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敦煌研究的数字化道路--兼论敦煌研究的数字化背景_敦煌学论文

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敦煌学的数字化道路——敦煌学数字化背景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敦煌学论文,道路论文,背景论文,学术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敦煌学已经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但是对于敦煌学的数字化之路,一直有人持漠视、质疑乃至反对的态度,这些都是认识不足的表现。为此有必要深入考察相关背景,以期阐明敦煌学走数字化道路的两个基本前提:(1)是否有必要,(2)是否有可能。此类的探讨向来只有粗浅的分析,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本文试图从学术资源保障的角度就此问题作一论述。文中学术资源指敦煌文书、文物等历史遗存和相关各类文献资源。

1 敦煌学研究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异常繁多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数万件古代文书。随着敦煌文书在海内外的广泛流布,在整理和研究文书的基础上,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综合研究敦煌地区各种历史遗存的新兴学科——敦煌学,并在后来成为国际显学。敦煌学涉及文献学、艺术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其“内容庞杂多端,举凡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以至天文术数、医药科技等,无所不包,浩瀚深博而无涯。”[1] 所有的科学研究无不需要有关本学科的学术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即通常所谓的“竭泽而渔”。敦煌学研究的涉及面如此宽泛,对于各类学术资源的需求自然异常地繁多。主要包括:第一,敦煌学发轫于对藏经洞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而仅藏经洞文书的数量总计即达五万余件。第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对象也逐渐从文书扩展到敦煌石窟的壁画、彩塑、建筑,乃至整个敦煌地区出土的简牍、碑刻、墓葬等各种历史遗存。第三,文书等历史遗存的文物性质,决定了它的非流通性和保守性,因此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学者们更多地依靠基于这些学术资源的抄本、影本、摹本等文献资源。第四,在敦煌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参考文献,同时由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参考文献的数量。总之,敦煌学对于学术资源的需求种类多,数量大,并且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丰富,以及科研力量的日益壮大,各种需求愈趋繁多。

2 学术资源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为国际的显学和对学术资源繁多的需求,敦煌学无疑对学术资源保障有着更高的要求,其理想的目标是:在全面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充分共享和高效查询。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术资源的保障长期以来一直步履维艰,离上述目标还有着很大的距离。具体表现为:

2.1 文物学术资源的特殊分布影响了资源的整合

学术资源的整合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敦煌学自不能例外。然而由于文物学术资源的特殊分布,造成了资源整合的先天不足。就文书而言,这些发现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遗珍,由于在当时缺乏有效的保护而惨遭国外盗宝者的劫掠,造成了收藏的极端分散。流散海外的文书,主要收藏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国内劫余部分又流散在甘、京、津、沪等十多个省份的许多地方,如甘肃文书即散布在敦煌、兰州、酒泉、永登等多处,其中兰州藏品又分藏于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另外还有不少文书为海内外私人所收藏,部分文书至今秘而不宣。再就艺术文物而言,作为“艺术博物馆”的敦煌系列石窟,由于僻处西北内陆,长期以来因受交通、环境等因素困扰,即使专治敦煌学的学者,也往往难以轻易前往进行考察。可见,文书和艺术文物两种主要的学术资源因其特殊的分布,限制了资源的整合。另外其他文物也因类似的原因而不利于整合。对于这些分布特殊的资源,传统的抄写文书、临摹壁画、制作缩微胶片、印制图册文献等补救方式固然有助于资源的整理与研究,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却乏善可陈,贡献甚微。

