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帅奇

河南金剑司法鉴定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0

摘 要: 在法医鉴定工作中,使用几率较高的一种检测项目就是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同时,也为交通肇事案件的判定提供了重要支持,此检测结果和受检人员处罚有着直接的关系。依照乙醇的毒性特点以及人体代谢过程,进行检测、送检,具体分析乙醇的含量,有助于对饮酒程度做出最为科学、有效的判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人体内乙醇含量;影响因素、血液

我国具有悠久的饮酒文化,如今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因酒后驾驶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几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所以,很有必要在危险驾驶中纳入进醉酒驾驶,并对驾驶人的刑事责任予以追究。人体中检出的乙醇含量与送检时间、操作等方面都有直接关系。所以,对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乙醇的毒理作用

在人体中,乙醇属于麻醉剂,当其产生作用后,会严重影响人的多个方面,包括精神状态、行为等,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约束为其毒理作用所在。当饮酒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乙醇对人体大脑皮层的约束也会发生转移,即移动到身体其他各个部位,如丘脑、脑干、脊髓等,极大的降低人体言语能力、动作平稳性与协调能力。因此,经常运用的人体平衡步行回转试验都能直接看出驾驶员是不是初次饮酒。如果血液中乙醇的含量上升到50mg/100mL时,眼睛部位的扫视反应时间、速度会变慢,精准度会下降。一旦驾驶员饮酒,则其视觉能力就会减弱,反应也会变慢,无法做出正确的判定进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1]

此外,根据相关研究可以看出,饮酒和低温亦或使用了某些相似类的药物,都会加重乙醇的毒性,如果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非常容易造成人死亡、休克。因此,实施日常乙醇含量检验时,如果受检人员体内乙醇含量值非常低,但是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醉酒、且驾驶员体中的毒物没有达到致人死亡的含量,这时,便要考虑是否为酒精和其余药物联用产生的协同作用。乙醇的吸收都是通过胃与小肠来达到的,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5分钟后,便融入到了人血液中,经过半小时,血液中乙醇含量就会达到最大值[2]。在人体中,几乎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乙醇代谢为乙醛均是由肝脏运用乙醇脱氢酶而成,之后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进行代谢,最后经尿液、呼气、汗液等排出体外。但需引起重视的是,乙醇的吸收能力以及代谢能力,因人而异,此种差异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分别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二、对人体内乙醇含量检测影响分析

(一)不同检材对乙醇含量的检测影响

在对乙醇含量进行检验时,都是通过血液、尿液、呼气等方式,当没有办法取得以上检材时,其余组织结构也可以当做检测,例如:脊髓、肺等。尸检中常用到的乙醇检测是血液、尿液等,然而,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在提取和保存血液检材时,诸如乙醇新生、消耗均不可避免,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多少,也会因为材料保存时产生的微生物污染而被改变。而在对非腐败人体乙醇含量进行检测时,进行采集血液需杜绝受到胃部乙醇扩散的影响。这时,需及时采集股静脉血,如果没有办法及时采集到股静脉血,亦或者采集的数量不充足,可以使用心腔内血液来代替检材[3]。尽量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检材实施分析。一般来说,同血液中乙醇数值相比,尿液中的含量是其1.3倍之多,尿液一旦形成,便会于膀胱中储藏。但乙醇在膀胱中不会产生一些代谢现象,当血液中扩散的非常慢时,在饮酒后很长时间段,都会由于血液检测不出乙醇的含量,在尿液中会检测出大量的酒精含量。针对腐败人体中检测到的乙醇含量,需将多种原因考虑到,包括环境、死亡时间等,将死后体内乙醇再次合成亦或发生代谢的可能性排除在外。

(二)时效性对于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

乙醇在人体中具有很快的代谢速度,一般饮酒后七个小时后人体中就不会检测出乙醇。然而,作者在平时检案中可以看到,当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后,均是由交警先感到事发现象,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在把有酒驾之嫌的人员带到附近医院进行抽血,之后进行检测。例如: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会导致在此期间存在很长时间的间隔。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最后的检测结果和交通肇事时乙醇浓度值存在一些不同,同时抽取的血液样本具有“一过性”时间的特点,所以,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控制好送检时间非常重要。

在法医检测中,提取腐败尸体中的血液进行乙醇检测较为常见,当温度低于20度且死亡时间在一天之内,进行测定的较为准确。如果超过一天,死亡和尸检之间隔断时间非常长,会造成人体腐败,从而致使新的乙醇出现,对监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新产生的乙醇通常会分解为正丙醇,通过正丙醇可以将乙醇是否为新生中指标推算出来,通过检测尿检、常规血中出现的乙醇,并未发现正丙醇者,就可以了解到生前是否饮酒。若是可以同时把正丙醇和乙醇者检测出来,并且乙醇含量比正丙醇高二十倍后,也可以了解到生前是否饮酒。若是通过血检发现有乙醇存在,但尿检中并未发现,也可以判定为生前饮酒。除此之外,借助乙醇代谢物,来当成尸检中乙醇来源,高灵敏、专属性等方面特定,逐步在各种案件中运用。

在检验乙醇含量时,首先应该是全血,由于人死后从食道亦或胃内的乙醇将慢慢融入到心包腔内,根据死后时间长短,会逐渐变得明显。然而,外周静脉血受人体死后乙醇分布扩散较小,所以,选取锁骨以下的静脉血液比心血更加适合当做检材。如果人体肩部与盆部位置受损严重,便需要提取心内血,从而避免通过胸前皮肤去提取血液样本。通过此种方法,提到的血液非常容易被胃内的物体污染,导致乙醇浓度有所提升。在提取心脏中的血液时,需尽可能的混合心腔内的血液,杜绝血液样本中红细胞太低亦或太高,影响到乙醇含量结果。

