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与立德树人
●赵今
摘要: “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育人理念与人才标准,“不器”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方法,对当代学校的“立德树人”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个别学校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攀比之风日盛,引发了不少人对学校“立德树人”效益的质疑。立“怎样的德”,才能树“大写的人”?是立“德的精神”,是规范“德的行为”,是外控人的行为,还是内生人的素养?这些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而孔子的“君子不器”,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观念和方法上的借鉴。
关键词: 君子不器;立德树人;观念;法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树人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如何才能摆脱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实现立德树人的各项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极其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为参照,谈谈立德树人应树立的基本理念和采用的主要策略。
一、孔子的“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既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也是孔子主张的君子成人之道,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君子的立德之法和树人之道。
(一)孔子眼中的“器”
“器”是一个象形字,指的是装东西的器皿。《说文》中写道:“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装东西是“器”的功能与价值,从这一原始意义引申出了“器量”“器用”和“器重”等含义,进而抽象化为哲学术语,即一切有形的具体事物,与无形而抽象的“道”相对应。如《易·系辞上》中写道:“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作名词时有器量、器具的意思。“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孔子发出了管仲的器量很小的感慨。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孔子的回答是:“女,器也。”子贡继续追问:“何器也?”孔子回答说:“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上面两处的“器”字作“器具”解,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器物。瑚琏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而后一个“器”是说工匠需要将自己的工具磨得锋利。“器”作动词时是“当成器物”或“作为器具”的意思。“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君子将人当成“器”,衡量个人的才德来分配任务,依据不同的场所、功能而使人各尽其能。在孔子看来,人也可以是一种“器物”,只不过这种“器物”有着固定的用途和价值。“君子不器”,既有君子不是一种器物之意,也有君子不把自己当成某种具体器物的意思。
有学者对无人驾驶时代进行了展望,“从长远趋势来看,无人驾驶普及后,交通拥堵的现象会大幅下降,车祸等问题也会相应缓解——有研究表明,当前90%以上的车祸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10]谷歌研制无人驾驶汽车的动机与出发点就是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至于无人驾驶时代,是否就消灭了道路交通违法犯罪,难以预料。2016年2月14日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并造成驾驶员死亡,2017年3月24日优步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这些案例将无人驾驶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无人驾驶时代,现行刑法的交通肇事罪的适用值得研究。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要像器物那样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具备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特定才能。《论语·子罕》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的“忠恕”之道,在他看来,君子应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2、播种量大 目前,我省以机械插秧为主,为了减少插秧过程中出现“丢苗、空穴”现象的发生,大多数农户普遍选择增加播种量的方法,使得农户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平均每盘下干籽175g,甚至高达250g。这样密度过大,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相互争肥、争水、争光,加之昼夜温差大,高温秧苗易徒长,秧苗根系发育不良,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形成徒长苗,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靑枯,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
在对待多才多艺的态度上,孔子与太宰、子贡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自己多才多艺只是因为少时家贫,为了谋生才不得不多学几项手艺,并指出这些手艺只是谋生手段而已,这些“鄙事”不应是君子所为。
对比图8中不同连梁截面、墙肢下联肢剪力墙的位移曲线可知,当大墙肢、连梁截面一定时,刚度比(大墙/小墙)越大则整体的刚度就越小。墙肢刚度一定时,连梁刚度越大则联肢剪力墙的整体刚度越大。连梁刚度越大,墙肢截面变化对联肢剪力墙整体刚度的影响越小。
