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的内涵_爱国主义论文

用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的内涵_爱国主义论文

以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爱国主义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欢庆日子里,中央电视台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为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唱响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上海160万中小学生在同一天也举行了“向国旗敬礼”升旗仪式,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与此同时,不少中小学还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开展“爱祖国、爱生命、迎世博、讲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几年来,上海中小学坚持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今,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密切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及其成长需求,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以情感教育为切入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与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切入点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智慧、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也处在生理、心理不断成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迫切的是加强情感教育,这更加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能取得教育效果。

人的情感是与情绪紧密相连、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表征。相对而言,情感比情绪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长的持久性,它是在教育促进下逐步形成和成熟的。由此可见,爱国情感的培养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引导。而人的爱国行为又需要爱国情感提供内在动力和价值尺度,这就为充分发掘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从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来看,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持什么立场,不管相信什么“主义”,也不管信奉何种宗教,最起码应该有一颗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又如,歌曲《我的中国心》中所表述的:“河山只在我心中,祖国已多年未亲近……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种对祖国的爱是把对故土的哺育之恩、亲身感受扩大为对祖国的眷恋、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这是一种深刻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拨动情感这根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清澈的童声再次唱响国人心中的旋律,感染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从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来看,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要求,它是由爱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形成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然后才能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树立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并把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作为切入点。再从学生个体品德结构的形成来看,伦理学家吉德连科认为:“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在交往过程中是以激情定向的。”可见,人们的情感处在自然状态会本能地接近、喜爱或规避、抛弃既有的指向对象,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好恶表现的倾向,如果引导得法,便能促使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支持,为人的行为选择提供正确的导向,这不仅有效地制约了心理过程中意志的控制作用,而且引领和保障个体行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人的这种情感心理机制对中小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尤其重要,因为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他们的爱国情感一方面表现出纯真、美好,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情绪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有时还会带有一定的情感片面性和情绪偏激性。这势必要求我们通过情感教育来调适学生的心理,完善情感心理机制,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因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发挥其教育功能,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而且能够引导他们逐步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坚定的爱国信念,从而外化为自觉的爱国行为。

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是递进式发展的,呈现由朴素爱国情感向理性爱国情感转化的过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小学生最初的朴素情感是自发的、直观的感受,来源于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眷恋,对父母、亲友的挚爱,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不爱自己的故乡,不爱自己的父母,也决不会爱自己的祖国”。由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音乐家肖邦远走他乡还不忘带上一把故国的泥土,为什么波兰裔科学家居里夫人要把研究放射性元素获得的新成果命名为“玻”,他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表达对故土的无限依恋,显示了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操和高贵的人格品质。

随着学习年限增长、知识积累增加、情感体验加深,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逐步由感性的情绪化主观体验向理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从对身边亲人的爱、周边乡土的爱扩大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传统美德的敬仰;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自豪;对中国人民自主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责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行动。这种转变体现情感教育功能的放大和强化作用,而且在群体中相互感染、以情激情,通过自我激励与激励他人相结合,创设自信、富有创造活力的人际环境,激扬个体生命,增强群体凝聚力。

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创造实践条件,提供体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直观爱国体验、理性爱国体验、爱国行动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和亲身参与中,丰富爱国情感体验,接受爱国情感熏陶,陶冶心境、愉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使每一个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父母、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传递自己的爱心,立志成为光耀祖国的报国之才。

二、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的层次与水平

爱国主义是分层次的,对不同的人来讲,爱国主义水平是不相同的。但不管处于哪个层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却不能降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爱国起点上向着共同的爱国主义目标努力。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分清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因人而教,才能从应然到实然,取得应有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前进。”由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有明确的总目标要求和具体的规格,并对小学的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中学的初中、高中分别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规格,这样,中小学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才能和品德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努力。

科学把握和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和要求必须从揭示爱国主义丰富的思想内涵着手。一般可分为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三个核心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相互渗透,呈现递进式的层次关系。

