有力是手法的基本操作原则。柔和,是手法操作的宗旨。手法柔和,有利于气血的条达、脏腑机能的调和,机体功能的康复,而无干扰气血,惊动脏腑之虑。柔和是手法有利无弊的保障。柔和又是手法均匀、深透,有力的基础,手法柔和,其力度和速度方能均匀;其作用深透;手法之力才能持之以久。柔和是手法的力度,速度、节律均达到自然协调的体现。有力,是指手法力度能深达治疗部位组织,并持续治疗一定时间。

4.3.3速度徐缓

推拿手法中,除擦法、推法速度偏快外,其余手法速度均宜缓慢。手法速度,从容和缓,能使手法力度柔和均匀,有利于调和气血、经络、脏腑功能;能使手法作用深透,有利于疏通经络之瘀滞。如手法速度过快,其力仅在肌表,不能深达病变部位,还有扰乱气血循行之虑。力度深的手法,如按法、拿法、分筋、理筋等,其手法速度应略低于患者脉搏次数5~10次,过快则力漂浮而不深透。所以,除特别要求轻快的手法外,一般以速度徐缓为宜。

4.3.4轻重交替

推拿治疗,开始时手法的力度宜轻,让患者有个适应过程。同时术者也可观察患者对手法的耐受度。随着治疗的进行,手法力度逐步加重,治疗结束时,手法力度又逐渐减轻。治疗中,如使用了力度深的重手法,应立即辅以轻柔的揉法或拿法,以减轻重手法的刺激反应。轻手法力度多在皮部或肌肉表层,刺激温和,有温养筋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是陈伤、劳损的主要手法,也是急性筋伤的基本手法。重手法刺激作用强烈,虽有舒筋活络、通散泄实作用,但因对气血的干扰较大,不宜多用久用。所以,推拿手法在轻重交替的使用过程中,仍以轻手法为主,重手法因谨慎使用,防止过度。

5.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以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使腰椎间关节内外生理平衡失调为前提,通过外伤、过劳、或劳损、感受寒湿等诱因,而使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外突,引起神经根受压、水肿、炎症刺激、粘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而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由于突出的髓核及变性的纤维环造成督脉及膀胱经的经气受阻,经络不通,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因为经络受阻,使临床症状加重且病情变得复杂,这也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痊愈的重要原因。治疗该病首先当通经络,祛除风寒湿邪,标本兼治,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经点穴治疗手法,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这一首要病机,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该手法首先在督脉和膀胱经上进行推运弹拨,以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脉的目的,而背部及腰骶部的推运叩击又有振奋阳气、祛除风寒湿邪的作用。对经络远端的穴位及敏感点进行刺激,能够激发经气,使淤阻于经络的病邪易于清除。驱邪当给以出路,畅通膀胱经的手法又具有引邪外出的作用,经排汗、排尿将邪气逐出体外。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草药能够促进椎管内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散,改善神经营养。在这种良好的内环境治疗基础上,突出的髓核及变性的纤维环往往自然恢复及脱水萎缩,或经简单的斜板复位法而使突出的髓核顺利复位。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性治疗,促进病变部位的自身修复,因而大大降低了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54.

[2]骆竞洪.中华推拿医学志—手法源流[C].重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伤科论文汇编(第6辑)1981:68.

[3]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

[4]叶希贤.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治疗方法商榷[J].天津医药杂志,1962,4(2):90.

[5]宋献文.中医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和治疗机制[J].天津医药杂志,1976,4(18):484.

[6]浙江省中医院骨科.301例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手法复位疗效观察[J].新医药杂志,1976(1):39.

[7]刘春生.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及机制的初步探讨[J].骨科副刊,1964(3):167.

[8]曲克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与治疗[C]//上海市伤科研究所编.伤科论文汇编,1998:255.

[9]谢利民.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前后CT扫描量化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1,3(3):29.

[10]叶锐彬,周吉祥,余文彬,等.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非手术治疗前后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1):667-669.

论文作者:张良兵 唐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临床治疗综述论文_张良兵 唐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