因此,孔子眼中的“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应停留在只是充当某种器物的层面上,而应冲破“器”的束缚,在“道”的层面上有所建树。孔子曾问弟子:“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他的弟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道:“然,非也? ”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在他看来,要成为君子,重要的不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具体才能,而是要拥有终身恪守的“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一生坚守的“道”集中体现在“忠恕”二字上,只有恪守忠恕之道,不拘泥于某一项具体的技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刘氏正义》对“君子不器”作了这样的评价:“此则学为修德之本。君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由此看来,“君子不器”可以作为高尚之人的评价标准,即是否从低层次的“艺”成上升到了高层次的“德”成,这种“德”成集中体现在一以贯之地坚守忠恕之道。
长江边的初冬寒冷而潮湿,已经有半个月没见到阳光了。阴暗的阁楼上传来发霉的气味,和邻居家飘过来煤火煲汤的阵阵香味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股怪味,弥漫在这间破旧的屋子里好像已经有一个世纪了。
(三)“君子不器”与“忠恕之道”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阐释了“恕”的内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要求他人完成的事情,先看看自己想不想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不想做,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子文被罢免官职是一件失意之事,但他没有把这种失意传递给接任他的官员,“恕于人”之道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
3.“不器”中的“忠恕”
孔子的“忠”,首先是“立国”“达国”,也就是“忠于国”。子张曾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次做官,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在交接工作时,他还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告诉接替他的人。子张问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个人忠诚啊。”令尹子文做事诚恳、勤勉,依靠自身的才能担任令尹这一职务,充当了具有特定功能的“器”的角色。他被罢免官职后,将担任这一职位所获得的经验告诉接替他的人,使其尽快熟悉这一职务,对国家的运转不产生任何影响。子文的三仕三已,社会角色多次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凭借自身的才能担任令尹这一角色是“器”,对国家一以贯之的忠诚是“道”,即孔子眼中的“不器”。一切以国家的需要为重,坚守“忠”道而不迷恋于自己所担任的 “器”型职务。这既是孔子对令尹子文的赞赏,也是令尹子文“君子不器”的人格魅力。
2.恕于人
中国汽车后市场店面运营综合解决方案展全面展示了中国汽车后市场终端店面最新类型、规模、运营模式和设备选型,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全方位、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AAG主办方与《汽车维修与保养》杂志社一道充分利用其全球资源优势,借助“中国汽车后市场店面运营综合解决方案展”,高效整合中国汽保行业全产业链,全面促进了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中国汽保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品牌和形象的提升!
1.忠于国
但现今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器”取向的教育方法要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基本原则,要么在前两个阶段多采用道理灌输的方式,用“不器”的思路立德树人,而在后两个阶段反过来强化“器”取向的教育方法,矮化了学生的道德境界;要么无视学生发展阶段对“立德树人”的不同要求,全部采用“器”的教育方式,缺少由“器”入“道”的教育轨迹;要么鄙视“器”取向的教育方法,一以贯之地强调学生的道德境界,导致学生坚守的“道”落不到实处。因此,“器”与“不器”的失衡,降低了“立德树人”的效益。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具有特定才能的百工做着特定的事情,像“器”一样发挥着特定作用,体现的是前文所说的“艺成而下”的境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不但拥有特定的才能,而且不局限于自己所拥有的才能,还在承担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高官。执掌国柄,主持国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子文能承担这一职位,应该拥有非同一般的才能,但孔子对于他的肯定却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他在履职中坚守的“忠恕”之道。令尹子文是孔子认同的“君子”,他坚守“忠恕”之道是他“不器”的表现;换句话说,令尹子文的“不器”集中体现在他的“忠恕”之道上。
学会换位思考的人才能恕于人,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即使遭遇不公正的待遇,也能坚守一以贯之的“道”,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不器”,才是“不器”中的“忠恕”。“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当自己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坚守“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普通人在忠于职守却被罢免官职时,极有可能心生不满,而子文却毫无怨言,甚至将一切政令和工作经验告诉接任他的新令尹,没有将国家对他的不公平迁怒于他人。子文的以德报怨,更能体现他坚守“忠恕”之道中“君子不器”的高尚品格。
多数情况下,译员无法改变原始文本,也没有太大权限创造新词,笔者参照多语立法解释和适用的规则,总结出法律术语英译的一个原则:不要人为制造歧义,但要保持原文的歧义。具体而言,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做到概念的一致性、避免赘言的一致性、术语结构的一致性(视觉等值)、前后表达的一致性、思维方式的一致性。
二、“立德树人”的困境:“器”与“不器”的失衡
“立德树人”的重要目的,是培育像君子一样的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既要有承担“器物”职能的才华,也要有“不器”的格局和境界,才能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徘徊在“器”与“不器”之间,面临着彼此失衡的矛盾与困境。
