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陕西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个案论文,民营经济论文,需求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1997年陕西省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的“两个决定”出台后,民营经济在陕西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和推动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然而良好的政策并没有使民营经济摆脱融资困境,特别在陕西这个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这种情况表现的更为明显。
为了摸清陕西民营经济的融资现状,我们于2003年采取随机抽样和问卷的方式对该省西安、宝鸡、咸阳、榆林4个地市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155份,收回有效问卷135份。为了使调研的企业有代表性,我们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所涉及的行业有服装、房产、电子、信息等。同时我们还到省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工商联等机关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其资金需求结构。
一、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总量分析
资本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首要和持续的推动力。而中国民营企业却由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而面临着严峻的金融困境。调研结果发现,这种融资困境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的融资总量不能满足需求和结构失衡问题。
总量上,民营经济的资金供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在对陕西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中,有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资金的企业占到了85.6%,有53%的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目前融资环境,有83.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现有的资金运转比两三年前还要紧张,9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
从间接融资渠道来看,这表现为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到2003年底,陕西省各金融机构全年新增短期贷款222.35亿元,其中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和个体户的新增贷款为8.74亿元,所占比例不到总量的5%,而民营经济对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却超过了50%。调研显示,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企业中,有66.9%的企业没有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62%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投资比重的80%以上。企业流动资金利用贷款的比重相对较高,但仍有43.8%的企业未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52%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流动资金比重的80%以上。在申请贷款的企业中,贷款的满足率为68.5%,比国有企业约低10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新增民营企业约1万户,注册资本182亿元,如果按注册资金1:1配套的话,这些新增企业约需贷款180多亿元,而银行新增对民营企业的短期贷款仅为23.5亿元,银行提供的资金不到企业所需要的13%,因而供需缺口巨大。
民营企业一方面资金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来自于国有金融体系的信贷约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着对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问题,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从县域经济的撤并退出造成了区域经济制度与官方金融制度变迁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又进一步形成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多元化、民营化与金融的单一化、“官营化”反差。三是民营经济自身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在调研的西安市企业中,就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成立近10年来仅得到过一笔10万元的贷款。
和间接融资相比,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更为困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具有民营经济背景而直接上市的企业占整个上市企业的比例不到3%。到2003年底,陕西省的上市企业中民营企业仅有5家(包括通过借壳上市的2家企业)。在经历了数年的期盼后,2004年在深圳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但是,中小企业板主要是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而且上市的进入门槛较高,条件较为严格,接近于现有的主板市场。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股票市场不可能成为陕西民营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至于民营企业想从债券市场融资,可能性就更小。
企业内源融资主要包括留存利润和折旧。陕西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为主,仅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就集中了民营企业的75%,这些企业组织形式落后,管理水平低,规模小,创利能力弱。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及更新严重不足,现有的折旧对于民营经济巨大的资金需求无异杯水车薪。现阶段陕西省民营经济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由于其缺乏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其有效支持,为求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在特殊的体制中被迫扭曲地形成了合乎市场原则的融资结构。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年的调查资料同样显示,中国民营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期,仍然严重依赖自我融资、民间借贷和募股等非正规渠道的融资(表1)。
表1 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 /%
经营年限
融资方式
自我融资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其他渠道
3年以下 92.42.7 2.2
2.7
3~5年 92.13.5 6.0
4.4
6~10年 89.06.3 1.5
3.2
10年以上83.15.7 9.9
1.3
总计 90.54.0 2.6
2.9
这种以内源融资为主的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民营经济,当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后,则需要新的金融支持[1]。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金融支持,陕西民营企业长期处于“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发展状态,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影响了陕西经济迈向更高的台阶。
结合陕西实际以及调查数据,对陕西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做大致的估算。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私营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量平均为883.85万元,最小需求量为0,最大需求量为1亿元。截止2003年底,陕西民营企业总数约为8.2万户,按每户200万元的资金需求量计算,陕西民营经济所需资金大致为1640亿元,而企业内源融资仅为240亿元,缺口高达近1400亿[2]。从发展的角度看,陕西民营企业数量按经验数据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企业数量每年将至少增加1万户,按平均注册资本182万元计算,每年因企业数量增多而产生的资金需求量为182亿元,再加上已有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那么陕西民营经济2003年约有1582亿元的资金需求量。
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额的资金需求,而正规金融体系又无法满足民营经济正常的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民营经济不得不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3]。在本次调研中,发生民间借贷的企业占51%。已有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民营经济的融资构成中(上市公司除外),自有资金约占65%,民间借贷及商业信用占25%,银行贷款仅占10%。对温州的调查结果发现发生过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这两种借贷活动的企业约占92.6%,在江苏约有50.2%的民营经济把民间借贷作为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在其外部融资上,多数企业首选民间借贷。Kellee Tsaat(2001)实地调研发现:“中国的私营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主要依靠非正规金融或者经济学家所称的路边交易市场(curb market)进行融资。1998年,在全部银行贷款中,只有0.4%的贷款是贷给私有企业。在1996年至1997年所调查的私有企业中,有88%的企业表示从未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贷款。”对温州民间融资规模的估算结果大致在235亿元以上。调查的结果都显示了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需求强烈[4]。
