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德育 渗透教育 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共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在传统的小学的道德与法制课堂中,教师通常都是课堂的主宰,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通常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的学习产生厌烦感,很难让学生潜意识形成认知观念,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新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施以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教学、小学合作学习等,学生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提高,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更实用的教学知识,教师通过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在《为父母分忧》教学中,为达到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烦恼有哪些,反思自己日常行为的不足,尽力管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以实际行动体贴父母;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意识这一教学目的。我设计了谈话导入,体谅父母;情境模拟,换位思考;小组交流,交流经验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1、谈话导入,体谅父母。我在课前自己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请同学们回家询问爸爸妈妈的烦恼是什么?课堂上,我请几名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然后我将同学们的调查结果统计,让学生说一说父母的这些烦恼大部分来自于哪里呢?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议论纷纷,先后说出父母烦恼的来源。针对同学们说出的父母烦恼的原因,我进行了分类整理,让学生知道父母的烦恼来自于同学们的身体健康、行为习惯、学习情况、人身安全、交友安全、交通安全等等。然后教师进行引导说:“你没看,这些都是我们给父母带领的烦恼。大家看后有什么想说的”?大家又讨论开了,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我顺利引入第二个活动环节。2、情境模拟,换位思考。首先让同学们再看统计表,通过统计表中反映的数据,同学们看出在那么多因我们产生的烦恼中,与我们的学习相关的烦恼达47%,我采访学生,你在学习方面哪些表现让父母操心?同学们窃窃私语,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引导,然后出示三个情境案例:a、玩游戏机时间长,惹妈妈发火。b书桌上杂乱无章,让妈妈不高兴。C、教材第30页的第二幅,楠楠不愿吃药,爸爸很为难。然后开展小组活动,出示要求;(1)、从三个情境中选择一个,想一想图中的“我”在想什么?爸爸或妈妈在想什么,心情怎样?(2)、组员轮流发言。(3)、每组派两名同学汇报。学习小组根据要求展开合作学习,然后逐一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且明白我们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少为我们操心。3、小组交流,交流经验。在这个活动环节,我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从学校、家里、外出三个场景中选择一个进行交流。(2)、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不重复。(3)、组长逐一汇报,让学生知道,管好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节课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核心建立起来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为学习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核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说教,而是对教学的辅助、指导。具体说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助者和指导者。总之,学与教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互动共生的关系。
二、创设教育情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这不但使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家里感受互联网络带来的好处及发展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在生活中体验互联网络带来的便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本节课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进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理想的时期,要让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较强的法治意识。又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与生活有关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情境的创设,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事是涉及道德与法治,学生会争相恐后的回答,过马路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坐公汽的时候,要按秩序上车,和父母长辈说话要有礼貌等有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方面,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所讲的道德与法制有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背景下,提升对道德与法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创建教育途径,探索法治教育有效方式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明确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定位。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规矩意识、诚信观念及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过程中,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行强化。通过借助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新途径,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及法律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三者结合进行共同的教育与培养,能够使三者之间实现互补,增强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能否遵守校纪校规,与同学间能否和平相处等;家庭教育能够让教师掌握学生在家里的状态,比如,对待长辈是否有礼貌,外出活动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在发达的网络世界里是否会甄别等,社会教育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教师要适时与家长对学生在家校方面的表现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全面信息,有效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对于社会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出去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提升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三者之间的互补,形成密切的教育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法治教育的平台,和法律知识相关的阵地,传授学生一些自我防范的法律知识及社会道德水准,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好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塑造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韦光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父母论文; 同学们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