(一)“器”取向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发展阶段的失衡
“器”取向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能够顺利毕业,并能在未来从事某一职业的“器”型人才的教育。“器”取向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训诫式教育规范学生言行,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训诫式教育是教师通过告诫等方式规范学生言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在特定时期,这种方式的教育效果较为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着力于具体规范的“器”取向教育的效果就会明显衰减。
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不同的认知阶段,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有所调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年龄主要在2至7岁,属于学前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中去认识事物。这时的儿童对善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不能分辨是非,做事全凭自己的喜好。所以教师不宜采用暗示引导的方式,而要直接告诉儿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了就表扬,错了就纠正。让儿童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以,在前运算阶段,“器”取向的训诫式教育是值得提倡的。这一时期的儿童可塑性极高,就像一团陶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此时采用“器”取向的教育方式,使这团陶泥变成某一器物最初的模样,虽然不免粗糙,但在后期不断的打磨中,必定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器”。
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步入小学阶段(7~12岁)后,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逻辑性显著增强,在有了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开始自主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学生会用自身的推理能力去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时,要让学生知道这么做的背后意义是什么,而不能单纯地进行训诫。在12~15岁期间,儿童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比起上一阶段,儿童能够区分现实性与可能性,会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计划与理想的可能性,如在班级中担任什么样的职位等。这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交互,有了日渐完善和自成体系的价值观。教师在“立德树人”时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阐述道理,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如果还是按照前运算阶段“器”取向的方式进行德育灌输,学生会非常反感,处于叛逆期的他们甚至会否定教师的道德训诫,故意违反已经认同的道德规范,“立德树人”的任务就很难完成。所以,“器”取向的德育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注意适用阶段,随着儿童发展阶段的变化,其教育方法应从“器”取向逐步上升至“道”的层面。
答:除了补氧胶丸,还可服用麦绿素。我给你提供一份资料:英国科学家以42位年龄6~13岁的男孩为测试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男孩比小于7.0的男孩的智商高出一倍。人体天生是弱碱性的,这对于孩子学习和大脑工作十分有利,而学生久坐不动,缺乏锻炼,就会影响体内酸碱平衡,出现上课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常服绿手指麦绿素,完全可以将人体的pH值稳定在7.1~7.4之间,有利于学生智商和大脑工作。麦绿素不是药品,食用安全,很受学生欢迎。
(二)“器”取向教育的泛滥,阻碍了“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有机硅树脂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高科技材料,是制造高附加值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关键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家居与个人护理、压敏胶、消泡剂、二次光学、特殊化工等领域。
1.人文学科淡化了“立德树人”的渗透,失去了“不器”的功能
人文学科的出现根源于人的本性。在学习人文学科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模式会得到转变,道德境界也能在人文学科的浸润中不断提高。但目前,不少老师在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淡化了“立德树人”的渗透,不能把人文学科中为人处世之道作为 “立德树人”的资源,认为这些道理太过空泛,与学生相隔甚远,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殊不知,这些看似不够具体的“无用”的道理,正以“不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如在学习《老王》这一具有人文关怀的课文时,一些老师忙于讲解应试技巧,没有做好情感铺垫,收束时却突然进行情感渲染,提倡学生要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突兀的情感升华,缺少“道”的渗透,为德育而德育,难有育人之效。不论是历史还是语文,在学习古代、现代的人物事迹时,有的老师宁愿按照考点多次督促学生记忆、练题,也不愿花时间创设学生乐于、易于接受人文情怀熏陶的学习情景。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符号化,虽然可以提高分数,但距离“立德树人”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设置人文学科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从历代名人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些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人文学科资源进行德育渗透,使人文学科在较大程度上失去了“不器”的教育功能。
