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解读“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1]_经济论文

继承与创新--解读“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1]_经济论文

继承与创新——读《现代中国经济地理》[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阅读了由杨载田等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国经济地理》之后,感到欣喜万分,深为以杨载田为首的一批中青年地理学者勇于创新、探索的可贵精神所感动。他们在总结前人教材的基础上,对现行中国经济地理(后简称中经)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体系结构新颖的优秀教材。她与一般中经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新颖,突出区域整体

《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教材,根据学科理论,在广泛吸取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教材框架。全书由五篇二十章构成,即学科建设篇、区域经济发展篇、经济结构地域篇、经济地域系统篇和学科理论应用篇。其中,学科建设篇由学科基本理论建设和学科教材建设两章组成;区域经济发展篇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调控及协调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共四章组成;经济地域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含有中国经济地域结构概论、中国农业及其地域结构、中国工业及其地域结构、中国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及其地域结构、中国的商业贸易及其地域结构、中国的旅游业及其地域结构共六章;经济地域系统篇包括中国经济地域系统概论、中国的经济地带系统、中国的经济区及经济区系统、中国的城市地域系统、中国的规划系统共五章;学科理论应用篇包括重点开发区和区域开发重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专题讨论、区域经济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共三章。

从上述教材的结构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她与以往中经教材体系有显著的不同。从总体上看,该教材突出与强化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现行大部分中经教材体系结构是:主体框架分为总论与分区两大块。总论的主要内容为各生产部门的布局,即以综向“条、条”为主;分区则以省、区或经济区为主,即所谓“块、块”的生产布局。这种结构体系实际上是以生产部门的布局为主,各分区同样以省、区的生产部门布局为主。这种结构体系,既忽略了整体性,又极易形成条块分割。“区域性”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特性的重要方面,也是中经教材改革的重要方面。《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教材正是抓住了这点,从系统上,整体性上作出了新的突破。教材十分强调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关系以及有关区际分工关系、区际利益关系、区际经济运动机制、区域调控政策等区域问题。把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区域体系中的一部分,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国际环境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策;把国内各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材以“生产布局”“条条”为主或“条块”分割的结构体系,使学生对我国经济地域结构系统问题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概念。

2 学科理论基础明确,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贯穿全书

目前不少中经教材理论基础薄弱,多现象罗列、资料堆砌,少科学分析。《现代中国经济地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他们把学科的理论看作是全书的灵魂,以理论分析现象;以实践总结理论,并且牢牢抓住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该教材在第一章“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中,明确指出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区域经济地理也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探讨的基本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则是指导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据此,该教材的主体部分始终贯穿着这条理论主线,在以后的各篇章中都可以看到。例如,第二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之后,在第四篇中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在第五章,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第三篇经济地域结构中,探讨了中国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在第四章经济地域系统中,又是以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中国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类型。总之,全书各篇章均是以理论先行,用理论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实际,让人感到有论、有据,科学可信,而绝不是资料的堆砌,枯燥乏味。

3 现代化意识鲜明,针对性强

在教材的内容中,原有不少中经教材都是反映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实践,为计划经济服务。该教材为适应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在内容方面也作了不少突破性的改革,紧紧追踪着时代的脉搏,及时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布局的新理论和新的实践。例如,在理论方面,作者志力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科理论体系,引入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理论,吸收了市场学、经济学、生态学、区域科学、系统科学及区域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材内容方面,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流通、交换与消费等市场因素的分析,除加大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份量外,还扩充了对外贸易、邮电通讯等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可缺少的一些新领域。

该教材在内容上更着力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花大力气及时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例如,在“中国的农业及其地域结构”一章中,阐述了综合农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地域空间结构的新类型;在“中国的商业贸易及其地域结构”一章中,论述了我国外资引进及其地域结构、我国内陆边境贸易问题、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对我国商业贸易地域结构的影响及其对策等问题;在“中国的经济地带系统”一章中,专门对我国的产业密集带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在“中国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及其地域结构”一章中,设立专节集中对对外开放与我国交通邮电建设重大课题,包括欧亚第一大陆桥与东北港口铁路建设、欧亚第二大陆桥与我国横向中部地区的港口与铁路建设、亚洲陆桥与我国南部港口铁路建设等问题作了专题探讨。

从上可以看出该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同中国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此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的研究,还专门增设了“学科理论应用篇”。包括对重点开发区和区域开发重点等重大问题的探讨。如沿海五大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等重点开发区的建设:上海宝钢、山西能源基地、大京九铁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等钢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等农业区域重点工程等问题的探讨。该篇还以较大篇幅,对我国所面临的资源、能源、水源、环境和人口等重大社会经济出问题;对山区开发、海洋开发,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及加快中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等区域开发的重大课题,都集中地作了详尽的探讨。

此外,该教材对区域经济地理野外实习和考察等教学实践问题也设有专章,专节讨论。反映出了该教材既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时服务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实践;既对学生交待学科的基本内容,又指导学生掌握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经济地理》是一本基础理论明确、结构体系新颖、内容针对性强、资料详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好可教性和可读性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继承中有改革,在改革中有创新。虽然,这只是一个起步,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起步。衷心祝愿该教材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大的成绩。

[1]收稿日期:1997—08—11

标签:;  ;  ;  ;  ;  

继承与创新--解读“中国现代经济地理学”[1]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