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的我国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职业教育这一层面来说,也将会受到深刻的影响。按照WTO规则和乌拉圭回合(世界贸易服务总协定)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国外教育服务、证书考试和投资等会以很快的速度进入我国职业和技术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乃至成人教育将产生很大压力。我们是停滞不前,任其萎缩滑坡,让外来的教育培训和证书考试占领我中华这块教育大地,还是奋起直追,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提高亿万劳动者素质与技术技能的主力军,值得国人猛醒、深思。
一
怎样扭转当前不少地方“高考热”、“普高热”和“职教冷”这种不正常的局面,迎接世界教育竞争的挑战,振兴我们的职业教育关键要抓住什么问题?是资金、设备、教师吗?这些固然都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办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把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就提出过的“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作为进入WTO后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的指针,使其成为数以亿计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这一崇高的使命的桥梁。职业教育是强化还是削弱、淡化它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功能,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劳动者切身的利益和职业教育本身的盛衰,我们务必广为宣传,达成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这乃是我们迎接挑战的第一要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国民收入不过800美元,是发达国家的1/20,2001年全国人口已达13亿,其中劳动人口7亿,无论是城市和农村,长期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进入WTO后,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不但不会有所改变,还会进一步加深。但与此同时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劳动者却又相当短缺,成为影响经济和技术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如果不像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而接纳有的同志所主张的用一个抽象的和含糊不清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来替代它,职业教育势必走上普教化或为教育而教育的路上去。因为这样一来,任何职业学校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设置专业,反正都符合“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抽象的教育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势必极大地削弱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职业学校也就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
小平同志在谈到国家的“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时,是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样一个高度提出来的。他深刻地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
改革和加强职业教育之所以要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达服务,首先要通过就业或创业这个载体,获得职业岗位才可能实现,否则只是一句空话。有的同志还认为“就业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非单纯教育问题,对于我国处于体制转轨阶段的就业问题更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而主张回避它。我认为这也是不妥当的。解决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固然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全社会做出艰苦的努力。首先有赖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岗位。但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教育,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而不应以“并非单纯教育问题”而回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历史地落在职业教育身上。
二
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基础。我国《劳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职业教育能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它在促进就业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它是提高劳动就业质量,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劳动力的数量供大于求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同时并存。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既能缓解就业矛盾,又提高了就业质量。第三、它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借助职业教育可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创造宽松环境。通过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运作,还可以储备劳动力,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调节的机制。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的目的,便是缓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一项重要措施,使其起到“蓄水池”的作用,用以调节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
发展职业教育要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这还是由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对此,笔者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一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简言之,“职业教育是为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包括就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所需要的教育”。职业需要涵盖的内容很广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最能体现这种需要的是一个地方和一定时期内劳动就业的需要。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与这种现实的需要相适应,就无法实现和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故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未来5至10年经济发展形势走向分析,把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劳动者是适宜的。具体地说,就是培养中等及中等以上技术技能和基层管理人才以及大量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长张左己在2000年7月召开的全国社区就业经验交流会上谈到“开展创业培训,可以造就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培训、就业与小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这是借助职业教育和培训,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条新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要与劳动就业相适应,曾有过精辟论述。他说:“一般学校设施,皆宜以社会为根据,职业学校尤宜向职业社会里边去办”;“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黄炎培进一步主张“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所以,离开劳动就业的需要,一味奢谈学生未来发展,是背离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作用的。
三
有的同志担心,职业教育的教学要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会不会因其“过早专业化”而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第一,劳动就业的需求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其内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分析指出的“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平同志还满怀信心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无论在教育部新颁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还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都贯彻和体现了小平同志上述的发展原则,即立足当前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又兼顾未来的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第三,当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与劳动就业需要相结合。例如美国和德国是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十分普及的国家。他们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像位于美国明尼苏达的圣·保罗技术学院的门口,醒目地镌刻着一句口号:"Our Mission is to Provide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我们的使命是为就业提供教育),这正是美国职业教育的共同宗旨。他们认为:“一技在身,定能终身受用。职业教育为学生架起了就业的最佳桥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开设就业热门的专业,是美国职业技术学院一大特色。再如德国5年前围绕“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展开了激烈争论。1994年10月在柏林召开有2000名各界人士参加的职业教育专业大会上,就面向21世纪的德国职业教育的走向,进行了专项研讨和论证。随后,1997年4月,联邦政府提出了跨世纪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灵活的结构与现代的职业。具体改革内容有8个方面:(1)制定动态的、开放式的职业培训条例,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2)提供有区别的职业教育途径,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3)开发新培训职业并加速已有培训职业的现代化,以迎接未来职业世界的挑战。(4)建立灵活的职业继续教育制度,营造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5)实施通融性强的职业教育,以拓展青年人在欧盟各国的就业机会。(6)确立职教与普教等值的政策,以增强职教的吸引力。(7)改善培训企业的框架条件,提高企业从事职教的积极性。(8)实现对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的大动员,以增加培训位置的数量。
在上述8条中,前5条便是直接要求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而采取的对应措施,后3条则是为发展职业教育本身而采取的对策。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借鉴美国、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我们应当坚定不移为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克服传统的为教育而办教育的思维定势。一切游离于劳动就业需求以外的职业学校肯定是没有出路的,终究要被社会和人们所抛弃。
在加入WTO后的我国职业教育,应该继续举起黄炎培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旗帜,引导其改革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行业专业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