二、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结构分析
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除总量上供给不足外,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从企业规模看,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些特大型民营企业由于其资金较为充足,他们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7%的非常需要资金,年销售额在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的企业中,表示需要资金的占46%,而年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这一比例为2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一比例降为10%(表2)。
表2 中小企业规模与资金需求状况
年销售额
非常需要资金/%需要资金/%不需要资金/%不知道/%
100万以下 10
68 8 14
(包括100万元)
100~500万元25
64 8 3
(包括1000万元)
500~1000万元
46
46 8 0
(包括1000万元)
1000万元以上17
42 8 31
表2显示了陕西省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不同而对资金的不同需求状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资金需求情况:中等规模的企业需求大,而处于两头的企业资金需求小。企业规模越大,对资金的需求欲望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信誉、还贷能力等比小企业要好,同时也较易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企业的融资要求也相对更容易到满足。而中等规模的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扩张要求,但由于自身原因借贷无门,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强烈。而小规模的企业,由于其需要的资金更容易通过内源融资的途径解决,所以对资金的需求欲望并不强烈。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对于民间资金的需求旺盛。
从企业的地区性差异上看,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越大,也需要更多民间资金的支持。在研究中发现,西安、宝鸡、咸阳3个地区需要和非常需要资金的企业比例分别为90%、86%和79%,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榆林地区的这个数字要少得多,为50%。区域经济的活跃及信贷供给不足是产生民间资金需求的主要原因(表3)。
表3 不同地区的资金需求情况
地区非常需要资金/%需要资金/%不需要资金/%不知道/%
西安25 65 10 0
宝鸡38 48 5 9
咸阳10 69 9 12
榆林10 40 30 20
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产业技术含量及产业层次高的行业,企业融资能力越强;反之,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其对民间资金的依赖性也就越大。据浙江省有关部门在1998年对1000多家平均销售规模近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专项调查表明:不同产业由于企业的融资能力差异而导致资金短缺程度有所不同,贷款难的医药产业企业比重为57.14%,电子产业为58.73%,机械产业为64.18%,化工产业为65.49%,食品产业为66.67%,纺织产业为67.21%,建材产业为71.01%,其他产业为62.02%,平均为64.09%。陕西省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属于产业的低层次,融资能力弱,因而这部分企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强烈需求。少数处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贷款相对较为容易[5]。
从城乡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力度上看,差别也很大。由于各商业银行为了控制新不良贷款的产生,在逐步上收贷款权限的同时,贷款的投放也主要定位于有国债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效益好的大企业。信贷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以中小民营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更加加剧了这些地区民营经济的资金供求矛盾。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陕西省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中以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为主,而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较少,其市场份额也由上年的56%降到43%,对于陕西的县域经济来讲,由于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几乎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并退出和信贷规模的收缩更是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资金矛盾。从企业获得贷款的期限结构上看,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以一年内的短期流动资金为主,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升级的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很少。在2002年,陕西省金融机构发放短期贷款1492.83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85.98亿元,中长期贷款1042.32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占短期贷款的比例为12%,中长期贷款又以能源、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消费信贷为主,中小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量极为有限。银行往往愿意对企业提供3~6个月的生产周转性短期贷款或高科技成果转化、城市基础设施等风险性较小的贷款,对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则不愿涉及,银、企双方供需反差较大。
三、结语
综上分析,陕西省民营经济的资金供需之间存在着总量不能满足需求和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而在现阶段,要解决这些矛盾不但成本高,而且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当民营经济正常的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满足时,就只能靠民间资本来解决融资问题。有关统计资料已经显示民间资本的供给充分,全国民间资本供给总量最少在12万亿元以上,但大部分以“存差”、“闲置”或“民间借贷”形式出现,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根据有关专家估算,截止2003年底陕西现实的民间资本供给量为1700.3亿元[6]。民间资本供给充足,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又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解决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要从疏通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入手,运用市场机制有效地搭建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企业的桥梁和通道,以实现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
第一,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让其浮出水面,使民间资本成为支撑地方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通过立法(比如民间借贷法)建立必要的民间融资制度,规范引导民间信贷、民间投资的发展,限制民间违规融资,使民间资本正确投入到民营经济中去。
第二,健全和完善民间金融市场,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开拓融资渠道,更新融资方式。可以考虑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县级城市试点,通过在区域性市场上发行民营企业债券与股票,成立区域性投资公司,如产业投资基金、行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提高民间投资效率,待有了经验后再普遍推开。
第三,积极发展与民营经济相适应的以民间资本为投资主体的民营金融机构。这些民营金融机构更容易了解地方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同时,民营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应明确地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把民营企业作为其业务主体[7]。
第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方式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基金的规模,使担保基金能更有效地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