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数读杭州(1949-201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70年来,杭州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
综合实力从积弱到富强,开启世界名城新征程
01 经济总量跃升国内第一方阵
建国初期,杭州生产总值(GDP)仅为2.5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GDP 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3509 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副省级城市第五、大中城市第十。与世界排名50 位左右的新西兰、希腊等经济体相当。世界城市排名进入第二梯队。
02 人均GDP 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建国初期,杭州人均GDP 不敷百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 世纪中期水平。自改革开放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杭州经济驶入快车道,2018年达到14.02 万元,列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4 位。按照当年汇率,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划分标准,已逾高收入门槛组(人均国民收入12736 美元)标准,基本达到富裕国家水平。
肉牛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应根据肉牛场的养殖规模、投资能力、自有种植土地、机械化程度等情况灵活选择,技术路线应围绕“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原则。
注:2005年及以前人均GDP 按户籍人口计算,之后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
03 财政实力显著提升
建国初期,杭州财政收入来源匮乏,195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0.9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79年、1999年、2009年相继跨上十亿、百亿、千亿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2018年分别突破2000 亿元和3000 亿元,2018年达到3457 亿元,居省会城市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但处于自给、半自给的传统状态,农产品供给较为单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向多元化发展。2018年,全市一产增加值305.5 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1 倍和3.8 倍。
产业层次从低端到中高端,结构调整纵深推进
01 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
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地标”。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356 亿元,占GDP 比重24.8%。杭州居中国“电商百佳城市”首位,电子商务产业实现增加值1529 亿元。
02 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要抓住民俗文化核心,找准产品开发模式,使之成为传承、展现中国精神风貌和软实力的有效载体。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它的文化核心就是“刘三姐民间故事”。通过大导演、大场面的制作模式,把民族风情、民歌文化还有民间故事和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打造出了独特自然景观与艺术魅力并存的全新演出形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仅2011年就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建国初期,杭州工业以手工业为主,生产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0.34 亿元。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160 亿元,比1949年增长6194.6 倍,年均增长13.5%,占全国份额13.6‰,比建国初期提升3.9 个千分点。一批工业企业在市场化浪潮中成长壮大,吉利、万向、荣盛、恒逸、娃哈哈等26 家杭企入选“2018 中国民营制造业500 强”。
03 工业向先进制造升级
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学院建立由行业企业合作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双方要互聘互兼,密切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04 服务业向新领域迈进
建国初期,杭州的服务业主要以生活性服务为主,门类少、规模小,对经济增长贡献极低,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0.74 亿元。2018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632 亿元,比1949年增长1388.5 倍,年均增长11.1%,服务业对当年GDP 增长的贡献率68%,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05 数字经济向高质量演进
建国初期,杭州为典型的农业社会,一产比重超过50%,三产比重29.1%,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二产比重仅14.8%。随着上个世纪50-70年代工业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成“二一三”型,至1980年,杭州二产比重达到历史性高位的62.4%。随着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的逐步施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以后,杭州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比重迅速上升,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8年,杭州三次产业之比2.3:33.8:63.9,形成了以服务业主导、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见表)。
居民消费向品质类、服务类产品升级。家庭耐用品消费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转变为80年代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90年代后,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电话等逐渐普及;新世纪初,计算机、数码产品、健身器材、音响乐器成为潮流;近年来,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等智能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出国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热点。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幅增长,2018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分别拥有家用汽车59.7 辆和50.9 辆。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7.3 平方米,比1983年提高25.6 平方米,农村居民建筑面积达到72.5 平方米,比1980年提高49.2 平方米。
人民生活从贫穷到富裕,全面小康基本建成
01 居民收入大幅跃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杭州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1978-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8 元提高至61172 元,年均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元提高至33193元,年均增长14.2%。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1 和第2 位。
02 居民消费全面升级
证据来自那些环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的气体云。根策尔博士的团队发现,这些气体云大概每45分钟就能绕银河系中心走一圈,也就是以光速的30%运动1.5亿英里。它们实在是离这个疑似黑洞的天体太近了,根据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如果它们再往里一点,就会一头扎进去。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01 元提高到2018年的41615 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0年的287 元提高到2018年的24203 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5年的52.0%和54.2%,下降到2018年的24.4%和27.0%。
数字经济也带动城市服务、社会治理等变革和升级。杭州“城市大脑”入选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03 社会保障广泛覆盖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职工到城乡居民,从单位福利到统筹互济,从不完善到较完善的演变过程,各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参保率基本实现全覆盖。2018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6.2 万人。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 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04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杭州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就业总量从1986年的347.97 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90.1 万人。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工资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全社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2951 元。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简称斯洛文尼亚,是一个“小而美”的国家。斯洛文尼亚的国土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只有200多万。如果从首都卢布尔雅那出发,驱车25 分钟可以抵达雪山脚下,30分钟能够到达布莱德湖畔划船,1 个多小时就可以去海滨城市皮兰晒太阳,开车两三个小时已然跨出国境进入邻国——意大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袖珍”国家,却拥有精致的山川湖泊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小而美”的国家。
城乡关系从分割到融合,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01 城市框架调整优化
1949年,杭州辖8 区,市区面积仅252 平方公里,1996年,成立滨江区,2001年余杭、萧山撤市设区,2014年、2017年富阳和临安相继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达到8289 平方公里。
02 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大转型,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城乡关系从分割走向一体化的大调整,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城镇化新阶段。201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62 平方公里,比2002年增加365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23.8%、1978年的23.0%提高到2018年的77.4%。
03 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
建国初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我国以工农剪刀差支持工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确立实施。党的十八大以后,杭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政策倾斜,2018年“区县协作”项目落实资金4亿元,产业转移项目28个、投资总额29.25亿元,“联乡结村”共建项目落实帮扶资金1.42 亿元,2013-2018年累计9.62 亿元。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84:1,为近26年最低,比1978年下降0.25 个百分点。
标签:副省级城市论文; 生产总值论文; 全国省会城市论文; 经济总量论文; 城市排名论文; 第一方阵论文; 建国初期论文; 新西兰论文; 杭州市统计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