2.2 文献资源的高昂价格限制了资源的共享

科研工作固然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但是文献资源的购置则又属于经济行为,因而深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敦煌学各类文献资源的价格普遍高昂,具体情况可以参看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敦煌学十八讲》一类的普通著作外, 很多文献的价格异常昂贵,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在各类文献资源中,仅类似于表中那种精装大开本的成套文献就不在少数,如《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敦煌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等文书图录,都是研治敦煌学的必备资料。与表中《甘肃藏敦煌文献》相比,这几种文献卷册更多,装帧更豪华,自然价格也更为高昂。表中所列仅仅是敦煌学文献资源的价格、类型等信息的抽样数据,并且以中国所出文献为主(含外文译作),除《西域美术》外,海外所出的各类外文文献尚未予举例。虽然表中数据仅反映了敦煌学各类文献资源的冰山一角,但是文献资源价格昂贵的情况却由此已可见一斑。高昂价格导致的巨额经济支出无疑加重了文献资源购置的负担,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表1 敦煌学文献资源价格、类型等系列信息抽样

文献名称与

国内价 国外、 类型 装帧与 出版地

卷册数量 (元) 港台价 开本

与年份

敦煌宝藏全14028705.92/套

11632.90元台 敦煌文书 精装八开中国台湾

册 币

图录 1981—1985

甘肃藏敦煌文献

12000.00/套

2000.00 敦煌文书 函厌精装八 中国甘肃

全6册

图录 开 1999

中国石窟·敦煌

1500.00/套 石窟艺术 精装八开中国日本合

石窟全5册

图册 出1982

敦煌石窟艺术 7664.00/套 石窟艺术 精装八开中国江苏

全22册 图册 1993—1998

西域美术(法藏)

9401.8/套 1153.54 绢画艺术 豪华函套精 日本东京

全5册

图册 装四开 1994

西域考古图记 5500.00/套 考古艺术 豪华函精装 中国广西

全5册

(译) 套八开 1998

敦煌学十八讲 22.00/套

研究著作 简装A5开中国北京

全1册 2001

敦煌写本书仪研

428.0015.56元台币 研究著作 平装三十二 中国台湾

究全1册

开 1993

敦煌研究(19838.00/册专业期刊 平装十六开 中国甘肃

年创刊)

1999新定价

敦煌学百年文库

18000.00/册研究成果 精装八开中国甘肃

全36册 集成 1999

2.3 传统的检索方式迟滞了资源的查询

敦煌学各种学术资源虽然内容庞杂,但却并非一盘散沙,“各个部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2],即使研究对象被限定在某一小的范围,也往往会关涉众多的领域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用迅速、全面、准确的检索方式,实现高效的查询,才能及时、科学地揭示各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宏观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成果,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和科学性;而缓慢、片面、含混的检索方式,只能导致相反的结果。然而由于敦煌学学术资源极其庞杂,仅文书、艺术文物及研究论著的目录和索引总计即达数十种之多,更不用说海量的各色实物和文献了。面对如此庞杂的学术资源,如果按照传统的手动检索方式逐字逐句对目录、索引、资源进行翻检与记录,其速度、查全率、查准率的低下可想而知,这就极大地迟滞了资源的查询。实际上,对于敦煌学学术资源这样一个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即使做到了全面整合与充分共享,但如果没有高效的查询,没有对于检索功能的深层开发,这样的保障体系依然是不完备、低效能的。

3 数字化技术在学术资源保障方面的优势

面对学术资源保障的困境,虽然人们也曾作过诸多努力,但是迄今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与传统方式的窘状迥异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学术资源保障方面展示了独到的优势。

3.1 数字化开辟了学术资源保障的新纪元

数字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飞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为推动力的科技浪潮。由于“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通过四通八达的全球互联网络传向任一个合法的网络终端用户”[3],因此,如果将海内外敦煌学学术资源全部建库上网,那么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也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访问和获取网上学术资源,特别是各种采用数码摄影技术拍摄的高清晰彩色实物图版。这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既没有时间限制、又没有地域限制的敦煌学学术资源库,或者复制并压缩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敦煌学学术资源库。