“器”取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过多过滥,失去了“器”与“不器”的平衡,就会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2.过度应试压缩了“立德树人”时空,放大了“器”的价值
虽然新一轮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不少学校基于社会、学生、家庭对学生成绩的高度关注,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分数的提高上。课堂成了应试的训练场,充分发挥了“器”的功能,削弱了德育渗透的作用。班级定期举行的德育主题班会,也常常被主科老师占用,“立德树人”的德育时间被一再压缩。再加上封闭式的学校和高强度的学习大大减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立德树人”的空间大大缩小。“只要分数,不要其他”的“器”取向教育,过分夸大了“器”的价值,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3.家庭教育缺失“君子之道”,加大了“立德树人”的难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富裕,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金钱与精力,为孩子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却缺失了“君子之道”的教育。首先是让孩子过早地拥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孩子没有一定辨别力的情况下进入网络世界,极容易被低级趣味所吸引,影响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一些学生被父母过度保护,远离社会,产生了畏惧社会的心理,缺乏社会参与感,难以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一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裕,容易产生优越感,喜欢同他人攀比,瞧不起家境普通的同学,在物欲中丧失了道德追求。还有些学生因为父母的纵容与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利益的不良价值观。这些情况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家庭教育缺乏“君子”意识和“君子之道”。家长们只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好日子”需要美好的人格作支撑。没有“君子之风”,“好日子”也只是父母的“好日子”,无法成为孩子的“好日子”。学校的“立德树人”是为孩子今后创造更多、更长远的“好日子”打基础,但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君子”意识和“君子之道”,从而加大了“立德树人”的难度。
三、从“器”走向“君子不器”
(一)立德树人为何需要“君子不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人的根本是一个“德”字。“道”是为人处世的规律,要遵循规律为人处世,必须以“立德”为根本。孔子一生坚守的“忠恕”之道,既是他立德的根本,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忠恕”虽然不是具体的行为规范,不具有“器”的特征,但它却能衡量某些具体行为是否符合做人处事的标准。这就是“不器”或“道”的功能,只有具备这样的“不器”或“道”,才能在为人处世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说“君子不器”,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说的“为己”“为人”与今意不同,钱穆解释道:“为己”是说入仕则以己行道,济世救民;出仕则藏道于己,以传后世,但求道之在我,而不以出仕入仕为转移,“求己与道之合为一体,故曰‘为己’”。“为人”是说以我身供人用,视我身如一器,无道可言。孔子称赞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用”是用其“道”,非用其“身”,故曰“君子不器”。君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用则入仕,不用则宁退不仕。只要行为务“本”,胸中有“道”,无论做什么,无论怎么做,都能进退自如,不会拘泥于某一僵死的条款而不会变通。学生如果有了“君子不器”的意识与能力,就能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将“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在立“道德之本”的基础上,游刃有余而又不失君子之风度地为人处世。例如子贡,可以是国相,也可以是儒商。只要心中有道,无论处在何种岗位上,都能表现出美好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修养上实现从“瑚琏”到“不器”的转变。再如子文,不管是不是令尹,只要将“忠恕”一以贯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有利的。所以,君子向内务“本”,外显为“道”,在“忠恕”的引领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君子“不器”而成为“大器”的高妙之处。“器”与“道”不是对立面,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将“忠恕”之道运用于自己担任的社会角色中,就是一次量变,“不器”的累积使得器不断地延伸,最后达到“道”的层次,就能实现内心道德的自由,把道德作为自我发展的标杆。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身,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与道德律之所以值得我们仰望终身,是因为两者同样深邃神秘,给人不断探寻的力量。绝佳的“立德树人”,就是给予学生仰望人性与道德的力量,要让学生终身具备这种力量,需要完成从“器”到“不器”的逐渐转变。
焊接两组试件,第一组试件模拟弦杆上水平板对接焊缝,40°V形坡口,根部5mm间隙,背面衬陶质衬垫焊接,采用HTW-58(φ1.2mm)焊丝CO2气体保护焊;第二组试件模拟钢板对接焊缝,60°Y形坡口,根部1mm间隙,采用埋弧焊,H65Q(φ4mm)焊丝+SJ105q焊剂焊接,焊剂使用前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烘干后使用。
(二)立德树人如何从“器”走向“君子不器”
1.渗透“忠恕”之道,在校园里成就君子品性
