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本质的课程标准透视--小学低年级听说读写素养教学模式探索_读书论文

把握语文本质的课程标准透视--小学低年级听说读写素养教学模式探索_读书论文

透视语文本质 把握课程标准——小学低年段实施“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课程标准论文,透视论文,本质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彻底改变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弊端,就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推出了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十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的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并于2000年9月起在上海市六个区,10多所小学开展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一年之后,参与实验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优于同期学生,各实验学校都对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提出了肯定的意见。2001年8月,我校在经过缜密的考察分析之后,认为其子课题之一——“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既适合低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能够科学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方言地区的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普通话,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该课题:①立足于新课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③实施难度小,普及面广。教学设施的门槛降低了,课题推广的面就大了,受“惠”的学生自然就增多了。

基于上述理由,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德兴小学决定采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年级开设3个实验班,大胆实施“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总结。

一、“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借语言,妙识字

语言学家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本实验课题——“听说起步,阅读识字”为之搭起了一架沟通的桥梁。既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继续发展其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在学生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阅读故事的形式,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从而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音、形、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凭“无意”,趣记认

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写。传统识字教学主要依赖学生的“有意记忆”,第一次遇到生字,即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音、形和义,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它的要害是第一次遇到就“不允许遗忘”。一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是学得快忘记也快,而教师恰恰是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不允许遗忘,因此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遗忘做斗争。要减轻学生识字负担,应该尽可能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来设计识字教学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的许多汉字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能很轻松地认识并写出自己的名字。因为学生在各种场合经常看见自己的名字,尽管没有很费劲地去记忆,但是通过十数次甚至数十次见面,他就能很轻松地熟识。这就是利用无意注意(或称无意记忆)来认识汉字。大量事实说明,利用无意记忆识字,是一种很有潜力且是有效和轻松的识字方法。

我们的识字教学改变了一步到位要求“四会”的做法,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将“不许遗忘”改为在开始阶段“允许遗忘”,将“四会”要求化解到一段时间(一般是3~5周)里逐步达到,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多次的见面逐步认识汉字。允许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有一个“从陌生到不陌生,从不认识到会认会读,最后达到会写会用”的过程,“四会”要求分步到位,从而降低识字的难度,让学生轻轻松松识字。

(三)行开放,重个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采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从而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例如,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在识字量方面就提出了三点要求:①巩固基础。会写的汉字(四会字)不少于180个。一方面保证了基本的识字量,另一方面也减少教师、家长的顾虑。②下有保底。认识汉字不少于450个(包括180个四会字),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达到的下限的保底数量。③上不封顶。由于我们选用人教版教材和实验补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39篇补充教材中编入的汉字超过了1000个。再加上人教版教材中的汉字数量,课文汉字总量增加,这就为一部分识字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识字空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入学以后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同时,补充教材中每篇课文出现的生字不受学生识字量的限制,要求学生认识的只是前面课文中已经反复出现的一小部分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就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已有的识字量自主认识其它的生字。

(四)促语言,拓思维

补充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二者相加,其课文总量约70多篇,课文字数大量增加。教学中我们将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听过的课文基本上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来。这些课文中包含着大量学生语言中没有的新词汇和句子,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句子说话,能有效地促进这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这样,就使学生自己的口头语言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充分发展。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必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事实证明,听懂文章对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极有作用,学生先听再读,边阅读边识字。学生越读越识,越识越读。当识字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他们就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阅读活动。

实验重视“说”的口头训练,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常常有一些让我们惊喜的看法。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孩子们可感兴趣了。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他会说:啊,多广阔的天空,还是小鸟说得对。”还有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看到盛开的花儿,金黄色的稻田,玩耍的孩子,他会说:啊,天空真的无边无际,还有七彩的世界,幸亏我跳出来,要不然还带着错误在井里呆一辈子呢!”

