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而美”理念对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论文

浅议“小而美”理念对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论文

浅议“小而美”理念对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

张明珠 (山东艺术学院)

[摘 要] “小而美”(Small is Beautiful)概念自马云在2009年的亚太峰会上提出并阐释以来,大多出现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管理和创新上,将此理念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方面鲜有研究。本文根据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尝试运用“细分、精准、极致”的“小而美”理念来探索简流程、抓需求、重美感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以期为艺术院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做出新尝试。

[关键词] 小而美;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工作的研究陆续浮现。就数量来看,仍远少于普通高等综合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万方数据平台以主题为“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搜索,2014~2018年以来,此类文章共发表100 篇,其中2016年发表最高为30 篇,2018年最少为14 篇,同期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搜索,2014~2018年以来,共发表 8293 篇,其中仅 2018年就有 1470篇文章。就研究视角来看,除去此类文章必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院校”外,“辅导员”一词出现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文章的探索主体是辅导员,文章的内涵专业性不足,更缺乏“跳出来”的眼光来系统考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艺术院校开展的情况。本文透过电子商业领域的新兴概念“小而美”带来的启发,尝试将“细分、精准、极致”的特点引入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以期为专业性较强的特色高校带来新的工作思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内涵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一 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从艺术院校德育整体工作来看,多数情况下,受专业设置和学制特点、艺术类学生培养要求的影响,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被简单纳入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专业性低、区分度弱、覆盖面小,未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工作链。同时,由于缺少专业师资配备,辅导员大多担当一线咨询人员,他们自身专业较少对口心理健康教育,多是凭借谈心谈话经验处理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从建立咨访关系、问题定性、引导宣泄、效果强化等方面大多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容易模糊学生发展困惑;同时辅导员日常工作范围涵盖奖助勤贷、学生安全、班风建设、思想引领等方方面面,很难有较集中、专门的时间精力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使得实际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更多的宣泄情绪情感的渠道,性格更为开朗外向,接触社会生活早,接受新鲜事物及适应学习的能力强,在大学生心理普查问卷中显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文理大学生高。但同时,艺术类学生更擅长隐藏心理问题、伪装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外放自如,但面临困难时抗击打能力弱、心理韧性不足,自信与自卑时常交织变化;由于高考对文化成绩要求低,大多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对自身道德素质要求不严,面临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判断问题时,迷茫困惑多、言行偏差大。

二 “小而美”理念对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

1 “小而美”理念的起源及发展

“小而美”理论是德国的E·F·舒马赫教授在1973年针对大机器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2009年,马云在APEC 峰会上“未来世界,因小而美”的演讲中对该概念进行了阐述,通过近年来国内商业领域的实践发展,“小而美”的理念得到不断充实和逐步完善。“小而美——未来商业的定制化逻辑”一文中描述“小而美”的本质是某种意义上的商业生态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延伸。它的核心在于立足体验经济时代,通过一系列产品功能、销售流程服务使消费者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小而美”首先要求专注市场,进而细分市场,了解消费群体的各种需要;“小而美”之美在于细节之处精益求精,让用户感动;“小而美”的另一面为追求极致,从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打造最佳客户体验[1]

2 艺术院校借鉴“小而美”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现今世界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消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传统经济学的短板理论中强调“只有补齐最短的板子,木桶的蓄水能力才能提升”的发展观点[2]逐渐受到互联网时代长板理论中“水桶可以通过向长板方向倾斜或把长板加长来实现多蓄水的目的”的影响,这为艺术院校从实际出发,关注自身优势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体系的工作视角打下基础。其次,艺术院校从学校体量、师资配备、在校生规模上,都与普通综合院校不同,一味跟随全国整体高校的工作节奏及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使学工队伍疲于应对,更减弱了实际工作效果。

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立足自身师生体量基础,建立更加清晰可视化的组织架构,减少繁琐的中间环节,便捷求助咨访渠道,以使辐射面更广,育人效果更好。在体系架构方面,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社团为主要干线;以学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院系中学生工作经验充足的辅导员及班级中负责任有助人热情的心理委员为主要人员开展层次有序、责任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及场所、活动等基本情况以宣传手册的形式于新生开学季、毕业生离校前、初春寒冬等特殊时间节点广泛传播宣传,保证有求助需求的学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必要信息;同时将线下体验性团体辅导、咨访活动与线上预防性、科普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相结合,打通线上线下全方位心理育人通道。