正如上文所言,“忠恕”是孔子所践行的“道”的核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校园中度过,所以“忠恕”教育要渗透在校园生活中。在“忠”育上,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器型”榜样。例如,引导学生像尽自己所能忠于社会事务的令尹子文一样,能迁移到忠诚于自己周围的一切事与人上。第一,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学生角色,忠于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论成绩好坏,都要尽全力学习。第二,教育学生要忠诚于朋友。不论朋友对你如何,要坚持“为人谋而忠”的信条,不要对朋友撒谎。第三,强化人文学科的渗透。学校每月组织主题活动等,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亲近亲人、尊敬师长,做到亲人所亲、敬人所敬。第四,结合特定节日举行班级活动。如国庆节观看阅兵典礼,清明节为烈士扫墓。教育学生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尽自己所能使国家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原因,导致了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候还有教师的教学管理,一旦放学回到家后就没有人去教育,导致了学生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恕”育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准则。例如,在进行小组作业时,首先要尊重别人的观点,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否定别人的观点。在了解了同学的真实想法后,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用换位思考的“恕人”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宽容之心,包容理解别人的失误对自己造成的不快,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并学会在别人的错误中反省自我。在体育课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观察他人的长处与短处,从向外的观察再转变为对内的自省,在与他人的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真正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模仿社会场景,在变化的角色中贯穿“不器”之道
学校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学生在学校中尝试角色的转变,既有利于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生活,了解以后所从事职业需要的道德规范与操守,从而养成基本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操,实现“道”与“器”的整体发展,也能在角色体验中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立德树人”的工作可以通过创设德育场景,让学生在角色的转变中学会坚守“忠恕”之道,提升道德境界。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组织一些角色体验活动。例如,让学生变成观察者,记录学校中不文明的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既帮助其他同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通过发现别人的道德缺口来提升自我。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直接斥责他人不文明的行为,而要委婉劝导。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在角色体验中明白这一角色的道德要求,并在角色转变中将“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同时,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首先,提出一个辩论题目,让学生忠于自己的内心观点,自发分成正反两方;接着,引导学生推选出各自的组长与发言选手,说出推选他们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发现、肯定别人的长处。在小组准备辩论材料时,提醒每个学生都要用心准备,忠于自己的团队。辩论开始时,促进学生用心倾听每一位选手的发言,轮到对方选手发言时,要耐心听完再反驳。在小组内部,如果学生是组织者,要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长处,知人善用,能够使团队分工实现最优化。如果作为组员,要引导他们听从组长安排,与其他组员团结一致,认真服务于自己的小组。如果没有被选入辩论组,只是幕后成员,要引导他们不灰心丧气,要思考自身为什么不能够当选,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特质。辩论结束,要督促正反双方对对方与自己的表现作出肯定的评价,再找出不足以共勉。教师在组织下一次辩论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变换学生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引导他们明白不同的角色要担任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相应素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白自己更加适合哪一种角色,也能够促进他们在角色的转变中坚守“忠恕”之道,提高“器”和“不器”的水平。
在学校中提前体验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转变,能够使学生体悟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以此为基础培养责任感、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角色转变中体会成功与失败,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在别人犯错时学会“恕于人”。积极关注社会时事,养成分析国内外社会时事的意识,以此强化“忠于国”的家国情怀。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空间,能增加每个学生的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让内向的学生变得阳光,才能在“器”与“不器”中立高尚的德、书大写的“人”。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02-0005-06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
(栏目责任编辑:张伟 llsy99@163.com)
标签:君子不器论文; 立德树人论文; 观念论文; 法则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