(五)巧分散,降坡度

除了在字词教学中分散识记难度,该教学模式对汉语拼音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方法是:化整为零,分散难点,注重拼读,边学边用。分散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每天(节)语文课留出10分钟左右教学拼音,10周达到能够拼读。

声韵母教学也采用分步到位的办法。传统的拼音教学,第一次见面就要求记住字母,学会读音,并且能够书写,这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很重。“听说起步,阅读识字”教学模式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从听入手,通过3~5天让学生先把字母听、看熟悉,使之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3~5天以后学生声韵母听熟了,每个字母的写法大致有印象了,再一批一批强化巩固,让学生记住。

二、探索过程中的操作方法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从孩子喜闻乐道的故事入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然后每个孩子自己兴致勃勃地讲故事,听懂会讲之后,老师再带领着孩子们读故事,在读故事的时候认识汉字。其具体要求是:

听故事。先反复听老师(或录音)讲故事,让孩子听懂故事内容,听熟故事语言。为了提高听的效率,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每次听故事都带着一两个问题,这样会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听故事的练习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理解能力。

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也是孩子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以往的教学,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变得“金口难开”。将讲故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形式,应该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着讲,都要学会讲。尽管是转述故事,但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要以听熟为基础,然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练习讲故事,或同学之间相互对讲,在此基础上再全班指名抽查。对一些比较长的故事,这种分散难点的方法相当有效。讲故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足的练习时间。

读故事。学会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故事听熟了,能讲了,再来读课文。可以先跟着老师或录音读,再学着自己读。在这模式中,读担负着识字的任务,所以要求学生指读,边读边认字,反复读三五遍,在阅读活动中与生字见面。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又可训练朗读(阅读),还有利于语言的内化。

认汉字。课文中的生字很多,教师适当地提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分生字,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达到认读的要求。

实验班的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在讲故事测试中,其说话能力就明显优于同年级其他班的孩子,说话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到了二年级,当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时,就可以把“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应调整为:“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认汉字”。

(二)化整为零——攻克拼音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小学生应该尽早掌握。但是学生一进学校,集中4~6个星期学习汉语拼音,整天学习“a-o-e”,进行“ba、ma”的拼读训练,既枯燥,又乏味,而且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实在觉得枯燥无味。其实,孩子在入学前,也在学习语言,也在不断地识字,可见拼音不是识字的必要条件。因此,实验对汉语拼音的教学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具体做法是:语文课30分钟用于学故事识汉字,留出10分钟分散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放在课开始或结束前10分钟。补充教材的课文也采用全注音方法,学生边学拼音,边在阅读课文时练习拼读,拼读练习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加,能促使孩子们在更多的语文实践中灵活掌握运用拼音的规律。拼音教学12周完成。实验班教学拼音的总课时数约25课时,整整减少了一半以上。12周后,拼音学习结束时,我们以同一试题,对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学生逐一进行口试检测。口试的内容是:在五分钟认读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24个、拼读音节10个。结果实验班学生汉语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和对照班学生基本相等。

(三)阅读识字——双管齐下

所谓“阅读识字”的方法,就是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的途径熟悉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然后根据记忆(或跟随老师或录音),尝试阅读课文,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通过一个阶段多篇课文的阅读,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阅读识字”主要是在刚入学的儿童不识字或识字量很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汉字教学,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里,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听后阅读,利用无意记忆熟悉汉字。“阅读”活动初期,不提识字要求。但是每篇课文教学,在听熟听懂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反复多遍指读课文。指读的目的是提高生字认读的刺激强度,每篇课文一般指读3~5遍,以便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这一时期学生阅读主要靠听力记忆,不一定识字;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指读,学生对一部分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有些从陌生到不陌生,有些从不陌生到熟识。

第二阶段:唤起有意记忆,分批强化识字。为了增强记忆效果,3周以后每篇课文都选择8~12个已经反复出现多次的汉字要求学生认读。由于反复多次见面,学生已经度过了遗忘率最高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到达了“不陌生”甚至是“熟识”阶段。这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分批选择复现率较高的生字进行强化记忆,很自然地将学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十分轻松又比较牢固地认识汉字。在认识这部分汉字的同时,学生在连续不断的阅读中,又在继续熟悉另一部分生字。

第三阶段:先识后写,逐步达到四会。入学12周(拼音学完)以后,再要求学生分期分批写字。由于学生已经认识这些汉字,写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巩固率极高。学生通过一个过程认识的汉字,不但不容易遗忘,而且大大节约了识字的时间。用这种方法教学汉字,教师用在识字的时间大约只占每篇课文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实验班学生识字数量由入学初的192.3个增加到562.3个,是非实验班学生的1.5倍,其中“四会”字默写正确率与非实验班学生持平。一学年结束后平均识字量达931.2个,二年级实验班的平均识字量更达1750个。