爱国,即热爱祖国,在“五爱”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都被列为第一条,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爱国是对祖国的国土、人民和国家热爱的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主观体验的感性心理活动,爱国主义是对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系统性的理性认识,它既表现爱国之情,又表现为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特性和态度倾向。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对待国家问题的观点、品质、态度、国格与人格等,因而,爱国主义是爱国的升华,是一种理性认识,它不包括爱国思想含义中的非理性认识部分,与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具有根本区别。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具有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中华民族的人格境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同学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当代青少年必须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因此,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应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从小培养学生深怀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把自身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在校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时刻做好准备。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要求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江泽民曾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在‘五爱’中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也是统一的。”邓小平针对有人提出的爱国可以不爱社会主义的观点尖锐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 这个更高的要求,当今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爱国主义美好理想成为现实。因此,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更高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把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吸引和凝聚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是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领导力量。党的88年辉煌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因此,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新旧对比,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请老党员谈入党体会,增进学生对党的认知和情感;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观看与党有关的影视作品;传唱红色歌曲,开展“把我的心声告诉党”演讲活动,充分激发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深厚爱国情感。

三是热爱祖国与热爱人民的统一。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组织学生通过访谈、调查、观察、阅读,了解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业绩,各行各业英雄模范的突出贡献,从他们身上,让中小学生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他们敬仰英雄模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爱国热情。

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统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者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将其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始终。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科学地开展爱国的认知和情感教育,而且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恰当的教育机制吸引学生、引导教育学生,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三、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要常抓常新。当前,我们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领域亟待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要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变化特点及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坚持校本特点,使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1.遵循旗帜指引的方向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新中国的建立,共和国60年的光辉历程,又使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而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内涵。在当今社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就是高举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指引方向,决定道路,凝聚力量,孕育精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遵循旗帜所指引的方向,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用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锻造学生的精神支柱。

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时期,从小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荣誉和尊严的强烈自豪感,对祖国兴衰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确立报国之志,转化为效国之行。

2.增强家园情怀的爱国意识

家国同构根植于宗法统治的封建社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滨,莫非王臣”,实际上是要老百姓忠诚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的,家国情怀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正如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前,曾经提出“工人无祖国”的动员口号,实际是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士兵调转枪口,推翻沙皇政权,而一旦新的苏维埃政权建国之后,国家与祖国是统一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现在有些中小学生手机铃声响起的《国家》一歌的歌词“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此表达中小学生喜迎建国60年的喜悦心情,抒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同样,在上海举办“特奥会”期间,很多家庭热情接待了一大批智障人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爱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今天,“精彩世博、文明先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正在广泛开展,要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与这项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来了解社区、熟悉民情、社情、国情,亲身体验和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理念,在“迎世博”实践活动中培植“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感,以实际行动承担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

3.珍视学生的爱国参与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感受、获得直接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外化为爱国行为。因此,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比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我与祖国共奋进,祖国发展我成长”的团队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家长会、晨会、周会等。当前,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列入经常性教育内容,形成制度,广大中小学行政领导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一教育环节,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年年、月月一个样,新意不够,而且都由教师一手策划、直接主持,师生互动很少,教育形式也较陈旧、单一等。如今,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桥梁,“民族魂”、“血铸中华”等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网站,以及手机响铃设置、短信发送都可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载体。另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他们都拥有心中偶像,成为一些体育娱乐明星的“粉丝”。这次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有教育部长周济的讲话,还有杨利伟、邓亚萍、李连杰、于丹以及青春偶像李宇春、陈国坤等著名人士谈体会,因而对中小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愿意看,愿意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开发乡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走出校门,在广阔天地中吸取爱国主义的营养,在缤纷多彩的节日、重大事件的庆祝活动中感受祖国的重大变化,增进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也不是挂在嘴上的老生常谈,贵在创新,重在行动与引导,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能成为中小学生具体、生动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追求。

标签:;  ;  ;  ;  ;  

用爱国主义精神升华育人的内涵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