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测定方法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测定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核心期刊这一现象虽然早已存在, 但真正得到人们的认识还是在1934年。当时担任英国科学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S.C.布拉德福教授,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定性地分析了文献分散规律,即某一学科的绝大多数专业文献都集中在少数该学科的期刊上,同时还有一部分分散在其它学科的期刊上。布拉德福此后又进一步做了定量的统计研究,并于1948年公布了其研究成果,即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该定律以定量的方法确定某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1]。
此后在对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其概念逐步演变为两种含义,即专业核心期刊和馆藏核心期刊。专业核心期刊是指刊载某学科专业信息较多、水平较高,能反映该学科专业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期刊;馆藏核心期刊则是指适应该馆读者群的特定需求和该馆特殊情况的那些期刊。正是基于这两种含义,各种各样的测定方法被提出来。这些方法各有其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同时,众多的测定方法也象由一根线串在一起,这根线既体现了测定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又反映了人们在核心期刊测定观念上的改变。这根线就是核心期刊测定方法的演变道路,亦即测定方法的发展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它进行系统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归纳起来,我国出现的有关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已有二十多种,其中主要有[2]:
1.查阅法。图书情报人员通过查阅权威的书目、评论或利用征订目录等一类检索工具来测定核心期刊。
2.调查法。图书情报人员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读者和用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期刊重要程度的看法以及利用期刊的情况,从而测定出核心期刊。
3.咨询法。图书情报人员向专家咨询,或者直接请专家在有关期刊征订目录上选择和圈定有关学科的核心期刊。
以上三种测定方法均属于经验法的范畴,它们简便易行,在期刊数量不多、订阅费用充足、不必过多考虑利用效果的情况下,是非常受欢迎的。随着期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价格的不断上涨,经费和存贮空间也越来越显紧张,经验法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人们对不知或不熟悉的期刊无法评价,仅凭刊名或简介进行选择,极易造成误订和漏订,而且经验法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核心期刊测定的结果缺乏科学性。
70年代末,随着《科学引文索引》进入我国,文献计量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核心期刊的测定。核心期刊的测定从此由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从一种心理评价走向大规模指标性评价,这是核心期刊测定方法演变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文献计量学方法为核心期刊的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测定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以下一系列测定方法便应运而生。
4.指标法。利用文献计量学工具,如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我国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它们提供了期刊被引量、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比较这些数据便可直接选定核心期刊。
5.布拉德福定律法。这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区域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两种。
(1)区域分析法。基本方法是将期刊按载文量由大到小排序, 然后分成几个区,每一区的总载文量相等,排在第一区的就是核心期刊。
(2)图像分析法。基本方法是将排序结果画在坐标图上, 纵坐标为累积载文量,横坐标为期刊累积量的对数,定出曲线与直线交界的点,该点之前的是核心期刊。
布拉德福定律法按绝对载文量对期刊排队,这对论文刊载量大的期刊较为合适,但刊载论文较少却又专业对口的小型期刊有可能被排除在核心期刊之外。于是,百分比补偿法诞生了,它能弥补布拉德福定律法的这一缺陷。
6.百分比补偿法。这里的百分比实际上就是载文率,即某种期刊中载本学科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百分比。在实际应用中是先用布拉德福定律法,然后再将那些未进入核心区但载文率高的期刊补进去。
7.累积百分比法(80%法)。把与某学科相关的所有期刊,按其在某一段时间的相关论文载文量从大到小排序,然后根据需要确定累积百分比(一般定为80%),按照排序情况计算出累积载文量和总载文量,累积载文量达到总载文量80%的最前列期刊定为该学科的核心期刊。
布氏定律法、百分比补偿法和累积百分比法(80%法)都是以载文量为标准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测定的核心期刊具有提供信息量大的特点,但它们只考虑了论文数量,而未顾及期刊论文质量和利用效果,因此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于是,与论文质量相关的测定方法又被提出来。
8.文摘法。文摘摘录期刊论文有着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摘录率可作为期刊选择的一种判据。根据期刊被著名二次文献摘录的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以此作为期刊重要程度及核心期刊测定的依据。
9.引文法。这是测定核心期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排在前面的可以被测定为核心期刊。
10.流通率法。将期刊被读者或用户利用的频率(借阅率、 复制率等)作为测定核心期刊的依据。
11.刊载率法。 根据期刊登载某一学科知名学者的论文多少来测定该学科的核心期刊。一般来说,知名学者的论文总是有选择地登载在那些级别高、影响大、比较权威的期刊上,因此某种期刊登载知名学者的论文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刊在该学科期刊群中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程度[3]。
12.译文率法。这是测定外文核心期刊的一种方法。 国外学术论文的翻译和发表经过了译者和编辑的双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文的学术水平、理论深度或资料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刊载这些原文的外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程度。译文量多的期刊可以被测定为该学科的外文核心期刊[4]。
文摘法、引文法、流通率法、刊载率法、译文率法均以期刊论文的质量为标准,它们是布氏定律法、百分比补偿法和累积百分比法(80%法)的继承和发展,弥补了这些方法仅以载文量为标准的不足,但它们同样或多或少地在不同方面存在着局限。如文摘法受文摘人员素质和文摘源的限制,且科普性论文的摘录率低。在引文法中,新刊得不到大量引用,小型期刊、应用性期刊及评述性期刊被引率低等等。凡此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使得这些测定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13.根据期刊出版编辑机构的级别进行测定。