实践证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无意记忆在识字方面的潜能,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是一种减轻学生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效率的好方法。同时,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孩子们开始喜欢阅读,此时只要教师相机把学生引进广阔的读书天地,指导课外阅读,就能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从而巩固识字成果,拓宽识字途径。另外,把识字时间压缩到最小程度,教师就能将大量时间放在学生语言的发展上,从而一箭双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汉语的儿童因为识字而造成语言发展滞后的严峻问题。

(四)故事录音——个性体验

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真正“听课”、说话的机会少。现在很提倡“自主学习”,但很多老师发现即使这样,语文课堂还是“尖子生”的天地,中下生常“坐冷板凳”,学得很被动。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讲课文故事,使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做法:①互做小老师。我们针对每个学生都有向往当老师的特点,把“权利”下放,让学生们同桌互听录音打分并提出建议。实践下来,由于学生肩上有“提建议”这副重担,在老师指导朗读时,学生特别用心,提的建议也头头是道,颇有“小老师”的风范;回家录音更不敢怠慢。他们在互相评价中取长补短。每篇课文不仅会说,而且说的水平也日渐提高。②“小小辅导员”、“小小学童”结对子。充分调动班级优秀学生资源,对于讲故事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面对面的纠正,并运用激励机制。每小组推荐一名平时讲故事优秀的同学作为“小小辅导员”,对每次讲故事得分“不合格”的小小学童进行指导。根据“小小学童”的成绩,对“小小辅导员”进行表扬,并定期评选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③优秀录音作品欣赏。每周根据得分选出优秀录音作品前六名,在早餐或中午时间给大家欣赏。这既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又让大家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羡慕的情感,并积极要求加入这一行列。一年级学生两个学期下来,讲故事70多个,二年级学生四个学期下来讲故事100多个,并进行了录音。虽然讲故事的水平不怎么样,但切切实实反映出孩子们语文学习进步的脚印,他们充满了成功感。而这正是实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把语文课公平地给予每位孩子的结果。

(五)爱说乐写——勤积善用

“听说起步,阅读识字”课题组编写的补充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学期的阅读量和识字量也大大增加。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我们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尝试让学生模仿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写话。从写一句,几句,慢慢发展为写一小段,几小段,到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能写一篇短小的文章了。有些班级还编辑了本班的日记选,让孩子提前体验写话的乐趣。

依靠教材,仿写起步。模仿是写作的基础,对初学写作的孩子尤为重要。随着大量的阅读,孩子积累的好词好句越来越多,让孩子模仿课文写几句或一段话,应该不是件困难事。教学中,我们经常根据教材,选择读写结合点,借助仿写的方式,降低难度,轻松起步,使孩子明确读和写的联系,促进孩子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激发写话的兴趣。比如学了《黄山奇石》这一课,有学生想象仿写《仙女弹琴》:很多游人站在前面在干什么呢?好,等我走去看一下。原来前面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上,面前摆着一个琴,她正入神地弹着琴。你们听,多动听的琴声,游人都陶醉了,忘记了继续游览前面的景点。这就是黄山有名的“仙女弹琴”。学了《大森林的交响乐》,学生就仿用课文中的语句,写《公园的早晨》:早晨的公园真美!风儿吹拂着绿色的树梢,就像纤细的手指按响了风琴。美丽的花儿张着小嘴向大地问早安。小草扭动着腰枝像在欢迎人们的到来。大树伸出了绿色的枝叶,为人们遮阳光。小鸟在树上唱着美妙的歌,梳着美丽的羽毛……

走出课堂,感悟生活。写话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游戏,一个场面,一座公园,一件摆设,一席对话,一次宴会都是孩子笔下的内容。自然界的虫叫鸟鸣,刮风下雨,日出日落,月盈月亏,还有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成了孩子写作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时时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写话的内容。再通过小组循环日记,评选作文大王等方式,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事都以写的形式记下来。

三、综合评价

实验开展一年半以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识字量扩大了,读写能力增强了,实验班由原来的三个扩展到七个。我们觉得“听说起步,阅读识字”这种教学模式在粤方言地区也是切实可行的。这种低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教改思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为方言地区的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语文学习的潜能,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标签:;  ;  

把握语文本质的课程标准透视--小学低年级听说读写素养教学模式探索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