三 “小而美”理念下艺术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1 明晰架构及人岗相适齐落实,畅通心理育人流程

①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体外连续培养多代的S型菌和R型菌,各亚型S型菌均可突变为相应亚型R型菌(S-Ⅰ突变为R-Ⅰ;S-Ⅱ突变为R-Ⅱ)。综合观察现象和实验一结果,得出结论:R型菌是由S型菌突变产生的,且突变仅发生在同亚型间。

因此,我们可以适时把工作视角由追求“大而全”转为专攻“小而美”“小而专”“小而精”,通过师资利用和工作平台的最优资源配置来挖掘艺术院校自身育人特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探索自身特点和优势,实现工作思路的创新化、时代化发展。

2 挖掘动力与创设环境共用力,抓准学生需求

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发展时间不长,体制完善性稍弱,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发展规模,致使专题片经营过程中的危机理念匮乏。此外,资金投入力度小,导致部分具有特色的电视专题片创作创新理念匮乏。大部分节目主题是体现社会制度的形式。从俯视的角度,它用僵硬的语言和简单的画面与观众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与人们的生活无关,产生隔阂,因此,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被观众所接受,降低了收视率。

关于情境教学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刘雯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情感和思维,达到教育教学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张倩认为“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有目的的引入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至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动机。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到发展的方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体成长发展中的需求划分成:个体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以及归属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方面[3],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自然不一样。在艺术院校,有些学生大多家境良好,这也使得部分学生陷入盲目攀比及过度物质消费的漩涡,将消费的欲望满足放置于情感联结、自我发展实现的诉求之上,学业不佳,前途迷茫,需要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的探索;另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情况难以承担艺术专业高昂学费,时有自卑敏感及低自尊的情绪涌现,人际交往单一匮乏,渴望有真实亲切、支持性强的陪伴;还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凡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宿舍人际关系不合和僵化,带着固有的同辈交往模式进入亲密关系中,极易产生情感冲突,矛盾激化,做出过激行为,他们需要的是将原生家庭带来的人际交往版式清晰化,理解与接纳,改变与成长。

这提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将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放在工作设置及活动设计的前提,要在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其自身成长动力、创设适于发展的环境上用心用力。

3 艺术育人与心理育人双结合,强化工作美感

艺术院校的教学强调以艺术为纽带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水平,通过借助音乐、舞蹈、小说、戏剧等媒介符号,凸显并叙述事物与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从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情感、思想意识做好引导、沟通[4]。从这个视角出发,艺术教育中多样化、感染性特征与表达性艺术治疗及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关系密切,艺术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也完全可以做出美感、做出诗意,以艺术之道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积极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具体工作中,美感体现在方方面面,线上微信微博的宣传平台的制作突出内涵丰富、设计精良,坚持有图片、有音乐、有影像,能吸引人、教育人、感化人;选修课程和团体辅导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消费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入手,推动表达性体验式的教学入课堂,坚持艺术育人与心理育人的双结合,共促进。

回首过去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艺术院校结合专业教学特色把心理育人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需要更高的高度、更新的角度和更大的力度。我们相信,只要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秉持专业态度面对个体心理特点,热忱育人事业,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小而精美,专而有趣,为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铸造和谐理性的校园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频域采样信号与连续频率信号的频域、时域关系;时域混叠效应;有限长序列频域采样的不失真条件;原连续频率信号的恢复、内插函数及其物理意义;时域采样与频域采样的对偶关系。

参考文献:

[1]小而美—未来商业的定制化逻辑[J].现代商业,2016(28):5.

[2]朱健.“短板”转“长板”,农村美术教育能否逆袭[N].中国美术报,2018-8-27(017).

[3]杨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以建筑与艺术系学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253-254.

[4]苑冀.试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8):29-31.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10-0042-02

(责任编辑:姜海晶)

标签:;  ;  ;  ;  

浅议“小而美”理念对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