数字化不仅开创了敦煌学学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彻底革新了学术资源的检索方式。分别表现为:第一,利用计算机可以汇集分散的海量资源信息,按需要进行加工和整序,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第二,由于数字资源多可以免费或以较低资费获取,且其传播途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因此极大地拓宽了资源共享的渠道和范围。第三,数字化可以为学术资源的检索方式带来彻底的革新:不仅可以实现检索的自动化,在各类学术资源之间建立广泛的链接,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发全文检索、图版信息检索等技术来扩大检索的范围。这种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自动的、整体关联的深层次检索方式,其操作速度、查全率、查准率,较之传统方式不啻有霄壤之别,它无疑是查询海量学术资源、揭示其内在联系、实现宏观领悟的上选工具,也是开拓思维、探索学术新契机的利器。此外,数字资源还有添加和更新及时,获取简便易行,保存持久等诸多优点。总之,数字化开辟了敦煌学学术资源保障的新纪元,它在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之间架起了一道信息高速公路,为在世界范围内随时共享井然有序、内容丰富、价格低廉、查询高效的学术资源创造了条件,为推动敦煌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3.2 敦煌学数字化学术资源的丰硕成果

敦煌学数字化的成果形式多样,集中体现在数据库网站的建设方面。目前在海内外出现了许多有关敦煌学的专业数据库,有不少相关的单位参与到数字化建设的行列之中。已有的数字资源内容包括文书、艺术文物、研究论著及参考文献等多个方面,有些数据库颇具特色。由多国合作共建的“国际敦煌项目(IDP)”,配套有大型的综合性数据库,可以向全世界学者提供数以万计的绘画、文物、历史照片和写卷图片的数字资源,被誉为“理想的学术资源库”。[4] 由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研制、国外其他敦煌学学术资源收藏单位参与的“敦煌数字图像档案”,其数字资源内容与“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大致相同,优长之处在于,该档案中石窟壁画和造像的数字图像,能够利用“虚拟现实”的方法,“使图像观看者有进入洞窟的感觉”。[5]

除了专业数据库网站以外,敦煌学的专业期刊如《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均已被多家综合性大型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也有不少专业书籍出现在一些全文数据库或数字图书馆当中,各类有关敦煌学的信息也大量见诸网络。表2 所列数据是个别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查询结果抽样。尽管查询结果存在着重复、冗余信息,但是剔除重复和冗余之后,数据量依然相当可观。这一结果充分反映了网上敦煌学学术资源的繁富景况。

表2 非专业数据库中的敦煌学数字资源查询结果抽样

数据库或搜索引擎

检索词 检索项 数据数量 数据时限 检索耗时 检索日期备注

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

敦煌学 篇名139篇 84—06年2006/11/13

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敦煌

篇名2880篇94—06年2006/11/13 含冗余信息

维普科技期刊全文

敦煌学 题名118篇 89—06年2006/11/14

敦煌

题名2040篇89—06年2006/11/14 含冗余信息

超星数字图书馆 敦煌

书名289篇 2006/11/13 含冗余信息

敦煌学 141000篇0.001秒

2006/11/12 含冗余信息

百度搜索引擎

敦煌

664000篇0.001秒

2006/11/14 含冗余信息

dunhuang studies

约4300篇0.055秒

2006/11/14 含冗余信息

虽然敦煌学的数字化建设已经硕果累累,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毋宁把它看作是一种探索和实验,看作是一种在思考后续工作是否可行时可资参考的背景。这些成果用事实解读了数字化独到的优势,使人们从中窥知了数字化学术资源保障的广阔前景。

4 结论

综上可知,对学术资源有着很高需求的敦煌学研究,其资源需求长期因故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由于数字化技术有着独到的优势,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前者决定了敦煌学走数字化道路的必要性,而后者则表明了敦煌学走数字化道路的可能性。为了有效保障敦煌学研究对于学术资源的需求,推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把数字化作为发展敦煌学的必然出路。敦煌学数字化有着较为复杂的背景,学术资源保障困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有效解决学术资源的保障问题,是敦煌学选择数字化道路的主要原因所在。探讨这一问题有利于从根本上认清数字化之路的背景,有利于明确方向,坚定信心。为数字化道路扫清思想障碍,赢得最为广泛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7—04—13

标签:;  ;  ;  

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敦煌研究的数字化道路--兼论敦煌研究的数字化背景_敦煌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