(三)尸体腐败对于乙醇含量检测受到的影响

从乙醇到人体中代谢、消除等方面可以看出,在法庭中不能把最后的推算结果当作证据使用。同时,就酒后驾车肇事逃逸者,之所以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将乙醇检测到,主要原因有:第一,逃逸者注射了纳洛酮药物[4]。第二,肇事者单独配合醒脑注射液。第三,肇事者服用了维生素。上述均会将乙醇在体内代谢的速度加快,所以,当肇事者主动自首后,和发生肇事事件时的BAC值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将新的路径找到,对肇事者是否是酒后驾车予以证实,这将变为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新的思路。

三、分析血液检品中乙醇含量

(一)存储容器影响乙醇含量检测

立足于相关法律规定,血检中得到的乙醇含量,是判定酒驾和醉驾的重要标准以及法庭证据,这和当事双方应用的权益和事故处理中的责任认定息息相关。因此,司法检测需要保护好检测材料,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一般进行血液检测,需在真空抗凝管中,实施密封保存。之后再送至检验,送检时间不应太长,避免影响到检测结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较为特殊的情况下,如果保存不得当、送检时间非常长、抗凝剂比例不同等,都会造成血液检材发生凝血的现象。但是,立足于乙醇血清和全血中的分布不相同,因为存蓄容器缺乏合理性,会导致凝血样本产生重大影响,造成检测结果有误[5]

(二)血液中成分不同对乙醇含量检测影响也不一样

笔者在日常司法检测中了解到,部分基层乡镇部门,因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依照事故现场送来的血液检测品保存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规范性不足。血液这种检验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非常容易受到外来条件影响,然而,温度属于影响血液中乙醇平稳性最主要原因。根据研究可以看出的,血液检材需在特定条件下存放一个月左右,乙醇含量会逐渐的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温度低于4度,保存血液检材平稳性最好。另外,如果血液检材在常温状况下进行放置,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防腐剂,可以达到预防血液腐败新生乙醇,从而影响到检测最终结果。

(三)保存温度和时间对乙醇含量检测受到的影响

在血液中乙醇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所以,血液中成分不同会影响到乙醇含量的检测结果。研究者立足于血液样品抗病性不同,需要分别把不同的血浆和血清提取出来,引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乙醇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相应的结果可知,在抗凝不良的血液标本中,血清的浓度显著高于全血中的乙醇浓度,差异具有显著性。除此之外,血浆中含有的乙醇量少于全血中,所以,血液中成分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乙醇的含量,检测结果需要将此原因全面考虑到,进行毒物分析可以对全血进行采集,但是,临床毒物分析需要采集血清。

四、分析人体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不确定度

在对人体内乙醇含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借助相关研究可知,在实验室中的变异系数应保持在4%以内,但是,实验室内部的变异系数会在1%以下。进行实际监测时,会遭到分析仪器、环境、方法、技术、材料等各方面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误差数值,导致检测结果不精准。研究人员以检测程序为着手点可以了解到,最后可以将血液中乙醇的结果确定出来,主要是从平行测定的误差,以及气相色谱仪和对照品的纯度中而来,所以,希望相关司法人员,在出示人体乙醇含量数值时,需要报告测定的结果存在的不确定度,进而确保测定结果准确性。

本次实验结合测区地形,将无人机航飞前布设好的“十字型”、规格为0.4 m×1.0 m的油漆点与石灰标志点作为“像控点”,并以厘米级高精度似大地精化水准面(2.5′×2.5′)为基准,采用SCGNSS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服务平台进行联测、拟合。

对所有样地采集的长柄双花木样品进行单因素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发育阶段对长柄双花木各叶功能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 < 0.05,图1)。其中LT和LA在不同发育阶段均表现为:幼苗 < 幼树 < 成树;但SLA和LWC则相反,表现为:幼苗 > 幼树 > 成树。LNC和LPC随发育阶段的变化均表现为:幼苗 > 幼树 > 成树,即随发育阶段呈现递减趋势。

(8) 针对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措施,车站的主体结构及附属结构以混凝土自防水为主,即防水措施主要着眼于提高防水混凝土的防水抗裂性能,同时应附加外防水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人体进行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时,可能会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影响到检测操作的顺利完成,或者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使之出现误差。对此,必须要加强对血液中不确定度的处理,以此来提高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提升检测质量。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科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评价。殊不知,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点拨和对文化意识的灌输。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所以,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优化评价方式,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形成科学、立体的多元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参 考 文 献 ]

[1]刘建军,于艳华,宗刚.四种穿刺法抽取人体血液的比较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7,33(05):536-537.

[2]石银涛,任飞,张盼,王俊伟,郑经.LC-MS/MS法检测人体血液及脏器组织中的呋喃丹[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04):426-427.

[3]钱玮,高渊,贾娟,曹洁,尉志文,杜艳,王玉瑾.死后血液流动对氯胺酮在家兔人体内再分布的影响[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29(05):413-416.

[4]王玉辉.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采取人体血液[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29(05):487.

[5]薛聪,李妍.烧死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差异的原因分析[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24(02):36-39.

中图分类号: D9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18-0137-02

作者简介: 陈帅奇(1990-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本科,任职于河南金剑司法鉴定中心法医毒物实验室。

标签:;  ;  ;  ;  ;  

人体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