14.根据期刊的发行量进行测定。
15.根据期刊的其它因素来测定,如创刊年长短、刊名深浅、 发行对象等。
这三种方法依据的是期刊的外部因素,而没有涉及期刊的内容,是对期刊的定性分析,因此,一般都只作为辅助的测定方法。
综上所述,这15种方法都是单因素测定方法,它们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用一种标准来测定,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分别用这些方法测定同一学科(专业)的核心期刊,其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综合测定法。
综合测定法是将几种单因素测定法结合起来使用,使其互相取长补短,以求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单因素测定法走向多因素综合测定法,这是核心期刊测定方法演变过程中的第二个转折,它使核心期刊测定方法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测定方法更加科学可靠。
16.综合测定法。
(1)S.M.Dhawan等人综合引文法、文摘法和期刊使用情况, 构造了期刊筛选模型[5]。
(2)罗式胜提出用Bradford法、 引文法和百分比法分别测定出三个核心期刊子集S[,1]、S[,2]、S[,3],然后以其逻辑和即S[,1]U、S[,2]U、S[,3]U所组成的期刊集合作为基本核心期刊[6]。
(3)阚顺章指出除考虑期刊的引文率、文摘和借阅率外, 还应注重刊名、编辑机构水平、有关书刊评价、出版机构的质量和读者阅读频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比较分析”[7]。
(4 )李锡初在罗式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后指出:以载文质量为基础的引文分析法测定的核心期刊子集同以载文数量为依据的布拉德福定律、百分比法测定出的核心期刊子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不符合客观实际。于是,他提出了“加权综合法”,即用布拉德福定律、引文分析法、百分比法分别测定出核心期刊子集S[,1]、S[,2]、 S[,3],然后根据其重要程度给各个子集赋予不同的权值。
(5)李锡初同时还提出了“模糊线性加权变换法”。 其依据是:论文被摘录、文摘被刊载、被引、读者的阅读、评价、对编辑出版机构学术水平的评价,都有着一定的模糊性,解决模糊性问题的较好途径是利用模糊数学模型[8]。
(6)秦立富从期刊成本上考虑,提出了核心期刊VE选择法。 他试图从价值工程的观点出发,设计一种综合考虑期刊质量、载文量及成本的核心期刊选择法——VE(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选择法。 VE的基本观念是价值观念,即V=F/C(V—价值,F—功能,C—成本),期刊价值V就是测定核心期刊的衡量标准,根据V值将期刊从大到小排列,从而确定核心期刊[9]。
(7)王秀成提出了综合测定核心期刊的新模型, “该测定模型综合考虑期刊影响因素、期刊载文比例数和期刊利用次数(包括借阅率、复制率等)三者的比重,并赋予三者不同的权重系数。”同时,还要考虑期刊的绝对被引次数和期刊的绝对载文量。如果有的期刊绝对被引次数和绝对载文量都很高,但利用前述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却被排斥在核心期刊外,这时可直接把它们纳入核心期刊表[10]。
(8 )刘廷元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建立的期刊选购多因素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期刊选购的多因素模糊数学模型[11]。他认为,期刊选购的决策依据是期刊价值的大小,但期刊价值的大小具有模糊性,因为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读者的需要,实际的使用情况,期刊影响系数等等,人们很难明确地判定期刊价值的大小。为了克服期刊选购决策受某一因素影响的局限和对期刊价值的模糊性作出评判,必须引入多因素模糊数学模型。
(9)马巍提出了一种以期刊的情报密度、 情报可靠性和情报报导速度为评判因素的模糊综合测定法。其中,期刊的情报密度用期刊的绝对载文量和相对载文量衡量;情报可靠性即论文的质量,用期刊的被引率、被摘率和被借阅率来衡量;情报报导速度用从论文产生到发表的平均时差来衡量[12]。
以上综合测定方法目前还只限于理论上的探讨,在我国真正应用的综合测定法则体现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对核心期刊的确定上[1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分别统计载文量、文摘量和引文量,得出三个备用期刊表,再求出三个表中每种期刊被索引、被摘贮和被引用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每刊得到三个百分数,然后对它们作加权平均处理,这样每刊得到一个V值, 再依其大小顺序排列,于是得到第四个备用期刊表,然后,依此表顺序从大到小累加各刊的V值,至其累加量达到70%左右为止, 在此区域内的期刊即为初步认定的该学科核心期刊。最后,聘请学科专家鉴定,对已初步认定的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从而最终确认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13]。我们从中可看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了这些测定方法:载文率法、文摘率法、引文率法、加权法、累积百分比法、专家咨询法。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测定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综合测定法中,加权法和模糊统计法普遍被采用,而且提出了不少数学模型和随机模型,体现着计量方法的突破,即从四则运算走向高等数学,从精确统计走向模糊统计。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复杂的数学处理,应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测定法的研究已是大势所趋。
综合测定法分别由几种单因素测定法组合而成,组合方式千变万化,科学性与局限性交织。从理论来看这种多因素综合测定法是测定核心期刊的理想方法,因为它能够从影响期刊发挥其作用的各个方面对期刊进行评价,但为什么核心期刊测定方法经历了十几年的演变,不但至今未形成一致的方法体系,反而方法越来越多呢?有人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提出的综合测定法对期刊的评价因素考虑得不够全面。但是否因素越多就越全面呢?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认为,核心期刊的测定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视同仁。学科的种类繁多,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不同的学科性质也不同,有的是理论性,有的是应用性,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因此,不同的学科,在测定它的核心期刊时所考虑的因素也应有所不同;同样,图书情报机构也千差万别,它们的类型、层次不同,服务对象的水平和需求也不同,测定馆藏核心期刊的方法也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可搞一刀切。可以说,这是造成测定方法纷繁复杂、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核心期刊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
核心期刊的测定在今后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测定方法也将继续演变下去,但愿未来的测定方法能够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之塔,测定出更为准确、更加符合实际的核心期刊,使核心期刊测定方法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演变后,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收稿日期:1998.11.21
标签:核心期刊论文;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